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十萬大軍,為何打了一仗就打不動了?
主要是被打得太痛太慘了。
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整個日軍從此走上失敗的末日。
日本軍方後來總結:“緬甸戰局以悲劇性的英帕爾戰役為轉折,走向全盤崩潰的命運。”
這之後,緬甸日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緬甸戰局的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不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擊的威脅,而且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陸戰爭局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那麼,日軍為什麼被打得這麼痛這麼慘呢?
下面來簡單掰扯一下。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時,他們的對手並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國人。
我們應該知道,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
甚至,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各地引起的衝突,已使英印統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當日本向印度進軍時,英印部隊中的印度士兵已超過4.2萬多人跑過來幫助日本人打英國人。
日本人為什麼要進攻印度呢?
因為,這是“希特勒點名”要求的。
1943年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後,軸心國已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希特勒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餘而力不逮的情況下,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場攻勢,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
而日本方面為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摧毀英國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實現日德會師,就想佔領印度,即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日軍擔任指揮的是人稱“小東條”的牟田口廉也中將。
此人是個戰爭狂。
“七七事變”時,他擔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於7月7日當天下達了向中國守軍開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變”衝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在遭到中國方面拒絕日軍入宛平城搜查時,他在盧溝橋打響了第一炮,親手點燃了戰火。
就因為這個,天皇裕仁親授其金鷹三級勳章,晉升為少將。不久,又晉升為中將,編入南方軍,參加太平洋作戰。
牟田口廉也雖然好戰,腦子卻不靈光。我們看他的少將、中將軍銜得來的緣由,就知這裡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戰除了反映在打響盧溝橋第一炮的行動上之外,更多表現在他的口頭上。
我們來看看他發佈過的高論。
英帕爾戰役發起之前,他仰天吹噓說:“說起大東亞戰爭,那是我的責任。在盧溝橋下令開第一槍的是我,因此,我必須設法儘早解決這場戰爭。”
當時,小畑參謀長以後勤補給不足理由,反對發動此次作戰。
牟田口廉也冷笑說:“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話!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應該說,牟田口廉也對後勤補給不夠重視,也是日本的國情和日軍的兇殘勇猛所給整成的。
日本屬於島國,國內資源遠不足以支撐發動這樣橫跨幾國的大規模作戰,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戰養戰,在“從敵人那裡奪取”。
而日本士兵兇殘勇猛,一直以來,也都達到了這一目標。
但這一次卻是例外。
因為他們遇上的對手是英軍第14集團軍指揮官威廉•約瑟夫•斯利姆中將。
斯利姆作戰經驗豐富,膽大心細,善於捕捉敵人的弱點。
在這場戰役中,他抓住了日軍補給線不足的弱點,牢牢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把日軍耗垮、耗死。
所以,當日軍糧盡彈絕、飢餓交加之時,相內禎助大佐回想起出戰前牟田口說過的話——“關於此次作戰,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各個細節,並全部解決了。因此,成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不由得怨氣沖天,懟天懟地懟牟田口,說:“軍司令官閣下討論的細節裡,似乎沒有把敵人的抵抗計算在內。”
實際上,在渡欽頓江之前,第31師團佐藤師團長看著只帶三天口糧的士兵,就預感到失敗,心中既惱怒又悲哀,對士兵“慷慨訓示”說:“諸位,今夜我們要開始橫渡欽頓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話要對大家說明白,請好好聽著!只要不發生奇蹟,諸位的性命將會在即將發起的此次作戰中喪失。但是,不是倒在槍彈之下,你們中的大部分人將會餓死在阿拉幹山裡。請做好心理準備!”
可笑的是,坐鎮後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線日軍部隊的要求補充糧食的電報後,他的回覆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當聽說佐藤師團長因為補給跟不上,已經離軍脫逃後,他召集了司令部全體人員進行訓話:“諸位,佐藤師團長違背軍令,擅自拋棄了科希馬戰線。因為沒有食物無法戰鬥,就擅自撤退。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皇軍’麼?‘皇軍’即便沒有了食物,也必須繼續戰鬥的。沒有武器彈藥和食物就不能打仗?這決不能成為正當的理由!……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不要忘記日本男子應該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靈必定會保佑我們的……”
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東南亞一帶打美軍、打英軍,打得得心應手。其中的英軍,丟了香港、丟了新加坡、丟了緬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認為英軍丟掉印度是理所當然的事,開戰前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他甚至大放厥詞,不給自己留後路,稱:“如果此次英帕爾作戰不成功,無法晉升為陸軍大將,我決不會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這邊賣牙花賣得口爽,前線的日軍卻苦不堪言。
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說:“我旅置身於那些隨帶著大量傷病員撤退的日軍部隊及其最近的目的地——烏克魯爾之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最終,日軍因為饑荒和疾病,倉皇后退,被英軍攆著屁股打,屍橫遍野,潰不成軍。
英軍士兵這樣描述自己目睹到戰敗者的情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牟田口為自己回國找藉口,說:“我不認為英帕爾作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正是因為攻打了英帕爾,才使得敵人沒有奪取整個緬甸。如果當時沒有攻打印帕爾的話,緬甸戰區現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麼無恥到這種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趨於成熟,認識到自己當年的幼稚,寫下了謝罪書。
但不管如何,日軍視之如瘟神,稱其為“鬼畜牟田口”。
而作為戰勝方將軍的斯利姆,於1945年晉升上將,1948年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成為帝國總參謀長。
英帕爾戰役,應該是英軍史上最偉大的戰役。
只不過,在英美兩巨頭相愛相殺的明爭暗鬥下,美國人希望能打破英國的國際殖民體系,竭力這場意義重大的勝利低調處理,以至於在世界戰史上名氣不揚。
但是,近年來,英國國立軍人博物館曾展開過一項民眾調查,根據戰役產生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影響,以及雙方的投入的軍力和戰略戰術等指標,評選英國影響力最大的戰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爾-科希馬戰役”(Imphal-Kohima Battle)。
閱讀更多 覃仕勇說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