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中國的士,尤其是心懷天下而有思想的士,他們的臍帶終究是連接在這塊歷經滄桑的土地上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中國,備受外族欺凌,同時也有各種新舊思潮不斷碰撞,誠可謂“變世”。一系列的內憂外患,使這些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紛紛走到了時代的前列,使歷史呈現出波瀾壯闊的畫卷。

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1917年,戊戌變法已過去近20年。大清帝國與康有為已如夢一樣漸行漸遠。1911年辛亥革命後,共和的思想在中國已是根深蒂固。一心想稱帝的袁世凱死了,妄想復辟的張勳也灰頭土臉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號稱“南海聖人"的康有為,依舊懷著熱情去追求他的大同之夢。他隻身逃往法國,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推行他的漸進式民主,公開表明能“破吾論文一篇者,酬以千圓”。

為獲得國際支持,康有為遊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辛亥革命後,他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當然,他的政治理念和學說遭到了舉國一致的批評。就在復辟失敗的那一年,康有為驢蹄橐橐,形單影隻,煢煢獨行,從上海來到了茅山地區。1882年,康氏鄉試南歸,曾有寧、鎮、揚之遊,初上茅山訪道。彈指一揮間,他也已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了垂暮之年。國士的夢結束了,但名士之風尚在。他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受到了空前的歡迎。

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清幽的茅山,千年來道韻不斷,無數修道之人在這裡尋找人生的真諦和歸宿。這裡更吸引他的,是沒有像世俗一樣,人心多變,把一個變法的巨人視為一個反動的跳樑小醜。這片樂土民風依舊,道風依舊。此時他想要給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找一個真正的歸屬地了。北平,上海,他想也沒想過。廣東南海的老家,他想過,但是他無法擺脫自己的心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家鄉本是容納出遊之人的歸屬地,南海要的是一個巨人,而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現實的侏儒。

他在茅山寄情山水,足跡走遍了大小山川,道觀寺廟。他在金壇夕陽一帶住下,結識了油榨頭村的徐風藻、徐風德兄弟。與此同時,也在規劃他的遷葬計劃。幾十年如一日在外,他覺得要為家人.持別是他尊重的母親勞蓮枝,犧牲的胞弟康廣仁,當然還有他鐘愛的三姨太何旃理,給這些逝者一個交代。

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康有為初到金壇西陽,茅山道院的道長即專程登門拜訪,請他在茅山道院給道士講授《道德經》。他偷閒鑽研道教經典《道藏》等,他還曾給茅山印宮留有“眾妙”兩字,在華陽洞邊的蒼石齋留下“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為”,同時給茅山頂宮的六房道院每房寫對聯一副。其中.二房、五房的對聯分別是“龍虎排雲出,玉清煉丹來(此聯有說是寫給乾元觀的)”“但見花開落,不聞人是非”。位於鬱崗峰下的乾元觀,更是康有為長居之所。

乾元觀不是香火廟,而是隱士隱於山林的最佳之所。這裡的道眾以出租田產,自己勞作採茶、種地為生,歷代無數高道大德曾留足於此。特別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曾長時間隱居於觀內,觀內建松風閣,宰相堂,這當然也吸引了康有為。寂寞無主、渴望山林的心,翹首以盼,等待皇命和新任務,是中國隱士永遠不變的糾結。

吸引康有為的可能還有當時的乾元觀當家師傅楊童孝。楊童孝生卒年不詳.。清末受戒於北京白雲觀,考戒時為“地字第二號”。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民國初年任乾元觀住持,閆祖第二十一世徒孫。他曾兼任句容城葛仙庵當家,慈儉為用,待人如已。他在當地影響很大,當時在茅山地區,常有官匪滋撓,做一個當家人是需要很強的能力的。

昔日壇界內洪門山附近有幾十廟地,屬印宮掌管,因其樹上曾吊死人,而舊時又有“荒地死人找地主"之規矩,故印宮道長不敢承認土地是他們的,推說是乾元觀的。他們知曉楊住持才學高深,遠近聞名,縣官也對他敬重有加。楊童孝遂承認土地為乾元觀所有,並負責安葬.了結了此事。這樣,原屬印宮的這塊土地就變成乾元觀的了。康方為對這位當家師父也是敬重不已,並惺惺相惜。

康有為晚年,為何選擇在茅山寄情山水?與道長楊童孝惺惺相惜

在長住乾元觀松風閣期間,康有為已將他家族部分遺骨停柩於乾元觀祠堂內。松風閣外有一棵巨大的玉蘭花,相傳是南北朝時陶弘景所植,為古金邊廣玉蘭,葉茂冠大,花開燦爛,香氣襲人。康有為在經營他的述農公司、接待來客,兼為親人守靈、讀書寫字時,此花給他帶來無窮樂趣。某日康有為一時性起,手書“辛夷館”三字,同時請來道長楊童孝,建議將松風閣更名為“辛夷館”。楊童孝捻鬚相望窗外高聳之廣玉蘭,略有所思。松風閣稱謂,相傳因陶弘景喜聞風吹松林之聲而得名。康有為見楊不置可否,急忙解釋說:“道長乃仙人,自然曉得,毋庸南海置喙,廣玉蘭之花心為辛夷,乃中藥藥材,可祛風,通竅,洩肺降逆,利氣破壅。治頭痛,鼻淵,鼻塞不通,齒痛。這乾元觀真隱之所,每日修道、讀經,於人生不正是利氣破壅?昔日陶公在此聽松,今天松多不復存,道觀內外除茂竹綿延,只此一樹仍在演繹陶公風姿,易名更可顯山中宰相之盛名。”楊童孝眼看南海先生,頷首稱是說道:“先生大才所思不俗,若先生長隱於此,必將改之。”兩人相視一笑。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