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的門市部”承載了塔克什肯鎮幾代人的回憶

街道寬敞,高樓林立。隨著時代的變遷塔克什肯鎮已大變樣,很多事物都被大家漸漸遺忘,然而有一樣東西一直都存在——老李(李建國)家的商店。它承載了塔克什肯鎮幾代人的回憶,也是經濟發展的“奉獻者”。

“李建國的門市部”承載了塔克什肯鎮幾代人的回憶

青河縣跨境電商服務中心

根深久遠的“供銷社”時代

1961年老李隨父母從山東老家逃荒來到新疆青河縣查干郭勒鄉。1977年,老李考到查干郭勒鄉布爾根供銷社分社(商店的前身)工作,布爾根村就是後來的塔克什肯鎮,當時布爾根村屬於查干郭勒鄉的一個村,只有幾戶人家,大家的日用品都靠這家供銷社提供。但是所有的貨源都來自於查干郭勒鄉,當時老李要用馬車從布爾根村到查干郭勒鄉進貨。雖然只有60公里的路程,但老李他們駕著馬車去一趟就要花一天時間,一路上坑坑窪窪,尤其是冬天下雪的時候更耽誤時間,夜裡又冷又餓,被凍傷曬傷捱餓的事情時有發生。

每次老李和同事們去進貨都會給查干郭勒鄉的鄉親們捎去一些東西(信件)或者帶回一些東西,老李他們也成了布爾根村與查干郭勒鄉的聯絡員,承擔起了村裡和外界聯繫的橋樑。

那個年代沒有通信設備,沒有電話、沒有微信和QQ,親人之間有事只能靠信件,或者捎話傳達。老李借進貨的機會給人送信、捎話,成了“傳話筒”。後來條件好一點,馬車變成了拖拉機,拉的東西也多了,耗時也縮短了。

老李說:“我們隔一段時間進一次貨,每次鄉親們都會告訴我們需要什麼東西,我們就進什麼貨,我有一個小本記得滿滿的,他們需要捎什麼東西過去都會提前拿過來。每次看到雙方拿到東西(信件)後的喜悅,我也特別開心。”

“李建國的門市部”承載了塔克什肯鎮幾代人的回憶

老李家的老房子(商店)

“別克”們眼中的“李建國門市部”

1991年塔克什肯口岸對外開放了,口岸上賣貨物的攤點也逐漸變多了。1993年公營的供銷社倒閉,變成了私營的供銷社,老李繼續接過供銷社自己經營,那時候人們已經把供銷社稱為門市部了。他也常常去烏市或者從蒙古人那裡進一些貨。當時去烏市的班車已經開通了,再也不用開拖拉機去查干郭勒鄉進貨了。哈薩克族“別克”們都喜歡把老李的商店稱為“李建國的門市部”。

“李建國的門市部”不僅僅是人們生活必備品的供應站,還是連接鄉親鄉情的一個紐帶。鄉親們閒暇之餘都會去這裡,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把這裡當做休閒娛樂的地方。老李的家就是門市部後面的小土塊房子,96年他們蓋起現在的大房子。

老李說:“那個年代流行放錄像帶,整個村子我家是第一個買的,每天晚上鄰居們都會自帶小板凳不約而同的到我家來看帶子(四大名著輪著看),一到晚上我這院裡熱鬧極了!”

孩子們大多數是一邊看,一邊吃著零食,一邊打鬧,一邊模仿劇情。大人們則是一邊聊天一邊看劇。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鄉親們都喜歡聚在老李的院子裡集體過節。涉及到重大事情,家長裡短的矛盾糾紛,鄉親們也喜歡藉著晚上到門市部買東西的機會議論一番,往往很多事情都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塵埃落定。

據老李的小女兒李紅桃介紹,那時候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一小隊、二小隊或山後的幾家人會相約而來,集體購物。家門口會特別熱鬧,有騎馬來的,有乘馬車來的,還有騎駱駝來的,門口的黑色木電線杆是他們最好用的拴馬樁。布爾根村幾乎都是哈薩克族,鄉親們關係很好。有些哈薩克族會到門市部賣牛奶和奶疙瘩,換點零花錢或者蔬菜。常常是你送我一把菜,我拿你一袋鹽,就像一家人一樣從不計較誰多誰少。鄰居們常常在老李家賒賬,老李也不會和他們計較。

“李建國的門市部”承載了塔克什肯鎮幾代人的回憶

馬燈

時過境遷的超市時代

隨著經濟的發展,塔克什肯口岸的開關,查干郭勒鄉布爾根村由幾戶人,發展到幾十戶,上百戶到現在的上千戶,進而發展成一個鎮(塔克什肯鎮),布爾根村也不存在了,改名為阿克哈仁村。口岸上的攤點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從蒙古國進貨在口岸上賣。人們的物質需求越來越高,商貿城建起來了,商鋪也變多了,免稅店也開起來了,商貿城成了人們日常需求、旅遊紀念的購物中心。到口岸經商、投資、旅遊的人絡繹不絕,塔克什肯鎮口岸成為中蒙邊境“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重要通道。由於老李的商店比較偏僻,離商貿城遠,買東西的大都是鄰居,商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老李家有四個孩子,由於縣城的發展越來好,人口也越來越多,老大和老三在縣城開起了專賣店;老二李紅蓮去了烏魯木齊生活;老四李紅桃上了大學,當了小學教師。

老三李紅剛說:“父親從那時起就常常教育我們,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二字,我們開商店也是一個服務行業,國家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無論是對待蒙古國人還是我們自己人都要真誠,質量一定要過關,咱不能掙黑心錢。這麼多年來,我們也一直秉承著父親的教導。”

幾十年來,商店就像一個不斷蛻變的生命,從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如今老李已退休,商店也已退出歷史舞臺。老李已經在縣城買了樓房,很少住在鎮上,但每年夏天他都會住在這裡,守著他的商店和菜園。如今,這裡已經成了承載著歷史和回憶的“博物館”,走進老李的商店裡,仍是一塵不染,馬燈、算盤、大頭鞋、棒棒油、布料、毛線、綢緞......一屋子的老物件整齊的擺放著。

李紅桃說:“時代在進步,雖然我家商店被淘汰,但老一輩的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我們要繼續老一輩的吃苦、奉獻、團結的精神,也要有創新的思想,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像今天一樣不斷髮展壯大,更加繁榮昌盛。”

對於世人來說,供銷社可能只是一個代名詞,從供銷社到商店到超市也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換了個名字,換了種經營方式而已。然而,它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的。根據人民的需求,專賣店越來越多,連付錢都用微信掃碼了。人們有了高清電視、手機、網絡......再也不用到老李家看錄像了。

老李和他的商店一同看著塔克什肯鎮一步步走向更加繁華的明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