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刺劍客
應該說劉邦對於異姓王的態度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他並不是一開始就要剿滅剪除異姓王,而是真正希望融合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優點,以求達到內外平衡張弛有度。
在異姓王之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收買人心而分封的異姓王。就是韓信、彭越、英布三人。一類是劉邦的心腹臣子,主動分封的異姓王比如盧綰。一類是沿襲下來的異姓王比如張敖,吳芮等人。劉邦剪除異姓王並不是怕他們謀反,而是抓到了他們確實謀反的證據,才進行剪除的。
可以說漢初分封的異姓王中大多是亂世梟雄,時間長了並不甘心屈居於劉邦之下,心中總是蠢蠢欲動。比如韓信勾結叛亂的將領陳豨,企圖趁劉邦出征在長安作亂,因此被呂后誅殺。淮南王英布更是直接舉兵作亂,殺死荊王劉賈,攻打漢朝。趙王張敖的丞相貫高謀刺劉邦失敗被捕,牽連趙王被貶為侯爵。唯一有些冤枉的是彭越,彭越原本就是盜賊出身,後來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說有病,只派遣了將軍前往。劉邦就認為他不忠誠後來又聽信了梁國太僕誣告彭越謀反的言語,彭越因此獲罪。
可以說,劉邦的分封制最初是帶有誠意的。可是韓信逼封齊王在先,勾結陳豨在後。諸王面對陳豨叛亂要麼作壁上觀,要麼不盡不實。難免劉邦心生不滿。畢竟劉邦是天下共主,同時也是諸侯王的管理者。諸侯需要服從劉邦,可是面對諸侯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引爆囚徒困境,造成劉邦剪除異姓王的實際行動。而相對老實的長沙國,劉邦則是一直承認了他的存在,雖然也防著他,不過卻沒有被剷除。換言之,劉邦的態度就是:“君不負我,我不負君”。只要他們沒有謀反的實際證據,劉邦是不會追究他們的。只可惜他們一個個作繭自縛,害了自己。
經典守望者
在古代謀反的定義就是:你有哪個實力和能力,可能會謀反那就是謀反。
異姓王簡介
劉邦在建國之後封了7個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茶、長沙王吳芮。
韓信是這七個異姓王中功勞最大的,在劉邦東出的過程中,他幾乎是橫掃之態,從陝西打到江蘇。
梁王彭越長期在定陶,不斷的截斷項羽的糧道,迫使項羽不斷回防彭城(徐州)。九江王英布因為對項羽不滿,投降劉邦。主要功績是攻略淮南,合圍項羽。韓王信最大的貢獻是勸劉邦要東出,不要消沉。趙王張耳跟著韓信打下趙國後,韓信向劉邦請示封張耳為趙王。臧茶是被韓信勸降投降劉邦的。被好友張良勸說投降劉邦。
劉邦除異姓王的動機
劉邦是被這7個異姓王擁戴上位的,這就像春秋時期的稱霸。這7個異姓王都服劉邦,就擁戴他稱帝。可是在劉邦死後呢?他們會擁立自己的後代嗎?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或者有的會、有的不會,如果是那樣的話,可能會引起國家騷亂。
當時,劉邦是漢王,他們是這個王、那個王,理論上是屬於平級的。後來,佩服劉邦的人品,把他當做盟主。那麼當盟主去世的時候,他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從他們這些人當中再選一個成為新任盟主。他們怎麼會甘心聽命於沒有實權的孤兒寡母。他們並不一定回叛亂,可能會,這就夠了。英布叛亂時的回答就很直接,想跟劉邦一樣當皇帝。
7個異姓王中,只有趙王張敖(張耳之子)、長沙王吳芮算是善終了。
對此,你怎麼看?
《史記》
文史辯論談
楚漢之爭,以項羽自刎烏江,劉邦終得天下而告終。而劉邦在得天下後的確殺害了不少開國功臣,其中還包括了異姓王。
關於劉邦得天下後為何要剪除異姓王,是怕這些異姓王謀反嗎?是的,正如提問者所說的那樣,劉邦就是怕這些有實力謀反的人謀反。
天下初定,劉邦為籠絡人心分封異姓王
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為了籠絡人心,按功勞分封異姓王,主要的有七人:即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韓信:韓信自不必說,漢初三傑之一,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齊王(後改楚王)。
彭越:原為魏臣,後在魏地起義歸順劉邦,幫助劉邦贏得楚漢之爭,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被封梁王。
臧荼:先後跟隨燕王韓廣、項王項羽和齊王韓信,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建立後,被封燕王(後被盧綰取代)。
英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主要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西漢建立後,封淮南王。
韓王信:曾經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張耳:張耳原是扶趙抗秦,擔任趙國丞相,後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西漢建立後,被封趙王(後被張敖襲位)。
吳芮:他是第一個響應秦末農民起義的秦吏,對後來的各方起義軍運動影響巨大,項羽分封諸侯,吳芮被封衡山王;西漢建立後,被封長沙王。
飛鳥盡,良弓藏,帝王疑心異姓王謀反
劉邦稱帝后,還是十分忌憚這些實力不俗的異姓王,他們完全有能力造反,尤其是韓信,作為劉邦最重要的將領,實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劉邦一直想辦法削弱或者除掉他們。
第一個遭殃的燕王臧荼,劉邦稱帝后一直在剷除項羽的殘餘力量,臧荼本是項羽的部將,自然有些害怕劉邦算後賬。後也果然如他所想,劉邦藉口燕王謀反,親自帶兵征討,俘虜了臧荼,改讓盧綰做燕王(後也被劉邦撤封,逃到匈奴,最終也死在了匈奴)。
第二年,劉邦聽說楚王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大將鍾離昧,疑心他有意謀反。後來韓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反叛之心,韓信拿了鍾離昧的頭去拜見漢劉邦。劉邦當場就把他抓起來了。但考慮到他的威望很高,功勞很大。謀反的事又沒有確鑿的證據,殺了他會有人不服,就釋放了他,把他降為淮陰侯。後來,呂后採用了蕭何的計謀,把韓信騙到未央宮殺害了。
公元前196年,劉邦以“反形已具”(經過調查,證據確鑿,證明卻有謀反之心)罪名,誅滅彭越三族,廢除封國,原因是公元前197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藉口說有病不便,只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劉邦對此很生氣,帝王疑心再次認為彭越是有反叛之心。
有一次英布的愛妾生病了,誇讚了賁赫,英布疑心兩人有姦情,賁赫很害怕,遂直接去劉邦面前告狀,英布鑑於韓信、彭越的遭遇,知道如果自己被劉邦懷疑了,肯定下場不會太好,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搏。於是殺了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後被劉邦鎮壓,被人誘騙至番陽,被人殺死。
韓王信因為封地靠近匈奴,需要時時防範匈奴來犯,前(201)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包圍了韓王信,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劉邦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王信多次私派使者,或有反漢之心,派人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根據前幾位的遭遇,害怕自己也會被殺,於是反投匈奴,並調轉槍頭攻打漢朝,起兵造反,後兵敗被殺。
趙王張耳在西漢建立後不久就逝世了,由張敖繼位,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張敖封地有一個叫貫高,想要在劉邦路過的時候暗殺劉邦,貫高的仇人知道了他的計謀,就向劉邦秘密報告貫高謀反。張敖受到牽連,劉邦就把張敖、貫高等人同時逮捕,打算殺死張敖及家人。後被被人澄清,證明清白,劉邦便赦免了張敖,但也被貶為宣平侯。
吳芮:劉邦所封七個異姓王,皆因各種謀反罪名被殺被廢。唯獨吳芮及其子孫世襲的長沙王善始善終,成為其後僅存的異姓王(歷五代因無嗣而止)。關於吳芮能夠善終也是因為他對劉邦沒有太大的威脅,無論是封地大小,還是兵力多寡都遠遠不足威脅劉邦。
總而言之,劉邦的確是擔心這些異姓王會謀反才想方設法的除掉他們。甚至還在漢朝留有“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規定,就是防止漢朝會落入他人手中。由於繼承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影響,皇帝是絕對不會允許有威脅皇權的勢力存在的。
子夏君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漢朝建立之初政權並不穩定。需要很多人的支持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如分封異性諸侯王是一個權益之策。待政權穩定以後在慢慢的清除。到劉邦後期的時候明確表示非劉性不得為王。封建王朝都是以家天下,中央集權為主要目的。
不是自己的親人,會引起當權者的猜忌,久而久之就欲除之而後快了。很少有異性的諸侯得以善終。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崔說古今
劉邦得天下後為何要剪除異姓王,是怕謀反嗎?
個人感覺,劉邦應該是這麼想的。
當初劉邦為什麼要封異姓王?
咱們知道,秦朝是一個超級大帝國,對於起義軍來說,哪一支都啃不下,所以大家都打得著復興六國的旗號來,許多起義軍本身就是六國貴族,他們抱團一起搞事情。後來,最厲害的兩個就是劉邦和項羽了,相對於項羽來說,劉邦的力量要小許多,為了拉攏其他人,必須得封官許願,多勞多得,多建功多有機會,如果沒有這個盼頭,誰願意跟著幹吶。
項羽被滅了,劉邦也實現了他當初的諾言,封了八個異姓王,可是封歸封,劉邦心裡,想來是不樂意的。這些異姓王的心裡想什麼,人精劉邦太清楚了。大家都是生在戰國,長在戰國時代的,誰也不比誰少根筋,他們在地方上自立自治,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一套官員任命體系——還要你朝廷幹什麼呢?為什麼還要聽你劉邦得巴得巴呢?不需要啊。正因為異姓王難掌控,他們林立東方,劉邦都不敢把都城定在洛陽,張良對他說“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找機會再來吧。劉邦對諸侯王不放心,諸侯們也不願意對劉邦稱臣,或許他們更願意維持當初聯盟的狀態,最多了不起,認你當帶頭大哥,要跪下,是不太願意的,所以這些人裡面,除長沙王吳芮低調得把自己的權力都交出去之外,其他的七個人,都以各種各樣的名義,被劉邦給剪了,雖然過程急了點,但是於國家集權而言,還是有好處的。
劉邦分封,並不是咱們想象中以講義氣為先,實在也是當時的特殊情況,或者說是他迫不得已吧,包括給他們足夠的大權治理地方,都是情勢所需,但這不代表劉邦就沒有剪除他們的想法。所以,剪除乾淨後,劉邦定下律令:非劉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算是堵住了一個漏洞。為了更好地保護新生的大漢帝國,劉邦封了一大批劉姓王,以確保江山萬年。只不過呢,人心隔肚皮,哪怕就是他的子孫,也一樣有異心,要不然七國之亂怎麼來的呢?
皇權是個好東西,只要有機會,大家都想搶啊。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時,為了激勵軍心,他分了立了大功的將士,分他們為異姓王,但統一天下後大半的江山都是這些異姓王打下的,劉邦害怕他們造反,而一旦這些異姓王造反漢江山將會不穩。
異性王中唯一貨下來的就是長沙王吳芮,吳芮早年結交張良,張良提醒他並給他出謀,讓他把自己手中的精銳部隊交給劉氏一族,後來他又提出要交出兵權和封號告老還鄉,這才讓高祖放下戒心。
清晨如風195
秦朝為什麼會滅亡?
秦始皇死了,而繼位的是秦二世胡亥,而不是公子扶蘇,秦始皇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幾個敢反抗,因為分分鐘就會被秦始皇給滅了,而如果是公子扶蘇上來的話,那麼有可能會改一改秦治理的方法。
可惜上來的,是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胡亥,還有胡亥身後的趙高,他們兩個都是不擇手段的人,是更加不管百姓的死活的。
秦朝的建立,是秦國的強大,再有秦軍的強大,將六國平定,但這種平定,只是通過軍事實現的,並不穩固,六國人想恢復到戰國時期的想法很多,這也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原來六國的地方紛紛立他們原來的王為趙王,楚王,燕王,齊王,等等。
項羽和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我們推翻了秦朝,就是為了重新回來戰國,所以即使強大的西楚霸王,他也並沒有稱帝,不是他願意,而是他不能夠,他只能在戲水封了十八路諸侯。
即使他在鴻門宴的時候和之前,他想殺劉邦,也是有點猶豫的,他擔心其他諸侯的反對的。
項羽也是有他的想法的,他封了諸侯之後,就開始平定各方的諸侯,如果不是劉邦最後嬴了,那麼做這個事情的就是項羽,所以說,劉邦與項羽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勝者不一樣而已。
劉邦封異姓王與項羽封諸侯的做法是一樣的,天下是大家一起打下來的,而且大家也說好了,都回到戰國時期那樣,我做我的趙王,你做你的齊王。有人勸韓信的說法就是,劉邦的想法是想平定天下,歸他一家所有,而韓信認為,劉邦允許他韓信的楚國的存在。
可以確認的是,只要劉邦一死,面對軟弱的漢惠帝,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各自做各自的主,你漢朝朝廷管不了他們,其實,不用等劉邦死,在劉邦沒死的時候,燕王臧荼就開始造反了,其他的也陸續造反。
劉邦知道他們要造反,諸侯王也知道劉邦知道他們要造反,那就是誰打嬴,誰就是勝者。
歷史簡單說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帝王都一樣。
首先:異性諸王都是替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要麼是身經百戰的將軍,要麼是能掐會算料事如神的軍師,個人能力都非常出色,而且都是功高蓋主,革命勝利後劉邦沒有辦法提供與他們功勞相匹配的獎賞,除了把皇帝位置讓出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次之:異性諸王各個手裡有兵權,本身又威望極高,所以日後不好管理,一不留神讓那個王不滿意,對劉邦這還沒坐穩當的江山有很大威脅!
再之:劉邦自知身體支撐不了幾年,考慮到大漢王朝傳世問題,和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一旦他歸天后,新王的資歷不足以震懾這些開國功臣,江山有被異主的風險。
綜上原因,劉邦必然要這麼做!
妞妞微世界
老爹的看法:
前面幾位,已經說的很好了。老爹也補充幾句,說說自己的看法。
有一句話說得好,叫“此一時,彼一時。”。大秦的領土,就那麼大,分的人多了,你的自然就少了。
說白了,劉邦消除異性王,為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
故事還得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開始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後來又收編了章邯的二十萬大軍,雖然最後這二十萬降卒被坑殺了。總之,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從根本上亡了秦國。
然後,項羽進軍咸陽,殺子嬰,焚燒秦王宮,最後,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回到舊楚的故地了。
項羽分封的這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天下又陷入了戰亂的局勢中。
十八路諸侯為何又會反叛?
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的結果。
楚漢戰爭,劉邦為了最後取得勝利,分封了幾位異性王
劉邦趁著項羽在北方平亂的時候,進軍三秦之地,沒有多久,就佔據了三秦。
後來又聯合各路諸侯,允諾事成之後,封王封地,拉攏了幾位諸侯,也就是後來的異性王。
等到了楚漢戰爭的末期,劉邦已經感到了異性王,對自己統治地位的威脅,心中已經打算要處理異性王了。
但是,為了共同的敵人項羽,劉邦一直忍著。
不得不說,劉邦的大局觀非常好。
此一時,彼一時,局勢變了,敵人也變了
楚漢戰爭結束了,整個天下被分為兩個勢力:劉邦和異性王。
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矛盾,就沒辦法調和了。以前的話,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項羽,大家都得齊心協力去對付他。
現在項羽被消滅了,劉邦想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解決異性王的問題。
就拿韓信來說吧,劉邦是怎麼對付他的?
從一開始的削弱兵權,裁減韓信的軍隊數量,到後來的降職,從齊王到楚王,最後是淮陰侯。封地是越來越小,手中的權力是越來越少。最後逼得韓信謀反,被蕭何誘騙宮中,秘密處死。
總之,劉邦處理異性王的問題,為的是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畢竟蛋糕就那麼大,分的人多了,你分到的那一份,自然就少了。
老爹有話說:我是老爹,一個喜歡研究歷史文化的普通人。有關歷史文化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老爹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為你解答。
老爹有話說
一方面怕謀反。另一方面怕自己死後秦王朝會陷入混亂,封建割劇的局面甚至在七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