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人文·民主·思想》

余英時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余英時先生的人文民主思想》是海脈書館” 系列圖書之一。這個系列出版至今已經有二

十餘種,在眾多讀者中口口相傳形成了良好的D ]碑而且幾個不同顏色的分類代表不同的文字風格頗有相得益彰之 趣。比如余英時的這本小書就屬於灰色系列的學術原創作品, 大概學術的文字給人的印象相對比較紮實以厚重取勝, 因此冠以灰色的色調。但是說起來,這本《人文民主思想》因為收錄的都是近幾年的一 些演講文字相對淺易平白, 以輕巧取勝但傳遞出的用相卻縣沉甸甸的。


《美的歷程》

李澤厚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論自由》

約翰·密爾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論自由》一書中從三個不同角度系統地論證了言論自由的價值。第一,沒有人有權利替全體人類決定某一問題或者意見,因為任何這樣做的人都假定自己不可能犯錯誤。但是這一觀念已經被證實是謬誤的了,因為"每個時代都曾抱有許多隨後的時代視為不僅偽誤並且荒謬的意見;這就可知,現在流行著的許多意見必將為未來時代所排斥,其確定性正像一度流行過的許多意見已經為現代所排斥一樣"。既然任何一個人的意見都有可能是謬誤的,那麼自由的討論便成為改正這種錯誤的最為重要的方式。只有通過討論,錯的意見和行事才會"逐漸降服於事實和論證",因為"事實這東西,若無詮釋以指陳其意義,是很少能夠講出自己的道理的"。

第二,即使所有公認的意見都是真確的,那麼,言論自由仍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真理的價值恰恰建立在自由和公開的討論之上。不加討論而直接接受的真理,"毋寧說只是一個迷信,偶然貼在宣告真理的字面上罷了"。

第三,若某些意見只具有片面的真理性,那麼,這些意見只有在自由和公開的討論中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穆勒認為這一情況在現實世界中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例如"兩種相互衝突的教義,不是此為真確而彼為謬誤,而是共同分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真理"。固這些片面的真理就更需要異端的意見來彌補它的不足了。

穆勒的《論自由》一書不僅系統地論證了言論自由的價值,更針對英國現實的歷史情況提出了言論自由所面臨的新問題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家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說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說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國史大綱》

錢穆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國史大綱》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使用教科書體例編寫而成。全書在內容取材上詳述漢、唐時期而略寫遼、金、元、清,詳寫中原地區而略寫周邊少數民族,詳於闡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而略於具體的人與事,力求簡要,僅舉大綱,刪其瑣節。作者指出該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

在政治制度方面,《國史大綱》將中國古代的政治演進劃分為了三個階段。一是到秦漢時期完成的封建集權大一統;二是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完成的政府構成演變;三是到隋唐時期完成的科舉競選制度,至此,科舉取代世族門第成為了中國延續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經濟發展方面,《國史大綱》強調了經濟建設與文化、政治建設的相互謀和。三者的發展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雖然並非每時每刻相互適應,但其總體趨勢是在相互調和中的向前發展。

在文化學術方面,《國史大綱》認為前秦過後,中國的文化學術逐漸開始脫離於宗教與政治勢力,以一種平民化的氣象氛圍一脈相承,歷久彌新,這在北宋時期達到極盛。

作者在全書中以一種獨特連貫的眼光來審視時代的變遷,往往能將一個問題進行跨時代的系統梳理,擴大延伸。如在論及中國古代田制的問題時,書中從晉朝佔田到北魏均田,從唐朝的租庸調到兩稅法,進行了一個系統整體的概說。

作者還強調史學要與當下的現實相聯繫,不能將歷史知識和歷史材料進行單純的堆砌,那樣作出的只是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作者書中的內容處處以國家、民族為中心,主張發掘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錢穆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本書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中國傳統十論》

秦暉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本書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對傳統社會與文化本身的結構性研究。作者不滿於過去流行的“租佃神話”和“宗族神話”,主張在社會-經濟分析與思想-文化分析的綜合與融會中把握傳統時代真正具有規定性的那些規則,跳出“反儒”與“尊儒”對峙的傳統觀之爭,在社會結構上擺脫大共同體本位的傳統桎梏而走向公民社會,在文化-象徵符號體系中主張“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以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人格資源與民主憲政-人權保障的現代制度安排來消除那種專制制度下強權-犬儒互補的人格弊病


《中國史綱》

張蔭麟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中國史綱(上古篇)》是正中書局(1955年10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蔭麟。該書形式上生動活潑,易讀易懂。無半點枯澀呆板,但同時又極富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且因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含感情與敬意,故全書無甚淺薄、空疏、浮誇,且書中不少觀點和思想有價值和參考意義

本書以洗練的文筆,栩栩如生地講述了自商代到東漢的中國歷史,在述事的同時重點敘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範。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後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瞭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此書沒有中文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本書才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大暢銷書。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並做了軟精裝,內容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說,本書是瞭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也是影響大眾一生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學生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範。本書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

《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它對當今的讀者有極大的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一生的文化經典。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近代史大綱》

蔣廷黻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書是蔣廷黻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從19世紀起,西方現代化的腳步逐漸邁近中國,面對以現代科技和文化裝備起來的西方世界,龐大的中華帝國明顯地落伍了。中國近代百餘年的落後捱打歷史,令無數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本書對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的中國歷史進行了審視和省思,試圖對中國近代的歷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後,專制政體被推翻了,這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歷史進步。在文化學術方面,儒學獨尊的局面也相對地被打破了,因而學術思想呈現了相當活潑的景象。同時西方學術思想不斷湧進,人們的思路也比較開闊,於是哲學、人文科學方面思想相對自由。當時國勢危急,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於中國虎視眈眈,一再挑釁,更引起了學者的愛國保國的憂患意識。有些學者不願參加政治活動,於是走上了學術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專心學術,因而也做出了一些學術成果。 當時許多學者繼承了清代樸學的作風,考據比較精審,析事論理,才求準確。也有些學者對於宋明理學有較多的瞭解,對於深邃的義理有較深的體會。自清末以來,西學東漸、西方學術傳入中國,受到重視,許多學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西方的治學方法,致力於中西學術的會通與融合,因而達到了學術研究的較高水平。 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史稱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是充滿了內憂外患的時期,但是當時的學術界確實出現了很多有一定價值的學術著作。民國時期的學術著作,有許多現在已買不到了,而實際上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東方出版社有鑑於此,計劃編印一套能反映民國時代學術成果的系列文叢,蒐集這段時期文史哲名著,匯為"典籍文庫",以簡體字排印。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東方出版社的編輯部同志徵求我的意見,並邀序於予,於是略述民國時期學術的價值。


《偽自由書》

魯迅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偽自由書》是1933年1月底至5月中旬,魯迅寫給《申報》副刊《自由談》的短評合集。然而,它透過個別事件揭示的客觀規律,它剖析具體事物的精湛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卻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它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武器。外文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了由陸津開翻譯的該書法文版。


《論自由》

約翰·密爾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論自由》是英國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59年。

《論自由》中心論題有三個:第一,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第二,論個性自由;第三,論社會對個人自由的控制。通讀該書,可以看到對個人和社會之間權利界限的劃分是全書的核心要義之所在:一是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二是個人對社會負責的唯一條件是,個人的行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該書被譽為自由主義的集大成之作。

該書以洪堡的"人類以最豐富多彩的姿態發展,這是絕對的、本質的、重要的"開篇。


《論民主》

科恩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論民主》這本書,從民主的起源、理想的民主、現實的民主、民主的條件和民主的前景等方面,為人們理解民主提供了一個指南。全書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了民主的起源;第二部分重點論述了理想民主的狀態,包括民主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民主以及政治平等的相關問題;第三部分著重介紹現實民主的狀態,包括大型民主所需的政治制度,各種規模的民主,以及不同規模的民主所需的憲法、政黨和選舉制度;第四部分重點闡述了民主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本書是達爾對自己多年來民主理論研究總結的一部力著,也是試圖以精練的語言將複雜的民主理論通俗化的嘗試。要了解民主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本書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西方哲學史》

羅素

10月書單丨建立你知識框架結構的 14本基礎讀物

本書是八卷本《西方哲學史》之第四卷,系統闡述了歐洲近代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其英國哲學的發展情況。作者從文本出發,一改傳統的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界的簡單分析法,全面介紹了其時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思潮,體現了近年來中國研究西方哲學的最新學術成果。

第四卷"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英國哲學",周曉亮主編。本卷以16-18世紀的歐洲理性主義哲學和經驗主義哲學,以及英國哲學的其他發展為主要內容,對此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哲學特質、主要哲學家和哲學派別的思想觀點,都做了系統而詳盡的闡述。不但突出了當時認識論主流,也對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倫理學的發展做了客觀細緻的評述。對國內以往研究較為欠缺的赫伯特的哲學、劍橋柏拉圖學派、蘇格蘭常識學派、英國理神論等也做了認真的評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