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清代詩人山春用一句“都江堰水沃西川”,寫盡了在古人眼裡,都江堰對於四川的不可或缺作用,它滋潤了成都平原千千萬萬的良田,是群山環繞的四川,能得名“天府之國”的首推“功臣”。

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前316年,蜀王杜蘆準備進攻北邊的鄰國苴國,苴國國君自知不敵強勢的蜀國,於是派遣使節向北邊走,來到了當時的秦國求救。此時的秦王秦惠王,也想將勢力南下,然而苦於蜀道難,一直沒有行動。

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當得知蜀地有國求救,秦惠王甚是興奮,認為這是攻入蜀地的好機會。於是派遣張儀、張若、司馬錯領大軍跟隨苴國人員入蜀,在蜀地秦軍大小通吃,不但幹掉了蜀國,也將苴國收入囊中,並以秦製為標準,建立了以蜀國都城成都為中心的蜀郡。

大約是在公元前256~前251,蜀地的岷江氾濫,以鱉靈為代表的歷代蜀王,所修建的防洪設施顯得有點捉襟見抽。時任蜀郡太守李冰,為了安定成都平原,臨危受命擔任起了治水的重任。

李冰將治水的用“藥”點,選在今玉壘山一代,動用大量人力,在蜀王鱉靈挖的水渠基礎上,進行大膽的二次創新。而這次創新,李冰開鑿了玉壘山,將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

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玉壘山分離部分目前叫“離堆”,它讓岷江水流到玉壘山之時分流成了2條,一條順岷江主道繼續往下流,一條則流入今灌縣一帶。

但由於河流地勢東邊偏高,“離堆”成形之後,岷江水絕大部分,依舊順江而下,而不是流入灌縣一側,於是李冰又相繼修建了分水魚嘴、飛沙堰。分水魚嘴是在“離堆”前,堆積一個堤壩,提前對岷江進行分流,而這次分流為了保證,水可以流入右側,魚嘴右側河道被挖深了,這樣岷江水,可以輕鬆流入了“離堆”右側。

飛沙堰則是防止魚嘴右側河道水流太多,對右側的灌縣造成水災。在“離堆”前,分水魚嘴尾部,李冰又修建了一個相對較低矮點的堤壩,當水流漫過這個堤壩的頂部時,證明“離堆”右側河道所需水已達“極限”,再多下去就成災了。多餘的水,會直接漫過堤壩,匯入岷江主道。

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就這樣靠著飛沙堰的排、分水魚嘴、“離堆”的分流,都江堰修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為四川的成都平原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岷江水患,使平原有了更多的土地種植糧食。

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都江堰的缺陷也很明顯,李冰父子以及後人絕大數時候,都是採取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堤壩。這樣的作法造成堤壩較容易被損壞,因而都江堰很長一段時間,每年都需要大修,且若遇到大洪水,有直接被沖垮的風險。

因而以這個點為出發點,進入21世紀的現代文明後,開始有人質疑都江堰的功能,譬如有這麼一個帖子說“人們對都江堰傳說的一種理想化的讚譽。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也沒有一個工程就能完全、徹底地解決所有洪澇災害問題的好事。更何況都江堰工程本質上只是一個分水、引水的設施,在水量不大的情況下,通過四、六分水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水量,但是,對於較大的洪水和乾旱,都江堰的分水裝置和引水渠道,不具備任何調節能力”。

都江堰在古代,被公認“拯救”了四川,如今有人質疑它功能被誇大

強調都江堰的功能是被誇大了的,四川能成為天府之國和都江堰並不是對等必然關係,不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國”。

對於古人稱讚和近代人的質疑,小袁的觀點是,大家都沒有錯,都江堰從事實上,解決的是岷江經常氾濫,造成水淹兩岸百姓的事,而超大大洪水從自然規律來說,並不是年年都會有,因為都江堰爭取到的平凡年的太平,是值得被歌頌的。

同時近代人的質疑也沒有錯,將都江堰和天府之國強行畫完全對等的等號,確實有誇大的嫌疑,畢竟都江堰並沒有徹底解決成都水患的問題,當岷江進入大洪水狀態時,照樣水淹四方。

僅僅自1881年至1986年的105年當中,發生洪澇災害的就有43次。並且多次發生都江堰潰決和水淹成都的慘劇。(數據來自文章:不要把都江堰的傳說過於神化——水博)。

系列文章推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