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獲取藝術知識(關注vx:baokuchina)

江湖傳說中,甲方爸爸們刁鑽、古怪、難伺候,最重要的是,審美永遠不在線。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甲方爸爸的隊伍裡也總有那麼一兩位發揮失常的,審美在線不說,還相當清楚自己要什麼。

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明 佚名《明宣宗馬上像》

雖然被野史和各種文學作品塑造成了“促織天子”,但朱瞻基實際上是位難得的明君。在位期間輕刑法,施仁政,與民休養生息,史稱“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縱觀中國歷史,盛世的標誌就是四方朝貢。宣德三年,也就是朱瞻基登基的第三年,暹(xiān)羅(泰國)國王,就來北京朝貢來了,貢品是3萬多斤風磨銅。

這個風磨銅,據今天的人研究,就是黃銅(銅鋅合金)。

中國雖然千年之前就有相當發達的青銅(銅錫合金)文化,但直到朱瞻基這一代,都沒能鑄造出黃銅,這些從未見過的銅簡直是送到了皇帝的心坎裡。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正巧,朱瞻基早就嫌棄那些祭祀用的銅器製作簡陋,於是親自出任甲方爸爸,給工部和禮部提了個需求:用這批貢銅造一批銅器。

於是就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宣德爐。

而在宣德爐的整個誕生過程中,朱瞻基都充分表現出了一個甲方的自我修養,立項之初就沒說過什麼“你先做吧”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而是明確給出了方向:從《宋徽宗金石收藏大全》《宣和博古圖》,《元代銅器、玉器收藏排行榜》《考古圖》等經典圖錄,以及宮廷收藏的汝官哥鈞定等名窯中,尋找簡潔典雅的經典款式。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宣和博古圖》

設計師們初步選定款式之後,要先畫出產品設計圖給朱瞻基親自篩選,選中的再依圖鑄個樣品出來看看,樣品也滿意的話方案就算正式通過。

雖然麻煩了點,但需求給的清晰明確,完成起來還挺快,最終成功從古代青銅器圖錄中選出88款,各大名窯中選出29款,總計117式進行鑄造。

好的產品僅僅有圖紙有方案還遠遠不夠,施工製造也至關重要,所以朱瞻基還監督把關了宣德爐的整個鑄造階段。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首先是鍊銅,一般情況下冶煉4遍製作出的銅爐已經非常精細,煉6遍就有瑩潤內斂的“寶光”,但這才僅僅達到朱瞻基的最低要求。

稍微高檔一點的、給道教和佛教用的都要煉8到10遍,御用的更是要足足煉夠12遍。1斤銅經過12煉最多隻能剩下4兩精銅,用這種精銅製作出的銅爐質地像肌膚一樣細膩光澤。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明 衝耳宣德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為了讓銅爐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鍊銅的時候還要加入其他成分進行配比,比如為了得到仿古青綠色,就曾把宮內收藏的殘缺不全的商周青銅器加到銅汁裡。

接下來是鑄造,在朱瞻基之前,銅爐鑄造基本上都用翻砂法,就是把砂子做成模具來澆築銅爐。但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器具表面粗糙,多沙眼,且難以刻畫細節。

為了保證工藝精良,宣德爐採用了更精密、更先進的失蠟法。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失蠟法也叫熔模法,先用蜂蠟做成模型,在模型內外包裹上耐火材料,之後高溫加熱讓蠟模熔化流失,從而得到空心模具。最後往模具內灌入銅水,銅水冷卻後就得到了銅爐的粗胚。

用失蠟法制作出的銅爐尺寸精度高,光潔度好,能夠做複雜的造型和花紋。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清 宣德款銅燻爐 故宮博物院藏

宣德爐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皮色,明末文人冒闢疆(董小宛的老公)就說過“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好肌膚柔膩可掐。”

從文獻和實物看,宣德爐的皮色有棗紅、豬肝、銅綠、藏經紙、翡翠綠、鱔魚黃、蟹殼青等十幾種。這麼多顏色只靠成分配比是遠遠達不到的,還得靠人工染色。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明 宣德款銅爐 故宮博物院藏

用失蠟法澆築出的銅爐粗胚經過磨光之後,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用礦植物染料上色。還是以仿古青綠色為例,須用青綠、硃砂、安瀾砂水銀調成的染料塗抹爐身,反覆5次才算完成。

塗抹的過程中,還要慢火焙制,使色料沁入爐體,最後再打上一層白蠟,這才有了宣德爐的寶色內涵、珠光外現。

在朱瞻基的全程監督下,當年三月,宮廷御用的能工巧匠們就鑄造出了117式共計3000多件宣德爐,全部帶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雙獸耳宣德爐 私人藏品

很快,朱瞻基這位甲方爸爸的審美就征服了全社會:這批宣德爐被譽為“文房首器”,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超越了筆墨紙硯,明朝中期,富豪、收藏家們開始重金求購宣德爐。

不僅如此,宣德爐還開啟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西方人視此為中國銅器文化的文藝復興。

宣德爐太受歡迎,但朱瞻基出品的宣德爐只有3000多座,且絕大多數都深藏於禁宮之內。於是很多人開始仿製,事實上從明代宣德年間直到如今,對宣德爐的仿製從未間斷。

其中,乾隆之前的很多仿品都依照宣德爐工藝流程進行仿造,成品幾可與真宣德爐媲美,因而有時也被歸入“宣德爐”之列,與真宣德爐同等看待。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清代仿製 宣德款慄褐色銅爐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末至民國時期,宣德爐製作工藝失傳,那一時期的仿品多做工粗糙,遠遠比不上明代。

看到這裡,我猜你一定在想,那現代仿製的宣德爐肯定更差、更沒眼看,說不定還趕不上民國,畢竟工藝都失傳了不是嗎。

當然不是,因為中國銅爐大師陳巧生在遍訪各大博物館之後,通過查閱古籍和數千次試驗,復原了明代宣德爐鑄造技藝,仿製的宣德爐幾可亂真。

不過,陳巧生不想自己仿製的銅爐,被古玩收藏市場拿去造假,因而將自己的銅爐命名為巧生爐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陳巧生制帶座象首耳彝爐

巧生爐的製造完全依照朱瞻基出品的宣德爐:器形參考宣爐三譜之一的《宣德彝器圖譜》;鍊銅過程恪守古法,以12煉提純黃銅;失蠟法鑄造;用天然的礦物、植物顏料同中草藥配比上色,已恢復絕大部分有記載的宣德爐顏色。

如今,巧生爐已經得到古玩界和收藏界的肯定,著名文化學者馬未都甚至不吝讚道: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

宣德爐:甲方爸爸的審美逆襲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