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河而得名—河北省縣級地名中蘊藏的26條古河流

1、清苑河

清苑區——據《太平寰於記》卷68保州清苑縣:“因縣界清苑河為名。”

【清苑河,即府河,《水經注》稱瀋水,明代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後稱府河。府河上游有一畝泉河、候河、白草溝等支流。一畝泉河為主流,與眾多支流匯合後稱府河。】

2、易水

易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以州南十三里易水為名。”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發源於河北省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3、徐河

徐水區——1935年版《河北通志》記載:“縣內有徐河,因以為縣名。” 1984年版的《徐水縣地名資料彙編》:“徐水一名始於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舊名安肅縣,因與甘肅之安肅道名重,又縣南境有徐河而易名徐水。”

【徐水,即漕河,《徐水縣誌》記載:“漕河,又名徐河、徐水,亦稱漕水。發源於河北省易縣五回嶺東麓】

4、淶水(拒馬河)

淶源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3號載《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有淶山,淶水(按,即今拒馬河)之源出焉。縣南半里,又有淶源泉。”

淶水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淶水縣:“近淶水(今拒馬河)為名。”

【拒馬河古稱淶水,約在漢時改稱“巨馬河”,後漸寫作“拒馬河”】

5、高河

高陽縣——《史記·五帝本紀》《索隱》曰:“宋忠雲,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另一說,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高河之陽”,故名。

【高河即瀦龍河,在博野境內叫蟾河,到蠡縣又名楊村河,到高陽又名高陽河,入安新白洋淀叫瀦龍河】

6、博水

博野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8寧邊軍博野縣:“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博野縣誌》載:職方雲博野居博水之野故名。

【博水,古河已湮】

7、灤河

灤縣——據《明一統志》卷5永平府《建置沿革》:灤州“因灤河而名”。今灤縣又因灤州為名。

灤南縣——以在灤縣之南而得名。

灤平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又有嚮往“太平”“安寧”之意,故名。灤平縣,因縣城瀕灤河之濱,故名。

8、霸水

霸州市——《日下舊聞考》卷119京畿霸州引《郡縣釋名》稱:“(霸)州以霸水為名。”。《讀史方輿紀要》卷11順天府霸州:“霸水在州南三里。舊志雲:白溝河之支流也,自雄縣流入境,東會於拒馬河,州以此名。今堙廢。”另據《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1:“唐置益津關於此,五代沒於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克復,始立霸州,留其將韓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義。”

【霸水,白溝河之支流,州以此名,今堙廢。】

9、洳河;10、鮑邱河;11、泃河

三河市——唐開元四年(716年)析置三河縣,以洳河、鮑邱河、泃河三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卷11順天府通州三河縣:“以地近七渡、鮑丘、(臨)泃三水而名。”《大清一統志》中載:以地近泃、洳、鮑邱之水而名。

【泃河,發源於河北承德市興隆縣的青松嶺一帶,經天津薊州區、北京平谷區、三河市再到天津寶坻區匯入海河支流之一的薊運河。洳河自北京密雲,經平谷區流入到三河市和泃河匯合,算泃河的一條小支流。 而鮑丘河則以密雲的潮河為源頭,經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流入到薊運河。】

12、長溝

香河縣——因城東里許,有一條小河俗名長溝,溝中多栽芰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郁,沁人心脾,故稱之為香河,香河縣由此而得名。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7順天府《山川》載:香河“在香河縣東里許,俗名長溝,種芰荷,多香氣,縣以此名”。

13、寬河(瀑河)

寬城滿族自治縣——《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禦千戶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今作瀑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寬城以寬河為名。

14、沽水(白河)

沽源縣——1915年獨石縣改為沽源縣,因沽水源於縣南九龍泉而得名。據《察哈爾蒙旗各縣概況》:“以沽河(今名白河)源出城北,繞城東西而南流,故易名沽源。”

15、戴河

北戴河區——以境內戴河得名。戴河古稱渝水、渝河,清光緒年間改為戴家河,後簡稱戴河。戴河在河東寨村西南注入渤海,全長35公里,流經北戴河區13公里。

16、青龍河

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縣因境內青龍河而得名。縣以青龍河得名。

17、饒河

饒陽縣——漢高帝(劉邦)始置饒陽縣,因地處饒河北岸而得名。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饒河之陽”,故名。《讀史方輿紀要》卷14真定府晉州饒陽縣:饒河“縣西南三十里。或曰:本滹沱之支流,昔時引而北注,合於易水。魏武開平虜渠,饒河為滹沱河所奪。今所存者,上流之餘水耳。志雲:饒河東注於滹沱,漢以此名縣”。

18、滹沱河; 19、滹沱別河

河間市——《水經注》、《禹貢》所載,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故名。《漢書補註》引何焯曰:“兩河謂滹沱河、滹沱別河。”河間縣因河間郡為名。

20、黃河

青縣——《宣和遺事》:“大觀元年,黃河清。詔曰:‘國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應,而乾寧軍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上天眷祐,敢不欽承,其以乾州為清州。’”明初降州為縣,不久河決,故改清為青,稱為青縣。

21、漳河

新河縣——北宋皇佑四年(1052 年)置新河縣,以毗鄰漳河新遷河道而得名,今境內又有滏陽新河,也合其意。河北省地名辦公室編《河北政區沿革志》稱:“因漳河幾經更迭,俗有‘新河’之稱,新河鎮即以瀕臨新河而得名。”新河縣因新河鎮為名

衡水——隋朝新置衡水縣。縣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元和郡縣誌》卷17冀州衡水縣:“縣在長蘆河西。長蘆河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名。”孔安國雲:‘漳水衡流入河’。鄭康成亦云:‘橫漳,漳水橫流’。王肅雲,‘衡、漳二水名’,謬矣。”是衡水以近衡漳水為名,並非以衡、漳二水為名。

臨漳縣——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諱,改鄴縣為臨漳縣,因其北臨漳水,故名。《大明一統名勝志·河南彰德府志勝》卷5臨漳縣:“以臨漳水為名。”

涉縣——《水經·清漳水注》:“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元和郡縣誌》卷15潞州涉縣:“因涉河水為名。”《大明一統名勝志·河南彰德府志勝》卷5:“縣以漳水滏泉所經,人民徒涉,故名涉矣。”

22、清河

清河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清河郡,因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治清陽。《水經·淇水注》:淇水“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即今之衛河,在清河縣西。《元和郡縣誌》卷16貝州:“漢文又分鉅鹿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河水,故號清河。”清河縣亦以清河為名。今清涼江是古清河在今清河縣境內的古河道。

臨西縣——1965 年置縣,以地處臨清縣之西為歷史上的水西臨清而得名,歷史上北魏至金代時期的臨清縣治所均位於今臨西縣,臨清以毗鄰清水、清淵而得名,清水,黃河的一個北支,清水在此匯聚成淵,故臨清縣古稱清淵縣。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臺清河一帶,成為齊、趙間一巨川,故此段黃河曰清水、清河,清水匯聚成為清淵,清水自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景縣,東光,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

23、沙河

沙河市——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龍岡縣南部置沙河縣,以境內沙河得名,屬襄國郡。《元和郡縣誌》卷15邢州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太平寰宇記》卷59邢州沙河縣:“沙河即湡水也。”

24、涿水

涿州市——《水經·聖水注》:“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長安客話》卷5“古涿水”條載:“涿故以涿水名。涿水合範水東北入海,州在範水之陽,故又名范陽。

《水經注》載:(涿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徑桃仁墟北,……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流注於涿水。涿水又東北徑涿縣故城西注於桃。

25、大運河

運河區——1980年以兩公社轄域建區,以境內南運河為名。屬滄州市2個市轄區之一。

26、唐水

唐縣——據《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縣以唐堯取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