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漢畫像石墓

安丘漢畫像石墓

安丘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淩河鎮董家莊村北。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後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佔地面積70.15平方米。

據考證,該墓的主人應是東漢晚期安丘人孫嵩。

孫嵩(約135—195年),字賓碩,一字賓石。博學多識,重節尚義,因救助趙岐而聞名。明萬曆《安丘縣誌》說:“而賓碩亦從此顯名於東國,仕至豫州刺史。”

孫嵩卒後,歸葬故里,諸多文獻記載了孫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經注》載(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明萬曆《安丘縣誌》稱:“豫州刺史孫賓碩墓在牟山金溝河西南。”《青州府志》稱:“孫賓碩兄弟墓,在縣西南牟山下。”《續安丘縣誌》記載,元代於欽著述《齊乘》一書時,寓宿太虛宮,夜夢趙岐說:“僕有良友葬安丘,其人節義高天下,今世所無也。請載之,以勵衰俗。”訪讀《趙岐傳》之後,於欽始悟,趙岐所言“良友”即是孫嵩。文物調查顯示,他救趙岐的故事也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俠義之風未泯,道義豪氣長存。二十世紀上葉,在牟山西北的牟山觀中,仍有孫嵩、趙岐的塑像。觀南小路的一側,尚立有孫嵩墓道碑。

孫嵩闔門百口,出入車馬隨從,應是當地的著姓大族,仕至豫州刺史。他的身份與墓主所顯示的社會地位相當,也有足夠的實力來營造當時盛行的這一形制和如此規模的墓葬,漢墓的主人應是孫嵩。董家莊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大型漢畫像石墓之一;畫像構圖複雜,內容豐富多彩,雕刻技術精湛,藝術水平高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