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都沒挖開乾陵,墓主人為何要將此墓修建得堅不可摧?你怎麼看?

阿修羅君


中國不缺古墓,但卻沒有幾個古墓能完整的保存至今,秦始皇的墓被人打開過,漢武帝的墓被人打開過,唐太宗的墓也被人打開過,康熙和慈禧的墓甚至被人洗劫一空,連骨頭都是後期胡亂組合起來的,但在中國有一處帝王陵,歷經千年也沒被人打開過,曾經有40萬人將要打開此墓,卻依然未果。

這座墓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也稱乾陵,雖然沒有秦始皇修建秦陵有的時間長,但乾陵也足足用了23年才修建好,武則天當年選這塊墓地煞費苦心,唐朝風水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在沒有一同商議的情況下,竟然都選中了此地作為武則天墓,武則天大喜。

修建這座墓時,真是唐朝民殷國富之時,不管是財力和人力都達到了唐朝的巔峰,所以修建一個40平反公里的乾陵並不是一件難事,同時墓中也放入了大量的陪葬品,盜墓這個行業從商朝時期已經流行開了,到了唐朝時期,盜墓賊的技術已經很高超了,唐朝末年已經有人盯上了乾陵,總想窺探一下墓中的寶物。

唐高宗李治死後先行下葬到乾陵,乾陵加蓋之後,武則天才和李治和葬在一起,乾陵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之外,還有十幾個唐朝皇室和功臣的陪葬墓,第一個開挖乾陵的人叫做黃巢,黃巢帶著40萬大軍抱著一定要挖出寶物的心思來到乾陵,說來也奇怪,這40萬人愣是沒把乾陵打開。

黃巢將乾陵側面挖出一條數尺深得溝壑,歷史數月,但依然沒見乾陵的入口,唐軍趕來的時候,黃巢趕緊帶著部下逃跑,只留下一條深深的溝壑,現在如果去乾陵,依然能見到這條“黃巢溝”。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崇州節度使準備要帶領部下開挖乾陵,但是挖了很長時間,又遇上大暴雨的天氣,只能中斷挖掘。一千多年後,孫連仲帶著士兵以保護乾陵的幌子開挖乾陵,孫連仲出動了一個師的兵力拿火炮炸了數日都沒能炸開乾陵,孫連仲的部下還被一陣暴風吹下的石頭砸死,嚇得孫連仲也跑了。

上個世紀50年代,幾個農民在乾陵附近炸石頭,無意之中炸開了乾陵的墓道,陝西省下令將乾陵保護起來,經過上級批准的情況下,乾陵於1960年4月開挖,但周總理提出暫且不挖掘帝王墓的批示,從此以後,乾陵再也沒被人打開過,目前也是唐朝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

經考古發現,乾陵之所以很難打開,是因為乾陵的墓道用了將近8000餘塊石條拼接而成,並且墓道中的石頭全部是用鐵板鑲釘完之後在用鐵水澆築的,這種情況下,石條於鐵板融為一體,即使是拿火炮也難以炸開。而且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舊唐書》中的文獻吻合,所以斷定乾陵墓至今沒打開過。

乾陵上千年沒有被盜過,究竟是武則天選的地方風水好還是另有隱情?為何人們在挖掘乾陵時會出現種種異象?這些事情都有待於專家的研究。


烏拉雜談


自古以來,中國有視死如生的說法,生前帶不走的榮華富貴,死後要帶入地宮繼續享用,所以每座皇家陵墓都是埋在地下的巨大藏寶庫。

歷代帝王都視皇陵修建為頭等大事,一般從繼位之處,便著手修建皇陵,一般長達數十年,有的甚至直到帝王駕崩還未建好。



修建皇陵最注重什麼呢?

一是風水。中國古代講究風水,皇陵更是如此。皇帝乃真龍天子,皇陵修建一般先定好龍脈,再依龍脈確定埋葬之地,即常說的尋龍點穴。

龍的型狀一般蜿蜒曲折的,與山型相似。所以皇陵一般都依山傍水,講究以山為龍,以水為脈。山連著山,象徵著子孫後代綿延不絕;有水為伴,象徵著祖上的福氣潤澤後世。



定好龍脈之後,下一步就是尋找墓穴了。定穴關鍵是“氣”,古人相信肉身死亡後,氣尚在。所以,墓穴一定要選在藏風聚氣之地。背後群山環抱,前面有曲水流過,是絕佳聚氣之地。

二是堅固。風水之術,更多隻是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是積極的心理暗示,並不能保證皇陵的安全。所以,為了保證皇陵的安全,防止被盜墓賊光顧,歷代帝王均設有專門機構負責皇陵的安全和修繕。

但隨著皇權的崩塌,負責看管皇陵的機構隨之樹倒猢猻散,或者不聞不問,或者監守自盜,甚至與盜墓團伙沆瀣一氣,聯合盜掘皇陵。



如果說皇陵堅固度是保證皇陵安全的重要因素,那墓道入口的隱蔽性和牢固度就是重中之重,如何保證陵墓既隱蔽又牢固呢?這就取決於設計者的頭腦和工匠們的責任心了。

歷代皇陵,大多都沒逃過被盜掘的命運。唐朝十八座陵墓,竟有十七座被盜,但唯獨武則天的乾陵完好無損,是乾陵的修建質量過硬,還是武則天吉人自有天相,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呢?



其實乾陵是遭受過幾次盜掘的,但每次都逢凶化吉了。

第一次,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探知乾陵所在地梁山的西側有大量的碎石,於是動用了四十萬大軍,不分晝夜亂挖一氣,半個山都挖掉了,還是未能找到墓道入口。後來,因為戰事緊急,就放棄了盜墓計劃。其實,梁山西側碎石是修墓者故意為之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盜墓賊。

第二次,五代的溫韜。這個人可以說是唐朝掘墓人,不知道唐朝怎麼得罪了這個蓋世太保,十八座陵墓,被他端掉了十七個,但他卻偏偏放過了乾陵,難道是良心發現回頭是岸了?當然不是,據說是碰到了靈異之事,他們一靠近乾陵便風雨雷電交加,一離開就沒事,所以溫韜嚇跑了!



第三次,民國的孫連仲。這個人是國民黨將軍,是武則天的山西老鄉。據說,他動用了整編師,攜帶大量機槍大炮烈性炸藥過來盜寶,但炸墓道的時候,也出現了靈異事件,只見黑風陣陣,飛沙走石,數十名士兵蹊蹺死去。孫連仲是個迷信的人,他覺得此墓有陰兵把守,於是帶著部隊悻悻離去。

第四次,梁山農民。大約在1958年,梁山附近的農民炸山採石的時候,無意炸開了墓道之口,於是立即向上級彙報。郭沫若知曉此事後,聯合陝西文物局向中央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但周恩來沒同意這項計劃,他批示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乾陵一直留存至今,現在已成為陝西的一處景點。


一半秋色


理科男答歷史。

乾陵位於陝西的咸陽市,而乾陵的主人,是一個身份地位極其高貴的人。不能用一個,應該是兩個,因為乾陵是一個合葬墓。我們先打個啞謎,大家可以猜一猜。透露一點,乾陵裡葬著兩位皇帝。

乾陵是唐十八陵之一,也就是唐朝時期皇帝的陵墓。顧名思義有十八個陵墓,但是這裡卻葬有19位皇帝。十八個陵墓分佈在陝西關中渭河以北的乾縣、涇陽等6個縣的境內,並且它們以唐朝長安為中心,形成了一個102度的扇形。可以說唐十八陵就是世界陵墓中最壯觀的一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乾陵。乾陵算是這十八個陵墓中最幸運的陵墓了。為什麼呢?因為其餘十七個全都被盜過,唯獨乾陵沒有。乾陵在乾縣以北的梁山上,在那裡有一個黃巢溝,而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之亂。

沒錯,盜墓的人就是黃巢。黃巢當時帶領40萬人的軍隊來盜墓,把梁山挖了一遍,但是依舊沒有找到墓口。最後就沒盜成。40萬人都沒有找到,可想而知乾陵的墓道口藏得有多深。也正是因為藏得深,所以一千年來都沒有被盜過。

題目所說的堅不可摧,可能意思就是說乾陵沒有被盜過吧。

那麼,下面我們再來說一說乾陵的主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猜到呢?乾陵是合葬墓,肯定是一男一女,而這兩個人都是皇帝,並且在唐朝。那麼就只有兩個人了,武則天和李治。

武則天原來是李世民的才人,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入長安感業寺做尼姑。因為原來就和李治有感情,偶然的機會李治在感業寺遇見了武則天,所以公元651年李治把武則天接進了宮。武則天僅用幾年時間就成為了李治的皇后。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便開始了乾陵的工程。公元684年,李治下葬。這個時候乾陵並沒有完工。直到公元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崩逝,唐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和李治合葬,也就是把武則天葬在乾陵。

話說,乾陵經過一千三百多年都沒有被發現過,更沒有被盜過。當然,不是沒被盜過,而是想盜卻找不到入口。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人想盜乾陵,奈何找不到入口,可是有人就在無意間發現了乾陵的入口。

1958年,幾個農民碰巧炸開了乾陵的入口。後來陝西還成立了一個“乾陵發掘委員會”。很多考古學家摩拳擦掌,想要參與挖掘。其中郭沫若先生更是躍躍欲試,他對周恩來總理說: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金輪集》和《垂拱集》可以重見天日,更有可能出土武則天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字跡,甚至還可能有《蘭亭序》真跡!

但是周總理的回覆是: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最終,發掘乾陵的工作到此結束。也就是說目前為止,乾陵仍然沒有被髮掘。


理科男讀歷史


中國不缺古墓,但卻沒有幾個古墓能完整的保存至今,秦始皇的墓被人打開過,漢武帝的墓被人打開過,唐太宗的墓也被人打開過,康熙和慈禧的墓甚至被人洗劫一空,連骨頭都是後期胡亂組合起來的,但在中國有一處帝王陵,歷經千年也沒被人打開過,曾經有40萬人將要打開此墓,卻依然未果。

這座墓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也稱乾陵,雖然沒有秦始皇修建秦陵有的時間長,但乾陵也足足用了23年才修建好,武則天當年選這塊墓地煞費苦心,唐朝風水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在沒有一同商議的情況下,竟然都選中了此地作為武則天墓,武則天大喜。

修建這座墓時,真是唐朝民殷國富之時,不管是財力和人力都達到了唐朝的巔峰,所以修建一個40平反公里的乾陵並不是一件難事,同時墓中也放入了大量的陪葬品,盜墓這個行業從商朝時期已經流行開了,到了唐朝時期,盜墓賊的技術已經很高超了,唐朝末年已經有人盯上了乾陵,總想窺探一下墓中的寶物。

唐高宗李治死後先行下葬到乾陵,乾陵加蓋之後,武則天才和李治和葬在一起,乾陵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之外,還有十幾個唐朝皇室和功臣的陪葬墓,第一個開挖乾陵的人叫做黃巢,黃巢帶著40萬大軍抱著一定要挖出寶物的心思來到乾陵,說來也奇怪,這40萬人愣是沒把乾陵打開。

黃巢將乾陵側面挖出一條數尺深得溝壑,歷史數月,但依然沒見乾陵的入口,唐軍趕來的時候,黃巢趕緊帶著部下逃跑,只留下一條深深的溝壑,現在如果去乾陵,依然能見到這條“黃巢溝”。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崇州節度使準備要帶領部下開挖乾陵,但是挖了很長時間,又遇上大暴雨的天氣,只能中斷挖掘。一千多年後,孫連仲帶著士兵以保護乾陵的幌子開挖乾陵,孫連仲出動了一個師的兵力拿火炮炸了數日都沒能炸開乾陵,孫連仲的部下還被一陣暴風吹下的石頭砸死,嚇得孫連仲也跑了。

上個世紀50年代,幾個農民在乾陵附近炸石頭,無意之中炸開了乾陵的墓道,陝西省下令將乾陵保護起來,經過上級批准的情況下,乾陵於1960年4月開挖,但周總理提出暫且不挖掘帝王墓的批示,從此以後,乾陵再也沒被人打開過,目前也是唐朝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

經考古發現,乾陵之所以很難打開,是因為乾陵的墓道用了將近8000餘塊石條拼接而成,並且墓道中的石頭全部是用鐵板鑲釘完之後在用鐵水澆築的,這種情況下,石條於鐵板融為一體,即使是拿火炮也難以炸開。而且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舊唐書》中的文獻吻合,所以斷定乾陵墓至今沒打開過。

乾陵上千年沒有被盜過,究竟是武則天選的地方風水好還是另有隱情?為何人們在挖掘乾陵時會出現種種異象?這些事情都有待於專家的研究。


史料未及VL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武珝(xu),後改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則天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色彩,她是中國歷史上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她留給世上許多未解之謎,古今議論最多的不僅有她的無字碑,還有她千年以來固若金湯的陵墓-乾陵!按現在的說法,乾陵是唐代帝王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挖的一座,因為歷史上所明確記載的幾次大規模盜墓,都沒有把乾陵的地宮給挖開。為什麼說他是固若金湯呢?因為它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盜墓,都完好無損。

第一個大規模盜挖乾陵的,是唐末的黃巢。史載黃巢曾發40萬大軍來發掘乾陵,但僅僅挖了一道山溝,而沒有觸及真正的地宮,正在這時,大唐王朝的各路勤王大軍集結向長安反攻,黃巢眼看形勢已非,只好拋棄了盜墓的念,狼狽而逃。黃巢溝今天猶存,就在神道偏西的位置——這就給人們帶來一個疑問:黃巢為什麼放棄明擺著的南北向神道,而偏偏跑西邊開挖?當時陵寢地面建築都存在,地宮位置顯而易見,黃巢為什麼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呢? 

當然,民間傳說黃巢率40萬大軍找不到乾陵的入口,不是別的原因,竟然是挖反了方向。是黃巢太笨嗎?好歹他也是考過進士的人,雖然落第,但總還不至於是愚笨至極的人;況且,從他遺留的幾首詩看,也並非不學無術之輩,一個連長安城都打得下來的人,怎麼能連乾陵的地宮在哪裡都搞不清楚呢?  

所以,我覺得,如果黃巢真的帶那麼多人來盜墓,乾陵早就被他翻個底朝天了,僅憑現存的一條黃巢溝,就斷言黃巢盜錯了方向、乃至乾陵沒有被盜掘,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第二個接黃巢之後前來盜墓的是五代時期地方軍閥溫韜,盜墓“祖師爺”溫韜出任耀州節度使時,他利用職務之便,陝西境內的唐帝王陵,都被他一一光顧過,包括大名鼎鼎的李世民昭陵,也沒有逃過,陵墓中的前朝圖書,鐘王筆跡,都被他一一取了上來。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盜墓賊,據說挖乾陵時連續三日遇風雨,最後膽怯作罷。這僅僅是傳說而已,史書寫的是:“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溫韜傳)。

 《資治通鑑》的說法是:“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嵯峨山,暴掠雍州諸縣,唐帝諸陵發之殆遍。”而且,溫韜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有個同夥:“涇陽鎮將侯莫威,前與溫韜同剽唐氏諸陵,大貯瑰異之物。“(宋薛居正《舊五代史》)  

正史的記載是“悉發掘之”或“發之殆遍”,這應該是可信的,因為以溫韜這樣的有經驗的慣盜,發掘時遇見什麼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他怎麼會就此罷休呢?  無論是史書的記載,還是按實際情況的推想,乾陵都在劫難逃。 

第三個就是國民軍閥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也沒能找到墓道口。

 令人驚奇的是,通往乾陵地宮的墓道,1957年卻被幾個開山取石的農民無意中發現,1957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了墓道口,考古隊對墓道進行了簡單的發掘和判斷,乾陵未被盜過。是否繼續發掘,不是你說了算。當代大才子郭沫若三次上書國家要求發掘,他就是想看看墓中是否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限於文物保護的技術不過關,總理說,100年不發掘。墓道被重新封閉。

綜上除去那些迷信和天方夜譚的原因,乾陵未被盜我覺得三個種原因:

一是乾陵修建打破常規採用“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深藏於山巒之上,這給盜墓賊的發掘帶來了超高的困難。二是歷朝歷代把乾陵做為文化保護重點地區,派重兵把守,這也讓很多盜墓賊望而卻步。三是乾陵本身設有高超防盜功能,它的墓道設置在山體腹部,僅此入口,要想從新另找洞口挖進地宮難於上青天。同時,它的唯一墓道全部用巨石封砌,縫隙之間竟用生鐵燒灌,於是把幾千塊巨石連成了一體,因此,要想打開墓道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被盜的說法,詳見下面報道:

參加一代女皇武則天陵墓———乾陵全部探測工作的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治天,日前回到南京,講述了探測的一些幕後新聞,認為此墓可能已被盜過。 這次由陝西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陝西省乾陵博物館聯合對乾陵陵墓進行的探測研究,是從4月下旬開始的。 探測採用精密磁測(GPM)技術,共完成乾陵南脈東坡、乾陵北坡、乾陵南脈西坡三片,計1.38萬平方米的探測。主要結果有:基本探明瞭乾陵墓道入口、墓道建築的寬度和長度,發現墓室範圍內曾有兩處發生過局部坍塌。 張治天說,乾陵周圍山嶺宏偉,氣度不凡。

但是,實測下來,武則天墓葬規模幾乎只相當於一般小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不可比。武則天的孫子章懷太子的墓道長度在百米以上,孫女的墓道長度也在80米以上,而她的墓道長度僅63米。其中,有28米探測數據表明與當時墓葬中所設天井、側室有關,就此可判定確係武墓。 當年農民開山鑿石時發現該墓,考古部門揭開頂部看到整條巨石還有鐵釘澆鑄,認為未遭盜劫。此次,張治天探測發現,武墓墓道入口靠山體西側的建築邊界,比東側約長4米。這是因為依山而鑿所致,還是後來人為造成的坍塌?這個問題對判別武墓是否被盜非常重要。再則,63米墓道後方為墓室。

而現探測表明,在墓道尾部緊鄰現存乾陵墓室處有明顯的兩條塌陷,分別長15米、寬3米左右。在少雨的陝西和表面覆蓋不夠厚的地方,除由於建築物本身不均勻而致墓室淤蝕坍塌外,一般應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由於大量盜洞集中造成坍塌。因此,張治天說,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武墓未被盜和被毀,恐怕要打個問號。


長安城不良人


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皇陵的堅固與否,直接影響到皇帝身後的安寧。因此,將皇陵修的堅不可摧,是歷朝歷代皇帝孜孜追求的目標。而乾陵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其堅固程度自不必多說。

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乾陵外,其餘諸陵全部被盜。在過去的1200多年時間裡,乾陵被無數次盜掘,有名姓的盜墓者就多達17人,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黃巢40萬大軍挖盜,山體一半被挖走但終未找到地宮入口。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乾縣北六公里的梁山上,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始建於公元683年,次年李治駕崩葬入地宮,二十三年後,武則天駕崩與李治合葬。同年,乾陵地宮封閉,整個陵墓進行加蓋處理。

武則天駕崩九十年後,唐德宗對乾陵進行了修葺,在陵園地面增加房屋近四百間。乾陵第一次被大規模盜掘是發生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後,將目光投向了最為豪華的乾陵,40萬大軍參與了盜掘。

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黃巢大軍從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起義軍都是農民出身,對皇陵結構缺乏瞭解,半座梁山幾乎快被挖完,還是沒有找到地宮入口。最終只能作罷,唯一留下的是一條數十米深的黃巢溝。

乾陵修建時的碎石成功的誤導了黃巢的發掘方向,使得乾陵免遭一劫。乾陵的第二次大規模盜掘是發生在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在盜掘乾陵之前,已將其它的十七座唐皇陵盜掘一空。乾陵是最後一個目標。

與黃巢相比,溫韜更為倒黴。他率領數萬人馬幾次前往乾陵挖掘,都被電閃雷鳴的天氣所打斷。溫韜覺得這是天意所致,遂斷絕了念頭。史料上對此記載是“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僥倖逃過第二次盜掘。

(模擬地宮)

乾陵第三次大規模盜掘是發生在民國,孫某某的一個整編師效仿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由,用炸藥炸開墓道石條。據說當時天氣突變,有幾名士兵被風吹的喪命。隨後盜掘行動終止,這是最危險的一次盜掘。

乾陵為何如此堅固?我們都知道,唐陵都是依山而建。乾陵所在的梁山是一座石灰岩質的石頭山,其堅固程度可想而知。據說,乾陵的陵址是唐代著名的相術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所選,是一塊風水上佳之地。

乾陵修建之際,正值大唐盛世之時,武則天不惜財力修建這堅不可摧的皇陵。乾陵是由閻氏兄弟主持修建,採用昭陵依山而建的葬制。乾陵地宮是由墓道、天井、甬道和三個墓室組成,梓宮置於中室棺床上。

乾陵依山而建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堅不可摧。要想進入地宮,唯一的途徑就是找到墓道口,也就是地宮入宮。否則的話,只有將整個梁山夷平,才能找到墓室。但這放在古代的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乾陵地宮有可能是採用橫向深入的挖掘方法,將整個梁山挖空用作墓室,這種葬制更為堅固,在找不到墓道口的情況下,確實無法進入墓室。這才有了黃巢四十萬大軍沒有挖開乾陵的情形,讓乾陵得以保存。

乾陵不僅堅不可摧,地宮還埋藏了大量的珍寶。據考古勘探顯示,乾陵地宮內城為正方形。據推算,乾陵地宮中的寶藏儲存量約有五百噸。在甬道兩側的四間耳室和墓室過道里,裝滿了各種琳琅滿目的寶貝。

(回填的地宮口)

最為神秘的《蘭亭序》可能就在乾陵地宮中,這些都引得無數盜墓賊的垂涎。新中國成立九年後,當地的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發生乾陵墓道。兩年後,考古人員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砌石全部裸露出來。

考古人員發現乾陵地宮入口在梁山主峰東南方的半山腰上,由十七米深的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中被長約一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全長六十三米,平均寬約四米,總體呈斜坡形,三十九層石條層疊扣砌。

墓道截面裸露石條有四百一十塊,共有石條八千塊。史料中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是說石條間用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以貫穿,以熔化的錫鐵汁灌注。

這個史料上的記載與發掘情況保持一致。考古人員在乾陵墓道口附近沒有發現盜洞和被挖掘的痕跡,可以確定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這一情況被幾位專家學者得知後,立即準備組織發掘。

乾陵發掘報告在上報的過程中,被總理獲悉,總理指示說,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隨後,國家文物局下發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通知。乾陵地宮才被保持至今,沒有被主動發掘。

綜上,對於乾陵這種依山而建的陵墓,找不到墓道口,很難進入地宮。從後來發掘的情況來看,乾陵的墓道口在半山腰,這令所有盜墓賊都沒有想到。由此也可證明,乾陵確實是堅不可摧的,也是非常幸運的。


野史也是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


唐朝開山為陵,陵墓本就堅固,唐朝在關中的十八陵全部是鑿山而建,但是經歷了一千多年,除乾陵外,其餘陵墓多多少少都被破壞盜掘過。唯獨乾陵,歷史上三次有組織,大規模的盜掘活動均無功而返。

唐末黃巢之亂,黃巢佔領長安後,派遣四十萬人對乾陵下手,但是折騰了幾天幾夜,挖出了一條四十米深的大溝都沒找到墓道。

五代時期,軍閥溫韜在關中對唐朝帝陵挨個盜掘,但是到了乾陵,還是和黃巢一樣,費半天勁找不到墓道口。

民國軍閥混戰,各路軍閥為了軍餉,對古代陵墓那是絲毫不留情,比較著名的就是孫殿英開挖清朝陵墓。而軍閥孫連仲在關中,以演習為藉口,用一個師的兵力,真槍實彈對乾陵下手,可是炸藥都用光了,還是找不到墓道。

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幾個農民開山取石,無意間居然將乾陵墓道口炸出來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陝西省政府組織專家多方考證,確定這是乾陵的墓道口,但是此時,周恩來總理一紙命令叫停了乾陵的挖掘。明定陵的挖掘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乾陵不能再下手了。並且中央下達命令,停止挖掘帝王陵墓。乾陵至今還保存完好。


守仁讀仁


古代的人對於自己的陵墓都是看得格外得慎重的,尤其是皇帝。自秦始皇的時候便對於自己的陵墓就已經是耗盡了人力和無力,為的就是生前的大富大貴可以繼續帶入到黃土之下繼續享受,其次就是為了自己以後可以不被打擾,所以秦始皇也是做到如次,直到現在都沒有技術可以去安全的開發秦始皇陵。

但是不得不說古代帝王的陵墓裡面都是寶貝無數,就像民國時期被盜的清東陵,任何一件物品都是價值連城的,那麼既然這麼多的寶貝,在當時盜墓者猖獗之下,帝王們如何可以防止自己的陵墓不被盜竊呢?

乾陵

乾陵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之墓,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唐朝在武則天時期也還算是繁榮富強,國力旺盛的,自然武則天死後她的陵墓也會成為別人的眼中的“肥肉”。但是我們知道古代的帝王修建陵墓有兩大特徵,其一就是選址,他們偏信於風水之術,就是要選在一個隱蔽的不為人知但同時又是一塊寶地,這種做法往往是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最重要的就是其二,如何對於自己的陵墓加以保護。

唐代的帝王墓中一共有18座,有17座陵墓被盜,唯獨只有這座武則天的陵墓沒有被盜。這就是保護之術,在古代毫無儀器和工具的時代,盜墓的人只有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挖,武則天將自己的陵墓修建的無堅不摧讓別人都難以挖動,自然也是沒人在覬覦。

武則天陵墓被盜四次無一成功

第一次在唐朝末期黃巢起義的時候,黃巢得知武則天墓中藏有大量的寶貝,於是他動用四十萬的人工去挖,不分晝夜,可是最終也沒能找到武則天墓穴的入口之處。後來這件事請因為戰事的影響也沒有再繼續。

第二次五代的溫韜,這個人就是前面所說的將唐代的18座陵墓盜掉了17個,可是偏偏沒有去盜武則天的墓,史書也並未記載。只是後來民間傳說說溫韜再盜武則天之時碰上了靈異事件。

第三次和第四次發生在民國時期,也是並未成功。


司徒歷史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乾陵位於陝西的咸陽市,而乾陵的主人,是一個身份地位極其高貴的人。不能用一個,應該是兩個,因為乾陵是一個合葬墓。我們先打個啞謎,大家可以猜一猜。透露一點,乾陵裡葬著兩位皇帝。

乾陵是唐十八陵之一,也就是唐朝時期皇帝的陵墓。顧名思義有十八個陵墓,但是這裡卻葬有19位皇帝。十八個陵墓分佈在陝西關中渭河以北的乾縣、涇陽等6個縣的境內,並且它們以唐朝長安為中心,形成了一個102度的扇形。可以說唐十八陵就是世界陵墓中最壯觀的一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乾陵。乾陵算是這十八個陵墓中最幸運的陵墓了。為什麼呢?因為其餘十七個全都被盜過,唯獨乾陵沒有。乾陵在乾縣以北的梁山上,在那裡有一個黃巢溝,而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之亂。

沒錯,盜墓的人就是黃巢。黃巢當時帶領40萬人的軍隊來盜墓,把梁山挖了一遍,但是依舊沒有找到墓口。最後就沒盜成。40萬人都沒有找到,可想而知乾陵的墓道口藏得有多深。也正是因為藏得深,所以一千年來都沒有被盜過。

那麼,下面我們再來說一說乾陵的主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猜到呢?乾陵是合葬墓,肯定是一男一女,而這兩個人都是皇帝,並且在唐朝。那麼就只有兩個人了,武則天和李治。

武則天原來是李世民的才人,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入長安感業寺做尼姑。因為原來就和李治有感情,偶然的機會李治在感業寺遇見了武則天,所以公元651年李治把武則天接進了宮。武則天僅用幾年時間就成為了李治的皇后。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便開始了乾陵的工程。公元684年,李治下葬。這個時候乾陵並沒有完工。直到公元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崩逝,唐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和李治合葬,也就是把武則天葬在乾陵。

話說,乾陵經過一千三百多年都沒有被發現過,更沒有被盜過。當然,不是沒被盜過,而是想盜卻找不到入口。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人想盜乾陵,奈何找不到入口,可是有人就在無意間發現了乾陵的入口。

1958年,幾個農民碰巧炸開了乾陵的入口。後來陝西還成立了一個“乾陵發掘委員會”。很多考古學家摩拳擦掌,想要參與挖掘。其中郭沫若先生更是躍躍欲試,他對周恩來總理說: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金輪集》和《垂拱集》可以重見天日,更有可能出土武則天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字跡,甚至還可能有《蘭亭序》真跡!

但是周總理的回覆是: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最終,發掘乾陵的工作到此結束。也就是說目前為止,乾陵仍然沒有被髮掘。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生前能以女兒身征服華夏之天下,死後亦是征服了悠悠數千載的歷史;武則天就是這麼一位手段滔天的華夏女帝。乾陵作為她和高宗李治的合葬墓,自然是修建得極為龐大和堅固;幾經大規模盜墓賊關顧都沒有撼動此墓分毫,可謂是難有古代帝王陵墓能與之媲美。千古歲月以來,我們華夏就有視死如生的說法;也即是生前帶不走的富貴和榮華,死後可以帶入陵墓墳穴繼續享用。因此,每一代皇帝死後都會有大量的金銀財寶作為陪葬品;可以說每座皇家陵墓就是一座埋藏地下的巨大寶藏。

不僅僅是高宗李治和則天女帝的乾陵,歷朝歷代皇帝都將修建皇陵當做頭等大事。一般而言,每代皇帝從登上皇位開始就已安排許多人手著手皇陵的修建事宜。每座皇陵修建的時間有長有短,大多數皇帝陵墓的修建時長為幾十年;不過也有皇陵直到皇帝逝世了都還沒修建完成。可想而知,修建皇陵是一項多麼的工程;其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簡直是不可計量,也只有坐擁天下擁有大量財富的皇帝才能享受得起的待遇。而乾陵又是歷朝皇帝陵墓堅固之最,其堅硬程度就是四十萬人都挖不開。

唐朝乾陵修建之初,正是大唐處於盛世之時;其國庫充盈國力強盛。所以陵墓修建的規模十分宏大、建築極為富麗雄偉,堪稱歷代諸皇陵墓之最。這座陵墓之所以要修建的如此堅固,其實是大唐建朝初期太宗李世民汲取諸代皇朝的歷史教訓;他知道從古以來就沒有哪個朝代是長存的。於是從他與長孫皇后建立的昭陵開始,就依照自創的“因山為陵”的葬制建墓。整座陵墓有雕刻群和建築群相結合,于山巒間參差佈置龍鳳之勢。而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則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項葬制,整座陵墓仿照唐都的規格建造,陵中分為皇城、外郭城以及宮牆整體長達近五公里。

而修建皇陵的時候,也有幾個要求特別需要注重。其一,就是風水。我國古代是特別講究風水的,民間富裕之族都會請人找個風水好的地方埋葬;更何況是執掌一國之皇呢。自古皇帝就自詡是真龍天子,皇陵準備修建之前都要先找定好龍脈,然後在依據龍脈的走勢定下埋葬之地;這個方法就是傳說中的尋龍點穴。當初武則天就派遣袁天罡等風水大師,來為乾陵尋找極佳的風水寶地;尋找了許久才選定在陝西的梁山建立皇陵。

要知道風水可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不是想定在哪就是哪裡。眾所周知,尋找到的龍脈其形狀必須是蜿蜒曲折;與山型是非常相似。而過於直的龍脈,乃風水中的大凶之地。因此,皇帝的陵墓都是依山傍水;講究以山為龍以水為脈。若是山連著山,就可使得後代香火延綿不絕;若是有水為伴,則能蘊藏福氣澤潤後代。在選定好龍脈後,就需要尋找墓穴了。而這定穴的關鍵所在於“氣”,古人一直堅信人死後肉身依舊有氣尚存;所以墓穴一定要選在藏風聚氣之地。最佳的墓穴之地背後要有群山環抱,前面要有曲水流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福澤子孫。

這建墓的第二個要求,就是注重陵墓的堅固。風水之術雖神奇奧妙,但是其本身並不能是墓穴變得堅固;也就意味著皇陵的安全性是一個大問題。因此,為了確保皇陵不被盜墓者所擾,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專門設立保衛陵墓安全和修繕工作的部門。不過一代新權換舊權之時,這樣的部門也就樹倒猢猻散了;甚至可能還會監守自盜與盜墓者合夥挖墓盜寶。其三,那就是陵墓的隱蔽性。若是皇陵只注重堅固而不注意隱蔽的話,那遲早要被人合力挖開。畢竟一座陵墓再如何堅固,在長時間的挖掘腐蝕下也會被挖開的;所以隱蔽皇陵的入口就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那麼,如何保證皇陵的堅固和隱蔽呢?這就取決於陵墓設計者和工匠的技術水平和責任感了。唐朝的皇陵中,唯有是乾陵完好無損的。這其中有乾陵過硬的質量,也有則天女帝的吉人天相。乾陵不是沒有被盜墓者關顧,甚至幾次三番遭受大規模的挖掘;但是每次都逢凶化吉地逃過了被盜的劫難。從則天女帝遺體入乾陵開始,梁山就從來沒有一天是消停的。首次關顧乾陵是唐末的黃巢大軍,作為唐朝的反王黃巢組織四十多萬兵馬前去挖陵;以圖得到埋入乾陵中的大量財富興兵稱王。

然而這位自詡書生的他幾乎派人把半個梁山都挖了,都還始終找不到乾陵的入口。於是心有不甘的他帶領大軍進攻長安,最後大敗不得不空手而逃。到了五代時期,耀州的節度使溫韜也開始找乾陵的麻煩。可以說他生來就是李唐皇陵的剋星,唐朝歷代皇陵就只剩下乾陵沒被他掘出。不過面對乾陵他也是力不從心,溫韜先後三次組織大批人馬前去挖陵。可他每次帶人去光天化日之下都會風雷大作,人馬撤回後天氣又變得晴朗;所以他只能無奈絕了掘墓的念頭。

而後民國時期的孫連仲也打起了乾陵的主意,想要盜取裡面的財寶擴充勢力;所以他帶了整整一個現代化整編師去掘陵。開陵的器具可不是斧頭、鐵楸,而是大批的槍支彈炮。正當他要炸開陵墓入口之時,驚現陣陣黑風一瞬間幾十個士兵就蹊蹺地丟了性命。而孫連仲有十分相信鬼神之說,所以最後帶著師隊悻悻而去。不過再堅固的陵墓也被有發現的一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梁山附近採石的農戶無意間炸開了乾陵的入口;於是就把這件事上報了國家。甚至極喜盜墓的郭沫若都做好了挖掘的計劃,可是周總理不同意掘開乾陵;所以最後乾陵逃過了極為危難的一劫。到現在,乾陵已成了華夏名勝景點至今都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