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時候,各大軍閥割據一方,為何都沒有選擇獨立?

婁本帥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時代。袁世凱利令智昏、逆流而動,上演一幕復辟醜劇,但只當了83天“準皇帝”就在舉國聲討中死去。

竊國大盜袁世凱死後,中國再沒有能擁有絕對權威的鐵腕人物,中國進入了一個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北洋政府時代。那時候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領軍人物猶如過江之鯽,可是他們為什麼就沒有一個鬧獨立呢?

當時中國的軍閥雖然多如牛毛,但不外乎兩大類。

第一類是有自知之明、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如龍雲、韓復榘、張宗昌、劉湘和哈兒將軍範紹增。

第二類是想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如張勳、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和李宗仁。

先介紹一下這些理想遠大的。

閻老西是民國陸軍上將,老家山西,和蔣介石一樣都是在日本上過軍校,領導過推翻滿清的起義,統治山西30年,是山西名副其實的土皇帝。這傢伙也不是不想當皇帝,軍閥混戰的時候,他深挖洞廣積糧,大開兵工廠,大造軍火,韜光養晦,他要幹什麼?等待時間,問鼎中原。

1930年,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張學良聯合,閻錫山出任三軍總司令。三軍總司令意味什麼?槍桿子呀,天下槍桿子我是大拿,槍桿子出政權,閻錫山被馮玉祥一往前推,閻老西搞不清自己吃幾碗乾飯了,野心爆棚,等當皇帝。所以軍閥們聯合反蔣。

蔣介石在危難時候拉攏張學良倒戈,張學良揮師入關,閻錫山美夢落空。此戰中國軍民死傷近30萬人,河南、山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國力損耗,元氣大傷;而東北軍進駐關內,邊防空虛,事實上為日本帝國主義造成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條件。從此之後,閻錫山才明白自己的斤兩,老老實實做自己的山西王。

馮玉祥更是個野心勃勃的皇帝迷,倒戈將軍馮玉祥,整天穿粗布,讀聖經,但比誰都心狠手辣,比誰都野心勃勃。但馮玉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沒有皇帝命,白折騰半輩子。

張作霖想當皇帝。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整天算計日本人,被日本人算計。

這些想當皇帝的人不能獨立,一獨立不但不能再在中國稱王,而且獨立以後死的更快。他們的目標是中國這個大蛋糕,而不是一省一市的小蛋糕。他們不會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孫殿英、孫傳芳、馬步芳、韓復榘、盛世才這些軍閥,屬於胸無大志,小富即安的人,他們有自知之明,沒有帝王慾望,風光一輩子,享樂一輩子就知足了。

他們不想獨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軍閥們生在於清王朝,自幼接受的是三綱五常,深受忠君愛國的薰陶。

不要看他們是大佬組,可也不想當亂臣賊子,不想當賣國賊。別管是段祺瑞、孫步芳,張作霖還是張宗昌和吳佩孚,我們都不願意做漢奸。

他們和列強勾結過,合作過,也出賣過國家利益,但沒有認賊作父。他們和列強之間也就是相互利用。實事求是地說,軍閥們沒有獨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壓不住場面,沒那個獨立的資本。他們不知道鬧砸了怎麼收場,但知道鬧砸了沒有退路。

第二、國家觀念根深蒂固。

中國上千年來就是個統一的國家,沒有四分五裂過,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別看軍閥們心狠手辣、狼心狗肺,但他們也有中國人的認知,只是利益不同,觀念不同。如果鬧獨立,那就是千古罪人,無法面對列祖列宗,讓子孫後代跟著受株連。

第三、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別看軍閥山頭林立,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但中央政府還是有號召力的。一旦誰宣告獨立,那就是眾矢之的,就會眾叛親離。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淹沒在全中國的憤怒浪潮中,被全國人民聲討。那樣就是凶多吉少,最後註定是身敗名裂,禍及子孫,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槍打出頭鳥,當年的袁紹就是明證。

第四、沒有幾個國家敢支持獨立。

鬧獨立的軍閥們必須要有靠山,要有洋人撐腰、支持。可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歷來維護中國統一,覺得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不符合他們的戰略利益。在大清的時候,歐洲列強都沒有讓中國分裂,何況世界已經走進了更文明的時代,他們不敢做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事情。

蘇俄在十月革命後,也不敢公開支持軍閥獨立,不敢和中國人民公開為敵。日本倒是巴不得中國四分五裂,但日本已經扶持一個傀儡溥儀,承諾天下都是溥儀的,要幫他復辟。

日本怎麼也不能再扶持一個偽政權跟溥儀分庭抗禮,這樣如何面對溥儀自圓其說呢?日本扶植汪精衛是日本全面侵華,短期內滅亡不了中國之後,形勢所迫才那樣做的。

所以,不要說軍閥不想獨立,就是想獨立,國內必定罵聲一片,國外也沒人扶持。


歷來現實


自袁世凱稱帝失敗以後,中國再也沒有一個能夠震懾群雄的人物了。各地軍閥相互割據,中國內部出現了大大小小几十個軍閥。這些軍閥為什麼沒有一個想要獨立的呢?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說說其中最主要的幾點。


一、沒有一個軍閥擁有絕對的實力

民國年間出現的軍閥有數十個之多,每個軍閥之間的勢力都不大相同,但是總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勢力較小的小軍閥,列如四川軍閥,四川長年混戰,短時間內都出現不了一個能統一四川的軍閥,勢力較小。這樣的小軍閥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保存自己的勢力,不可能獨立。還有一類就是屬於勢力較大的大軍閥,比如張作霖,段祺瑞,馮國璋等等

二、大部分軍閥們都有著民族歸屬感和愛國情懷

軍閥們基本上都是漢人,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多以漢人為主,這使得他們擁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大家都是漢人,怎麼能夠分裂呢。大部分軍閥還有著極強的愛國情懷,比如張作霖一直堤防日本,段祺瑞晚年堅決拒絕日本的合作,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等等。


三、獨立肯定會變成眾矢之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來,一直是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軍閥這裡舉幾個列子,比如東漢末年諸侯爭霸,董卓先稱帝,然後就引來了十八路諸侯的聯合討伐。而且人家十八路諸侯打的是匡扶漢室的名號,是正義之舉,百姓也擁護他們。而你董卓是亂臣賊子,想要自己稱帝,這不是找打嗎?後來腦子一根筋的袁紹居然聽信袁術的話還想稱帝,又引來了曹操的討伐,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其實北洋政府時期與東漢末年的情況極為相似,又有著袁世凱稱帝的事件。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鑑,我想聰明的軍閥們,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


四、大家想的都是如何統一而不是獨立

自古以來統一中華都是大業,大多數統一中華的人物都名垂千古。而企圖分裂國土的人基本上都是遺臭萬年。試問誰不想流芳千古呢?又有誰願意遺臭萬年呢?而且當時中國的國情十分複雜,中國急需解決統一問題,所以大部分軍閥想的都是統一,而不是獨立。況且獨立還需要在國際上獲得認可,這是非常難的事。

由此可見軍閥們不想獨立,而且大都都想統一中國。


近代解密


1937年7月底,湯恩伯第13軍按蔣介石命令從大同乘火車緊急開赴南口,抵擋來犯的板垣師團等精銳日軍。可路經柴溝堡車站時,卻被察哈爾省主席劉汝明的部隊用火炮和機槍攔下了——出身於西北軍的劉汝明,擔心湯恩伯部中途下車武力佔據察哈爾,因此不準湯部過境!

蔣馮閻

後來在蔣介石、馮玉祥的親自協調下,加之攻陷北平的大批日軍正有進逼南口的企圖,劉汝明終於勉強放了行,接下來才有了湯部在南口與日軍血戰18天,遠遠超出了蔣介石所要求的8天。

之所以講這段,意思就是軍閥們雖然沒有選擇名義上的獨立,實質上都有著很大的自主權限,是和國民政府保持表面上的一致或者直接叫板,關鍵還是看核心利益。

對於要不要獨立,軍閥們嘴裡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事實上,除了民國早期在對抗袁世凱的護國運動、護法戰爭中紛紛通電獨立,各省或者各區域的軍閥們在後來很少直接宣佈“獨立”了,因為他們都想明白了,何必落個“口惠而實不至”,口頭不說暗地裡當獨立王國的老大豈不是更實惠?

他們雖然沒有在名義上獨立,可該“獨立”乾的事一件不落,信奉用行動說話。

韓復渠

比如山東省主席、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渠,廣東廣西於1936年掀起“兩廣事變”反蔣時,他選擇通電支持陳濟棠、李宗仁;東北軍、西北軍1936年於臨潼捉蔣時,他也通電錶示支持。到了全面抗戰以後,他又用武力阻攔劉峙第二集團軍部隊進入山東。包括後來視蔣介石、李宗仁要他在山東逐次抵抗的命令如無物等,都說明他治下的山東的獨立性,就差一個全國通電了。

不止是韓復渠,桂系的廣西,山西的閻錫山,雲南的龍雲,四川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軍閥,平津的29軍,西北五馬等,都有非常大的獨立財政、行政、軍事等權限。甚至在日軍的威脅利誘下,閻錫山還私下與日軍簽署了《汾陽協定》,這就是山西已經在事實上“獨立”的最大鐵證了吧?他一直視山西姓閻,山西就是他的“自留地”,誰想要就與誰拼命,包括國民政府。

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自己說了算,是軍閥們多輪“精算”後最佳選擇

張宗昌

1926年的一期北伐打疼了吳佩孚,1927年的二期北伐做掉了孫傳芳,1928年的三期北伐乾淨利索地贏了二張父子及張宗昌,這讓舊軍閥們開始明白,國民革命軍已經完成了發育,成為了當時最強悍的軍事力量,誰直接硬槓誰就會灰飛煙滅。

你如果不能打敗他,就最好加入他。看明白了這點的閻、馮等老軍閥,也果真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的行列,變成了新軍閥的他們雖然後來也試圖與國民政府再掰掰手腕,可經過中原大戰的實戰檢驗,他們終於知道,要再保持明面上的獨立,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他們學乖了。

閻錫山

軍閥們的算盤都打的啪啪響,個個都是“精算師”:首先是真心打不過,即使有心也無力,鬧獨立的成本代價太高,搞不好可能連老底都輸掉;再則是如果表面上服從國民政府,還能向其索取一定的軍餉和裝備,再加上原本自己“統治區”的財政稅收等,也能養著一支規模還算可觀的軍隊,還可以繼續當自己的“土皇帝”,這多爽啊。

更重要的是,隨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落地生根,民眾擁護“統一”的意識空前高漲,這剷除了軍閥割據獨立的基本土壤。在這種情況下,軍閥們能以省主席的名義保持著“半獨立”,就已經是最大限度了,畢竟全國統一的趨勢浩浩蕩蕩,誰再逆勢而行,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


司馬砸光


大家只要簡單瞭解過民國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民國時期的各大軍閥們明明都擁有著自己的地盤、擁有著自己的軍隊、擁有著獨立的行政系統,但是他們中卻很少有人想過脫離中華、自己建立一個國家的想法。






要說民國的各大軍閥們為何沒產生過自己建立國家的想法,其實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受到了千百年來一統觀念的影響。

大一統觀念的影響

在秦朝之前,其實我們國內跟歐洲現如今的狀況差不多,各個地區盤踞著強悍的諸侯國。

如果歷史中沒有秦始皇的出現,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很有可能就如同歐洲一樣,至今都無法融合到一起。

但是一切在秦始皇出現後發生了改變,在秦始皇統一了戰國之後,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核心中開始出現了大一統的概念,在這個概念的影響下,接下來的歷史中無論出現多少次的分裂,我們國家都總能一統起來、重新融合成一個總體。

即便發展到了民國時期,這種觀念也仍然流傳在人們的腦海中,在歲月的流逝下,未曾發生任何的改變。


這也就是說,民國時期的人們仍然崇尚著大一統。

在這種觀念下,那個時期的軍閥們如果有人膽敢提出自己立國的想法,那麼就必然會遭受到全民國各地民眾的指責。

這千夫指責還算是輕的,畢竟軍閥們手中如果掌握著足夠的兵力,那麼只要他們夠狠,任何來自民眾的反對聲他們都可以視而不見。

他們最為忌憚的還是他們的其他“同僚”、也就是民國其他的軍閥們。

如果民國的軍閥中有人提出了自己建立國家的想法,那麼第一個反對的肯定就是其他的軍閥們。





這些軍閥中或許有人堅持著一統觀念、或許有人對一統觀念不屑一顧,但是無論怎樣,他們為了名聲需要或者觀念的需要,都會站出來聲討產生了不好想法的人。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會聯合派出軍隊,對違反了一統的軍閥進行攻擊,好懲戒他或者瓜分他的地盤。

這些,正是民國實力派軍閥們不敢輕言立國的主要原因。

主導政權的制衡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民國軍閥們的上頭還有著更為強悍的存在制衡著他們。

在民國早期的時候,制衡著各大軍閥們的存在是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由清末重臣袁世凱創建的,在清朝宣佈退位之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成為了民國早期的主導政權。

那個時候,袁世凱的北洋軍隊擁有著遠遠超過其他軍閥的力量,因此,民國早期的大部分軍閥都選擇了向北洋政府臣服,從北洋政府方面獲得了相關的職務。


而在民國後期,制衡著底下各大軍閥的勢力則變成了蔣介石主導的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是在北伐戰爭成功之後才獲取了對民國的統治地位,在國民政府時期裡,國民政府同樣對各大軍閥擁有著很強的控制能力。

雖然在此過程中李宗仁等軍閥勢力一直不停地和蔣介石爆發著矛盾,但他們都不是蔣介石的對手,因此,他們最終也選擇了對蔣介石臣服。

這種有著主導政權制衡的狀況,是很多軍閥不敢隨意立國的重要原因,畢竟他們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意味著是在對主導政權的挑釁、宣戰。

外蒙古案例

在1919年的時候,就發生過這麼一個案例。

當時面對著號稱脫離中華、自己立國的外蒙古,北洋政府沒有絲毫容忍,立即選擇重拳出擊、派徐樹錚率領大軍收復了外蒙古。

這點,是那個年代主導政權維護一統的一個很好案例。

當然,民國最終還是沒能保住外蒙古,因為民國和蘇聯有著太大的實力差距,所以在蘇聯干涉下,他們只能任由外蒙古人自己建立了國家。


不過,北洋政府一直都沒有承認外蒙古脫離的事情,畢竟誰也不願意成為被千夫所指之所。

在到了國民政府的時候,國民政府也一直沒有承認外蒙古脫離的事情,直到1945年,為了能讓蘇聯參與到對日本的戰爭中,國民政府才初步承認了外蒙古脫離的事情。

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就能看出當時主導政權對一統的維護,如果不是有著外部強悍力量的干預,那麼他們必然不可能會答應類似的事情發生、也必然沒有軍閥敢說什麼立國的問題。


孤客生


這個主要是三個原因引起的,這些軍閥大部分都是武官出身,這些人可能私生活上面會不是那麼檢點,但是這些人從本性上看並不壞,畢竟敢把腦袋別褲腰帶上戰場的人骨頭都是硬的,比如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北洋軍閥裡沒有一個是漢奸,倒是某黨出身的文人大量叛變當狗腿,並募集了兩百多萬偽軍給日本人當狗。這就是所謂的把書全都讀到屁股裡,文人自古沒節操。

其次,民國時期的軍閥是張飛繡花,粗中有細。這些人雖然都是武官出身,但是並不是像古代武將那種只懂廝殺完全不識字,他們多會聘請幕僚,蜷養一些謀士手下,有這麼些人在替他們出謀劃策,把控風險,他們大體還能夠知道個好壞,不至於做得太過分。

第三,有袁世凱在前面做榜樣。袁世凱曾經是民國的大總統,好好的總統不當非要復辟稱帝,直接導致10幾個省脫離統治,袁世凱瞬間當了光桿司令並被推翻。這些民國軍閥從袁世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自認為影響力權力實力上都遠遠不及袁世凱,袁世凱都辦不到的事他們自然也辦不到。


優己




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形成各派軍閥,奉系、直系、皖系等等,後來又有桂系等,有西北軍馮玉祥,晉軍閻錫山,川軍,等等。

直到1929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校長才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很多人確實會有疑問,軍閥為什麼不獨立?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軍閥都是漢人,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再說了,在當時的環境下,哪個軍閥搞獨立,都是找死。

不管是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還是李宗仁、馮玉祥等,這些新老軍閥都沒有想過要獨立,但是確實都想過要當老大。



民國的軍閥,基本都有些情懷,說起愛國,一個個都當仁不讓。一個不愛國的軍閥不是好軍閥,一個不愛國的軍閥是成不了軍閥的,亂世出梟雄。國家混亂的時候,你搞歪門邪道是不會成功的,是沒有人追隨的。

亂世要想稱雄,必須要把自己打扮的高大上,才會有人效忠你。若是搞獨立,分裂國家,這豈不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這事是絕不能做的,會毀了自己。



論品德,民國的大軍閥一個個都是正人君子的做派,比如西北軍老大馮玉祥、山西的閻錫山、四川的劉湘、東北軍張學良,做人都是杆杆的。


坐看東南了


民國時期,割據一方的軍閥們已經處於事實上的獨立地位,他們擁有忠於自己的軍隊,控制著或大或小的地盤兒,在自己的地盤上,完全就是自己說了算的一方土皇帝。

小的軍閥,哪怕佔據一縣之地,也可以作威作福。大的軍閥,甚至有希望問鼎之輕重。但是,諸多軍閥,卻極少有軍閥宣佈獨立,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民心向背不同。中國人民可以接受權臣、獨裁者、割據一方的軍閥,卻絕不會容忍分離國家的行為。如果這些事實上獨立的軍閥真的想帶著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宣佈獨立,千夫所指,群起而攻之,是必然的結果,甚至連軍閥自己控制的部隊也會反對。



中國歷史上,掌握實權和名正言順,從來都不是一個概念,大家對它的容忍度也截然不同。因此,中國5000年的歷史,只出過一個登基的女皇帝,卻有無數個垂簾聽政手握實權的太后;封建王朝中,曾經掌握朝政大權,堪稱立皇帝的權臣更是數不勝數,真正篡位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

第二,雖然軍閥們割據一方,為個人私利不斷掀起混戰,導致中國民不聊生,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軍閥也是中國人,他們也擁有最起碼的愛國之心。任何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不可能容忍、更不會去做分裂祖國的行徑,這些軍閥頭子當然也不例外。



事實上,民國的諸多軍閥中,也有不少軍閥曾經做過維護祖國統一的事。且不說全國捐棄前嫌、共赴國難的十四年抗戰。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有許多軍閥主動或被動的為祖國的統一而努力。

例如皖系軍閥將領徐樹錚曾收復外蒙;辛亥革命後,四川第一任都督尹昌衡更親自率兵平復西藏叛亂;還有早在東北易幟之前就已經宣佈改旗易幟的新疆軍閥楊增新,都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民國的軍閥多了,自然免不了出現這樣喪心病狂的敗類。曾統治新疆11年之久的“新疆王”盛世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盛世才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有奶便是娘”,他為了鞏固自己對新疆的統治,不但出賣新疆利益,與蘇聯簽訂了多個賣國條約,甚至多次提出新疆以加盟共和國的方式併入蘇聯,公然妄圖分裂祖國。

所幸盛世才提出這個條件時,蘇聯正需要拉攏中國以對抗虎視眈眈的日本,才使得盛世才沒有得逞。否則,如果一貫對土地無比貪婪的蘇聯接受了這個條件,後果不堪設想。


鳶飛九天2018


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將領沒有一個足以震住其他人,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期。除了有北洋系軍閥之外,中國當時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非北洋系軍閥。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一共有幾十個,但是絕大部分軍閥也只是在國內割據,很少有軍閥想著建立獨立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受大一統影響。從秦始皇開始,統一就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統一之所以會成為中國歷史的大趨勢,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孔子。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成果,消除地方分裂的因素。其實,漢武帝時期也被稱為大一統時代。漢武帝不僅完成領土上再一次大一統,更主要的是完成了思想上大一統。漢武帝採取董仲舒儒家春秋大一統的思想。與此同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為統治思想。此後大一統思想一直都存在於中國人心中,雖然中國古代曾經出現不少並立政權的情況,但是隻要有機會,各個政權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到了民國時期,大一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軍閥的受教育程度雖不盡相同,無論是有知識的軍閥還是大老粗軍閥,大部分都受到傳統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他們連當皇帝、當總統,組成新政府都不敢,更不用說獨立建國。眾多軍閥都是傻瓜,他們不會幹這種遺臭萬年、被刨祖墳的事,他們承擔不了這樣的罵名,也不敢承擔這樣的罵名。這是他們不選擇獨立主要原因。



其次,軍閥們沒有獨立的基礎。中國各地區,尤其是傳統的十八省,統一在一個國家內已經兩千多年。統一的思想和我是中國人的思想已經深深植入每一位人心中。如果軍閥想獨立,勢必會引起當地老百姓和全國老百姓的一致反對。沒有老百姓的支持,他們玩玩不敢輕言獨立。而且中國各地已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個地方早就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被輕易分割。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是炎黃子孫,大家在一起生活已經上千年,大家早就習慣了我是中國人。如果那個軍閥膽敢獨立,勢將會快速滅亡。



第三,當時的軍閥沒有這個實力。大部分軍閥不會獨立,但是也保不齊個別人,不顧民族大義,甘願做歷史的罪人。外蒙古的一些貴族,曾經企圖分裂外蒙古,後來北洋政府派軍隊收復了外蒙古。當時有實力的軍閥希望消滅其他軍閥由自己掌握全國政權,對於他們來說掌握全國政權要比獨立更具誘惑力。沒有實力的軍閥只希望佔據一塊土地當自己的土皇帝。當個土皇帝的代價要比獨立的代價小得多,也安全得多。

第四,國際關係。民國時期,近代國家概念已經為世界人民熟知。改變國家現有領土狀況相對來說比較困難。一些軍閥若想獨立,也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當時沒有哪個國家,為了承認一個所謂的獨立國家而得罪中國。他們寧願在國際上跟中國打交道,而不願意跟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小國”打交道。想獨立的軍閥在獨立之前也要考慮自己獨立以後的各種事務,他們是不是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就算個別國家別有用心地承認他們,他們又能維持多久。



第五,軍閥也是中國人。如果拋開西方列強等國外勢力。這些軍閥和東漢末年的軍閥一樣,他們只是割據勢力,他們也都是中國人。民國時期的軍閥對內固然不斷征伐,甚至是殘忍殺害。但是總的來說這是中國內部的爭鬥,並不代表這些軍閥不愛國。其實大部分軍閥有愛國之心,他們也會為了祖國利益拒絕外國勢力的誘惑。比如段祺瑞是一個大軍閥,但是他的個人品質並不差,他有六不總理之稱,他晚年拒絕和日本人合作。吳佩孚也算一個兇殘的軍閥,他最後因為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而被謀害。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給當時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中國歷史進程。但是絕大部分軍閥始終沒有獨立的想法。


依稀說史


中華民國時期,袁世凱病逝後,中國正式進入了軍閥割據時期,各地軍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獨攬財政大權,擁有自己的軍隊,儼然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但是奇怪的是,儘管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但是沒有一個軍閥選擇獨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軍閥主要分成北洋派系軍閥和地方派系軍閥,其中北洋派系軍閥主要分為直系,皖系,奉系軍閥,地方派系軍閥主要有晉系,滇系等軍閥

直系:直系的首領是馮國璋,馮國璋早年從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就隨日本公使裕庚做軍事隨員,在日本期間,馮國璋重點考察日本軍事,並將其對日本軍事的認識編成兵書。回國後,由聶士成推薦而與袁世凱結識,袁世凱見到馮國璋這樣的軍事人才如獲至寶,自此之後,馮國璋成為了袁世凱的心腹大將。

皖系:皖系的首領是段祺瑞,段祺瑞早年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學習,3年之後段祺瑞以優異的成績留學德國,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時,由蔭昌推薦,段祺瑞加入了袁世凱的陸軍新軍。

奉系:奉系的首領是張作霖,張作霖是綠林出生,當了幾年綠林大盜,後來被朝廷招安。東三省改建省制之後,張作霖因擒拿杜立山有功而升任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武昌起義之後,大肆在奉天省城追捕革命黨人,因鎮壓革命黨人有功,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後,張作霖被封為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1918年9月張作霖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自此,東三省自此在張作霖的控制之下。

晉系:晉系軍閥的首領是閻錫山,閻錫山早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期間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畢業後回到山西,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升到山西新軍上校團長職位。辛亥革命之後,閻錫山等同盟會會員在太原響應號召,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成立軍政府,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都督。

滇系:滇系軍閥的首領是唐繼堯,唐繼堯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地主家庭,先後就讀於東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在雲南講武堂任教官,後加入新軍,參與革命活動。辛亥革命之後,雲南光復,袁世凱任大總統期間,由於蔡鍔被袁世凱調任北京,唐繼堯繼蔡鍔之後擔任雲南都督。

地方軍閥為何不獨立

儘管地方軍閥在自己勢力範圍內擁有軍政大權,但是沒有一個軍閥會選擇獨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首選,儘管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長年戰爭,軍閥割據,但是在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如果有哪個軍閥在自己的地盤上宣佈獨立,那必然全中國都會反對,其他軍閥也可以藉機發動戰爭,吞併其地盤,因此,對於地方軍閥來說,與其考慮獨立,還不如想方設法統一全國來的實在。

2.其次,儘管各個軍閥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常年發動戰爭,但是也不要忽略他們的愛國心,他們不願意分裂這個國家。例如當年日本妄圖將東北從中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但是這一行徑遭到了時任奉天督軍的張作霖的極力反對,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最終在皇姑屯把張作霖炸死。

因此儘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個軍閥之間混戰不斷,但是沒有一個軍閥獨立,除了戰略上的考慮之外,民國軍閥很多首領不願意分裂中國也是重要的原因。


小龍談歷史


其實獨立的危害要遠遠大於不獨立,表面上聽起來獨立似乎就是脫離了中央的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為所欲為,不受管轄。但是相比於這些蠅頭小利,各大軍閥為自己謀劃得更長遠。

天下本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雖然歷史上經過好幾次的大分裂,但是統一乃是主流,不出一百年國家又會重新變成一個整體。照著這種情況來看,統一是大趨勢。而若是軍閥一旦宣佈自己獨立,就相當於其餘全部的軍閥對立。其他任何軍閥都可以打著正義的旗號討伐。雖然當時中國有幾個大軍閥存在,但是大多數的實力都不相上下,只夠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威作福。一旦其他勢力聯合,獨立的軍閥肯定會被夷為平地。


在沒有足夠的實力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軍閥都不會主動去冒這個險。而且成王敗寇,雖然統一是主流,但是其過程的艱辛難以預料,稍有不慎便遺臭萬年。而且就算有著強大的實力支撐,但是要步步為營方可取勝。只要棋差一招便是滿盤皆輸。縱觀歷史,齊恆公最先稱霸雄踞一方,卻沒有想到最後稱帝卻是秦國。所以這種根本預料不到的事情,讓很多軍閥望而止步,只甘願管轄自己的小地盤。

其次雖然各大軍閥沒有真正宣佈自己獨立,但是從現象來說已經算是獨立。因為各大軍閥所管制的地盤,稅收和財務都被相應的壟斷,已經算是當地的一個土皇帝。而且沒有宣佈獨立,就屬於中央的管轄範圍之內,還會有補助之類的物品,可以說生活確實不錯。


雖然軍閥所佔據的地盤管制著當地的老百姓,但是並不能代表老百姓也被割據了。這種情況若是放在秦始皇時期,或許在老百姓心目中出生在哪一個國家便是哪一個國家的人。但是歷史經過了兩千年,思想已經大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老百姓心目中只認可中國這片地方,卻不認同一個獨立出來的小國家。沒了老百姓的支持,就相當於缺少了強大的後盾,連獨立的想法都難以出現,又何況是單打獨鬥呢?

而且民國時期獨立出來的國家也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在中國恐怕國際認可的還是南京政府。作為一個三無背景新興獨立出來的國家,實在是舉步維艱。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各大軍閥都有一種民族歸屬感。雖然各大軍閥時常開戰,爭奪地盤。但是他們也具有一致對外的民族氣概。例如吳佩孚,段祺瑞張作霖都是錚錚漢子,寧肯死也不會像日本人低頭的那一種。這一種氣概使得他們不會脫離中國而單獨存在。

愛國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思想,五千年的文化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雖然民國時期軍閥相互爭奪地盤,但是他們都認同自己是華夏兒女,具有炎黃子孫的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