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溫州辛亥革命的風雲人物徐定超,是從永嘉楓林走出的一代英傑。

楓林,位於楠溪中游水陸古道交通樞紐,是一座千年古鎮。這裡盆地開闊,山水環繞,龍蟠虎踞,向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浙南軍政重鎮,素稱“楠溪第一村”和“小溫州”。歷代英賢輩出,崇文尚武。2000年2月18日,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一座值得細細涵詠的古城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楓林,沒有桂林那樣甲天下的山水,卻有充滿唐詩意境的旖旎田園。楓林的地名很容易引人想起劉禹錫那首“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雀噪晚禾地,蝶飛秋草畦”的美詩,浮想聯翩,嚮往“家居杜牧停車村”。楓林是一座值得細細涵詠的古鎮,縱橫交錯的街道有戎馬倥傯的蹤跡,鱗次櫛比的深宅大院演繹著文人雅士的韻事,方寸土地無不洋溢著文化氣息。然而滄海桑田,望族興衰交替,田宅易主,悠遠的歷史文化脈絡並沒有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楓林的歷史躲藏在牆角的石碑裡,退隱在漢語音韻學著作中,安靜地躺在圖書館的深處,積累著厚厚的灰塵。

雁蕩山脈自東皋鄉望海崗進入楓林鎮境內,分為南、中、北三大支脈,中間形成檔溪(孤山溪)和獅溪(斯溪),自東向西,匯入楠溪江。永仙古道貫穿浦亭街而過,和永樂古道、永縉古道交匯於昭浦碼頭,形成楠溪中游的水陸交通中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後遊雁蕩山日記》記載永樂古道說:“南閤溪發源雁山西北之箬嫋嶺,去此三十餘里,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甌郡道也。”

楓林,古稱豐裡,得名緣由周秦漢中原古地名。豐為周文王舊都,也作酆,即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以西。楓林境內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從事農耕製陶活動。自東晉南渡之後,楓林因原野廣闊,田園肥美,成為世家大族擇地安居之桃花源。

隋唐間,楓林隸屬永嘉縣楠溪鄉,製陶業發達,商埠市巷初具規模。晚唐以來,文人雅士避亂而來居住,以充滿唐詩意境的楓林命名這片樂土。明王顯《楓林》詩:“好山環翠水鳴琴,華屋朱樓曲巷深。社鼓聲中雞唱午,唐詩景裡見楓林。”

唐五代宋朝,楓林檔溪村以北屬仙居鄉四十七都,檔溪村以南屬清通鄉四十二都,境內有丁、王、木、方、盧、包等30余姓聚族而居,世家莊園宅第遍佈,書院林立,學者輩出。寓居楓林的世家大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耕讀文化。由於天災人禍,自宋至清,楓林境內的名門望族興衰交替頻繁。明清時期,尚有葉、嚴、沙、汪、邵、張、鄭、錢、章、辜、謝等姓居住楓林,至今諸姓大多隱沒無聞,當地則流傳著木坎頭、黃橋頭、楊郭頭、賴蘇巷、蔣家嶺、上畔盧(赤岸)、王宅、楊園、傅宅、丁扇、婁山、梭門等歷史地名。徐氏宗族則不斷興盛,繼承先秦以來“興滅繼絕”的禮儀傳統,保存許多見證舊族居住歷史的紀念物。每逢重大喜慶節日,徐氏宗族往往邀請散居各處的柯氏、陳氏、木氏、董氏、林氏等宗族的代表相聚楓林,共同參與徐氏宗族的祭祖活動,成為徐氏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孕育永嘉學派的沃土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楓林是孕育永嘉學派事功學說的一塊沃土,共有丁、劉、徐、木各姓進士20餘名。南宋溫州學正檔溪劉進之創辦的法慧書院,推動溪山學術走向興盛。葉適《劉子怡墓誌銘》有言:“仙居、清通兩鄉間,有隱者劉君,名愈,字進之。”在劉氏門下問學的薛季宣、葉適都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

藉助溪南《氏宗譜》得知,約於公元890年前後,最早一支木氏宗族先祖入遷楓林木坎頭。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癸亥,瑞安滕岙第二世木漢,字倬如,遷居永嘉縣仙居鄉的楓林昭浦。北宋中期,滕岙木氏六世木鉞入遷楓林。到南宋,寓居楓林的木氏家族有木待問、木元粹(1190)、木沆(1229)、木元思(國子薦科)等四名諸科進士。木待問(1140~1212)是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自永嘉縣城問政坊(今鹿城區七楓巷)遷至楓林鎮東南來薰門與紫來門之間,鄉人稱木狀元府,佔地面積7600平方米,四至範圍與中軸線石階龍道佈局,至今依然分明。其墓葬位於楓林鎮東南田園之中的白石墩,佔地1200平方米,人稱狀元墳。

唐天祐(904~907)年間,閩興化府莆田丁凱遷居永嘉縣城新河街(今信河街)八字橋,再遷楠溪楓林東郊,家置聚書樓。其曾孫丁昌期為溫州“皇祐(1049~1054)三先生”之一,參加明經行修科考試,未被錄取,歸隱楓林東郊先世舊廬,建醉經堂書院,教授生徒,學者稱經行先生。有長子寬夫舉鄉貢進士(舉人),次子丁廉夫中八行科,三子丁志夫和孫丁長卿、丁康臣、丁康時四人登進士科。這是楓林境內最早發達的科舉世家。丁昌期對於“元豐永嘉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劉安節、劉安上、許景衡等學者都有直接影響。獅溪劉氏宗族全盛時,住宅區西界鄰近楓林後山村,劉氏傑出人物為劉嗣明,客居開封祥符。崇寧間,以太學上舍生解褐,補承事郎,歷校書郎至給事中。政和三年(1113),遷大司成(國子監祭酒),終工部尚書。劉安節(1068~1116)、劉安上(1069~1128)師從丁昌期,一度隱居楓林獅溪,依附此間劉氏族人,過著耕讀生活,悠遊楓林東山林泉之間。

北宋元祐七年(1092),楠溪鄉間稱譽楓林鎮有“獅頭山,象鼻水,楓葉地,稱樂土”之說。楠溪上游嶼北村徐俞櫻為了兒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遂攜帶兒子徐公儀(時年7歲)、公乘遷居楓林鎮,借住城外黃橋頭黃氏舊宅。崇寧五年(1106)三月,楓林柯朱街柯氏富甲楠溪,舉辦牡丹詩會,歷時一個多月,轟動一時。作為黃家書塾執教先生的徐公儀(1086~1156)應邀參加宴會,飲酒盡興,隨口賦吟《牡丹》詩云:“魏紫姚黃未足誇,元龍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開連理,兩朵紅雲捧日華。”徐公儀推許柯家牡丹詩會人才之盛、品格之高,足與三國名士陳元龍百尺樓、唐宋時期洛陽名貴牡丹相提並論。柯家員外賞識徐公儀的才學,就招他為女婿。後來,徐公儀因長子徐文銓貴顯,贈大理寺評事。徐公乘後為迪公郎,遷居李溪(今鯉溪)葉坑高山村。此後,徐氏家族學術世代相傳。

南宋紹興年間,楓林第二世祖國子監祭酒徐文銓創辦慥堂書院,學徒眾多,時人推許他與唐代韓愈相媲美。其子徐自明,登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是南宋永嘉學派知名學者,精研經制之學,其《禮記說》為時人所重。宋代衛湜《禮記集說》引用徐氏學說達16000餘字。今存《宋宰輔編年錄》是一部永嘉學派史學力作,為研究宋史重要資料,深為歷代學者所推崇,堪稱傳世之作。

元代,楓林徐氏宗族不僅男子飽學多才,女子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徐公儀七世孫女徐氏為元樂清澱岙李孝光(1285~1350)的祖母,“通經史,尤工吟詠”。元陳德永《李五峰(孝光)行狀》雲:“公生五年,受業大母徐(徐淮祖姑),習《孝經》、《魯論語》、《孟子》篇上下。六七年,更受《尚書》、《詩》、古文辭奧義。凡奇字妙語,皆從大母得之。”李孝光有《遷新居》詩並序:“與表弟徐元澤對床臥,夜半風雨作,推枕賦此。復就枕,夢縛秦檜。既寐,再和前韻,錄呈元澤。”又有《用韻為相思引,送徐十二兄歸南溪》詩。徐淮,字元澤,又作原澤,號天石,肅十二。楓林後宅房始祖。元至正(1341~1368)間,領鄉薦,授瑞安縣學訓導。楓林下埠門外有紀念祠堂。配李孝光三妹李順。著有《天石橋集》。錢謙益《列朝詩集》、曾唯《東甌詩存》皆錄其詩多首。孫鏘鳴《東嘉詩話》言其七言律絕“皆有風致”。浙江大學歷史系徐規教授即為徐淮十八世孫。

明代,楓林浦亭街徐允初(1425~1491)設立楓林書屋,邀請名師執教。又有楓林詩社,成為溫州、台州文人墨客遊學交流的文化活動中心,如樂清朱諫、章綸(1413~1483)、侯一元和永嘉場王瓚、張璁(1475~1539)、王激等人都有酬答楓林親友的詩歌流傳於世。包岙陳文裔(1453~1534),字秉胄,號北軒。“少穎悟有大志,詩書過目輒成誦,與墨臞共為義理之學。”“歲時奉先,一遵文公(朱熹)《家禮》。”在家設立聚星堂書院,請表兄朱墨臞(1438~1519)執教。朱諫《贈楠溪象川周氏合族譜序》雲:“餘少遊吾族墨臞先生之門,與王甌濱(瓚)、嚴錦西、奚蘭室、邵石門、章千峰(玄梅)、汪樂梅(汪昇)諸君為筆研友,結書社於包川陳北軒聚星堂中。墨臞先生與周姓亦有瓜葛姻親,往來稠密,令宅相賢甥送賚酒饌到包川書院,暢敘親戚之情。”

清周衣德《徐次陵序》總結永嘉學術背景和楓林學術傳統說:“永嘉之學,肇於唐而盛於宋,自布衣王儒志先生倡明正學,九先生、六君子接踵而起,若葉水心、陳止齋諸先哲各以學顯,誠東南翹楚也。厥後稍不振,文亦委靡,蓋風會使然,而於理學一脈終未盡亡。嘗見楓林徐生出其族祖次陵先生所著《學庸圖說》……立言皆根據六經,精微畢至,內外兼修,實能於聖賢之理,六通四辟,兼綜而條貫之,即使周、程、張、朱復生,亦當把臂入林矣。”徐宗穆(1672~1748),字次陵,號正學,別號太清。師從樂清舅父趙鴻圖攻讀性理之書。“弱冠遊庠,書讀萬卷,學富五車。”著有《大學圖說》、《中庸圖說》、《孤山賦》、《天人性命賦》、《無悶篇》、《飢鷹浴》、《龍大人先生》、《林孝子傳》等。

清朝民國,楓林是甌江北岸官方辦學中心,與溫州城南北呼應。楠溪高等小學堂是永嘉縣甌北地區最早設立的公立學校,與永嘉縣小(今廣場路小學)並驅齊駕。鄔世英《楠溪高等小學碑記》雲:“雖謂楠溪小鄒魯可也。”民國初年,徐定超的侄兒徐象嚴和得意門生陳應如分別擔任兩校的校長。其夫人胡德淑創辦永嘉縣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今瓦市小學),並任校長。楓林徐象嚴、徐鴻濤、徐定督等人在道後關帝廟創辦溫州織錦學堂和永嘉貧民習藝所,是溫州最早的職業學校,培養輕紡技術人員,發展溫州產業工人隊伍,浙南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即是該校學生。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永嘉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先後在楓林創辦,培育鄉村社會建設人才,期求振興溪山文化。解放初,楓林小學稱永嘉縣立示範小學,是指導永嘉縣甌江南北小學改造舊式教育的實驗學校。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楓林古鎮的世家大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耕讀文化,楓林也成為永嘉學派的沃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永嘉學派著名學者,如薛季宣、葉適等。楓林,還是溫州辛亥革命的風雲人物徐定超的家鄉。這裡盆地開闊,山水環繞,龍蟠虎踞,向來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浙南軍政重鎮,下面讓我們就一起去重溫這座浙南古鎮的軍政歷史。


自古為浙南軍政重鎮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一部楓林志,半部永嘉史。宋朝,政府准許一個從經濟、交通、軍事角度看是縣內最重要的鎮增設一個縣尉,或以巡檢為鎮官,常駐鎮上以資彈壓。北宋,楓林鎮設楠溪管界巡檢,位於檔溪北岸的缸窯坳,建鎮東堂,設置驛站,即今光耀亭一帶。楓林鎮上游五十都嶺裡有關卡,地名鎮上。據高亨《古今通假會典》,鎮與填為真部真字聲系通假字,兩字在經史中互用。後人改鎮上作填垟,再改作田垟,命名本義隱晦。

宣和二年(1120),台州仙居縣呂師囊響應方臘起義,進攻永嘉縣楠溪抵菰田。溫州知州閭邱顎和州倅江端本商議,由楠溪管界巡檢陳萃與四十七都坑下(今溪南村)武進士盧衡一起去剿捕。四月初六迎戰,陳萃死難。盧衡獨力率眾死戰,義軍潰敗退兵。景炎元年(1276)十月,元軍侵入楠溪,屯兵於楓林赤岸(今茶亭一帶),設立大寨,歷時二年。楓林徐氏、陳氏、劉氏、盧氏等姓積極抗元,軍事堡壘惠日寺營房園、下社殿及《徐氏宗譜》、《陳氏宗譜》等文獻典籍毀於戰火。楓林許多望族從此一蹶不振,逐步衰落。

元代,楠溪巡檢司也稱黨溪(今檔溪)巡檢司。至正初(1341),楊嶼(今垟山頭)周元偉(1321~1381)為巡檢。至正二十年(1360),外垟董孟怡(字發強)等人聚集據守孤山寨,抵禦方國珍勢力。明洪武二年(1369),設楓林汛,以防倭寇入侵。清順治七年(1650),閩浙總督陳錦(天章)委任徐應鯤(1601~1676)為楠溪鄉官。雍正十三年(1735),楓林駐永嘉縣丞署,轄十都二社。同治六年(1867),溫州府同知、守備(正五品)衙門移駐楓林鎮。民國元年(1912),徐象嚴為楓林鎮區官。《清史稿》稱楓林為楠溪鎮。據《上海地名志》載,1928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所在的徐家彙豐林路、豐林橋,採用縣鎮級地名——永嘉先生徐定超的家鄉“浙江楓林”命名為楓林路、楓林橋。

人才外流與文化迴流處於動態平衡,是楓林古鎮的一大特色。晚清監察御史徐定超秘密參加光復會,與中國同盟會會員陳其美、褚輔成等人建立浙江省國民尚武會,被推舉為會長,訓練杭州學生軍,參加光復杭州的軍事活動。後來回到溫州,擔任溫州軍政分府都督,通過和平易幟實現光復,成為浙南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者。徐定超提攜的內侄胡卜熊、胡惠民、胡公冕和表侄鄭惻塵都是楓林徐氏女婿,外甥金省真、表侄謝文錦,還有親友晚輩胡識因(胡卜熊堂妹)、戴寶椿、謝雪軒(徐定超表姐夫謝文波之孫)、徐定標(錦波、挽瀾)等人,他們在從事教育或實業救國期間,紛紛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溫州城建立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然後向楠溪滲透。他們以楓林書香門第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建立秘密的黨組織。楠溪警備營駐地八房祠堂成為培養浙南紅軍游擊隊幹部的搖籃。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民國時期,楓林是浙南國共兩黨鬥爭最激烈的前沿陣地,頻頻引起兩黨高層關注。1925年,楓林黨支部在楓林小學成立,與國民黨軍政機關駐地天主堂僅有一牆之 隔。小學教員徐賢璧(1890~1963)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辦楓林農會。1928年,楓林小學中師班教師、中共黨員金庭秀被捕。1930年5月9日,遵照4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工作大綱》規定的紅十三軍番號和指示精神,浙南溫州、台州、處州(麗水)三地紅軍游擊隊3200餘人集中在楓林惠日寺(今楓林中學校園)整編,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這是隸屬中共中央軍委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抗日戰爭期間,楓林駐有浙江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永嘉縣地方法院、《浙甌日報》江北分社、國民黨浙江永嘉縣黨部、縣政府,駐陸軍二十一師和暫編三十三師師部。駐軍最多時達8000人,還有溫州城區避亂寄居於此的大批民眾,外來人口遠遠超過當地居民。1942年,中共甌北縣委建立,楓林徐順聖(徐賢璧子)、徐壽考(紅十三軍深固中隊隊長徐定軍堂弟)分別擔任組織部長、宣傳部長。解放戰爭時期,駐有國民黨括蒼綏靖處,指揮浙南溫州、台州、處州(麗水)三地永嘉、樂清、臨海、黃岩、仙居、青田、縉雲七縣的軍事力量。1949年4月1日,楓林提前解放。1949年9月,為永嘉縣人民政府駐地。

耕讀樂土 軍政要地——古鎮楓林的千年歷史

當代,楓林名人志士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徐定超嫡孫臺灣新竹高科技工業園創始人徐賢修、曾孫美國天文學會會長徐遐生為徐氏科學雙星,父子先後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名聞國際。美國克林頓政府商務部第一副部長黃建南、臺灣《商業週刊》媒體集團總裁金惟純分別在國際金融界、傳媒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邵赴明 攝

審核:程 雷 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