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中国的士,尤其是心怀天下而有思想的士,他们的脐带终究是连接在这块历经沧桑的土地上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备受外族欺凌,同时也有各种新旧思潮不断碰撞,诚可谓“变世”。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使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纷纷走到了时代的前列,使历史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画卷。

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1917年,戊戌变法已过去近20年。大清帝国与康有为已如梦一样渐行渐远。1911年辛亥革命后,共和的思想在中国已是根深蒂固。一心想称帝的袁世凯死了,妄想复辟的张勋也灰头土脸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号称“南海圣人"的康有为,依旧怀着热情去追求他的大同之梦。他只身逃往法国,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推行他的渐进式民主,公开表明能“破吾论文一篇者,酬以千圆”。

为获得国际支持,康有为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他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当然,他的政治理念和学说遭到了举国一致的批评。就在复辟失败的那一年,康有为驴蹄橐橐,形单影只,茕茕独行,从上海来到了茅山地区。1882年,康氏乡试南归,曾有宁、镇、扬之游,初上茅山访道。弹指一挥间,他也已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了垂暮之年。国士的梦结束了,但名士之风尚在。他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清幽的茅山,千年来道韵不断,无数修道之人在这里寻找人生的真谛和归宿。这里更吸引他的,是没有像世俗一样,人心多变,把一个变法的巨人视为一个反动的跳梁小丑。这片乐土民风依旧,道风依旧。此时他想要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找一个真正的归属地了。北平,上海,他想也没想过。广东南海的老家,他想过,但是他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家乡本是容纳出游之人的归属地,南海要的是一个巨人,而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现实的侏儒。

他在茅山寄情山水,足迹走遍了大小山川,道观寺庙。他在金坛夕阳一带住下,结识了油榨头村的徐风藻、徐风德兄弟。与此同时,也在规划他的迁葬计划。几十年如一日在外,他觉得要为家人.持别是他尊重的母亲劳莲枝,牺牲的胞弟康广仁,当然还有他钟爱的三姨太何旃理,给这些逝者一个交代。

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康有为初到金坛西阳,茅山道院的道长即专程登门拜访,请他在茅山道院给道士讲授《道德经》。他偷闲钻研道教经典《道藏》等,他还曾给茅山印宫留有“众妙”两字,在华阳洞边的苍石斋留下“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为”,同时给茅山顶宫的六房道院每房写对联一副。其中.二房、五房的对联分别是“龙虎排云出,玉清炼丹来(此联有说是写给乾元观的)”“但见花开落,不闻人是非”。位于郁岗峰下的乾元观,更是康有为长居之所。

乾元观不是香火庙,而是隐士隐于山林的最佳之所。这里的道众以出租田产,自己劳作采茶、种地为生,历代无数高道大德曾留足于此。特别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曾长时间隐居于观内,观内建松风阁,宰相堂,这当然也吸引了康有为。寂寞无主、渴望山林的心,翘首以盼,等待皇命和新任务,是中国隐士永远不变的纠结。

吸引康有为的可能还有当时的乾元观当家师傅杨童孝。杨童孝生卒年不详.。清末受戒于北京白云观,考戒时为“地字第二号”。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民国初年任乾元观住持,闫祖第二十一世徒孙。他曾兼任句容城葛仙庵当家,慈俭为用,待人如已。他在当地影响很大,当时在茅山地区,常有官匪滋挠,做一个当家人是需要很强的能力的。

昔日坛界内洪门山附近有几十庙地,属印宫掌管,因其树上曾吊死人,而旧时又有“荒地死人找地主"之规矩,故印宫道长不敢承认土地是他们的,推说是乾元观的。他们知晓杨住持才学高深,远近闻名,县官也对他敬重有加。杨童孝遂承认土地为乾元观所有,并负责安葬.了结了此事。这样,原属印宫的这块土地就变成乾元观的了。康方为对这位当家师父也是敬重不已,并惺惺相惜。

康有为晚年,为何选择在茅山寄情山水?与道长杨童孝惺惺相惜

在长住乾元观松风阁期间,康有为已将他家族部分遗骨停柩于乾元观祠堂内。松风阁外有一棵巨大的玉兰花,相传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植,为古金边广玉兰,叶茂冠大,花开灿烂,香气袭人。康有为在经营他的述农公司、接待来客,兼为亲人守灵、读书写字时,此花给他带来无穷乐趣。某日康有为一时性起,手书“辛夷馆”三字,同时请来道长杨童孝,建议将松风阁更名为“辛夷馆”。杨童孝捻须相望窗外高耸之广玉兰,略有所思。松风阁称谓,相传因陶弘景喜闻风吹松林之声而得名。康有为见杨不置可否,急忙解释说:“道长乃仙人,自然晓得,毋庸南海置喙,广玉兰之花心为辛夷,乃中药药材,可祛风,通窍,泄肺降逆,利气破壅。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这乾元观真隐之所,每日修道、读经,于人生不正是利气破壅?昔日陶公在此听松,今天松多不复存,道观内外除茂竹绵延,只此一树仍在演绎陶公风姿,易名更可显山中宰相之盛名。”杨童孝眼看南海先生,颔首称是说道:“先生大才所思不俗,若先生长隐于此,必将改之。”两人相视一笑。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