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族英雄,為國逝世,為何使用“黨葬”的名義,而不是國葬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遭遇百年血恥和百年沉淪,甚至是亡國危機。在這個風雲動盪的那個時代,總有英雄站出來,其中,孫中山先生正是那些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都是在謀求祖國復興和強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

可為什麼當孫中山先生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孫中山先生生於1866年11月12日,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家裡世代貧農。當孫中山先生小的時候就有一顆報國之心,特別是當看到清政府的一系列腐朽政治後感到非常痛心,曾獨自上書給當時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都未被接李鴻章受。

他是民族英雄,為國逝世,為何使用“黨葬”的名義,而不是國葬

隨後,親眼目睹了清政府的無可救藥後,孫中山先生轉變了自己的政治道路,不再寄望於清政府的改良注意,決定自己成立一個組織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國外躲避清政府追殺的孫中山先生決定回國,領導四萬萬國人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是,命運無常,造化弄人,孫中山先生未能如意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沒有讓中國富強起來,反而後來的一系列的事件讓中國處於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局面。

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的局面,在1923年3月,孫中山先生決定在廣州誓師,先後成立陸海空大元帥大本營,自己則擔任大元帥,開始了護法、北伐、再造民國的一系列運動和戰爭。

他是民族英雄,為國逝世,為何使用“黨葬”的名義,而不是國葬

然而,天不假年,在北伐戰爭快大功告成之際,孫中山先生逝世,所有中國人聽到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後都感到悲傷不已。即使作為孫中山先生的敵人,北方的軍閥們也同樣承認孫中山先生對再造中國的歷史地位。

作為當時民國政權代表的北京政府執政段祺瑞發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布哀悼令,稱頌孫中山“倡導共和,肇我中夏。辛亥之役,成功不居。仍於國計民生,殫心擘畫,宏謨毅力,薄海同欽”,同時在1925年3月17日,為孫中山舉行國葬,同時公佈了“飾終典禮”。

然而,對於段祺瑞政府授予的榮典,一部分國民黨人表示贊同,但絕大多數則表示不同意段的做法。因為對他們來說,接受了北京執政府的國葬,等於南方承認了北方政權的合法性,涉及到了自己黨派的利益。

他是民族英雄,為國逝世,為何使用“黨葬”的名義,而不是國葬

為此,許多國民黨人主張對孫中山先生使用“黨葬”的名義,“黨葬”孫中山,就可以掌握主動權來向全中國表示只有國民黨,才是孫中山開創現代中國革命的正統繼承者。對於國民黨的這一做法,未能引起北京政府的抗議不滿,而是主動幫忙在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出力頗多。

公元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是全國人民的損失。他的新三民主義是後來無數人參與革命的燈塔,孫中山先生國父之名無愧其實。

參考文獻:

《孫中山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