當年,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學府竟然在金寨…


當年,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學府竟然在金寨…


自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學在安慶舉行開學典禮,標誌著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以來,我省創辦了不少高等學府。在這些高校中,有一所卻很是特別:它不僅創辦於抗日烽火中、成長於戰火中,是當時安徽省內唯一的高等學府;而且,學校還幾經周折,曾三遷校址、三易校名。

當年,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學府竟然在金寨…

創辦省立安徽學院

熟悉歷史的人都瞭解,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學在安慶的菱湖之濱百子橋第二院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這標誌著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也是安徽現代教育史上高校創立之始日。1930年學校正式定名為“省立安徽大學”

據史料記載,當時安徽大學辦學條件很不錯,不僅有圖書18萬多冊,而且理學院儀器設備很完善,在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而從1932屆至1937屆,學校也先後培養本科畢業生557人。

但因抗戰爆發,敵寇踐踏大江南北,吞噬江淮土地。省立安徽大學所在地安慶於1938年6月淪陷,安徽大學被迫西遷,輾轉湖北、湖南等地,終因困難重重,於1939年夏停辦。

由於安徽大學西遷未成,致使當時在成長中的青年,求學無校,深造無門,我省又急需培養專門人才。鑑於此,經省內外有識之士的呼籲,可以在安徽尚未淪陷和半淪陷的地方建立臨時學院,解決當地青年學生的就學問題。

這個在《安徽學院沿革介紹》檔案資料中有記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深入皖省,省立安徽大學隨之瓦解,大學教育遂形中斷。二十九年(1940年)大別山區逐漸穩定,為救濟豫、鄂、皖邊區青年失學,及培養行政幹部,乃請求成立高級學府。”

於是,1940年春,當時的省政府決議籌辦安徽建設學院,次年2月會商於教育部。後教育部經同意,籌建臨時政治學院。1941年8月,臨時政治學院正式成立,校址就設在距當時的立煌縣(今金寨縣)縣城25華里的古碑衝黃家集。

為什麼校址會設在這裡呢?那是因為當時安徽省政府已遷至立煌縣,這裡是國民黨鄂豫皖大後方,安徽省臨時省會駐地,而古碑衝黃家集則是立煌的一個小鎮,三面環山,風景尚佳,但比較偏僻。

10月學院開學,新生入校。學院設文史、教育、政經、法律四系,學制一年。共招收學生240餘人,學院有教職員61人,主要培養抗戰所需要的幹部。

安徽臨時政治學院的成立,標誌著省立安大停辦後安徽戰時高等教育的復甦。

當年,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學府竟然在金寨…

歷經坎坷三遷校址

據史料記載,省立臨時政治學院成立後,首任院長為劉真如,不過很快他就辭職了,由時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兼任,教務長朱清華代行具體事務,1942年春由劉迺敬繼任,就在這年秋季,學院又改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分中文、史地、教育、數理、外文五科,三年畢業。

1943年秋,才定名為省立安徽學院,朱佛定為院長,分中文、史地、政經、法律四系,及教育、數理、藝術、體童、會計五科,並在屯溪設立安徽學院皖南分院,有土木、農林、銀會三系科。

據史料載,省立安徽學院從1941年成立到1945年抗戰勝利,校址一直在立煌縣古碑衝,當時條件相當艱苦,師生就住在周圍的民房,白天步行幾里山路來校上課,晚上就在菜油燈下備課或自修。

1944年1月,考慮到皖南地區沒有高等學校,每年高中畢業生幾千人升學困難,決定在休寧萬安鎮徽州中學舊址,創設安徽學院皖南分院,設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農林三系,銀行、會計兩個專修科,11月正式開學。安徽學院皖南分院的創辦,填補了皖南地區高等教育的空白。

抗戰勝利後,省立安徽學院隨省政府遷至合肥東南郊的長臨河集,租借李鴻章家族的糧食倉庫辦學。這裡成為安徽學院的第二個臨時校園。長臨河距合肥40華里,交通郵電均不暢,致使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十分不便,難以安心學習,教授難以延聘。時任院長程演生向省政府提出將安徽學院遷到蕪湖辦學的報告。

1946年經省政府同意,新學期開學時,安徽學院學生和教職員工從合肥又搬遷到蕪湖。安徽學院在休寧萬安鎮的皖南分院的師生也同時遷到蕪湖,與學院總部合併一處,定址赭山南麓,即現在的安徽師範大學(赭山校區)所在地。這時學院共設有中文、史地、政經、法律、外語、數理、土木、農林、教育、藝術、銀行等十二系科。

當年,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學府竟然在金寨…

1946至1949年的省立安徽學院校門

遷來蕪湖的省立安徽學院

省立安徽學院遷至蕪湖時,正值抗戰勝利不久,百廢待興。當時沒有現成的校舍,沒有像樣的運動場地,安徽學院就以原教育部蕪湖職教班二十餘間房屋和鄰近的白衣庵、功德林、廣濟寺等廟宇作教室。學生亦住進周圍的滴翠軒、一天門等處空房,可見當時學校的艱苦。

面對設備簡陋,房舍不敷,科系複雜,經費不足,師資缺乏等困難,當時的全校師生克服重重困難,四處奔波,籌措資金,購買土地,修建校舍、操場,增添教學設備,使校園初具規模,也為以後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省立安徽學院校址所在的地方,南麓有山有水,風景秀麗。北面有赭山,南面是汪家田和陶塘,西南跨過鐵路月臺(當時鐵路經過現在的黃山路到江邊)就是繁榮的市場,東北跨過赭山南路就是竹籬茅舍的鄉村,環境幽靜,地約千畝。難怪時任代理院長柯育甫曾在一次校集會上抒情地說,“這樣優美的勝境,不但在全省是獨一無二,就是與國內各大學也比得過!”

更為重要的是,安徽學院遷址蕪湖後,購地建校,規劃校園,為解放後國立安徽大學遷來合併辦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物質基礎。解放後的1949年12月,省立安徽學院與國立安徽大學合併為新的安徽大學,成為安徽師範大學辦學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省立安徽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是在戰火中建立和成長的,屢經曲折,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它自1941年春創立,至1949年12月與國立安徽大學合併為止,歷時九年,三遷校址,三易校名,經歷坎坷。

共培養本專科畢業生727人,如果加上臨時政治學院畢業的一屆237人,共964人。這些人才輸送到全省各條戰線,為當時的安徽發展作出了不小貢獻。因此我們說,省立安徽學院在近代整個安徽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