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西側,曾出土了一輛2000年前的銅車馬,此時的銅車馬已經被壓成了1500多塊碎片,而在眾多的碎片中,專家們還發現了兩種特殊的器物。它們究竟是什麼?它們又會著怎樣神奇的作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陳列著一件至寶,它便是著名的秦始皇銅車馬。凡是看到它的遊客,都不禁為之嘖嘖稱奇,感嘆古人智慧的高超與青銅工藝發展的爐火純青。

1978年6月,位於秦始皇陵封土堆西側20米處,考古專家們曾在7米深的土層中,偶然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金泡。在陸續的發掘中,又有銀泡與金絲燈籠穗相繼出土,專家們由此斷定,此處地下可能埋藏著秦始皇的“青銅車馬”。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在考古專家制定了詳細的挖掘方案後,一場艱苦卓絕的挖掘工作開始了。隨著挖掘的深入,青銅車馬逐漸顯露出來,可惜的是,由於土層壓力太過強大,導致青銅車馬已被壓成了很多碎片,正因如此,考古專家們只能暫緩挖掘進度,轉而仔細清理每一塊銅片。

正當考古人員悉心清理時,他們在偶然之間發現了兩個不同於青銅碎片的銅質器物。它們的形狀為長方形,長度約為15釐米,寬7釐米,高3釐米,整體形狀類似於一隻趴伏在地上的兔子。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專家們對於這兩隻“兔子” 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畢竟它們都是與秦始皇銅車馬一起出土的,專家們以此推測,“兔子”也應該是車馬上的一部分,可能是裝飾,也可能是具備某種實用功能器物。

在翻閱了大量史料之後,專家們終於找到了該器物的相關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手工業百科全書《考工記》記載:“加軫與樸”,意思是說,古代造車時需要加軫(車下的橫軸)以及樸。“樸”究竟是什麼呢?《說文解字》中記載:“樸……伏兔也。”。專家們通過對比,發現古書中的“伏兔”,很可能就是眼前挖到的這兩個“兔子”。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伏兔”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安裝在車軸與車與之間的小木塊(木車為木塊,銅車位銅塊),上部分平整處接觸車與底層,而下部分的凹槽處扣在車軸之上。不僅如此,由於伏兔的產生,同時還產生了“當兔”的概念,即兩個伏兔之間的車轅。

如此一來,專家們才確定了伏兔的作用,原來它們都是古代馬車的減震裝置,換句話說,這是古人發明的獨特“避震器”。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肯定都對避震器有所瞭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是現代我們所用到的各類車輛,幾乎都會使用避震器。

避震器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即是利用彈簧的壓縮性能,來緩解車輪對於車身的震盪,以此為車上的乘者提供舒適的行車環境。不過我們所熟知的彈簧減震法,算是減震方法中的“小巫”,真正的“大巫”減震法當屬“自動平衡的空氣懸掛系統”,其構造核心就是空氣彈簧懸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減震技術。除此之外,我國生產的丹東黃海大型客車,其所採用的減震方式是一種非獨立鋼板彈簧懸架,也是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減震技術之一。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此時有讀者就會好奇,既然說伏兔是古代車輛的避震器,它的工作原理又會是什麼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古代馬車的整體構架說起。

秦始皇的馬車下面,藏有兩個“伏兔”,它們是現代減震器的老祖宗

古代馬車的車輪都是木質的,正因為如此,在行進時的顛簸程度,遠比現代輪胎車輛大的多,車輛顛簸過大不僅會讓乘坐之人感到難受,又會影響車輛的使用壽命。

馬車主體由兩部分構成,即車與與車輪,車輪在受到顛簸時,會將動能直接傳遞給車與,導致車與繼續顛簸。可是如果在二者之間加一個媒介,能量的傳遞就會逐漸減弱,而伏兔正好能充當媒介的角色,以自身吸收能量的特點,儘量減少上方車與的顛簸。

伏兔的發明,也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生產力雖然低下,卻仍然擋不住古人前進的步伐,他們能根據有限的知識,創造出無限的奇蹟,讓我們從內心為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