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通州區位於北京市東南部,總面積9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8萬人,戶籍人口74.7萬人。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立通州正式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遠期將帶動約40萬人疏解至通州。 2017年11月14日,獲全國文明城市光榮稱號。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初始置路縣,治今古城。東漢改路為潞,縣以潞水名。故治在今治東,五代唐徙今治。遼太平中,於今縣南境置漷陰縣。

2、金天德三年(1151年),於潞縣治設通州。元漷陰縣升為漷州。明洪武初年撤潞縣入州,降漷州為縣。清屬順天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漷縣入通州。

3、1913年改州為縣,始稱通縣。1914年屬京兆地方。1928年改屬河北省。

4、1949年屬通縣專區。1953年析置通州市。1958年劃歸北京市,改稱通州區。1960年複稱通縣。1997年改設通州區。

二、地名來歷

《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

三、風景名勝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1、三教廟。在通州舊城北部區域大成街北側,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與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這三座獨立存在的廟宇,近距離成“品”字形佈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圍牆之側,在佑勝教寺西側,聳立著燃燈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築群,坐落在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2、八里橋。又名永通橋,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建造,為三券石拱橋。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3、燃燈塔。位於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據縣誌載, 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4、通運橋。南護城河利用蕭太后河,通運橋因橫跨蕭太后河上,俗稱“蕭太后橋”。原為木橋。明建城池時,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在南門處建三孔石橋一座,稱通運橋,長41米,寬9.6米。兩側護以石欄,望柱頭雕獅,欄板兩面浮雕寶瓶。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5、通州清真寺。乃北京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郊區稱首。其元代創建,歷史之悠久,僅次於宣武區牛街者。明代正統,萬曆間予以重修。

北京通州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6、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焦王莊。陳列館佔地約100畝,包括室外的野戰炮場,陳列館共收集了自中國革命戰爭年代以來,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乃至現代中國軍隊所有的地面裝備,以及世界其他23國的武器等約1萬餘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