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在美國演講讓中美兩國吃驚

1868年,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在卸任即將回國之時,被清廷受命為出使西方的談判代表。因為大清子民對外國的壞印象,鮮有人願意前往西方的。但是天津條約修約之期即將到來,大清郵不能不面對,於是就徵求蒲安臣意見,選中蒲安臣為出使西方的談判代表。

出使西方,蒲安臣被任命為清廷“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後,蒲安臣深感使命重大。他清楚,作為代表清廷的一名外交官,要改變西方對中國的印象,出訪的第一站必須獲得成功。因此,他將此行的第一站選在了他最有把握的美國。

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在美國演講讓中美兩國吃驚

本文根據《晚清官場的洋大人》改寫

蒲安臣把外交使團出訪的第一站定在美國是做了充分的考慮的,這其中既有美國是自己的祖國,有著故土親情的情結外,這一選擇更是他外交智慧的體現。在蒲安臣看來,完成了與美國的外交活動,即意味著為西方各國作出了範式。

在國際間的外交活動中,外交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利益博弈,這一點蒲安臣十分清楚。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各國對中國習以為常的做法就是在修約中不斷提出各種苛刻條件,甚至一再加碼。

現在,清廷希望此次修約,西方各國不再“索要多端”,不要干涉中國內政。蒲安臣要完成這些外交使命,力勸歐美各國不借修約干涉中國內政就顯得十分重要。蒲安臣感到這次外交活動如果出師不利,將會對整個出訪活動蒙上陰影。

首訪美國,蒲安臣是這麼想的:如果能夠與美國方面達成諒解或協議,這將是一個極為重要而良好的開端,並且可以利用美國的態度去影響英、法、德、俄等歐洲國家的立場,無疑將對此次出訪起到積極有益的鋪墊作用。

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在美國演講讓中美兩國吃驚

晚清官場的洋大人

帶著這樣的設想,蒲安臣使團於1868年2月25日從上海出發。驚天動地的鑼鼓聲和著龍舞的表演,使得這天的上海虹口港熱鬧非凡。此刻,恭親王奕派出的代表和上海的地方官們正在為即將出使歐美的外交使團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鏗鏘的鑼鼓與舞樂翩躚的氛圍中,“斯達哥里”號輪船一聲長鳴,緩緩離開了碼頭,向著太平洋的彼岸駛去。經過三個多月的漫長路程,於6月2日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

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蒲安臣和他的助手們一直深刻討論著有關使團和如何使出訪獲以成功的問題,而沒有考慮他自己的私事。使團一行在4月1日到達了美國舊金山。整個城市都來碼頭歡迎這個新的中國公使,舊金山當局也向他表示了盛情歡迎。而且直到8月離開美國,使團在美國的行程都“不斷地受到熱情歡迎”[1]。

進入美國以後,蒲安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講天賦,從舊金山到華盛頓,所到之處都發表具有激情洋溢的演說。他講中國的古老文明,講自己代表中國出訪的目的和意義,他的話題總是那麼的清新而具有煽動性,因而所到之處,他都掀起一股“蒲安臣旋風”。

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在美國演講讓中美兩國吃驚

1873年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閣首次接見外國使臣,顛覆了中國的跪拜禮制

蒲安臣在舊金山熱情洋溢的演講,反響十分強烈。當地官員也積極呼應。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歡迎宴會上稱讚他的同胞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美國)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中國)的代表”。蒲安臣則不無炫耀地說,他代表大清出使西方,將促使中國走上和平與進步的道路。他相信中國這個偉大民族向西方文明光輝的旗幟伸出雙手的日子即將來臨。

應該說,蒲安臣發表演說,很大成分包含著他對這次出訪活動取得成果的期望。但是他有時候也脫離現實,他的演說天馬行空,令隨行的清廷官員目瞪口呆。1868年6月23日在紐約的演講中,蒲安臣呼籲列強各國應公平的對待中國:

對她公平,我們將會看到苦難的中國人民將會走向幸福。……讓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讓她保持尊嚴和獨立,讓她按照她自己的時間……發起改革,引入先進文明。……她所要求的是你們善待她的人民像對待你們自己的人民一樣。她只希望你們公平對待。她不僅願意和你們公平貿易,也願意與各國交流思想。她願意給你們以她所認為的精神文明事物,來換取你們的物質文明。讓她自行其是,貿易將會更加繁榮;……那些成隊的汽輪,將會成倍的增加貨物;讓她自行其是,你們自己的線路、紐約的榮耀——太平洋電纜以及其他你們想要建立的其它線路都會快速的發展。對中國公平和公正,世界的前景將會一片光明。[2]

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在美國演講讓中美兩國吃驚

蒲安臣使團在尼亞加拉瀑布

蒲安臣這次富有誘惑性的演講,他通過展示中國願意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時,也向美國人告知,中國人民渴望獨立自主、不受外來強權勢力壓迫的願望。演講中,他陳述了晚清中國自洋務運動以來所取得的進步,外交上正與西方接軌;也陳述了中國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蒲安臣在中國耳聞目睹,知道洋務改革面臨保守勢力的強大阻力,他告知美國社會,中國洋務派是如何克服苦難、如何在困難中與西方發生聯繫的。演講中,蒲安臣還批評了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抱定一成不變、毫無進步的錯誤觀點,說這次派他代表中國與西方接觸就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為了改變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蒲安臣還從古代文明、人口、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講述了中國是一個優秀的國家,她有著偉大的智慧,也希望與西方合作。蒲安臣的演講,言語之間都包含著對中國的熱情,也充滿了對中國進步,中國與世界融合的期待。因而,他的這次演講,對推進中美外交、推進中美融合無疑具有進步意義。

然而,這次演講後,隨同的副使志剛卻發表了與蒲安臣的基調完全相反的演說。他說:“存中國之體面,無忘中國曆代聖賢流傳之教。五倫不可紊,五常不可離。”[3]這個論調與蒲安臣宣稱的向西方文明伸出雙手的演說,含意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

————————

參考文獻:

[1]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p117.

[2]Banquet to His Excellency Anson Burlingame, and His Associates of The Chinese Embassy, New York: Sun Book and Job Printing House, 1868. P11-18.

[3](清)志剛:《初使泰西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08—110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