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在美国演讲让中美两国吃惊

1868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卸任即将回国之时,被清廷受命为出使西方的谈判代表。因为大清子民对外国的坏印象,鲜有人愿意前往西方的。但是天津条约修约之期即将到来,大清邮不能不面对,于是就征求蒲安臣意见,选中蒲安臣为出使西方的谈判代表。

出使西方,蒲安臣被任命为清廷“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后,蒲安臣深感使命重大。他清楚,作为代表清廷的一名外交官,要改变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出访的第一站必须获得成功。因此,他将此行的第一站选在了他最有把握的美国。

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在美国演讲让中美两国吃惊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改写

蒲安臣把外交使团出访的第一站定在美国是做了充分的考虑的,这其中既有美国是自己的祖国,有着故土亲情的情结外,这一选择更是他外交智慧的体现。在蒲安臣看来,完成了与美国的外交活动,即意味着为西方各国作出了范式。

在国际间的外交活动中,外交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博弈,这一点蒲安臣十分清楚。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各国对中国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在修约中不断提出各种苛刻条件,甚至一再加码。

现在,清廷希望此次修约,西方各国不再“索要多端”,不要干涉中国内政。蒲安臣要完成这些外交使命,力劝欧美各国不借修约干涉中国内政就显得十分重要。蒲安臣感到这次外交活动如果出师不利,将会对整个出访活动蒙上阴影。

首访美国,蒲安臣是这么想的:如果能够与美国方面达成谅解或协议,这将是一个极为重要而良好的开端,并且可以利用美国的态度去影响英、法、德、俄等欧洲国家的立场,无疑将对此次出访起到积极有益的铺垫作用。

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在美国演讲让中美两国吃惊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带着这样的设想,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从上海出发。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和着龙舞的表演,使得这天的上海虹口港热闹非凡。此刻,恭亲王奕派出的代表和上海的地方官们正在为即将出使欧美的外交使团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铿锵的锣鼓与舞乐翩跹的氛围中,“斯达哥里”号轮船一声长鸣,缓缓离开了码头,向着太平洋的彼岸驶去。经过三个多月的漫长路程,于6月2日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蒲安臣和他的助手们一直深刻讨论着有关使团和如何使出访获以成功的问题,而没有考虑他自己的私事。使团一行在4月1日到达了美国旧金山。整个城市都来码头欢迎这个新的中国公使,旧金山当局也向他表示了盛情欢迎。而且直到8月离开美国,使团在美国的行程都“不断地受到热情欢迎”[1]。

进入美国以后,蒲安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天赋,从旧金山到华盛顿,所到之处都发表具有激情洋溢的演说。他讲中国的古老文明,讲自己代表中国出访的目的和意义,他的话题总是那么的清新而具有煽动性,因而所到之处,他都掀起一股“蒲安臣旋风”。

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在美国演讲让中美两国吃惊

1873年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阁首次接见外国使臣,颠覆了中国的跪拜礼制

蒲安臣在旧金山热情洋溢的演讲,反响十分强烈。当地官员也积极呼应。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在欢迎宴会上称赞他的同胞蒲安臣是“最年轻的一个政府(美国)的儿子和最古老的一个政府(中国)的代表”。蒲安臣则不无炫耀地说,他代表大清出使西方,将促使中国走上和平与进步的道路。他相信中国这个伟大民族向西方文明光辉的旗帜伸出双手的日子即将来临。

应该说,蒲安臣发表演说,很大成分包含着他对这次出访活动取得成果的期望。但是他有时候也脱离现实,他的演说天马行空,令随行的清廷官员目瞪口呆。1868年6月23日在纽约的演讲中,蒲安臣呼吁列强各国应公平的对待中国:

对她公平,我们将会看到苦难的中国人民将会走向幸福。……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让她保持尊严和独立,让她按照她自己的时间……发起改革,引入先进文明。……她所要求的是你们善待她的人民像对待你们自己的人民一样。她只希望你们公平对待。她不仅愿意和你们公平贸易,也愿意与各国交流思想。她愿意给你们以她所认为的精神文明事物,来换取你们的物质文明。让她自行其是,贸易将会更加繁荣;……那些成队的汽轮,将会成倍的增加货物;让她自行其是,你们自己的线路、纽约的荣耀——太平洋电缆以及其他你们想要建立的其它线路都会快速的发展。对中国公平和公正,世界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2]

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在美国演讲让中美两国吃惊

蒲安臣使团在尼亚加拉瀑布

蒲安臣这次富有诱惑性的演讲,他通过展示中国愿意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向美国人告知,中国人民渴望独立自主、不受外来强权势力压迫的愿望。演讲中,他陈述了晚清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外交上正与西方接轨;也陈述了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蒲安臣在中国耳闻目睹,知道洋务改革面临保守势力的强大阻力,他告知美国社会,中国洋务派是如何克服苦难、如何在困难中与西方发生联系的。演讲中,蒲安臣还批评了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抱定一成不变、毫无进步的错误观点,说这次派他代表中国与西方接触就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为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蒲安臣还从古代文明、人口、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讲述了中国是一个优秀的国家,她有着伟大的智慧,也希望与西方合作。蒲安臣的演讲,言语之间都包含着对中国的热情,也充满了对中国进步,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期待。因而,他的这次演讲,对推进中美外交、推进中美融合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然而,这次演讲后,随同的副使志刚却发表了与蒲安臣的基调完全相反的演说。他说:“存中国之体面,无忘中国历代圣贤流传之教。五伦不可紊,五常不可离。”[3]这个论调与蒲安臣宣称的向西方文明伸出双手的演说,含意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p117.

[2]Banquet to His Excellency Anson Burlingame, and His Associates of The Chinese Embassy, New York: Sun Book and Job Printing House, 1868. P11-18.

[3](清)志刚:《初使泰西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8—110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