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買國產車之前,總會有一大堆人跳出來告訴你,國產車質量不好,開個幾年,毛病一大堆。早期中國汽車工業剛剛起步,技術工藝是硬傷,確實存在3年就出一大堆毛病的情況。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但隨著這些年自主品牌不斷成長,國產車進步大家有目共睹,在質量方面跟合資甚至進口車差距沒你想象中那麼大。不信?今天咱們掰開來揉碎了,一點點來講。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說國產車兩三年毛病一大堆是真的,早些年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說過:“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那時我們造車觀念太落後了,汽車不止簡單把一堆零件拼湊在一起,一般來說要經歷五大研發階段,繞不開四大製造工藝。無論是研發設計失誤,工藝材料缺陷都會導致車輛故障。

研發設計缺陷導致車輛故障:

舉個例子:獵豹CS10(參數|圖片)這款車在研發制動系統的時候出現了失誤,選擇的剎車盤太小,導致剎車效果嚴重下降,40公里剎車成績37米,相當於人家百公里剎車的水平。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不止國內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失誤,“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豐田剎不住”,以及大眾途銳發動機進水都是汽車研發設計階段失誤導致車輛故障。

工藝材料缺陷是主要原因:

研發設計其實國產車做的還不錯,雖然起步晚但是依葫蘆畫瓢不難,質量差距主要在於工藝材料方面,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也是指這一方面。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汽車是一個複雜而且精密的大件,特別是發動機和變速箱都是易損件,對材料和精度要求極高。由於國內鋼鐵工業落後,高端至製造設備又被國外技術封鎖,根本不賣給我們,所以早期說國產車開三四年就出現問題,是真的。

哪些原因導致質量上差距?

這裡要劃重點,早期國產車質量那麼不堪,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差距?

衝壓技術不足,導致異響和斷裂: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衝壓技術是造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衝壓強度不夠會導致車架強度不夠,開久了之後,車身框架間距會拉大,導致異響甚至斷裂的情況。所以說為什麼有些車開久了,除了音響不響,哪都響,過個減速帶都感覺車要散架了一樣。

衝壓誰都會但,熱衝壓就是尖端技術了,該技術一直被國外廠家壟斷,人家說要麼你進口,要麼直接買車,反正這衝壓機肯定是不會賣給你的。

截止到2015年,國內同濟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對這個高端熱衝壓技術研究,還在理論階段。

原始材料和塗裝技術不足,導致車輛鏽蝕: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早些時候江淮瑞風S3和中華都曝出過車身生鏽的醜聞(有興趣可以自己百度),經過調查發現,果然是車身材料偷工減料。該兩家車企為了節約成本將造車常用的鍍鋅鋼板換成了普通鋼板,風吹日曬短短一個月,底盤就被鏽穿。你要知道,車一旦生鏽,那就跟廢鐵沒什麼兩樣,一旦發生事故,車會直接解體。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這裡插一句,為什瑞風和中華甘願冒險使用廉價的普通鋼板?很簡單,因為s3和V3售價7萬左右,而且年產量低,不用普通鋼板勢必會虧本。至於像艾瑞澤5或者吉利帝豪GS這些國產車,他們價格也便宜,但年產量高,即便採用好材料,也不會虧本,有利可賺的情況下,誰都不會鋌而走險。

這也是為什麼,車榜君再三強調,買車一定要參考銷量榜的原因之一。

總裝和焊裝差距不大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裝配工藝可以說是國產車的強項了,不少精品國產車裝配甚至超過了合資,比如華晨寶馬,它們的裝配工業甚至強過德國本土。

至於焊裝,雖然自主品牌機械化程度不如合資,但標準也很嚴格,每個地方該打幾個點,都有嚴格規定和檢查,漏焊和少焊都是不行的,所以差距並不大。

零部件差距主要看廠商自律能力: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零部件上的差距就主要是看廠商的自律能力了,目前汽車製造業其實是個全球化的大采購時代。

拿之前出過的事情的高田氣囊來舉例,國產的吉利全球鷹GX7也在召回列表裡,簡單說吉利的安全氣囊和奧迪、奔馳、寶馬都是高田的話,都是不行的。

那就是這樣,但是同一家供應商也不能說質量完全就一樣,這裡還要看企業的自律能力,它的質檢標準有可能是不同的,它的進貨批次和規格、價格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還是那句話,買車一定要參考銷量,你像某泰明明10萬的車,卻給你一般豪車都沒有的配置,你覺得它會那麼傻嗎?買的沒有賣的精,而且產量那麼低的情況下,零部件質量根本就沒法保證。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車企都有自己的質量體系標準:

以大眾為例,大眾自己就有一套“VW80000”的一個質量體系標準,它是比國標還要嚴格,吉利和奇瑞也有類似的質量體系。

質量體系標準每個車企都不一樣,我們也沒法看得到,只能根據市場口碑來推測。

汽車三大件是核心

變速箱和發動機:

首先我們得承認,在變速箱領域,自主品牌跟合資品牌確實存在差距,這種差距短時間沒法超越。但是,並不意味著國產車變速箱就差。不信往下看!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1、AT變速箱是短板,國內沒有拿得出手廠家,但是國產車AT變速箱幾乎都是直接接採購國外成熟產品,你比如愛信的6AT,所以可靠和穩定性並不差。

2、CVT也是短板,幾乎都被愛信和加特可生產商所壟斷著,國內只有奇瑞和吉利做的不錯。奇瑞有CVT專利,而吉利收購了世界第二大自動變速箱公司DSI。

3、雙離合變速箱大眾是最早研發的,近幾年才剛剛流行開來,為了對抗合資,國內許多車企,包括吉利、長安、長城、廣汽等眾多車企與國外著名變速箱生產商博格華納共同研發雙離合,VV5和VV7上所搭載的就是自主研發的雙離合,就實際體驗來說,真不比大眾差多少,所以在雙離合這塊,我們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4、發動機上,國內一些主流品牌都有自己當家發動機,儘管技術上跟合資有差距,但是質量和穩定性上並不會有太大問題。奇瑞1.6T熱效率高達40%,而長安2.0T動強勁,榮威1.5T則是跟通用合作研發,省油省心。

一些合資國企則使用了合資品牌發動機,比如東風則用的是雪鐵龍和標誌的發動機。

剩下一些車企,沒辦法自己研發發動機,則採用三菱的發動機,雖然技術老舊,好在質量和穩定性還比較可靠。

所以,主流國產品牌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上,質量和穩定性真不比合資差,唯一落後的僅僅是調校,這方面我們經驗不足。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汽車底盤:

相比那些有著幾十,上百年造車經驗的車企來說,在底盤方面,自主品牌還顯得很稚嫩。要知道,底盤調校是一個細活。調校硬了舒適度就差,調校軟了側傾就大,本身就存在矛盾。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但是,一些車企很良心,知道自己沒能力把底盤調校好,就專門請了國外底盤調校公司,比如吉利汽車底盤基本都是荷蘭底盤調校公司包辦的。還有一些國企則吸收了外企技術,比如:一汽奔騰,吸收了馬自達底盤調校技術。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國產車開兩三年毛病全出來了”,這種說法我們來探討一下

國產車到底能不能買?

總的來說,國產車確實在某些方面不如合資車,但我們依然需要大力支持國產車才對。你看,韓系車跟我們起步時間差不多,人家都遠銷歐美,為什麼?就是因為政府和老百姓大力支持,推動了品牌發展。希望不久將來,自主品牌也能迎頭趕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