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一檔街頭採訪類節目中,主持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你的朋友裡,如果有一個經常炫富的和一個經常哭窮的,你更願意和誰交流呢?”受訪者的回答出乎意料,大多數人都選擇願意與炫富者交流,而對哭窮者嗤之以鼻。那些整天秀優越感的人遭到鄙視是很正常的現象,那麼為什麼現實中,喜歡哭窮的人反而更加令人討厭呢?

事實上,在當下社會里,“哭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他們之中很多都喜歡向他人“傾訴”自己在經濟上的困難,有的人明明清楚哭窮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反感,但是仍然樂此不疲,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心理動因呢?

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虛偽的示弱

生活中,許多人哭窮並不是因為他(她)真的經濟困難,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在某方面的心理需求。許多人哭窮是因為自己的吝嗇與自私,這類人往往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底細,生活中也總想佔小便宜,由於他們非常害怕因為自己“露財”而付出更多,因此他們選擇以哭窮的形式向外界表明自己無利可圖。

此外,有些人哭窮是一種向他人主動示弱的表現,即是一種虛偽的“謙虛”。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競爭關係中。在學生時代,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人,他們平時學習比任何人都努力,而當你問起他們複習進度時,他們總說“還沒怎麼看呢!”結果這些人考出來的成績比一般人都好。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故意示弱,讓競爭對手擁有優越感而疏於學習,從而達到自己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許多人哭窮也是類似的心理,要麼想借此獲得更多幫助,要麼就是想讓你覺得他(她)沒有威脅,從而在某些競爭中佔到便宜。

同時,很多人由於形成了故意向別人示弱的習慣,因此無論是否需要哭窮,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向他人表明:“我是弱者”、“我需要幫助”、“我人畜無害”。

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消極的心理暗示

哭窮這種行為之所以令人反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哭窮者身上的消極氛圍。這種“負能量”會給人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日本著名作家、心理諮詢師心屋仁之助曾經說過:喜歡哭窮的人永遠沒法富裕。一個人一旦將“窮”字掛在嘴邊,就會給自己持續的消極心理暗示

心理學認為,心理暗示( Mental Suggestion)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而受暗示性是一個人心理的本質屬性。換言之,每個人都會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長時間的哭窮,就會給自己施加“貧窮”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真的很貧困,自己真的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

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一方面,這種心理會使人失去自我奮鬥的意識,促使人一味地依賴他人;另一方面,隨著暗示的逐漸加深,哭窮就會成為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時的條件反射。長此以往,經常哭窮的富人會變得更加保守與膽怯,而窮人則會真的越變越窮。

因此,當你的身邊出現這樣一個人,他在向你索取幫助的同時又踐踏著你們的友誼,折磨你們的心靈,你自然就會對這個人厭惡至極。當然,哭窮帶來的惡果還不止於此。

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哭窮式教育: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曾幾何時,“哭窮”已經成為了家長教育孩子的常見手段,或許有些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學會勤儉節約的品質,不揮霍浪費,但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長期“哭窮”,會時刻向孩子宣傳負能量,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長期持續下去就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與信任感,他們不再關注親情,也不再關心家庭。同時,由於這種心理層面的匱乏感,孩子還會出現強烈的自卑情緒——而這種自卑往往伴隨一生。

最後,哭窮會造成孩子認知能力與價值觀的缺失。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稀缺心態”,指的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時,就會不由自主產生強烈的補償欲,簡單來說就是越缺少什麼就越在意什麼。

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哭窮其實是一種虛偽的“謙虛”

那些生活在父母喜歡哭窮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比平常的同齡人更加在意錢財,他們會在用錢時產生負罪感,進而對錢產生一種扭曲的渴望。總之,從心理學角度看,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無論是在人際交往還是家庭教育中,哭窮都是一種害人又害己的行為,它代表的不是弱小,而是頹廢與無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