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靈隱寺》

杭州 ·《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杭州 ·《靈隱寺》

寺院簡介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

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雲林禪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 ·《靈隱寺》

歷史沿革

東晉靈隱寺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蕭衍下詔“舍道歸佛”,將佛教奉為國教,隨即大興土木,建寺立塔,靈隱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睞,賜田擴建,規模粗具,香火漸盛。

北周武帝年間(561-578年),一度宣佈廢佛,並下令僧徒還俗,焚燒法器佛典,將寺廟充作公產,此次法難稱為北周武帝滅佛。

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恢復佛教,派僧人慧誕法師來杭弘揚佛法。在靈隱寺前飛來峰與蓮花峰間棧道建神尼舍利塔(後傾圮)。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發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規模的“會昌法難”事件。武宗力主排佛廢佛並禁佛。靈隱寺噩運難逃,寺毀僧散,寺廟內的鐘聲冷冷清清,煙火熄滅。

五代十國吳越王錢繆時,該時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經雕刻特別豐富,寺字園林、佛塔經幢隨處皆有。學佛習禪之人日漸增多,佛門禪壇的詩詞文章層出不窮。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吳越王錢弘仿曾擴建靈隱寺為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一時間僧眾三千之多,常有異邦僧侶前來取經。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吳越王錢弘從奉化請來高僧延壽主持靈隱寺,新建僧舍五百餘間,建石幢二座。東建百尺彌勒閣,西有隻園,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餘間,廊廡曲折縈迴,自山門左右連接方丈,稱寺為"靈隱新寺"。

北宋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靈隱寺為靈隱山景德寺。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賜名"景德靈隱禪寺"。天聖八年(1030年),因靈隱寺齋僧施粥的需要,將位於杭州、秀州(今嘉興)兩地良田一萬三千佘畝,賜與靈隱寺作為廟產。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將鑿制於開寶二年(969年)置於吳越王家廟奉先寺(現已廢)的經幢兩座移至靈隱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賜御繡《觀音心經》二卷、《迴鑾碑》及飛白黃羅扇等御用之物。慶曆年間,丞相韓琦、參政歐陽修等奏賜契嵩所著書《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三書(合稱《嘉佑集》)和《輔教篇》等人藏。末仁宗准奏下旨傳法院編人《藏經》,並賜契嵩“明教大師”的稱號。自此之後,靈隱寺名聞遐邇,海內外佛教信徒紛紛前來探求佛法。當時的靈隱寺已成天下禪宗聖地。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將靈隱寺改為“靈隱寺崇恩顯親禪寺”。高宗和孝宗時常到靈隱寺進香,閒暇之際,揮灑翰墨。宋理宗把顯親禪寺原有的大雄寶殿改名為“覺皇殿”,另外賜書“妙莊嚴域”四字。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親臨靈隱,宣慧遠奏對,又賜號“瞎堂禪師”,改法堂名為“直指堂”,又賜瞎堂禪師“直指堂”印。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靈隱寺仿淨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羅漢。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賜號的"覺皂殿"蠹朽傾頹,重修,歷時四年,於元仁宗皂慶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毀於兵火,損失慘重,儘管住持輔良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僅建了方丈室與伽藍堂,靈隱寺的盛況已不再。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靈隱寺住持見心來複召京說法,轟動朝野,四眾歸敬。明太祖親封他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襤袈裟,並命他撰"正心"、"崇本"、"觀道"、"敬賢"四箴。明代初創之時,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頓為名,對各寺廟採取種種限制的措施。靈隱寺僧十白"法難"慘劇再一次降臨,便主動把宋時朝廷所賜的杭、秀(今嘉興)兩州廟田一萬三千畝交還朝廷,以免滅頂之災。靈隱寺僧的這種做法,深得明太祖賞識,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賜還給靈隱寺。洪武三年(1370年),靈隱寺失火,損失較重。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覺皇殿,改寺名為"靈隱禪寺"。因一時資金不足,佛殿內的佛像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畢,由僧善才募施裝修大佛諸天及諸供具。覺皇殿總是多災多難,至宣德五年(1430年),覺皇殿再次毀於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曇纘建左右翼門和麵壁軒,繼由住持良階重建覺皇殿。正統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額為張即之所書。這時,寺內已恢復建有彌勒閣、蓮峰閣、千佛殿、延賓水閣,望海閣及白雲庵、松源庵等,稍具舊時規模。隆慶三年(1569年),靈隱寺全寺均毀於雷火,僅剩直指堂。萬曆十一年(1583年)冬開始重修靈隱寺,歷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頭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覺皇殿為"大雄寶殿"。萬曆十八年(1590年),重建理公塔,並在正殿塑五百羅漢湧壁。在彌勒閣舊址建三藏殿,其後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為妙應閣,右為選佛齋,張瀚為之撰記。崇禎十三年(1640年)靈隱寺遭災禍,全寺失慎於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倖免於難外,其餘悉付祝融之口。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時,駕幸靈隱寺。當時的住持是諦暉,請康熙皇帝題一塊匾額。康熙親書"雲林"二字,靈隱寺遂改名為"雲林禪寺"。乾隆初年,住持巨濤,嗣法諦暉,博涉群書,於佛學造詣頗深,為朝野所重。當時的光祿少卿揚州的汪應庚來遊靈隱,與巨濤一見如故,捐資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閣、軒、樓、亭等數十處,又補飾五百羅漢,修理合澗橋、龍泓洞、鷲峰徑等,總共用去費用二萬餘兩銀子。乾隆年間,乾隆帝分別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駕幸靈隱,都有詩留下,刊刻於石。嘉慶二十一年(816年)秋,靈隱寺毀於火。這次的修復工程,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七日始,至道光八年(1828年)四月十六日止,共用銀十三萬七千餘兩,使得靈隱"還靈鷲之壯觀,複名山之勝景"。道光十四年(1834年),阮元為浙江巡撫,對靈隱關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綱等集成,議藏靈隱,故建了"靈隱書藏"。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毀,靈隱寺僅存天王殿與羅漢堂。靈隱書藏中的珍貴藏物大量流人民間乃至湮沒。宣統二年(1910年),昔徵重建大雄寶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從美洲購買而得,原系修理頤和園的,因時局不穩,無法整修,故而南運杭州,修建靈隱。

民國民國六年(1917年),建大悲閣。民國廿五年(1936年)冬,羅漢堂失火被毀,前代所遺之物,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韋馱像。民國廿六年(1937年)十一月,日本侵略軍進入杭州,靈隱寺內的客堂、伽藍殿、梵香閣及東山門,因夜半失戒於火而被毀。

建國後解放之後,由於靈隱寺大殿遭受白蟻蝕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壓毀。1952年夏,由民政廳組成"杭州市靈隱寺大雄寶殿修復委員會"主持修復工作,由政府撥款,經兩年多時間,大殿竣工。有關大殿佛像的塑造問題,也得到時任總理周恩來的親自批示。1975年,經國務院批准,於當年11月開始進行全面整修,共耗資130餘萬元。寺內佛像,全部貼金,石塔與經幢等進行保護性整修,並對飛來峰造像進行修補。這項修復工程於1980年結束。1982年,實行"雙軌制",對外有"十方叢林制",內部實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廟管理委員會。經費來源方面,通過實行"門票制"(香花券)。1987年實施的《靈隱寺總體規劃》(即十年規劃),在杭州市佛教協會支持下,監院根源、繼雲、體嚴率兩序大眾,並得到海內外眾多佛弟子的護持與關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寶殿,將佛像進行了重新貼金工作。1998年,木魚法師出任靈隱寺方丈,他引領一些有才識的僧眾骨幹,充分發揮佛教的優良傳統,按"伽藍規制",縱深佈局,完善古剎的莊嚴氛圍,重建了藏經樓。

杭州 ·《靈隱寺》

建築特色

靈隱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復再建的,寺廟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景區總體佔地面積約2577000平方米。靈隱寺佈局與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三大殿。

靈隱寺總體規劃是沿中軸線形成五層格局: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下設法堂)-華嚴殿。同時向兩翼佈局,先後建成線刻五百羅漢堂、道濟殿(現稱濟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閣、龍宮海藏(藏品陳列);並於原羅漢堂遺址重建五百羅漢堂,陳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銅羅漢,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銅殿(已列為吉尼斯紀錄),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此外,每進殿堂建有寬敞平臺,美化古剎環境。先後建成了大型《心經》壁、百獅群雕等,並於五百羅漢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疊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達池,池邊建有“具德亭”,以紀念清初具德中興靈隱之功。

飛來峰

作為禪宗五山之首,飛來峰石刻造像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這些雕琢於石灰岩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951年(北漢乾祐四年)所造。而盧舍那佛會浮雕造像則是北宋造像藝術精品。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大肚彌勒和18羅漢群像,此為飛來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國內最早的大肚彌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動傳神,坐於佛龕中的大肚彌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數珠,袒胸鼓腹而開懷大笑,將“容天下難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周圍並環十八羅漢,也是神情各異,細緻生動。元代的100餘尊漢、藏風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體態窈窕,為佛教藝術之鴻寶。

天王殿

天王殿長約24米,寬約15米,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冑,神采奕奕。天王殿上懸“雲林禪寺”匾額,為清康熙帝所題。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簷,長約24米,重簷高33.6米,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中國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後兩邊為十二圓覺坐 像。大殿後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淨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見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大雄寶殿前月臺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亦雕造於吳越末年。據說建於公元969年。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於1949年大雄寶殿正樑因白蟻蛀空倒塌時被毀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採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氣宇軒昂,低眉細目。

藥師殿

藥師殿是靈隱寺的第三重大殿,長約20米,寬約12米,供奉的是“東方三聖”:藥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蓮臺座上結跏趺坐的是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稱“大醫王佛”,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除病痛和災害,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左邊站立日光菩薩,手託太陽,象徵著光明;右邊站立月光菩薩,手託月亮,象徵著清涼。大殿兩邊的十二尊塑像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號稱“藥童”,又稱“藥叉神將”,頂盔貫甲,神態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調遣,他們按十二個時辰排序。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

靈隱銅殿

在五百羅漢堂內新建有“靈隱銅殿”,其高達12.62米,為中華第一高銅殿,獲世界基尼斯最高銅殿紀錄。“靈隱銅殿”由杭州市佛教協會委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主持設計製作,八易其稿,歷時400余天,計萬餘工而製成。“靈隱銅殿”為單層重簷歇山頂的傳統古建築結構,飛簷雕瓦,翼角飛舉,翼展達7.77米,底面5米見方。歇山頂上龍吻對峙,火球騰金,窗花、斗拱、雀替、龍柱、額、枋都精雕細刻,諸形工美,銅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風貌,或天蒼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剎巍峨,大江環流,展示巧奪天工的鍛刻雕技藝。殿基有銅磚鋪地,須彌座鑄有佛山經典圖畫。銅殿運用現代表面處理技藝,金燦尊貴,光芒閃爍。

杭州 ·《靈隱寺》

文化遺產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敦煌石室藏唐人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靈隱藏品中最古的一件文物。通過端莊嚴謹而又精熟優美的書法字跡,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佛法的莊嚴威儀和抄經手嫻熟的書寫技巧。這卷寫經紙張經黃檗染制,歷1000餘年而依然堅韌完好、輕盈光潔,未受蟲蛀。“這是目前所發現的靈隱寺所藏經卷中最古老的一件。在它身上,1000多年的歲月卻好像沒有痕跡地如雲煙一般過去了。俗話說,紙壽千年,但這件作品歷經14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完好無損,極其難得。”

《金剛經》冊頁明董其昌書《金剛經》冊頁是一件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該冊頁起首兩頁是乾隆御題“香光法寶”、“永鎮雲棲”。此本冊頁原是雲棲寺的藏品,其上鈐蓋有“雲棲常住法寶”方形印,後歸靈隱寺所有。通過董其昌的題跋可知此冊書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為薦亡父母而捐給雲棲寺蓮池和尚的。字跡工整雋秀,應當屬於董其昌比較早年的作品。董其昌跋後還有崇禎己卯(1639年)馮大淑觀跋;以及乾隆皇帝於辛未年(1751年)到雲棲寺觀賞此冊頁所作題識。丁丑年(1757年)乾隆又到雲棲寺再觀此冊,又題詩四首並識年款。

明代水陸畫水陸畫是水陸法會不可或缺的聖物之一。靈隱寺這批水陸畫中的兩幅題有“崇靈隱寺明代水陸畫十三年”款。描繪的內容有如來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地藏菩薩像、諸阿羅漢像、天龍八部眾及金剛力士像,等等。有的還題有供養人姓名及諸佛菩薩羅漢名號等。佛菩薩造像端莊典雅,繪畫技法高妙,設色古雅;絹素既有典型的明代粗絹,也有幾幅質地格外精細的。各幅保存均基本完好。

《莊嚴三寶圖》22幅明代菩提葉《莊嚴三寶圖》,其描繪對象包括諸佛菩薩羅漢,如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達摩祖師以及力士金剛等;故事內容為佛教典故,如洗象、伏虎、降魔、證果、面壁參禪、一葦渡江等。

《佛頂心大陀羅尼經》明代弘治四年金書《佛頂心大陀羅尼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烏金紙冊頁上以金粉書寫經文,經文上方則是插圖,描繪有各種佛教故事。書寫與畫都十分嫻熟精美。

《花鳥圖》董建中,清初人,字正度,松江人。董其昌裔孫。山水師董源,花卉宗黃筌。曾以國子生考授中同知。清聖祖南巡,以所繪蟠桃圖進呈,旋命畫扇稱旨,授湖北荊門知州。《婁縣誌》、《讀畫輯略》都記載有他的事蹟。這一幅花鳥畫畫法更接近周之冕和陳淳的畫法,也雜有一些惲南田的風格,雖然不像記載中所說的學習黃筌,但由於他是董其昌的後人,這件作品也是值得注意的。

《十六羅漢圖》貫休《十六羅漢圖》,原石在今杭州碑林,靈隱寺共有兩套拓片。這對研究宗教和石刻藝術具有一定價值。另外如乾隆行楷書“雅宜清致”、康有為書法、吳昌碩書法繪畫、馬一浮書法、李叔同書法、章太炎書法、潘天壽繪畫、謝稚柳書畫、沙孟海書法、譚建丞書法、繪畫等以及大量拓片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作品。還有一些作品,如(傳)宋人趙伯駒《人物山水圖》、(傳)元人趙孟頫《狩獵圖》、(傳)明文徵明隸書、(傳)明人董其昌行書詩等等,經鑑定系偽作,但對研究書畫作偽也有一定價值。

杭州 ·《靈隱寺》

寺廟傳說

飛來峰相傳有一天,靈隱寺的濟公和尚突然心血來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那時,靈隱寺前是個村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裡勸大家趕快離開。村裡人因平時看慣濟公瘋瘋顛顛,愛捉弄人,以為這次又是尋大家的開心,因此誰也沒有聽他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衝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濟公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靈隱寺建有道濟禪師殿,香火鼎盛。

三生石傳說中,在這世上有一條路叫做“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忘川河”上有座“奈何橋”,在橋的盡頭,有一塊通體鮮紅的石頭就叫做“三生石”。據說,有情的男女們,只要在這“三生石”上刻下兩個人的名字,就可以“緣訂三生”,三生三世都可以在一起。孟婆湯就是用忘川河水熬的。傳說裡代表了“前世、今世、後世”的三生石傳說,唐朝時有一個和尚圓澤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兩條路可以走,圓澤要走一條,李源要走另一條,最後還是依了李源。半路上, 碰見一個大著肚子的孕婦,圓澤臉色一變說:我所以堅持不走這條路就是這個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經三年了,今天見了面再也躲不過去了,一會你去看那個嬰兒,我會以笑為證,我們如果有緣十二年後在錢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見。說完,那個婦人就生產了。李源過去一看,那個嬰兒果然對他笑了。十二年後,李源如約來而至,正是一個月明之夜,忽然聽到一個牧童唱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風吟月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李源知是圓澤,就想上前和他親近,可牧童又唱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下瞿唐。”唱完就不知所蹤。“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仙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康熙題匾自命風流儒雅的康熙皇帝來到杭州靈隱寺耍子,老和尚請求他為寺院題塊匾額。康熙信手揮筆,在紙上寫了個老大的“雨”字,可“靈隱寺”的“靈”字按老寫法在“雨”字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這許多筆畫怎麼也擺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臺。還好,在一個隨從的暗示下,他將錯就錯,寫成“雲林禪寺”。這塊匾掛了三百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並不買他的賬,仍叫它“靈隱寺”。康熙題匾的笑話也一直流傳到如今。

杭州 ·《靈隱寺》

歷代高僧

智一法師(南朝)

道峰法師(唐)

德韶法師(北宋)

延壽法師(北宋)

輔良法師(元)

慈照法師(元)

如通法師(明)

祓穢法師(明)

如通禪師(明)

慧明主持(明)

見心法師(明)

昔徵主持(清)

貫通主持(清)

巨濤主持(清)

具德和尚(清)

月濤主持(中華民國)

卻非禪師(中華民國)

建國後:大悲法師木魚法師繼雲長老(1933年-2015年)

(資料來源:靈隱寺官網-雲林千秋-大事年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