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秀:沒有理由不回家

黃文秀,2016屆廣西定向選調生、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2018年3月26日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晚在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2019年7月1日,中宣部追授黃文秀“時代楷模”稱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雷鋒的人生哲學是:‘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活得更美好。’從這個角度講,黃文秀就是新時代的雷鋒。”

黃文秀:沒有理由不回家

文/本刊記者 彭姝疑

“秀姐失蹤了?”

6月17日那天,黃文秀的同事農俊海正在南寧出差,看到微信群裡有人發消息,說黃文秀失蹤了。農俊海是2016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同年他和黃文秀作為定向選調生入職百色市委宣傳部。

“我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農俊海回想起那天的事,聲音有些顫抖。“那天晚上我們還在工作群裡聊天,她還發了視頻,有點不相信!”他打電話回單位問,被告知文秀還在失聯。他說,那天百色市下了很大的雨,從晚上9點到凌晨5點,凌雲縣伶站鄉九民水庫一帶降雨達371.4毫米,相當於北京半年的降水量。同時,他心裡有不祥的預感,隱隱約約的,下意識期盼著奇蹟發生。

微信群裡不停地彈著消息,大家都在牽掛黃文秀的安危。群裡是百色市各單位不同批次的選調生,群名叫“紅色福地,夢想起航”,是文秀建群起名的。她自從申請到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做第一書記之後,常在群裡發些工作上的疑惑。有時做的事不能被群眾理解,有時入戶被拒之門外,大家會一起給她出主意。

6月18日傳來消息,國道212通鴻水泥廠路口至弄孟屯路段,山洪暴發造成路面被嚴重損毀,6輛過往車輛被洪水衝翻沖走,搜尋到7具遺體,黃文秀被確認犧牲,年僅30歲。

黃文秀:沒有理由不回家

2017 年初剛進入工作崗位的黃文秀

“我心中的長征”

從田陽縣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考到山西長治學院,再考到北京師範大學,已經“走出大山”的黃文秀畢業後還是回到了“大山”。

有人不懂她為什麼還要回來呢?黃文秀這樣回答:“百色,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是自己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麼有理由不回來呢?”

“在大家的印象裡,黃文秀是個活潑開朗的人。”農俊海說。這兩位年輕人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出身農村,在外求學,985高校研究生,畢業後選擇選調回來建設家鄉。“剛開始覺得有點不適應,機關紀律性很強,上班時間很規律,對於公文規範也不甚瞭解,甚至什麼日期、標點都會犯各種錯誤,這時就去向同事請教。”農俊海很欣賞黃文秀凡事不計較的性格。 “她總是笑眯眯的,被領導批評了,就改過來。對別人很大方,聚餐搶著結賬。”

在選調生初任培訓座談會上,農俊海記得黃文秀曾提問:“會不會以後就一輩子這樣待在機關裡面了呢?難道就這樣發發文、打打電話到退休?”黃文秀後來選擇去基層鍛鍊,也是對職業道路規劃後的結果。2018年3月26日,她主動申請到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成為村裡的首位女第一書記。一到村裡,她就把微信名改成“百坭女子圖鑑”,開始在朋友圈裡幫村民推廣芒果,記錄日常扶貧工作。

今年4月,《中國扶貧》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扶貧,從“新手”到“熟路”》的文章,作者就是黃文秀。那時她擔任第一書記剛滿一年,她在這篇扶貧手記裡回憶剛剛上任時的情景,有這樣一個片段——

到了駐村第二週的週末,我將車子小心翼翼地開到村裡,正式開始我的扶貧之“路”。作為百坭村首位女第一書記,村民對我的到來都表示懷疑:“之前來了這麼多書記,有的來村裡鍍層金就回城裡升官了,你這個小年輕估計也是來走個過場的,我們跟你聊了也沒用。”“跟你說了你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來了這麼多第一書記都沒讓我們村富起來,你一個女娃娃就能行?別在這兒耽誤工夫了,趕緊回城裡享福去吧。”……聽到村民們這麼說,我覺得心裡憋屈,搞不懂為什麼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嶺、走街串戶,老百姓們卻對我這麼排斥。

我找到了村裡的老支書向他請教,老支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黃書記,你剛來老百姓們對你還不熟悉,他們不願意與你深聊,你也要理解他們。農村其實是一個熟人社會,老百姓們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納你了。”如何才能跟老百姓熟起來?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我一宿沒睡著。要想讓老百姓願意接近我,就得讓老百姓覺得我和他們是一樣的。

從那以後,我到貧困戶家不再拿著個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貧困戶家掃院子;貧困戶不讓我進家門,我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我就去田裡,邊幫他們幹農活邊聊天,時間久了,村民們跟我見得多了,開始慢慢地接受了我。“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得很哩!”不少貧困戶跟我開玩笑說。

經過兩個月的摸底,我基本掌握了全村概況……

除了走訪全村的貧困戶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走訪了村內黨員、退休村幹、退休教師以及各村屯的小組組長……對於群眾反映的這些問題,我都一一記錄在駐村日記中,並向上級相關部門反映情況。2019年,除了兩條路已達到通屯道路標準沒有列入之外,其餘3條路已列入樂業縣2019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項目。

“農村工作很複雜,不像在機關裡面。”農俊海解釋道。“農村工作要有一個目標,就是要給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患貧而患不均,這也是扶貧工作上很大的難點,和老百姓的感情能否緊密?能不能給他們實惠?不是看你吹牛吹得多好,群眾就會信服你,是吧?”

就靠這樣的奔忙,黃文秀繪製了村裡的“貧困戶分佈圖”,將每一戶的住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都一一標註在筆記本中。她幫貧困戶申請扶貧貼息貸款種果樹,為不能申請低保的貧困戶爭取到產業獎補資金種水果……2018年,黃文秀帶領全村88戶、417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下降到2.71%。

駐村一週年,黃文秀開到村裡當公車用的私家車儀盤表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發了一條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週年愉快。”

“付出,比索取更重要”

6月18日起,2016屆廣西選調生群體通過微信公眾號“廣西選調生之家”發起為黃文秀的捐款,截至7月25日上午,一共收到來自8000多人、共計40多萬元的捐款。後來,捐款慰問組一行七人來到醫院,見到住院中的文秀父親黃忠傑和母親黃彩勤。哪怕家裡很困難,兩位老人都多次拒絕大家的好意,並說:“請大家幫助更需要的人,國家已經幫助我們好多好多。”

文秀母親身體不好,常年吃藥,而三年前文秀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時,家裡才剛剛脫貧。今年年初,文秀父親又身患重症,做了兩次大手術,讓尚在脫貧鞏固期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看到房間裡用廢舊輪胎搭上木板做成的“沙發”,再看到黃文秀連瓷磚都沒鋪的只有一鋪床、一張蚊帳的“閨房”時,很多同事都哭了。

“之前我不知道,她也沒有提過。”農俊海隱約知道這幾個月一到週末文秀就會回家照顧父親,卻不知道這個姑娘肩上的擔子有這麼重。“她從來都不會主動跟大家說,因為她是一個比較要強的姑娘,性格就是這樣的,不願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後來,大家和文秀父親聊了很多關於各級媒體對文秀事蹟的宣傳報道。尤其是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後,各類媒體又掀起了對文秀事蹟的宣傳報道熱潮。同事們蒐集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報紙帶給兩位老人,也希望他們能從中得到一絲慰藉。“老人家很堅強。”這是文秀父親給農俊海留下的印象。他還記得參加文秀追思會時第一次見到這位老人,大家都看得出他在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卻一直鼓勵文秀的同事們,“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哭。”

“一個人的價值由兩部分組成的話,那麼你是把個人價值放在前面,還是把社會價值放在前面?”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農俊海常反思黃文秀帶給自己的啟示。“敢於擔當,敢於奉獻。付出,永遠比索取更重要。”

《雷鋒》雜誌總編輯、原《解放軍報》副總編輯陶克少將在接受《中國青年》記者採訪時也提到黃文秀的事蹟,“這是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一種發揚和傳承。”他說,“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雷鋒的人生哲學也是‘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活得更美好。’從這個角度講,她就是新時代的雷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