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每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都是可期的,順任孩子的天性,給予適當的引導,澆灌希望的陽光和雨露,我們就盡了園丁的職責了,接下來,就讓我們靜待花開吧!

01

最討嫌媽媽“大獎”花落誰家

開學以來,我爸就不喜歡再到陽光上喝茶了,因為樓上B仔媽和兒子每天準時發起內戰,哭罵聲不絕於耳,我爸心臟受不了。

這一點也不誇張,B仔媽是小區出了名的大嗓門,加上兒子的刺激,那分貝隔著層樓都能把我們家玻璃震碎,這不,又開始了:

我數到三,快給我進來!電視給我關了!

才做了幾題?你都跑了幾趟廁所了?啊?

怎麼還是這頁?怎麼回事?你半個小時寫一個字啊?我,我,我,不打你,我對不起我自己……!

緊接著,B仔歇斯底里的哭喊聲便抑揚頓挫地開奏起來,其中還伴隨著媽媽的咒罵聲,偶爾在外一直靜靜觀戰的爸爸進來想幫著平息一下,卻又捅了馬蜂窩。

一時間,兩人對戰升級起了三人混戰,讓人聽得是膽顫心驚。

這其實是很多有娃家庭的晚上常規戲,尤其是孩子還小,正升一二年級,更是頻繁。

曾聽過幾個小傢伙在聊天,很有意思。

孩子A:放學回來我媽就追著我喊寫作業寫作業的,煩死了。

孩子B:我媽也是,兇起來像個老巫婆,我最討厭她了,什麼都不讓我玩。

孩子C:我媽更討厭,給我買一堆輔導作業,一個玩具也捨不得買,她這是要做死我。

真是扎心了,老母親們一起都是炫耀自己娃多好多乖,孩子們卻在拼命吐槽,競相比較誰的老媽更討人厭。

我們每天苦呵呵地,單位應付完上司、回家小心翼翼提防著隨時爆發的婆媳危機、還防著小三入侵,一面又要在成堆的家務裡擠出精力來教你們功課,容易嗎?

好吧,那是老母親們的一廂情願,在孩子眼裡你那是沒事找事,挑釁,就是不想讓他們舒服。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02

學會實事求是,是父母的必修課

不打就不做作業?老母親們都搞錯了一件事,應該是,孩子越打越不想做作業 。

簡尼爾森曾說:“孩子在感覺更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當孩子感覺到情感聯結和愛的時候,才更有動力與你合作、向你學習,愛並尊重他人。

不要以為孩子還沒有自己的思想,不懂自尊為何物,其實他們都懂,只是不會表達,只能用行動表示抗拒。

還記得49歲交大宿管阿姨原夢圓,和兒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熱點新聞嗎?

原夢圓曾經也是一位焦慮的陪讀媽媽。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孩子寫作業,她就在旁邊盯著。但是她發現效果不好,於是她便開始陪著孩子學習。

她用“陪讀”方式考了各種證書,還通過成人大學在復旦讀本科。

最終她的兒子考取了復旦大學,她也被廣西大學錄取。

如果一開始就對孩子又打又罵,把自己的焦慮施壓在孩子身上,他們不知道你為何這樣,因為小小的腦袋裡根本沒有要為未來奮鬥的概念,反而對我們發惱的嘴臉耿耿於懷。

前不久,一位男孩大晚上打電話報警,原因是寫作業惹的禍,無助的孩子需要警察叔叔幫他跟媽媽講講理。

這孩子認認真真寫了作業,反倒被媽媽黑白顛倒,硬說是錯的,把她自己的那套硬塞給孩子。

最後警察叔叔當場演算了一遍,證明孩子的答案是對的,主持了公道。

《圓桌派》一次訪談中竇文濤說,孩子們現在的功課,他都做不了,完全不是小時候他學的那樣。

很多父母都沒有竇文濤的實事求是,而是硬要用家長的威嚴壓制,就如根本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內心,更沒有和他們有過平等的交流,這種關係下,不但事與願違,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03

搞定孩子自覺學習,只需三招

那面對頑皮不肯寫作業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安放焦慮,好好和TA平等對待學習這件事,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寫功課去呢?

1、詢問式交流

《示弱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很多時候我們付出許多,卻得不到滿意的回饋,是因為一個強者形象在那擺著,但如果降低姿態,會讓孩子認可自身的價值,從而與你親近。

孩子需要尊重的同時也渴望得到肯定,我們一開口就是命令或大聲喝斥,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試著用:我們到點做功課了哦,你準備好了嗎?

今天學了什麼呀,能教教我嗎?

昨天的作業老師給你打了多少分啊?有沒有表揚你?我們今天是不是還要再加油啊?……等句式

這樣既能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看電視或玩玩具轉移到學習上來,又能調動TA的積極性。

粗暴地打斷或強制孩子立刻、馬上進入學習狀態,就像燒紅了鐵被丟進冷水裡,結果就是瞬間爆發戰爭。

2、讚揚是最大的動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曾經,我在小學低年級教作文,大部分個孩子每到上課就特別積極,寫習作也認真。

因為每一次都能得到我的點評,多半是表揚和肯定,最後再用鼓勵的方式希望他們如何如何,那就更棒了。

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比如,書寫公正、或是能自己獨立思考、某些詞用得好、某道應用題解答得很巧妙等,都要及時給予他們肯定,不要吝嗇我們的讚揚。

孩子不知道學習為何,也無法理解學習和生存的關聯,他們只注重現在內心感受,而我們能做的是要他們在學習上發現樂趣,調動積極性,要他們好好學習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3、別急,慢慢來

不久前,網上有一條小視頻讓網友們笑出了眼淚:一個小學生背乘法口訣,翻來覆去地,不是忘了這個就是漏了那個,怎麼都搞不清。

媽媽在一旁氣得聲音都顫抖了,不斷地變著法考問,一次次地把孩子逼到崩潰痛哭。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讓他慢慢理清,才能掌握其中的關聯,我們的連番考問那不是教,而是逼。

要是因為心急而打罵孩子,不但會引起TA的牴觸情緒還會傷害智力,另外也會令孩子懼怕此類題型在心裡留下永遠也克服不了的障礙。

當孩子一時解答不上來,別急,可適當地給點提示,引導思考,雖然看起來會在一道題上花上些時間,可這道題就算是掌握了。

這樣一來,孩子會從中體驗克服困難的成就感,激發TA學習的動力。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04

歇一歇,不要太急,靜待花開

詩詞才女武亦姝的媽媽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老母親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做得越多,越使勁,反倒是錯得越多,做的很多都是給自己和孩子製造焦慮的事。

臺灣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了這樣一個悲劇。

茉莉的媽媽悲痛欲絕,她始終想不明白:我放棄了自己的教授職位,專心培養孩子,我把她培養得那麼優秀,她怎麼就跳下去了呢?

可是對於茉莉來說,媽媽早已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她學習稍有鬆懈,媽媽就會對她怒吼:“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啊。”

孩子跳樓的那一刻,媽媽都還沒意識到自己給了孩子多大的壓力,把一個成年人的焦慮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匯豐集團(HSBC)在《2017教育的價值報告》指出:

中國教育支出比例高達57.2%,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貴;而且超過30%的家長把個人時間全心全意投入孩子的教育,在這數據背後,隱藏著300萬家長的焦慮焦慮。

我們焦慮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現階段的不滿意,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轉移給孩子。

誰也無法預知孩子們的未來,讀了985出來就一定是人生贏家了嗎?連211也上不了,誰敢說他不是下一個馬雲?

每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都是可期的,順任孩子的天性,給予適當的引導,澆灌希望的陽光和雨露,我們就盡了園丁的職責了,接下來,就讓我們靜待花開吧!

“我媽是個老巫婆,天天逼我寫作業”:老母親做得越多就錯得越多

作者簡介:冷月心,富書專欄作者,80後老女孩,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裡,你我共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