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革命烈士楊世寧:“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龍巖革命烈士楊世寧:“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楊世寧烈士工作場所(復原)


在廈門老街大同路上,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名叫“土堆巷”。往小巷裡走一二十米,一座被人稱為“小紅樓”的三層西式紅磚建築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由開國上將葉飛題詞的“廈門總工會舊址”。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這裡成立,共產黨員羅揚才、楊世寧分別當選為廈門總工會正、副委員長。

從此,廈門工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廈門總工會成功地領導了提高工人待遇的“二五加薪”鬥爭,舉行反帝大示威總罷工,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中國工人運動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3月21日,筆者懷著敬仰之情,來到“小紅樓”追根溯源,瞭解發生在“土堆巷”波瀾壯闊的廈門工運史。

這棟“小紅樓”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是全國僅存的四處“工人運動原址”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一層樓是主展廳,陳列《不滅的火炬——廈門工人運動歷史展》,展示廈門工人運動的歷史;羅揚才、楊世寧等工運領袖的生平革命事蹟。二樓是當年召開廈門總工會成立大會的大廳;三樓是羅揚才、楊世寧兩位先烈當年的住所,佈置如舊的居室裡面兩位英雄的全身雕像,栩栩如生。

通過參觀,我記住了羅揚才、楊世寧等工運先驅的英名,“遇到”了廈門早期工運的組織者、領導者之一的龍巖老鄉楊世寧,無比敬仰楊世寧“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楊世寧烈士,是龍巖市新羅區萬安鎮松洋村人,1906年出生。1921年,楊世寧考入省立第九中學,1922年轉入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考入廈門大學,後因鬧“學潮”不得不離開廈門大學往上海求學。不久,追求革命的強烈願望又促使他毅然南下,投奔當時國民革命的中心——廣州,進入中山大學學習,在中山大學發起組織福建革命青年團。求學期間積極參加反帝愛國民主運動,1924年與龍巖籍集美學生謝景德等人創辦《到民間去》《新龍巖季刊》等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揭露反動軍閥的罪行,1925年5月參加羅明、李覺民、羅揚才等人組織的“協進社”,積極從事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

1926年暑假期間在廈門加入中國新民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暑假結束返回廣州時,受命聯繫北伐軍,為迎接北伐軍入閩做準備。是年12月初返回廈門創辦《福建青年》(半月刊),為北伐軍入閩大造革命輿論。同年聖誕節前夕,在深田內山下挖出被天主教“仁慈院”殘害的13個兒童屍體,破獲了一起帝國主義者殘害中國兒童的案件。楊世寧與羅揚才等人組織“廈門反基督教大同盟”,向報端公諸現場照片,發動各界人民聲討帝國主義的罪行,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鬥爭。

1927年1月,在推翻了北洋軍閥在福建統治的大好形勢下,閩西南各地黨組織的代表在漳州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南特委,羅明任特委書記,楊世寧成為27位特委委員之一。同月,中共廈門市委成立,楊世寧任市委工運委員。隨後,黨領導的廈門總工會成立,中共廈門市委派羅揚才、楊世寧等5位黨員作為市委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楊世寧在會上作了熱情的演講。會議通過了總工會章程,並推舉羅揚才為總工會委員長,楊世寧為副委員長。從此,楊世寧的肩上挑起了廈門工人運動的領袖重擔。在他們的領導下,至4月,廈門基層工會已增加到30多個,工會會員達2萬餘人。

廈門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恐懼。1927年4月初,中共閩南特委從一份臺灣的日文報紙中得知國民黨右派要發動反革命政變的消息,立即通知所屬各地黨組織提高警惕。8日,中共廈門市委書記羅秋天召集18個工人支部書記開會研究對策,決定總工會轉入秘密活動,開展隱蔽鬥爭;如果國民黨右派封閉總工會,則舉行水陸全體總罷工。會後,為了穩住廈門革命鬥爭的中心堡壘,組織全市各個赤色工會工作人員疏散撤離,保持總工會與基層工會的聯繫,楊世寧和羅揚才等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堅守在總工會,一直工作到深夜,未及撤離。不料4月9日凌晨,駐廈門海軍陸戰隊林國賡部接受國民黨右派的指揮,宣佈廈門全島戒嚴,並派兵包圍了廈門總工會會所,逮捕了羅揚才、楊世寧等,並查抄了總工會會所。

國民黨右派背叛國民革命,逮捕工人運動領袖,激起了廈門工人階級的極大憤慨。同日下午,中共廈門市委組織碼頭工會的三四百名工人和各基層工會的代表,冒雨到海軍司令部請願,要求釋放羅揚才、楊世寧兩位領袖,並派出代表要求談判。陰險狡詐的林國賡派軍法處長出面欺騙工人群眾,答應進行談判,哄走了前來的工人,隨後便秘密捕殺了工人談判代表。工人們不見敵人放回羅揚才、楊世寧,又不見了工人代表,知道上當受騙。第二天,店員工會等20多個團體又聯名要求釋放羅揚才、楊世寧,再次遭到廈門海軍司令部的拒絕。同日,國民黨右派佔領了總工會,下令通緝其他領導人,並宣佈禁止一切工人、學生的集會、罷工、遊行,違者格殺勿論,同時派出軍警四處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團體負責人。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密令林國賡就地處決羅揚才、楊世寧。但敵人懾於廈門革命群眾和工人階級的抗議,不敢輕易下手,遂於5月間將羅揚才、楊世寧等人秘密用海軍艦船押送到福州。在監獄中,楊世寧深知自己的處境,但他並不後悔,歷經酷刑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他對前來探獄的一位同鄉同學表達了“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堅定信念,並託他捎出了一封家書。信中寫道:“兒為國為民而死,死亦甘心!”1927年6月1日深夜,楊世寧在福州市郊雞角弄英勇就義。(來源:閩西新聞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