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七國之亂沒有滅了漢朝,而八王之亂卻整垮了東晉?

MARS767


歷史上有兩次非常著名的藩王之間的大混戰,一場是漢朝的“七國之亂”,一場是西晉的“八王之亂”。這兩場大混戰,都是地方上的藩王,想要奪取中央政權當皇帝,從而掀起的一場全國性戰爭。

不過,這兩場大戰,結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七國之亂”,中央政權很快就平定了。而且平定了以後,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家也因此迎來了穩定與強盛。“八王之亂”,中央政權不但沒能平定藩王之亂,藩王還輪流進入中央政權,挾持皇帝。最後,在藩王們的一番折騰之下,好不容易統一的西晉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

(藩王之亂)

那麼,同樣是藩王之亂,為什麼兩次藩王之亂,結局這麼不同呢?

一、領導者不一樣。

“七國之亂”的領導是漢景帝。漢景帝是一個比較強硬,比較強勢,比較聰明,甚至有一些冷血的領導。

說他強硬,是絕不向藩王低頭,雖然藩王的勢力很強大,但依然堅決削藩,根本不考慮談判的問題。說他強勢,是整個朝廷被他牢牢地掌控著,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大臣無法左右朝政。說他聰明,是戰爭剛開始,他就殺掉晁錯,從而讓那些所謂“清君側”的藩王,一下就失去了起兵的理由,道理迅速到了朝廷的這一邊。說他冷血,是因為晁錯積極幫他削藩,但是他卻第一個殺了晁錯。梁王是他的弟弟,但是他為了戰爭的大局,不顧梁王的求情,把梁王置於危險之中。

朝廷中有這樣一位英明睿智的領導,“七國”怎麼亂得起來呢?

“八王之亂”時候的領導可就不一樣了。“八王之亂”最先之所以爆發,表面是因為賈南風禍亂朝廷,藩王們不滿。實際上是因為藩王們看見皇帝是一個白痴,好欺負,想取而代之。

平定“八王之亂”的領導,本來該是皇帝司馬衷。但司馬衷是個白痴,根本就沒有領導的能力。而實際的領導賈南風又無法獲得朝廷及地方上的支持。本來嘛,她的亂政正是地方上藩王造反的一個理由。要像漢景帝殺晁錯一樣,讓地方藩王沒有造反的理由,就得殺掉賈南風。而賈南風是領導者,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此,平定“八王之亂”和平定“七國之亂”剛好相反,地方上的藩王顯得理直氣壯,中央政權當然就打不贏了。

(漢景帝劇照)

二、將軍不一樣。

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的將軍是周亞夫。周亞夫指揮作戰的能力非常高強。從他在打仗的過程中,所制定的戰術策略來看,他確實是深通謀略的人。他明白自己的軍隊力量比較弱,因此讓梁王死扛劉濞的大軍,自己率軍攻擊聯軍的薄弱環節,最終圍殲劉濞,達到全部消滅的目的。

另外,周亞夫能打贏這一仗,還在於他自身具有崇高的威望。首先他是名將之後,這本身已經讓他有很大的光環了。其次,他在“細柳閱兵”時,讓軍隊只聽將軍的,哪怕皇帝來了都不聽。這一事件,讓他轟動一時,威名遠揚。這樣一來,周亞夫在軍隊中就有了極大的威望,將士們都聽他的,因而他能打勝這一仗,

但是在“八王之亂”中,卻幾乎沒有什麼將軍湧現出來,而且歷史上對將領的情況也很少記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是西晉有名的將領,在三國末期的時候,就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司馬氏殺了一部分,鍾會鄧艾這樣的將領互相殘殺,又去了一部分,因此有名的將領很少傳到西晉。二是司馬炎建國後,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因而上行下效,新一代的將領沒有培養起來。三是“八王之亂”是藩王之間的混戰,將領們也不願意去趟渾水。而皇帝又是個白痴,就算為朝廷作戰,皇帝也記不得你的功勞,因而沒人願意出力,自然就沒有名將出現。

(周亞夫劇照)

三、目的不一樣。

平定“七國之亂”,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削藩。不管“七國”是否發難,中央政權都會打這場戰爭,因而實際上中央早就有準備。包括軍隊、糧草、輿論各方面的準備。打起來,相對容易得多。

但平定“八王之亂”,並不是為了削藩,純粹就是藩王的作亂。藩王自身是有準備的,但是中央政權卻毫無準備,被迫倉促應戰。這樣一來,中央政權自然就打不贏那些藩王了。接著,又是藩王之間互相混戰,所以結果打得很亂,也把國家打得很爛。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同樣是諸侯王叛亂,為什麼七國之亂會被平定而八王之亂會導致西晉亡國呢?這其實主要還是與當時中央的實力有關。

01

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聯兵發動的叛亂,後被景帝平定。

02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場叛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

03

文景之治,國富民安

西漢初年統治者便提倡“無為之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以德化民”,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文帝生活節儉,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出現了有名的“文景之治”。社會安定,國庫充盈,這就形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中央能夠有力地控制地方。此外,景帝時期著名的大將軍周亞夫也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汗馬功勞。

04

門閥特權,經濟凋敝

西晉建國之初,由於三國以來戰爭的破壞,經濟凋敝,晉武帝司馬炎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擴充勞動力和加強監督,農業生產開始恢復並獲得發展。但西晉士族地主特權過大,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日益腐化,貪暴恣肆,奢侈成風。晉武帝去世後,惠帝即位。可惠帝是個白痴,一即位就由楊駿輔政。後其皇后賈南風殺楊駿,操縱朝政,引發八王之亂。當時的西晉中央實力弱,所以各藩王都懷揣野心,為爭奪中央統治權而爆發內亂,中央已無力控制。所以八王之亂後,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西晉統治已無力迴天。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綜上,兩次不同時期的諸侯王叛亂結局不同的結果都源於中央權力的強弱。


【這裡是歷史學苑。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以史鑑今,開創未來。喜歡的小夥伴不要忘記關注轉發哦!】

歷史學苑


這兩個動亂的性質以及處理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從原因、時間、主要人物、處理方式、影響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別,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不同的結果。


至於為何會產生如此的叛亂,根本原因在於分封制度的建立,當初劉邦想要非常分封制度,但是承襲了八百年的歷史,不是一時間就能夠廢除,所以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法。

“非劉不王”,減少藩王的數量,藩王可以有兵,但是不能夠干政。而西晉的司馬家是倒退歷史,封王不說,兵權還在外戚手中,直接導致本族無兵無權。


從原因上對比

西漢的七王之亂是漢景帝上臺之後晁錯上奏提出《削藩策》,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各路藩王的實力。漢景帝也採取建議,先是削弱了幾個叔叔的地盤,劉濞看不下去,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削藩策》

漢景帝選擇退讓,殺了晁錯,劉濞等人得寸進尺,想自己登上皇位,結果被打的潰不成軍,三個月結束叛亂。除了濟北王沒有兵,得以保全之外,剩下的全部誅殺,換人重新劃分領地。


西晉的八王之亂是賈南風與司馬倫相互博弈,加上司馬衷的智商導致亂戰的開始,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賈南風最後被司馬倫貶為庶民,不久後被殺死。

司馬家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參加亂戰,最後獲得勝利的司馬越也好不到哪裡,上臺之後搞得烏煙瘴氣,最後也被群起而攻之。


漢景帝選擇削藩沒有錯,但是在削藩的力度上太大,導致引發動亂,好在漢景帝還是一代明君,在後來的發展中勵精圖治,造就“文景之治”。

西晉本身來源就不是根正苗紅,篡位之後的司馬炎在晚年人設崩塌,開始讓朝廷走下坡路,還選擇了一個傻子當皇帝,好好的司馬攸不選。導致後來總多親戚看到一個傻子都能當皇帝,我有兵有權怎麼就不能了?


從時間上對比

西漢的七王之亂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

西晉的八王之亂花了長達十六年的時間才平定;

短時間內平定叛亂,可以在最大程度之上穩定民心,即使有人想要再一次發動戰亂,也要考慮考慮前者的下場。

後者長達十六年的戰亂,從賈南風、司馬倫揭開序幕開始,各路藩王開始發動戰爭,天下滿目瘡痍,誰都想分要一杯羹。


從主要人物上對比

七王之亂主要人物是漢景帝晁錯與各路藩王的矛盾,也就是山賊和官府兵的意思,都有武器,一個正規,一個非正規。加上漢景帝並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逼急了也會一怒而諸侯懼。

七王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主導人物劉濞看不到見好就收的情況,如果晁錯死了之後選擇收手,後來的“推恩令”是否還能順利實現還是個問題。

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兵西鄉。天子為誅晁錯,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史記》


八王之亂這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典型表現,一個傻子當皇帝,一個妖后管人心。下面一群等著你出洋相的人,一旦出現問題馬上開始掐架。

這八個人進行一場混戰,每一個人都是核心人物,揭開序幕的是賈南風和司馬倫,司馬倫從小就不學無術,靠著關係橫行霸道。剩下的幾個藩王也是如此,野心勃勃。

八王分別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從處理方式上對比

西漢花了三個月時間平定之後看起來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只是兩邊都選擇沉默,誰也不願意當出頭鳥。但是由於分封制的根本制度,風險依舊存在,只是時間問題。到了漢武帝時期頒發的“推恩令”才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推恩令”可以說是對於藩王無解的制度,但是沒有人起來反抗,原因在於中間間隔時間太短,上一次被打的喘不過氣,剛剛有一點苗頭,各路藩王剛剛開始在地盤上獲得民心,結果苗頭就被掐死了。


西晉的八王之亂根本沒辦法去處理,因為沒有一個主要人物能夠站出來掌控全局,哪怕是是正統皇室,正統皇室也沒辦法,誰叫他是個傻子呢。

在八王之亂中沒有人無法保證能夠活到最後,指不定今晚一睡,第二天的太陽就見不到了。活到最後的司馬越還經歷了幾次戰敗,還好命大,回去繼續隱忍等待時機。


不確定因素

在兩個朝代之間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的爆發,那就是匈奴的發展,“五胡亂華”導致災難加劇。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實際上五胡亂華的民族不僅僅五個,只是一個代表。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拉開這場亂世的序幕。

西漢時期動亂時間段,讓匈奴發育的時間不多。西晉就不一樣了,十六年的時間,一個小孩都快成年了,讓人家安心發育十幾年,自己倒退十五年,你不出事誰出事。


兩個都是發動戰亂,但是從根本的性質以及原因上來說是不一樣的事件,從整個生態壞境來說七王之亂就相當於一場天災人禍,熬一熬就過去了。


八王之亂導致的結果十分嚴重,在人口數量上銳減,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整天提心吊膽,朝廷也陷入癱瘓之中,滿朝文武都想著如何能夠自保。整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沒有一樣是完整的。

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孫惠《晉書》


我是小旭,用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厚重的歷史,覺得不錯點個關注點個贊吧。


小旭談歷史


糾正一下,題目中的東晉應該是西晉。

“為什麼七國之亂沒有滅了漢朝,而八王之亂卻整垮了西晉?”

第一、國家穩定情況不一樣:

西漢自公元前202建立,到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已經立國近50年。經過3代4位皇帝(算上少帝則6位)的征伐與休養生息,國家日趨穩定。

西晉雖然265年建立,但280年才滅東吳統一天下,291年就爆發八王之亂,立國26年,統一才11年。只經歷了2代2位皇帝(司馬衷還是傻子皇帝),國家不夠穩定,且奢靡之風盛行。

第二、敵人不一樣,矛盾不一樣:

西漢七國之亂始終是漢族內部矛盾,更準確的說是皇室內部矛盾。

八王之亂最開始也是內部矛盾,但內耗嚴重後,異族興起。逐漸由漢民族內部矛盾轉變為五胡亂華的民族矛盾。

第三、持續時間不一樣:

七國之亂只持續了3個月

八王之亂卻持續了16年。

第四、動亂破壞嚴重性不一樣:

七國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但是3個月就全部平定,叛軍主力吳楚聯軍始終被阻擋在梁國以東。別說威脅長安,連洛陽都威脅不到。關中,河內基本穩定。

八王之亂的戰場波及全國大部分區域,出動的都是西晉王朝的正規軍,經過16年的動亂之後,西晉王朝的正規軍傷亡殆盡。很多藩王,州牧不得不提拔、扶持、倚靠外族,造成中原空虛,外族做大,五胡亂華的局面。

第五:動亂結束後對國家的影響不一樣:

七國之亂迅速平定後,中央集權更加強大,國家更加穩定,地方諸侯不敢怒更不敢言。

八王之亂後,國家分崩離析,滿目瘡痍,中原空虛,兵力枯竭,軍隊戰力低下,全國人口急劇減少,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可能傾覆。加之異族做大,五胡興起,最終匈奴劉淵先後攻破洛陽、長安,俘虜西晉皇帝,滅亡了西晉。





季駑風


應該是整垮了西晉,東晉苟安於建康(南京),亡於南朝宋。


首先是王朝所處的形勢不同


七國之亂時西漢歷經文景之治國力大盛,中央有能力平叛,而且西漢建都的地理位置有利於平叛。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稱帝,本來是要建都洛陽的,後來聽取婁敬的建議,建都長安,婁敬的根據就是關中的特殊地勢,一旦天下有變退可以守住函谷關和武關,保證關中無憂,進可以直接控制洛陽,掌握天下之中。



因此,建都長安,對於接替秦帝國的西漢,有防範山東六國的舊權勢的意圖,同時也埋下了遏制七國之亂的先手。


七國之亂時,漢朝的社會矛盾比較緩和,外部沒有匈奴入侵,內部也相當團結。七個諸侯國不滿中央的削藩而叛亂,雖然勢力並不弱,但是沒有叛亂基礎,老百姓都不願意看到戰爭。


七國之亂之後,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直接前進到洛陽,隨後由梁國堵住叛軍前進道路,而周亞夫組織軍隊襲擊叛軍的糧道,結果就是叛軍雖多,但是無奈前進不得,有沒有了糧食,最後失敗,而這一過程僅僅用了3個月。因此,叛亂對國力的削弱很小。


八王之亂則完全相反,距三國歸晉才十多年,漢末三國近百年的戰亂讓中原人口凋零百廢待興,天下需要休養生息。然而,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後,驕奢淫逸,整個統治階層瀰漫奢侈享樂之風。


司馬炎篡魏建晉時,有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曹魏的皇室十分虛弱。正因如此,西晉建立後,為了長治久安,就對司馬氏大封諸侯,並授予兵權等,目的是司馬氏的強大,防止權臣篡權走曹魏的老路。

司馬炎通過“血緣屏藩”的方式來加強統治,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於膨脹所造成的對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給叛亂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更為糟糕的是,司馬炎在安排繼承者的人選上發生了重大失誤,給自己的傻兒子娶了一代悍後賈南風,本意是幫助維護皇權,結果造成賈南風乾政弄權,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戰亂髮生後,晉惠帝司馬衷無法控制局勢,任由地方勢力操縱。為了圖謀帝位,諸侯王引入少數民族武裝,戰亂進一步升級。


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生生地將中原之地打爛了。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其次是異族勢力的影響


西漢自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政府採取和親政策,每年還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來換取和平,國內一門心思的休養生息,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匈奴與西漢雖然偶爾發生小衝突,但是總體關係還比較好。


而每年西漢政府給匈奴送的錢,遠遠超過匈奴向漢朝發動戰爭劫掠的利益。所以七國之亂時,七國雖然聯繫了匈奴,但是匈奴並沒有做出激烈的回應。


但到了西晉時期的情況就完全不相同了。東漢後期,匈奴再次分裂後,北匈奴被東漢徹底打殘,而南匈奴雖然親漢,但是實力已經大大削弱,無法在草原應對他們的老對手東胡的打擊。


此後南匈奴要求進入內附,得到允許,於是匈奴等胡人開始進入陝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為東漢政府戍邊。


而草原上已經被東胡人的鮮卑和烏桓佔領,後來烏桓被曹操除掉,塞外就成為了鮮卑人天下。

曹魏時期為了防備內附的匈奴搞事,曹操將匈奴分成了五部進行管理,到了西晉時期,匈奴雖然表面臣服,但是勢力已經有所壯大。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東漢後期到西晉時期100多年的時間中原王朝仍舊沒有拆分匈奴人,並將其徹底漢化。

其結果就是八王之亂後,中原空虛,匈奴的大單于劉淵趁勢在太原起兵,並建立漢國,掀起五胡亂華的序幕,後來羯族人、鮮卑人、氐人、羌人紛紛登場,中國近300年最大亂世也終於降臨在華夏大地。


此後“衣冠南渡、中原陸沉”,西晉的士族被迫南遷到江南,來到當年晉武帝滅掉的東吳故地,重建東晉,維繫所謂的華夏正統,苟安於南方。


星海知舟


“八王之亂”是在西晉,而非東晉;整垮東晉的是劉裕這個人。

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為我們今天創造了個成語“亂七八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賈南風屬於醜人多作怪。


西漢的七國之亂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而西晉的八王之亂,比別人還多一個,可持續了整整16年,最後還導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

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七國之亂是純粹的地方叛亂,沒有波及中央。而八王之亂,晉惠帝皇后賈南風,擅權亂政,搞得中央政權亂糟糟的,發生八王之亂,最後波及地方,也就是造成了全國性的動亂,不亡國才怪;

七國之亂髮生在漢景帝時期,七國叛亂的緣由是朝廷推行削藩政策,引起他們的不滿。這顯然是地方不滿中央的政策。這時候中央很是穩定,北面的匈奴也沒大舉犯境。這時候漢朝還處在文景之治的盛世中,國力強大。就算七國實力也很強大,但二者相持下去時間就在漢景帝這一邊;因為七國看似鐵板一塊,其實矛盾重重,各有自己的算盤。只要拖下去,七國內部一定會出現內訌。而八王之亂是中央波及地方的動亂;中央、地方一起亂,焉能這麼快消停下來。

其次:七國之亂並不是中央的政策要百姓離心離德,而只是侵犯了諸侯們的既得利益罷了;百姓們身處文景之治的盛世中,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過得多舒服,是不會跟著七國起鬨的;而八王之亂本來西晉王朝就存在很尖銳的階級矛盾,賈南風再這麼一搞,矛盾更加激化。

爆發八王之亂,是存在動亂的基礎的。八王打來打去,甚至聯合少數民族首領,加入八王混戰,可這些少數民族一旦進入中原,便沒了約束。北方五胡亂華的大幕開啟。


最後是西漢封的王跟西晉封的王不完全對等;

西漢吸取了春秋戰國的教訓,可以封王,但是做了限制,中央還往諸侯國派遣官吏,實際上就是監視諸侯王。而西晉的諸侯王,則沒有這個限制;打起來,更是無所顧忌。


西漢的七國之亂,當時穩定是大勢,你亂很快就給平定了;西晉的八王之亂,動盪是主流,八王一亂,西晉更亂。


過去即歷史


問題中八王之亂整垮的是西晉,而非東晉。七國之亂沒有滅了漢朝,而八王之亂整垮了西晉的原因,有幾個:面對地方割據的類型不同,中央制約地方程度不同,以及中樞皇權能否形成有效抵抗不同。

一、漢朝和西晉對於地方割據的政策不同:能否保持中央集權

漢朝實行的“郡國並行”,當初劉邦因為跟隨自己建立漢朝的功臣,分封異姓王,後平定異姓王后分封劉氏宗親。但是並未跟西周那樣全國都採用分封制,而是保持了中原地帶郡縣在中央集權下的管理。

西晉司馬炎實行的大封天下,中樞皇權自身管制的地域非常有限。中央集權遭到全國各地封王的分散,以至於權力分散,最後面對八王攻伐時,無法形成有效抵擋。

兩者選擇針對地方割據的方式不同,讓漢朝在面對叛亂時,中央有抵抗的實力;而西晉重要權力分散到地方,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抵抗。

二、兩朝對地方制約的程度不同:有無兵權

漢朝的封國,擁有地權,但無兵權。並且漢景帝時的七國,相對於劉邦時的封國,立國征伐時所遺留的軍事影響,已經逐漸削弱。

而西晉時的八王勢力則不同,司馬炎為了預防曹魏宗親無力勤王的教訓,給予司馬氏宗親地權和兵權。而且,八王之亂時,三國群雄爭霸的時代剛結束,八王都各自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

漢朝不給於地方兵權,西晉任由八王掌兵,也就造成了兩者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三、漢景帝與司馬衷的不同之處:皇權能否有效應對

七國之亂時的漢景帝,一代明主,能夠任用賢臣,以及七國之亂時對周亞夫等人的重用,都彰顯了皇權的沉穩應對。

而與漢朝情況相反,八王之亂時的西晉皇室,司馬衷有“痴兒”之名,並無撥亂反正的能力。而且朝中,任用奸佞,外戚干政,面對叛亂時,根本不能做出有效應對。

西漢和西晉的兩個不同結局,跟漢景帝與司馬衷的不同,有著非常大的原因。


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的“亂七八糟”情況,漢朝和西晉所實行的地方政策,所面對的地方割據狀況,以及中樞能否形成有效應對,都是決定兩者有著很大差異結果的原因。


亭安讀書


這真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說說八王是怎麼產生的呢?司馬炎覺得司馬懿(他爺爺)的天下是從曹魏篡奪的,之所以這麼容易就得到手,是因為曹家的宗世沒有在全國各地設置曹姓藩王。於是司馬炎開始大肆封分了27個同姓王。看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哈哈,漢高祖劉邦當年共滅秦又擊敗項羽取天下的時候,也是一堆的諸侯王,不過是異姓的,後來覺得秦國之所以這麼快就滅亡了,就是因為秦國沒有封同姓藩王,於是後面誅殺異姓王封了9個劉姓王。這是不是很相似的想法,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了幾百年,司馬炎又玩了一出同樣的遊戲,可能他覺得自己家族的統治能力在劉邦之上吧(Ps:不作死就不會死,也許他在地下有知就會發出:生子當如漢景帝)

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白痴,皇后賈南風是比呂雉還要噁心的野心家,兩個絕世不遇的人才碰撞出歷史的火花,這是最主要的導火索,簡單來說就是第一皇權旁落引起豬王覬覦,第二女性專制引起豬王不服。

八王之亂歷經10多年,而七國之亂3個月就平息,動亂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語,動亂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七國之亂是反對削藩,八王之亂是都想當皇帝,個個都不服,個個有都是菜逼。七國之亂局部動亂並不影響中央中樞神經,八王之亂是輪番洗牌就差改國號了。七國之亂雖有異族參與但沒有失控,當時的異族也還不太強盛。八王之亂中長期被壓制的異族紛紛崛起自立,而且集中爆發。統治者的能力和決策是平亂最有力的保證,八王之亂司馬衷無德無能,朝內世家大族為了自身利益避之不急。而漢景帝果敢沉穩,慧眼識人,手下週亞夫,欒布,竇嬰都是支柱,更有朝廷文臣團結平亂出謀劃策。八王之戰最終導致五胡乘機亂華,人口嚴重銳減,而七國之戰局勢迅速穩定


阿拉伯小胖墩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有什麼本質上面的區別呢?

七國之亂的也都聽說過,當時,漢景帝時期,啟用了晁錯進行了削藩,但是卻讓手底下的諸侯王大大不滿,吳王劉闢想要密謀造反,所以聯合了其他六個諸侯王一起,對著中央王朝起兵造反,史稱七王之亂。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周亞夫出兵,在短時間之內平定了叛亂,七王之亂被鎮壓下去,削藩得以繼續推行。

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兒呢?八王之亂是西晉,當時的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想要傳位置給自己的孫子,但是自己的孫子年紀太小,所以他就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可是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傻子,因此產生了中央內部一系列的爭權奪利,司馬家族掌管中央權力的那幾個諸侯王可以說大大出手打了個你死我活,使得中央的權威不停地下降,中央的掌控力度不停的下降,由於前前後後參與某法,並且被殺死的諸侯王有八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自制其中我們會發現,雖然都是動亂,雖然都有人模仿,可這兩個叛亂都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首先第一一點,七國之亂,它的主要的戰場或者說被削弱的是地方上面的權力,七國之亂打個轟轟烈烈,可是七國的叛軍並沒有攻入到中央管理的核心區域,也就是關中地區,當時七國的主要軍隊在那攻擊梁國,也就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小兒子梁王所屬的諸侯國,在這個地方,梁王死死的堅持了幾個月,(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使得諸侯的叛軍沒有到達中央所管轄的核心區域,在加上週亞夫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之內就平定了叛亂,所以以中央王朝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頂多就是死了一些士兵主體的生產系統和生產的人口並沒有遭受太多的損失。

相比較而言,由於在這場戰爭之中諸侯國大打出手並且損失慘重,所以諸侯國的影響力和力量得到削弱,此消彼長之間中央的微信提升了諸侯國的微信,下降了中央的力量增強了諸侯國的力量減弱了,所以中央能夠更好地掌控中整個大漢王朝的江山。

八王之亂大多數的戰爭或者是爭鬥發生在中央,也就是說無論這八個王跟皇帝的關係有多遠,雙方之間多麼八竿子打不著,但最後爭鬥的中心仍然還是在中央的核心區域,也就是都城附近,這有就導致了中央的力量不斷地受到損失,打來打去死的都是自己人。都是皇帝手底下的力量。

八王之亂前前後後鬧騰的大概有十幾年的時間,這十幾年的時間裡面這些諸侯王的爭鬥使得手底下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這個老百姓在哪兒?在都城附近,在皇帝掌管的核心區,這些地方不得安寧,皇帝手中的實力就會受損,而且皇帝是一個傻子,也不知道勵精圖治,也不知道該怎麼去管理老百姓,自己手下的力量是越來越衰弱。

這還不算晚,由於八王之亂,導致司馬家族的宗室子孫死傷慘重,所以司馬家族對於天下的控制也開始下降,如果司馬家族是天下第一大家族,掌管著天下諸多領域的重要部門,那司馬家族就算沒有人是皇帝,那司馬家族仍然可以掌控天下,可是這一回司馬家族的幾代人對自己人大打出手,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皇帝作為司馬家族的最高代表,司馬家族的實力減弱,對於天下的掌控力也開始減弱,再加上在這之後由於八王之亂大大吱聲的其他一些跟司馬家族關係比較遠的司馬家族的子孫,對於權利的渴望,因此去像北方的遊牧民族求援,由此開啟了五胡亂華的食堂。

所以說,雖然都是動亂有能力的人會把動亂轉化成為一次機遇,而沒有能力的人就是混吃等死。


漩渦鳴人yy


其實很簡單:七國之亂是被逼的,八王之亂是主動的

1七國之亂是因為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的計策,把七國諸侯逼的造反,諸侯是被逼的造反,諸侯並沒有做好準備也不想對抗中央,

這個時候的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已經比較強盛,社會也比較安定,七國之亂是比較小範圍的內亂;

2八王之亂就不同了,這個時候的西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加上各個諸侯國本來就對中央不滿,心中取而代之的心早就有了,這個是他們主動發動的,意在奪取中央權力,加上本來社會就不安定,國力本來就弱,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動搖了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