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謀士賈詡是真聰明?還是狠毒謀士?怎樣評價合適?

五金員工陳可為


賈詡,三國時期第一聰明人、第一毒士。智慧與邪惡的化身。賈詡智謀超群、算無遺策,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明哲保身,人生的第一信念就是生存。

一、為什麼說賈詡是第三國時期一聰明人?

1、三國中對賈詡的描述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是什麼。善於運用細緻的觀察,考慮對話方的身份、性格、愛好等善得人心的方式與人交流,使得對方都聽從自己的話。在溝通交流方面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說辭對方絕不墨守成規,應變能力極強。

2、賈詡早年被察孝廉為郎,因病辭官,向西返回家鄉到達汧地,路上遇見叛亂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數十人一起被敵人抓獲。

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一家一定用重金來贖。”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的外孫來嚇唬敵人,叛氐果然不敢傷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他的人都遇害了。

3、曹操南征張秀,那也是曹操輸得最慘的一仗,他的長子曹昂及猛將典韋陣亡,還有曹操所乘的大宛良駒“絕影”,亦中箭而死。其實,這一仗曹操輸給的是賈詡。賈詡後來又贏了曹操一回合,就是在追擊的時候。曹軍撤退,而張繡追殺心切,賈詡在一旁連連阻止,但張繡不聽,沒多久,追兵就被殿後部隊殺得大敗,狼狽逃回。但這時賈詡再建議他去追。第二次追擊,把曹操殺得潰不成軍,這讓曹操見識了賈詡這個人的厲害。

4、在曹操立太子的過程中,他還是同樣押對了寶。曹操曾向他求教立太子一事,他只說了一句話∶“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曹操聞之,哈哈大笑。

首 先 ,賈詡的聰明,都用在瞭解決實際問題上。

其 次,賈詡的計謀從不針對具體的人,而是就事論事。

最 後 ,賈詡的高智商並沒有讓他眼高於頂,盛氣凌人。相反,他謙和低調,與人為善。

二、賈詡為什麼是第一毒士?

賈詡眼光深遠,很有謀略,但所獻之計往往損人利己,不考慮百姓的死活,為李傕等獻計攻進長安,不僅加速了漢朝的滅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亂,被認為是三國第一毒士。

建安三年,董卓被殺,王允掌權。因為董卓掌權時,殘暴不仁,害怕他的殘餘勢力又東山再起,殘害蒼生,於是對董卓的部下下了追殺令。李傕等部下擔心被殺,準備遣散部隊,各自逃命。賈詡當時是董卓的部下,為求自保,於是攔住李傕。郭汜等人,對他們說:“王允准備殺光你們涼州兵,反正橫豎是個死,何不召集軍隊,攻上長安,贏了可以奪權,輸了再死也不遲。”聽了賈詡的建議,李傕和郭汜兵犯長安,殺死王允等人,開始爭權奪利,把持朝政,劫持獻帝。使得長安城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血腥統治,處處燒殺搶奪,橫屍遍野,百姓過著地獄般的生活。李傕等在長安比董卓更加殘暴,因為李傕和郭汜有勇無謀,一介武夫,素質低下,只知道炫耀武力。

在李傕等血腥統治的幾年裡,瘟疫頻發,又有天災、戰亂等,漢獻帝只好逃離長安,倉皇東竄。當時的長安百姓幾乎都死絕了,而這一切後果,賈詡他難辭其咎。就是因為賈詡的一句話,就是因為他貪生怕死,不計後果,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得天下陷入混亂,並改變了大漢的命運,因此,三國毒士非他莫屬。

三、賈詡是怎麼死的?

賈詡是三國裡最善終的一個,因為他是老死的,活到77歲,自然而死。要知道在三國亂世中想要獨善其身,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賈詡卻能審時度勢,得其善終不可謂不高明。

由此看來,賈詡不愧有三國第一聰明人,亂世第一毒士之稱。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見解,請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三國演義》中賈詡的形象還是跟真正歷史比較接近的。賈詡是真狠毒,但也真聰明,二者並不矛盾。

下面我們分別闡述賈詡的聰明和狠毒之處:

一、算無遺策、智計無雙

  • 1、年少時

《三國志》記載了他年少時的一則故事:賈詡外出路遇叛亂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數十人被氐人抓獲。賈詡說:“我是段熲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來贖。”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修好,而其餘的人卻都被殺害了。從這件小事上,就可見他處變不驚,機智靈便的性情。

  • 2、為官時

賈詡先是在董卓處為討虜校尉,董卓被殺後,賈詡獻計李傕、郭汜二人率領殘軍晝夜兼程,攻克長安後,二人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東漢小朝廷,轉眼又陷入混亂。

涼州軍團重新控制長安後,李傕、郭汜等人因爭權奪利又開始自相殘殺。面對這一情形,賈詡果斷投奔張濟的侄子張繡。張繡對他“執子孫禮”,賈詡也傾力輔佐他。

再後來,曹操三次討伐張繡,賈詡曾兩度設計打敗曹操,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前都極力拉攏張繡,最終賈詡勸說張繡歸附了曹操,這對曹操取得官渡決戰的勝利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之後,獻離間之計,成功瓦解馬韓聯盟,一舉平定關中。赤壁之戰發生前,勸說曹操養兵安民,再圖江東。可惜曹操不聽,失敗之後,曹操還在感嘆“郭嘉不在”。

二、為私利,枉顧天下百姓

賈詡在慫恿董卓舊部禍亂長安時,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生存,為了自保。一旦李傕、郭汜等人放棄兵權,作鳥獸散時,作為其中的一員,賈詡自然也難以獨存。或許可以從此隱姓埋名暫且苟活,但是他的政治前途就幾乎斷絕了,這是賈詡不能接受的。

於是,為了自己,賈詡提出了那個禍國殃民的計策。李漼和郭汜,都是純粹的武夫,有董卓的野心,卻沒有董卓的本事。本來,在董卓遷都時,長安附近還有著上百萬百姓,可是三年之後,當漢獻帝離開長安之時,由於天災,更由於戰亂,百姓幾乎都死絕了,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賈“毒士”了。

結語:

賈詡生逢漢末亂世,縱觀其政治生涯,雖不乏起伏曲折,卻能以高位、高壽善終,這與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關係密切。他就是計出必成,從不失手的智者,也是為了自身利益心狠手辣的毒士。


清風醉史


大家都知道,三國裡面的謀士多如牛毛,在歷史的長河裡,閃耀過的也不在少數,但是有一個人是大家沒怎麼關注的。這個人在各種電視劇或者電影中都沒什麼影子,但是其實他也是非常厲害的一個狠角色,被人們稱之為“毒士”。他叫賈詡,大家對諸葛亮之類的非常推崇,而賈詡這類的謀士卻是在三國的前期。歷史上大多都稱他為毒士,主要是因為他出的主意大多數都比較得陰毒,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是卻都非常得有效。

賈詡最初是丁原的謀士,後來丁原被殺,又改投在董卓的麾下。或許大家要說這賈詡怎麼跟牆頭草一樣,但是現實就是那麼的殘酷,對於一個謀士來說,有前途的“老闆”非常重要。再者,賈詡自小就在涼州城長大,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儒家教派的洗禮,對易主之事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呂布為了一個女人,反了董卓,他麾下的這些主要的謀士,呂布是想全部殺掉的,在其他人都人心惶惶的時候,賈詡提出既然他要殺我們,還不如我們先動手殺了他,至少還能保有一命,當時所有人都覺他是在痴人說夢,呂布是何許人,又不是說殺就能殺的掉的。可最後,按照賈詡的計謀,跟呂布打游擊戰,纏著他,然後讓李傕、郭汜去挾持了小皇帝,還真就讓他們把呂布給打敗了。

後來又因為他想投靠曹操,而被追殺至張繡的門下,張繡在曹操的威脅下投降,但是曹操在之後卻在言語上羞辱張繡,惹得張繡造反。要不說賈詡是毒士呢,他給張繡出計策,先幹掉了典韋,導致曹操兵敗宛城,還把自己的一個兒子跟侄子也折損在此次戰場上,這是曹操心中永遠的痛。

不過說曹操是大人物,還真的不假,要是別人,早就弄死賈詡了,但是後來賈詡來投降曹操,曹操還是大度地接納了他。自此,賈詡成了三國前期低調卻非常厲害的一個謀士,以至於後來他成為曹操的一等謀士。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賈詡就給了曹操很大的幫助。因為在袁紹身故之後,曹操想處置他兩個兒子的時候,賈詡卻說可以製造一點事端讓他們自己起內訌,畢竟這兩個兒子本來就不合,讓曹操坐收漁利。不得不說,這是個陰損的主意,但是卻是最有效的。賈詡是那種明哲保身的謀士,而在曹操門下做事,雖然他很放權,但是他對謀士卻也是有防備的,所以他門下那麼多謀士當中,到最後只有賈詡當上了魏國太尉。

賈詡謙虛低調,就事論事,聰明才智只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悶聲發大財。一句話,賈詡在那個時代,也只是為了生存。


小羽152292192


我覺得賈詡在三國的謀士屬於那種應用型謀士!大家都知道,三國裡面的謀士多如牛毛,在歷史的長河裡,閃耀過的也不在少數,但是賈詡這個人在各種電視劇或者電影中都沒什麼影子,但是其實他也是非常厲害的一個狠角色,被人們稱之為“毒士”。大家對諸葛亮之類的非常推崇,其實諸葛孔明只是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放到現在就是工作狂!一枝獨秀怎麼會有白花齊放好看呢?而賈詡這類的謀士卻是在三國裡面屬於百花齊放的一員。歷史上大多都稱他為毒士,主要是因為他出的主意大多數都比較得陰毒,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是卻都非常得有效呀!


悔瑾秋瑟


我對《三國演義》裡的謀士賈詡的印象是,此人頭腦靈活,足智多謀。他所獻的計謀都是一些小人的做法,不是那麼光明磊落。被稱為“毒士”!在曹操的陣營中可為一流謀士。


桀驁不馴125511184


不得不承認,賈詡形勢判斷一流、戰略決策精準,順勢而為,果然毫不費力。

但不知道為什麼,賈詡的形象在我心中總是那麼淡淡的,一逝而過,總感覺缺了點什麼。也許是因為在他身上多了幾分隨波逐流,少了幾分夢想追求的緣故吧。


逍遙遊ing


賞析 曹操立下遺囑,不久與世長辭。時年66歲。後人有《鄴中歌》,以高度凝練的筆墨述說了曹操的一生。詩作者讀懂了《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個複雜的性格。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恰如冥飛《古今小說評林》:“書中寫曹操,有使人愛慕處,如刺董卓,贖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處,如殺董妃,弒伏後等事是也;有使人敬佩處,如哭郭嘉,祭典韋,以愧勵眾謀士及眾將,借督糧官之頭,以止軍人之謗等事是也。有曹操之機警處,狠毒處,變詐處,均有過人者;即其豪邁處,風雅處, 亦有非常人之所能及者,。蓋煮酒論英雄及橫槊賦詩等事,皆其獨有千古也。” “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這聯詩概論曹操勃興。曹操攻破袁紹後,以鄴城為都城。鄴城是魏都治所,因此曹操進位魏公,魏王,以及曹丕建國號魏,皆本於此。左思《三都賦 魏都賦》說:“兆朕振古,萌柢疇昔,藏氣讖緯,閟象竹帛。迥時世而淵默,應期運而光赫。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意思是:祥瑞的兆頭早已顯現,魏都之嘉兆本於往古。氣數存在讖緯之內,預兆藏於竹帛之中。經過悠遠的沉靜,終於應運而大放光輝。到了魏武帝時代,始受天命而一統四方。地靈人傑。 “雄謀韻事與文心。” 曹操憑藉自己的文才武略,獨立不倚,豪爽詼諧,多謀善斷,吸引了大批人才,以曹洪,曹仁,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等一批世家子弟為骨幹,武有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典韋,文聘,龐德等上將,文有荀彧,郭嘉,賈詡,鍾繇,華歆,劉燁等謀臣,還匯聚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建安文士,人才濟濟,昭炳日月。這是他在群雄競爭中事業發展,以少勝多,由弱轉強的基本。曹操出身並不高貴,但其英雄氣質,豪氣奪人,剛而凌下。 “出沒豈隨人眼底?” 曹操是一代天驕,“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以雄才大略,赫赫功績,狡詐權變,殘忍自私,雄中有奸,奸中有雄,奸和雄總是互相交合著,“遺臭流芳本一身”,構成了曹操活生生的性格。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曹操定鄴城為王都,鑄金虎,銅雀,冰井三臺,飛閣凌空,層樓承天,浮橋相通,既起伏有致,變化多端,又互為一體,氣勢宏偉。不僅樓閣亭臺大有皇家風貌,而且魏都還設置百官。名義是漢家天子之臣下,而實權凌駕於皇帝之上。“安有斯人不作逆”可畢竟曹操沒有當皇帝,“小不為霸大不王”,無論權勢大小,既不做霸主,也不做皇帝,他曾表示:”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此詩前半部分從整體上該概括了曹操一生的氣質,性格,才能和功業,突然筆觸一轉: “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此二聯落筆在他臨死之前,兩個細節上:一是“向帳”:晉 陸機《吊魏武帝文並序》所記:曹操臨終對季豹說:“吾婕妤伎人,皆著銅爵(雀)臺。於臺堂上施八尺床、繐帳、朝晡上脯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伎,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另一是“分香”:“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且囑曰:“吾死以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這便是詩中所說的“向帳”和“分香”兩件事。此詩前一部分大開大闔,寫曹操大雄大奸;後一部分集中一點,寫曹操小情小意,臨死流露出普通人的兒女情感。 對後一點人們多有議論,元 馬致遠《慶東原》一曲說:“誇才智,曹孟德,分香買履純狐媚。”宋 劉子翬《過鄴中》詩說:“遺恨分香憐晚節,勝遊飛蓋尚高情。”不管人們如何評論曹操臨死流露出的這一情感,是真是假,是美是醜,往往說不清。因為人們總是習慣用一種模式去衡量大人物,其實偉人也有 世俗的一面,人性,人情的一面。“分香”這一細節的深刻性就在於它刻畫了與一代奸雄相聯繫的另一面,這才是曹操,一個完整的曹操。 此詩的最後,筆鋒一轉,對後人說:“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古人何謂“書生氣”不可知,以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書生氣”是指死板,僵化,教條,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出必然和偶然,彷彿偶然一定要反映必然,必然也一定要蘊涵在偶然之中,其實假象,巧合也是偶然的東西,並不一 定都是必然的反映。“分香”雖是曹操的舉止,但這不一定就是奸雄本質的暴露,也許就是特定場合下人之常情的流露,何用深究。 (本文摘自《三國演義詩詞鑑賞》鄭鐵生 著 新華出版社 本人上傳時為了樓主閱讀方便略有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