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塔克拉瑪干沙漠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再增加3000毫米,10年後會是怎樣的景象?

地理那些事


感謝提問,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基本現狀。

眾所周知,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我國南疆三面環山的塔里木盆地中心,總面積達33餘萬平方公里,它既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全球第十大沙漠。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毫米級)還不到最小的三位數,甚至有的年份還落了單僅僅只有個位數(4~5毫米),但蒸發量卻達到了2500至3400毫米,說它是“死亡之海”一點都不為過。

塔克拉瑪干沙漠屬於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沙漠,關於它的成因,是眾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受海陸位置、地形環境、大氣環流的影響最為突出。

首先,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我國大西北內陸地區,而這一地區是世界上距離海洋較遙遠的地方之一,東南距離太平洋3300多公里、西南距離印度洋約為2500公里、西北距離北冰洋近4000公里、西距大西洋更是高達7200餘公里。由於距海較遠,受海洋水汽影響十分微弱,因此降雨量稀少。

其次,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我國群山夾峙之中的塔里木盆地中心,處在天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等大型山脈的合圍之中,一方面盆地較為封閉的地形阻擋了水汽的進入,而且盆地地形具有“保溫”作用,溫度高自然就加劇了水分溫度蒸發;另一方面塔里木盆地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並且也處在西南季風的背風區,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不利於東南太平洋水汽的長驅直入,而且西南季風背風坡焚風效應也加劇了水分蒸發。

P.S

:關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因的地形因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與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有關,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亞熱帶環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而西北地區因內陸性不斷增強而處於乾旱半乾旱環境)

最後,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我國內陸腹地,且處在青藏高原的北側和冬季風的上風向,受青藏高原自身的熱力作用和機械阻擋作用的共同影響,青藏高原冬季風向四周輻散以及北支西風脊加強了我國西北部冷空氣的勢力。

由於塔克拉瑪干是個極度乾旱的沙漠,除了有少量根系發達的植物和有夏眠習慣的動物以外,往往是沙丘遍佈、風沙漫漫的景象。如果像題主假設的那樣這一地區能夠達到年降3000毫米的雨,可以說塔克拉瑪干沙漠將會從根本上得到治理,造出一個3千多萬公頃的綠洲不成問題,因為3000毫米的降雨量基本上是我國有著“雨城”之稱的雅安年平均降雨量的將近1倍,並且已經遠遠超過了熱帶雨林地區的2000毫米的平均降雨量。

不過,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是由大環境決定的,並且沙漠地帶土壤相當貧瘠,因此要達到區域生態環境的全面治理還需要一個過渡期,但畢竟守著這麼大的降雨量,未來的有朝一日沙漠變森林、良田指日可待,而且遠期還能煥發已經消失的仙湖——羅布泊,說不定形成一個巨大的“塔里木湖”都有可能。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在我國東部的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但是3000毫米年降水量是800毫米的4倍左右,是一個極大的年降水量值。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通常在2000毫米以上,3000毫米年降水量在熱帶雨林氣候中也是非常多的。

也就是說,年降水量通常不超過100毫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突然變成了南美亞馬孫平原那樣的年降水量,甚至更多,如果這樣持續10年時間。那麼,肯定塔克拉瑪干沙漠就不再是一個乾旱地區了,曾經乾涸的河床和湖泊,如羅布泊等都將充滿了水,南疆地區將成為一片溼潤之地,將會成為一個植被茂密的地區。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我國塔里木盆地,地勢四周高中部低,有可能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


地理沙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我國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內,我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其面積33萬平方公里,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塔克拉瑪干沙漠深居亞歐大陸腹地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至3400毫米。塔卡拉瑪幹沙漠,被稱“死亡之海”,氣候特點:多風少雨,氣候炎熱乾燥,晝夜溫差較大,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植被稀少,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塔克拉瑪干沙漠年平均降水只有100毫米左右,最少時只有四五毫米,而蒸發量卻高度2500至3400毫米。假如“上天眷顧”塔卡拉瑪幹沙漠,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再增加3000毫米,10年後南疆盆地的塔卡拉瑪幹沙漠會是怎樣的景象?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3000毫米降水量是什麼概念呢?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山脈南側印度境內的——乞拉朋齊,被稱為世界“雨極”,年降雨量為10000毫米左右。而世界上的熱帶雨林地區或赤道附近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也僅在2000毫米以上,像我國的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及附屬島嶼、廣西省和雲南省的一部分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而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地理界線“秦嶺——淮海”一線大致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

這下我們清楚了吧,3000毫米降水量,真的不少,而且是處於亞歐大陸腹地,距離海洋如此之遠。當然十年的時間,足以改變一個地區的環境和氣候。有人說:“塔卡拉瑪幹沙漠年蒸發量是2500至3400毫米,降水量不都被蒸發量嗎,會有什麼變化呢?還不是和原來一樣那麼高溫炎熱乾燥少雨麼?”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也不無道理,但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發生質變,其實也就是“水滴石穿”的意思。3000毫米降水量,只要不是集中在某幾天內降下來,形成洪澇災害,而是分佈在一年內,正常降水,風調雨順,沙漠內的植被會越來越多,經過十年反覆的“錘鍊”,塔卡拉瑪幹沙漠內不在是局部存在綠洲,而是形成成片的森林草原,有了植被的保護,此時該地區蒸發量會遠遠少於原來沒有植被光禿禿沙漠時的蒸發量,因此持有上邊觀點的人的顧慮是多餘的。


足夠的時間,加上足夠的水資源,足以改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氣候和環境。到時候我國沙漠面積將大大減少,我國第一大沙漠消失於地球之上,降水豐沛,植被茂盛,水土流失減少,形成良性循環,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增加,可緩解我國東部沿海人口過於密集的壓力;塔里木盆地氣候環境的改觀,也會影響周圍環境的改變和收益;豐沛的降水,植被的增加,氣候的轉變,會使塔克拉瑪干沙漠內的塔里木河、車爾臣河、孔雀河、疏勒河等河流一年四季生機盎然,不在受季節性限制,河道下游“消失”的臺特瑪湖、羅布泊等會重新再現等等吧。這個假設是值得我們欣喜的,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夢想成真”吧。


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年降水3000毫米已經算是非常多了,做個對比,我國的年降水量大約是730毫米,北京地區的年降水量只有640毫米,而位於華南的廣州年降水量也不過1600—1800毫米之間。

(廣州不缺水)

廣州是肯定不缺水的,北京其實也不缺水,北京南水北調是由於北京人口實在太多了,超出了當地的承載能力,而在歷史上北京也算不上一個缺水的地方。由於降水還算豐富,北京的地下水資源儲備較多,古代北京人就是喝地下井水。今天北京的“衚衕”一詞就是來源於元代的蒙古語“井”。

如此看來,3000毫米的年降水量已經是非常豐沛了,如果一個地方年降水量達到這個數字,這裡的氣候應該是非常溼潤的。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年降水量也就是5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當年的蒸發量看來,3000毫米的降水量只不過是剛剛達到了收支平衡。

但是如果真的有3000毫米的降水量,只要各個月份的降水量比較平均,那麼大量的水汽是可以改變現有的氣候環境的,形成更加濃厚的雲層,減少蒸發量,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如果年降水量真的達到3000毫米,那麼必定會改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自然環境,沙漠也必然會消失,因為我還沒有見過年降水超過3000毫米的沙漠呢!

不過大家要明白的是,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塔里木盆地,這裡屬於內流區,大量的降水很容易形成鹹水湖。

首先,先給大家解釋下什麼是內流區。

說的簡單點,內流區的河水是流不到大海里面的,其中不少內流河都是在路途中蒸發掉,或者是在低窪地點彙集,形成一個大的湖泊,這些湖泊只入不出。但蒸發現象不會停止,因此湖水中的含鹽量越來越高。

(我國西北部基本上都是內流區)

其次,再說一下鹹水湖的形成原理。

大家對鹹水湖有個誤區,認為鹹水湖的形成是因為湖盆底部土壤中含鹽,所以水流到這裡才變成鹹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純淨的物質,包括水,再純的水裡面也是含有雜質或礦物質的,例如鹽,淡水裡面也是含鹽的,只不過淡水的含鹽量很少,淡水的含鹽量小於0.5 g/L,而高於0.5 g/L叫鹹水。

如果你將一杯清水靜置不動,那麼隨著杯中清水的蒸發,杯子裡面清水的含鹽量就會增大。只不過一杯清水中的含鹽量實在是太少了,即便是整杯水都蒸發掉,你也看不到杯中剩下鹽。

但是隻有水量夠多,假如是大湖,如果只有河流注入,卻沒有河流流出,那麼隨著湖水的蒸發,就會形成一個鹹水湖。所以說,鹹水湖就是“只進不出”的湖泊,也就說只有河水注入,沒有河水流出。

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是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青海湖,青海湖就是一個鹹水湖,它周圍有70多條河流為其提供河水補給,其中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是青海湖最大的幾條補給河流。

然而青海湖只有河水匯入,卻沒有河水流出,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水裡面的含鹽量越來越多,最後就變成了一個鹹水湖。

而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地處於一個內流區,這裡的水是流不到大海的,而3000毫米的降水量必定會形成大河,並且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所在地區是個盆地,水不但流不出去,還會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大湖,那麼這個大湖也肯定會變成一個鹹水湖。

但即便是鹹水湖,對人類而言也要比沙漠有好的多。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南疆的塔里木彭迪,這裡四面環山,水根本流不出去)


千佛山車神


這個設想確實有意思,不禁讓我想起了近些年來媒體多次提到的南水北調新疆豐富新疆生態資源,且不說這個事的真實性,如果真的實施這個計劃就不得不考慮方案的可行性。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這裡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於平原以上300米。幾乎整個地區都缺乏植物覆蓋。在沙丘間的凹地中,地下水離地表不超過3~5米,可見稀疏的檉柳、硝石灌叢和蘆葦。

沙漠要改變現狀主要靠兩個因素:水和植被。提問說每年增加降雨量3000毫米,這根一年的蒸發量幾乎相同,再者沒有足夠植被將這些降雨儲存下來,那就意味著一整年降下來水分都要蒸發,換種說法就是這點水分杯水車薪。因此沒有足夠的水分,在加上這個地區植被很少,所以唯一能改變這個區域的可能性—因為植被太少變成也沒有了可能,因此在沒有人為的干預下,即使是10年後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是這番景象。

延伸:要想改變塔克拉瑪干沙漠,除非是人為干預,就像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才能在極短的時 間改變這片沙漠的自然環境,到時候荒涼的沙漠就會變成美麗的自然溼地以及湖泊。


閒聊自然


雖然這個假設基本不可能實現,但是我們也可以探討一番,畢竟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乾旱問題確實很嚴重,而且沙漠內的河流經常斷流,塔里木河、和田河等河流對沿途的貢獻很大。另外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以內,基本佔據塔里木盆地大部分,所以兩者基本可以相互代表,如果降雨量增加到年均3000毫米,那塔里木盆地變成四川盆地那樣富庶也不是不可能。首先,年平均降水量3000毫米是什麼概念,3000毫米也就是3米,比一層樓還要高,這還只是平均降水量。塔里木盆地本身夾在天山、崑崙山、阿爾金山之間,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大型盆地,降雨量本身已經很高的了,再加上週邊降水也會向盆地彙集,所以用不了多久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消失了,豐富的降水會生長大量的植物,塔里木盆地變成“盆地雨林”

隨著水汽的蒸發,新疆中部乃至整個西北會隨之改善乾旱,沿盆地周邊也會產生很多良田,大量經濟作物帶動新疆中部的經濟增長,環塔里木盆地會變成宜居、宜遊、宜業的地區,本身新疆的自然環境就十分優美,隨著降雨量充沛,新疆的城市也會變得更加強大,阿克蘇、庫爾勒、和田等城市也會越來越繁榮。然而以上只是考慮降雨帶來的美好層面,平均年降雨量三米,且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下其實也是有存水的,表層沙漠吸收完畢以後,就會開始在地表彙集,周邊全是高山也會向低處加速彙集,由羅布泊開始重新變成湖泊,最終整個塔里木盆地就變成了大型湖泊。塔里木盆地沒有缺口,東部的羅布泊是最低點,海拔780米左右,羅布泊再往東的敦煌,海拔在1100米以上,理論上只有湖水超過三百米才會從敦煌向東流出形成河流,但這麼大一個淡水湖,西北乾旱可以完全解決。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假如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達到3000毫米,那麼塔里木盆地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湖,不出1000年,湖水就會外溢到河西走廊,然後逐步升高水位,最終巨大的水流會外溢到黃河,黃河流量是現在的幾十倍,沖刷目前的黃河下游。黃河河道加寬加深,渤海最終被填平,也有可能黃河改道南下到黃海入海。總之這樣的話,北方人現在天天嘮叨要南方水的想法不會存在,每天都在為加固黃河大堤而奮鬥。


sunrisedai不忘初心


沙漠的儲水能力很差,短期內大量降水,只會造成洪澇災害,繼而洪水往低處流,可能淹沒新疆現有的草原和綠洲,形成難以預計的損失。連續十年的話,沙漠還未變成綠洲,原先的綠洲或許已變成不宜居住的泥沼了


科技小玩意兒


如果塔克拉瑪干沙漠每年平均降雨量再增加3000毫米,10年後中國北部,中部,南部都將變成超級乾旱地區。


搖擺的地球


如果真有那一天,基本上肯定是巨大災難。水滿則溢,順流而下,現成的黃河將是洪水走廊,蘭州以下一路淹到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