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年级现象(20)习惯开始定型,要把握习惯养成的最后机会

关注三年级现象(20)习惯开始定型,要把握习惯养成的最后机会

雯雯就是个磨蹭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上学都被妈妈"三请四催",总是害得妈妈上班迟到,在家做作业的时候也一直走神,等着磨蹭完时间看动画片,妈妈对此很无奈。

而辰辰妈妈却不同,从孩子懂事起,妈妈就教孩子学会安排一天的时间,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

有时孩子会忘记,妈妈就要在旁边提醒:"宝宝,现在几点钟了?""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了?"孩子一听就会想起来,赶紧自觉执行计划表的内容。

在逐渐养成时间观念之后,如果孩子想故意磨蹭,只需要指指墙上的时钟,或者问他现在几点几分了,孩子就会明确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

至于起床、刷牙、洗脸、吃饭这类每天必做的事情,也不用再反复催促了,孩子会乖乖听"时间"的指挥了。

其实,绝大多数七、八岁的孩子,因为父母不懂家庭教育,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结果进入三年级后,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不管你如何约束和督促,他们都会我行我素,家长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与此同时,孩子的学习明显开始分化,一部分孩子成绩保持稳定,一部分孩子成绩缓慢上升,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急剧下降。孩子成绩的好与差,与学习本身关系不是很大,主要是各种行为习惯影响的结果。

三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开始,那么三、四年级便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和最后定型期。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三年级以前,孩子处在由自由散漫向习惯养成过渡的缓冲期,控制自己的能力比较差,这是孩子心性的自然体现,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

但进入中年级,孩子的心智渐渐成熟,如果家长不能指导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便可能陷入一种困境:自己想控制却无法控制;教师和家长有效管控却又心理逆反。根本原因就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没把握好。因此,专家告诫说:

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三、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这也就是说,在三年级或四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三、四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渡。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其实,那些在成年后取得很大成绩、做成很大事业的人,他们的智力并不一定很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在三、四年级之前,就已经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往往为了一根棒棒糖、为了得到两毛钱、为了得到老师奖励的一根铅笔,而与家长和老师合作;但到了三、四年级,即使没有这些直接的奖励,孩子也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因为他们更想得到的是家长、老师、同学甚至一切人的肯定性评价。因此,在这个时候,出于对自己要求的提高,孩子会很乐意去培养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

1-3年级培养孩子什么习惯

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习惯的养成,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而这个年龄段中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人的惰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错过了最有效果的时期,再想养成习惯就要颇费一番功夫。那么1-3年级的孩子应该注意哪些习惯的养成呢?

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爸妈我能行

交友习惯:想要和同学之间的相处的融洽愉快,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着去帮助别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要表示感谢,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也不要因为一时不快去打骂同学。

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爱惜粮食,自己穿衣服和鞋子,睡前把自己的衣服叠好,晚上写完作业学着自己整理书包,下学之后要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担心。

健康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卫生的食物,刷牙洗脸爱干净,按时做眼保健操。

行为习惯:上操上课不做小动作不说闲话,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学习习惯:读书写字姿势正确,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合理运用拼音阅读小故事。

二年级:预习功课靠自己,独立作业我能行

交友习惯:有错误及时改正,主动向对方道歉,不要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不要随便议论嘲笑别人的缺点。

生活习惯:吃饭不挑食,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

健康习惯:每天有一定的锻炼时间,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行为习惯:讲礼貌,懂文明,爱护花草树木,上下公交车不要挤,随手关门,随手关灯,节约地球资源。

学习习惯:能够自己预习第二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阅读课外读物。

三年级:作业整洁爱干净,学习同学们的优点相互进步

交友习惯: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向别人寻求帮助的时候要讲礼貌,懂礼仪,远离不好的事物和人群,会分辨是非。

生活习惯: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寻求父母的帮助独立完成,少吃零食,保持身体健康。

健康习惯:勤换衣服勤洗漱,适度用眼保持健康。

行为习惯:交谈时要文明用语,不要出口成"脏",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节约粮食珍惜水资源。

学习习惯:复习当天的知识,预习明天的内容,整整齐齐写作业,课堂发言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的进步是一样的,积少成多,不要急于求成,养成一个习惯要坚持21天,一年级的小毛孩子和三年级的中段学生注重的点也不一样,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的递增,一股脑的灌输给他只会让孩子头大,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习惯带给他的好处及重要性。

培养习惯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使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和毅力,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2、家长要以身作则

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常与规则约束和时间意识培养相辅相成,可是纵观很多家庭里,既没有家庭规则,又没有生活作息时间表,也忽略对孩子进行时间意识的培养,哪还谈得上对孩子进行好品质,好习惯的培养呢。

即便从家长自身榜样作用来讲,又有多少家长有好习惯呢?光对孩子强调怎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用行动来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好习惯带动之下,孩子自然就会跟随着大人的节奏走。否则,面对没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孩子根本不愿意单方面受约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矛盾和冲突。

3、不能错过习惯培养最佳期

很多儿童进入少年期后,为什么行为失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儿童期没有好习惯培养,最后养成行为散漫,不愿意受管束。从长远教育的意义来讲,家长必须要重视中年级的好习惯培养,否则,你错过了这个阶段,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再去谈习惯养成就很难很难了。习惯缺失,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品质的培养。另外,孩子对好习惯培养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从现在开始,长期连续性保持下去,孩子会从不适应到适应,直到好习惯定格。

4、习惯养成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

许多习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并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

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家长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一方面要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一方面要坚持矫正。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有的学生喜欢吮吸手指;还有的喜欢课间追跑……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家长要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家长朋友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