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別被電視騙了,在位41年,投降是對的,大家認為呢?

疑今察古幾復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

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

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

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

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

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

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

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

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





靜逸堂堂主


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演義、評書裡的那個劉禪,不是文人集團為了標榜自己,而吹噓諸葛亮,而刻意忽視、醜化的劉禪。

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劉備死時,劉禪還是個剛剛成年十七歲青年。劉備將政事交託於諸葛亮,軍事交託於李嚴,但短短几年,諸葛亮就運用政治手段,將李嚴架空,集軍政大權為一身,而劉禪名為君主,實無一點權力,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中的後主傳和諸葛亮傳中都沒有劉禪主動將國家都託付給諸葛亮的記錄,也沒有劉禪荒淫縱慾、貪圖享樂的記錄。陳壽唯一詬病劉禪的,只因為他任用了閹人黃皓弄權。諸葛亮大權在握,支手遮天,劉禪二十二歲時,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管束,劉禪不把自己沒有的權力“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能還給他嗎?!一個被諸葛亮黨羽禁錮在宮廷中,連出宮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劉禪,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動,才可以出宮的“皇帝”,和一個傀儡有什麼區別,他能做什麼,能有什麼可以讓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諸葛亮的黨羽和被荊州勢力壓制的服服貼貼、心懷怨憤不平的東、益二州本土勢力外,荊二代中也沒有一個可用之才,禁錮深宮的劉禪除了閹人黃皓,他還可以用誰來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呢?!黃皓是個閹人,他幫助劉禪奪回軍政大權,他弄權,劉禪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諸葛亮、費褘、蔣琬、姜維更容易嗎?!實際上,黃皓只是劉禪奪回權力的工具,雖然他在費褘、蔣琬死後,順利奪回了政權,卻在奪回軍權時失敗了,姜維及時逃回漢中,擁兵自重,延續了拖垮蜀漢政權的失敗戰爭,國家的軍隊常年在那屢敗屢戰,國家怎麼可能治理的好,一個只有政權,沒有軍權的跛腳丫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國家經不起常年戰爭的消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為軍隊服務了,國家的財力也大多投入到軍事上了,國家經濟靠什麼來發展,靠誰來繁衍生息呢?!

後人常受演義、評書和無用文人們的鼓惑,對真正的歷史記錄一無所知,把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守陰平、陽關,黃皓問卜,告訴劉禪魏兵不來,他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群臣,就不顧史書記錄的事實,把實際上還是採納了姜維建議,並及時派出了援軍的史實,說成劉禪只顧貪圖享樂,沒有采納姜維建議的謠言傳了近兩千年。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禦的陰平與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同叫陰平,但姜維所建議的陰平關是在今天的甘肅,而鄧艾偷渡的陰平卻是今天四川的陰平山,它位於陰平關、陽關、劍閣的深遠後方,如果不是姜維放棄祁山險道不守,放曹魏軍進漢中,偷渡陰平,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劉禪派出的援軍就己經到達陰平關,還與交戰失敗的姜維在陰平關會合了。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劉禪又派出了最後一支還忠於自己的軍隊,在才幹平庸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率領下,被不聽勸告的諸葛瞻白白浪費了,坐看鄧艾奪取涪關得以喘息、補給,錯失蜀漢最後的屏障,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骨氣、氣節從來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質,成大事者,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機而動,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諸葛瞻之敗,劉禪己無人、無兵可用,成都號稱還有幾萬兵,實則己非劉禪可用,群臣一片請降之聲,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敗,何必拉百姓無謂犧牲呢?!

劉禪聰慧過人、能隱忍,懂得權謀之術,審時度勢,愛民不惜自損,其奈不得天時、人合,空有地利爾。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於良臣、成事之臣。勤奮不代表能做正確的事,好心辦壞事,是經常發生的事。


沉140769451


史載,景耀六年(蜀漢年號,公元263年)夏,曹魏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大破蜀漢衛將軍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綿竹之戰,諸葛亮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尚書郎張遵(張飛孫)、黃崇(黃權之子)陣亡,蜀漢御林軍幾乎全軍覆沒。破綿竹後,鄧艾率部直逼成都 。蜀後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勸說下不戰而降,立國42年的蜀漢王朝名實俱亡。“扶不起的劉阿斗”從此成為歷史笑柄,蜀後主劉禪也成為昏聵庸碌之君的代名詞。

劉禪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為何放棄抵抗?

中國曆代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崇尚氣節。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敢不敢拼又是另一回事。從彼時蜀漢朝野的情況看,雖然被鄧艾直搗腹心,但實力尚存,完全可以與孤軍深入的魏軍較量一番甚至關門打狗的。

先看看蜀國的情況。據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司馬昭出兵滅蜀、鄧艾偷襲陰平時,蜀漢除失掉漢中外,國力並未遭受太大的損耗。當時蜀漢尚有“領戶(戶籍)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兩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兩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由此可見,蜀漢在綿竹被鄧艾全殲的只是部分守護成都的衛戍軍隊,主力精銳十萬兩千仍保存完好。蜀軍主力大都部署在漢中、劍閣一線,基本未遭重創,加上國庫錢糧充足,主將姜維足智多謀、能征善戰,大可與魏軍放手一搏,甚至將鄧艾孤軍一舉全殲也不是難事。可劉禪為何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不做任何抵抗,竟輕率的獻城投降了呢?

鄧艾雖兵臨成都城下,但孤軍深入,早已是強弩之末

彼時的鄧艾,雖已突破陰平,攻陷綿竹,但他麾下的軍隊人數有限,西晉史家袁準估計鄧艾率領的奇兵最多在一萬人左右。《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記載:“四年秋,(司馬昭以魏帝曹奐的名義)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當時鄧艾、諸葛緒皆歸大將軍鍾會統轄,分別統領三萬人馬征討蜀國。鍾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不下時,鄧艾自告奮勇率偏師冒險偷渡陰平,他為了涉險出奇,又把參戰人員進行精簡,挑選精銳,裁汰老弱,最後隨他從陰平入蜀的兵力大約在一萬人左右,這點是基本可信的。

鄧艾雖然出其不意來到成都平原,但將士長途奔襲、疲乏不堪 ,早已成強弩之末之勢。劉禪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為何放棄抵抗,不戰而降呢?

史書對劉禪的評價是“資質平庸之君”

袁準在《袁子》說:“(諸葛亮)事凡庸之君(指蜀後主劉禪),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由此可見,在西晉學者袁準的眼裡,劉禪資質平庸,若不是諸葛亮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的輔佐他,他哪能在位41年?蜀國早八百年就完蛋了。

從劉禪繼位後執政的情況看,不論從能力還是血性上比較,一點都看不出他是一代人傑劉備的兒子。從《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籍中所記來看,劉禪對治國安邦相當外行,雖然他爹劉備煞費苦心給他留下了一個行政效率頗高且能相互制約的管理團隊,但他卻不能妥善加以利用,反而對這些智勇兼備之人深懷疑懼,卻憑直覺對那些與自己朝夕相處、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宦官寵信異常,所以大太監黃皓就成了劉禪執政期間最炙手可熱的“柱石之臣”了。

劉禪智商似乎很一般,對治國理政更是無從下手、一臉茫然,他的問題讓輔政大臣諸葛亮感到很棘手。但忠心耿耿的諸葛亮為不負劉備重託,不得不耐心教化他 ,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地教導劉禪如何治國,如何知人善任,如何與民生息,不厭其煩的將一些基本治國方略灌輸給資質不高甚至略顯愚鈍的蜀後主。從《出師表》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讓後世解讀出一位託孤老臣感到肩上責任重大,更能品讀出一位治世能臣對一個庸庸碌碌的外行君主的萬般無奈。

假如劉禪拼死固守成都,歷史很可能被改寫

還是回到曹魏滅蜀之戰上來。鄧艾冒險深入到蜀漢腹心成都平原時,因為翻越陰平險道時需披荊斬棘、穿越七百里渺無人煙的崎嶇山路,最險峻之處甚至要“攀木緣崖”才能通過,可想戰馬和攻城所用的大型器械是無法攜帶的,即便他直搗成都,若想一舉攻下城池,必須有比守城兵力多數倍的力量才行。成都是蜀漢核心,劉備父子在此經營了四十多年,城池堅固,防守嚴密自不必說,僅憑鄧艾那支孤立無援的疲憊之師是無法攻克的。而且可以推斷鄧艾的部隊是一支丟棄了戰馬的步兵,善於騎戰的魏軍失去了戰馬,與長於山地戰的蜀軍相比也就失去了優勢。如果劉禪組織得當,不但能守住成都,甚至還可以甕中捉鱉,一舉團滅已成強弩之末的鄧艾孤軍。

此時的成都,魏軍雖然已經搗入平原地區,但周邊的要隘大都存在,姜維率主力仍在劍閣抵抗鍾會的魏軍大部隊。且西邊的郫縣、汶山、龍鶴、白馬、冉駹、匡用等戰略要地均未失,均由五圍牙門之兵固守。東面姜維率數萬主力大軍從劍閣撤至廣漢郪城。羅憲率軍駐守江州(今重慶)。南面的南中七郡 (在今天的雲南)由將軍霍戈鎮守,彼時他已經集結好軍隊準備進援成都。北部的重鎮雒城還沒有失守,姜維的軍隊踞此不過七十里。漢中雖失,但外圍靠近巴蜀之地尚有王含、蔣斌、柳隱率蜀軍堅守,鍾會雖出陽安關,但受其牽制,一時很難入蜀。

如此可見,蜀漢的十萬大軍基本完好無損,雖然成都守軍人數不多,但畢竟有高聳城池為依託,假如劉禪據城堅守,待援軍抵達後,完全可以將孤軍深入的鄧艾軍“包餃子”。當初劉璋不也在成都抵抗大舉圍攻的劉備長達一年多嗎?劉禪在有利的情況下為何不戰而降?他真的是爛泥扶不上牆的窩囊廢嗎?

劉禪獻城投降,原來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三國志·蜀書·譙周傳》記載:“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意思是鄧艾兵臨城下時,後主劉禪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大家面面相覷,均束手無策。

和小說描述不同的是,歷史事實不像人們一貫認知的那樣——大臣英勇無畏、主張誓死抵抗,皇帝貪生畏死,決定獻城投降。

《三國志·譙周傳》還記載過這樣一段話:“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大意是劉禪與群臣商討對策時,有人主張投奔盟友東吳,有人主張逃往南中(雲南)。可以明顯的看出,沒有一位大臣主張堅守成都,等待援軍的。

通過這些情況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沒有必勝信心,大家一致認為堅守待援毫無勝算。

首先,諸葛瞻慘敗綿竹,已經使蜀漢高層的心理受到嚴重打擊。而綿竹一失,成都無險可守,門戶洞開。

之前的蜀國,國力雖不強盛,但為拓展戰略生存空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十一伐中原,都是主動發起進攻打曹魏,這次變成曹魏主動進攻打自己,攻防角色互換得太過突然,被動防守的準備不足,導致君臣信心崩潰,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抵抗。

其次,因古代通信條件所限,對方的兵力部署和前線的戰況成都並不知曉。因為情況不明,見鄧艾兵臨城下,劉禪等人還以為魏軍主力已經徹底攻破了蜀軍的邊防線。由於姜維率數萬精銳屯守劍閣,存亡不明,且遠水難解近渴,蜀都的人們自然喪失信心,無心戀戰。假如劉禪知道逼近成都的只是魏軍的一支人數有限的“敢死隊”, 他也一定會誓死抵抗,堅守待援的。

假如這樣,歷史或許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了。至少蜀國的國祚還會往後延續幾年,不至於那麼快就灰飛煙滅了。

劉禪放棄抵抗,繳械投降,鄧艾兵不血刃進入成都,有人說與諸葛亮有關

據《三國志》記載,當年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在《出師表》中對劉禪說:我們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啥意思呢?原來三國中以蜀國實力最弱,蜀漢君臣長期以來信心不足,高估對手,低估自己。這次鄧艾長驅直入、直搗成都,這個長期存在的弱者心理終於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集中爆發了。一旦徹底喪失信心,局勢就難以收拾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專權,臣強主弱的局勢不可避免 。劉禪從自身安全考慮,將蜀軍主力全部外調:李嚴長期率軍駐紮白帝城永安關,諸葛亮則統大軍屯紮在漢中,導致成都防務異常空虛。

加上蜀國長期施行嚴刑峻法,諸葛亮、姜維屢屢用兵,百姓不堪徵調,早已力竭,民心已經盡失。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本謂敵不便至,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蜀國認為魏軍不容易攻進來,就沒有進行必要的防禦準備,等聽到鄧艾已進入陰平,老百姓人心惶惶,都出城躲到山裡去了,官府無力禁止。

由此可見,蜀漢已失去民心,社稷存亡之際,已沒有百姓願意與成都共存亡了。

劉禪資質平庸,胸無大志,無謀無勇,妥妥的昏君一枚

國家遭遇外敵入侵,風雨飄搖之際,君臣百姓應該抱成一團,同仇敵愾,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但是長期以來,蜀漢刑罰嚴酷,稅賦、雜役沉重,加上連年征戰,且徒勞無功,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說,百姓還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已無人願意再為劉漢小朝廷出力了。


所以在蜀漢群臣看來,大兵壓境之際,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逃,要麼降。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

光祿卿大夫譙周勸劉禪說,逃跑不可行,如果逃到孫吳,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並且魏國滅蜀後必攻吳,假如乘勢滅掉東吳,您最終還是得成為魏軍俘虜,或許會二次受辱。假如您逃往南中,魏軍必緊追不捨,而且南中諸夷(少數民族)或許還會乘亂造反。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魏國,而且魏人為了誘降東吳,一定會厚待蜀國降君的。

劉禪採納了譙周建議,獻城投降,還下令姜維投降鍾會。劉禪舉國投降後,除殺妻自刎的北地王劉諶外,也算保住了身家性命,並且被魏王曹奐、權臣司馬昭封了個有名無實的“安樂公”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

有人說,劉禪並不傻,還頗有心機,比如他在魏國耽於享樂,沉溺於聲色狗馬中不可自拔,是為了迷惑司馬昭。在司馬昭詢問時他竟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蠢話,其實是在韜晦自保,不僅消除了司馬昭的疑忌,還得以善終,這不是有大智慧嗎?可事實是,他僅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否則也不會重用奸宦黃皓,掣肘姜維,將蜀漢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若不是諸葛亮、蔣琬、費禕 、姜維等人的盡心輔佐,憑劉禪的個人能力,不要說能在位41年,就是在位一年都夠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劉禪並不是一個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國最弱的一個國家,成為了三國第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才會揹負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劉禪統治蜀漢的時間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獨立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在劉禪統治時期,蜀漢沒有出現過一個權臣,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叛亂,是三國時期最穩定的國家。

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只是一個17歲的少年,為了保障蜀漢的穩定,劉禪將蜀漢軍政大權都交給了諸葛亮,讓諸葛亮擁有了開府的權利。從諸葛亮開府一直到諸葛亮去世,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

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雖然劉禪的舊部親信都已經去世,但是劉禪仍然輕而易舉的就接管過來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在正式掌權之後,劉禪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二,分別交給了蔣琬和費禕,保證了蜀漢內部的權力平衡。在之後的30年裡面,蜀漢都沒有出現過權臣專權的情況。

夏侯霸投奔蜀漢的時候,因為父親夏侯淵被斬殺而心中不滿,劉禪特意召見夏侯霸,讓皇子們出來拜見舅舅,對夏侯霸說:“你的父親是在戰亂中而死,並不是我的父親手刃的。”然後劉禪指著皇子們說:“這都是夏侯家的子孫!”

劉禪的兩任妻子都是張飛的女兒,張飛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劉禪才會這樣說。從劉禪開導夏侯霸的事情來看,劉禪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並非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的缺點是比較貪玩,從劉禪繼位一直到蜀漢滅亡,劉禪一直都是坐鎮幕後,蜀漢的大小事務前期由諸葛亮負責,中期由蔣琬和費禕負責,後期由董允、黃皓、姜維負責。

由於劉禪長期不管理朝政,蜀漢後期的國力越來越弱,特別是董允去世之後,蜀漢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然而劉禪仍然只顧著玩耍,不願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漢的大權牢牢掌握在劉禪的手中,劉禪絕不願意管理大臣之間的爭鬥。

劉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他沒有把聰明用到合適的地方。不過劉禪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昏君,劉禪統治時期蜀漢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廷內部也沒有權臣專權,而且劉禪沒有大興土木,他的昏庸僅僅表現在不親自管理朝政方面。


史海泛舟擺渡人


講真,現在覺得拔高劉禪的人,其心可誅。表面上看,好像是在為劉禪平反,其實骨子裡就是在宣傳一個東西,那就是“利己主義”。

一句“智量甚大”就能為劉禪在位的昏聵表現平反?誠然,劉禪絕對不是演義中那個低能兒,但是他也沒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什麼大的業績,你說他大奸大惡確實不至於,但你說他高瞻遠矚那更是屁話。

諸葛亮辭世後,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能臣還在,諸葛留下的政治資本還沒有用完,加之曹魏內部一直在鬧矛盾(司馬氏政變、曹氏失勢等),孫吳又連年與曹魏開戰,蜀漢不過是夾縫中求生存,這樣的背景紅利在某些人眼裡就是傑出治世的水平了?

蜀漢內部矛盾確實多,蜀法嚴苛且負擔很重,當年若不是諸葛亮自身能夠以為標榜,益州士族恐怕早就滿心怨憤、揭竿而起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撤銷了丞相,你以為他是有什麼宏圖大志?不就是確保沒人妨礙和打攪自己了嗎?之後寵幸奸宦,搞得大將軍姜維都要退出成都去屯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居然讓奸宦起卦,最後兵臨城下,束手就擒,這是明君所為?居然還有人去粉飾“樂不思蜀”,說是自保之計?你說劉禪一輩子都在想辦法自保,我絕對相信,你說他有本事在司馬氏面前玩虛與委蛇那一套,我覺得是痴人說夢。司馬家起家就是玩政治鬥爭的,劉禪那點小手段,司馬家會看不出來?你是瞧不起司馬家是嗎?

現在為了瓦解蜀漢正義性,最多的說辭就是扯戰爭的合理性和戰績,不從這個點出發,你怎麼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怎麼說姜維毫無建樹呢?只要你一說戰爭是正確的,馬上就可以冠你一個無視疾苦、勞民傷財之罪,真是無比好使啊。歷史背景和國家旗幟,這些大家是不管的,反正打仗就不對。

劉禪是不是真無能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一生就是求富貴、求平安,沒什麼宏圖大志,一生在一些高光人物的保護下,離開屏障靠著運氣撐了一段時間,最終亡國卻善終。這樣的人,從古自今被文人雅士看不起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除了運氣,實在不知道他有什麼好說好學的地方,以至於後來強加一個低能的帽子給他,雖然不是事實,但卻能看出長久以來古人們對劉禪的態度。

最後說一下,為啥這幾年挺劉禪的出來了?市場經濟下,每個人都想著不勞而獲,走捷徑,說到底,就是利己主義,這就跟劉禪的態度和人生哲學不謀而合了。所以,劉禪有了市場,恥辱投降可以說成是為保全成都之民、政治水平低下可以說是諸葛亮把持朝政不給機會、樂不思蜀可以說是為了自保而苦思冥想出的對策,什麼叫無恥?這就叫做無恥。


San途河


劉禪在文學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就是個窩囊廢。他的此間樂,不思蜀也,更是讓人笑掉大牙。

真實的劉禪在位41年,說明劉禪不是像我們想得那樣不堪。但這41年也說明不了什麼,因為先帝劉備創下基業,又有諸葛孔明盡力輔佐,還有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後的盡心安排,按部就班,一個平庸之人也能苟安一隅多年。

上圖為北地王劉諶影視形象

劉禪遠不如他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在劉禪準備投降時,北地王劉諶請求背水一戰,劉禪不許。北地王憤而殺妻殺子後自殺。北地王寧死不降,此舉並沒有打動劉禪。劉禪仍然是坦然出降。有人說劉禪是大智慧,能安度晚年。個人認為,沒有骨氣的苟且偷生,無異於行屍走肉。尚能盡力一搏,卻因為貪生而放棄,實在可惜、可憐、可恨。據史料載,因為劉禪投降太快,東吳發來蜀國的救兵只好半路退回,真是可嘆。


歷史學家蔡東藩對後主輕易投降是這樣評價的: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

個人認為真實的劉禪和藝術形象差不多,怎麼說也算不上英主。


今古大觀


當年昭烈崩逝,留下孤兒寡母。憑藉一干老臣,在三國中疆域最為狹小的益州漢中之地,撐了40年,的確不容易。不過這也是依賴了蜀地的險要。至於投降對不對,我們可以說劉禪實在是一個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的小兒。在長達40年的光陰中,阿斗還是阿斗,沒有進步可言。鄧艾抄了姜維的後路,來到成都外圍,這位懦弱之君竟然不顧多數大臣反對,把祖宗(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送人,屈膝投降,沒有他自己的兒子北地王爭氣。271年死去到了地府,又有何面目去見他爸爸。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不傻,只是懦弱。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大家笑話了他兩千年。按照當時的形勢,姜維在劍閣堵住了南下的鐘會軍,而鄧艾則屬於長途奔襲的孤軍,如果能夠背城借一,憑藉成都完善守備,未嘗不能改變形勢,即使不能保有蜀地,也沒有當俘虜的道理。只不過,我們都高看劉禪了,他就一普通人,上岸思財,下水思命,只求安樂二字,哪有什麼羞恥心呢。非要說劉禪是對的,也只有促進全國的統一局面,早點結束亂世,劉禪投降的意義在此,至於民眾心願,什麼復興漢室什麼的,喊喊口號也就行了,不必認真,至少劉禪沒放在心上。


林鹿蘋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別被電視騙了,在位41年,投降是對的,大家認為呢?(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說到劉禪,大家就會想起“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劉禪投降後,被迫從四川前往洛陽居住,有一天,司馬昭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音樂舞伎跳舞蹈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像當年韓信打項羽時的四面楚歌。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後來,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不像是你的語氣呢?”劉禪指著郤正,睜眼望著司馬昭說:“馬兄,你說的沒錯,就是郤正教我的。”劉禪身邊的人也都樂了。

電視劇劉禪形象

不管故事的細節是真是假,劉禪的"樂不思蜀"從另一個角度講,印證了劉禪的聰慧,《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為劉禪的沒心沒肺樂不思蜀,才讓司馬昭放了劉禪一馬,沒有殺他。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做了八年的王公,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在眾多觀眾心裡,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劉阿斗,《三國演義》為了襯托諸葛亮,把劉禪寫成了一個好逸惡勞的皇帝,眾多電視劇中,劉禪也是“肥頭大耳”形象,其實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遊戲中劉禪形象

小說只是小說,不是正史,歷史上的劉禪不僅是個帥哥還是個仁君,他能夠在位41年,在風起雲湧變幻莫測的三國時期終老到最後,成為中華歷史上唯一亡國之後善終的君主,可以說本身就證明劉禪的機智和聰慧,就連易中天先生也是這麼認為的。

說劉禪是並非酒囊飯袋,還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劉禪很孝順。

在當時蜀的的政治環境裡,劉禪周圍生活的都是諸葛亮、張飛、關羽這樣的巨星,縱使他劉禪在怎麼光芒萬丈,怎麼也不能和諸葛亮等人相比。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死這前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所以,在劉禪繼位之後,對諸葛亮的決策也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按照丞相說的辦。這也正說明劉禪的孝心。

劉禪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其實劉禪對諸葛亮很是不爽,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他動不動就教育劉禪,動不動就拿“先帝”說事,試問,作為一個皇帝,整天被別人在耳朵後面嘮叨:你爸怎麼說,你爸怎麼樣,他能高興嗎?可是劉禪十分尊重諸葛亮,可以說言聽計從,諸葛亮諸葛亮一心要實現《隆中對》裡的抱負執意出兵北伐,窮兵黷武出兵攻打魏國,劉禪從來也都是支持,可以說,對待諸葛亮,劉禪聽從了父親劉備的遺志,做到了“事之如父”。

第二,劉禪很聰明。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由於蜀國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魏國又均以失敗而告終,耗盡了蜀國的國力,可以說劉禪親政時蜀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收拾這個爛攤子談何容易。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第三,劉禪很仁慈。

劉禪掌權後,制定了一些政策,讓蜀國人民休生養息,全國發展蜀國的經濟實力,蜀國經濟實力有了一定的恢復,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兵臨城下,劉禪選擇不戰而降,這確實有點讓人不可思議,然而畢竟蜀國資源和底盤有限,大軍壓境,憑藉蜀國那一點力量,肯定打不過曹魏。

和小說描述不同的是,歷史事實不像人們一貫認知的那樣——大臣英勇無畏、主張誓死抵抗,皇帝貪生畏死,決定獻城投降。《三國志·蜀書·譙周傳》記載:“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意思是鄧艾兵臨城下時,後主劉禪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大家面面相覷,均束手無策。成都無險可守,門戶洞開,蜀漢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都沒有必勝信心,大家一致認為堅守待援毫無勝算,作為君主,劉禪只能投降,避免無謂的犧牲和百姓的生靈塗炭。

綜上所述,劉禪並非“扶不起來的阿斗”而蜀國的滅亡也不能全怪罪於劉禪,劉禪雖稱不上明君和英雄,但也能算一個聰慧的仁君吧!


葛大小姐


劉禪在歷史上的名聲其實並不是太好,很多人瞭解劉禪都是從電視上所瞭解的,劉禪在人們的心中也因此就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廢物。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更是一文不值,可是歷史上的劉禪真的就是這樣的爛泥扶不上牆嗎?

其實不然,我們所看到的三國演義中的黑化一些劉禪只是為了來提高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固然是厲害但是並沒有那麼的神機妙算。劉禪出身於亂世之中,對世事的也是盡在掌握之中,而且他的身邊都是昔日父親帳下的能人異士,就算他在無心學習,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也會懂得一些東西,不知道什麼都不懂。

諸葛亮從小看著劉禪長大,他也曾經誇讚劉禪聰明機智,未來將事不可限量的

其實劉禪的才智從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第一件事便是諸葛亮窮盡一生都要堅持的北伐事業,在劉禪這裡並不支持諸葛亮的北伐的,因為北伐的路途遙遠且非常的艱難,勞民又傷財,對國家的發展並沒有任何的好處。而諸葛亮這麼做無非是為了完成劉備當年的遺願,讓蜀漢一統天下。但是不得不的不說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確並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還是有些遠見的。

第二件事便是後來劉禪被司馬昭宴請坐席,然後司馬昭有意的安排了蜀國的一些節目,並且弄出了很多關於蜀國的記憶。在場的所有人都為劉禪感到悲傷,可是劉禪卻是玩的十分的開心。當司馬昭問道劉禪:“可否想念蜀國的時候?”劉禪卻說一點也不想,很多人都嘲笑劉禪樂不思蜀,殊不知他也是因此保全了性命。

司徒看法

劉禪之所以能在蜀漢的王位上坐上41年的皇帝,才能還是相當有的,只是也許他過於自保並沒有顯得那麼的聰明,很多歷史都是已經被現在的電視所影響,歷史上的劉禪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司徒歷史


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以獨特的寫作風格將眾多讀者的目光吸引到蜀漢國運上,將"尊劉貶曹"情懷的傾注全文,試圖憑一"筆"之力來"扭曲"讀者對歷史的認知。然而往事隨風,蜀漢二代而亡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羅貫中出以何種目的"尊劉"筆者尚不知曉,不過細細看來,卻也能從中發現端倪——羅貫中為何不好人做到底,而是偏偏要將昭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的巨大反差呈現給讀者,難道後主劉禪就真的就如世人所言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

筆者將參考史界中最具權威的《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以及其他史料為各位一一剖析,帶讀者細細品讀劉禪的為人。

劉禪這個人的簡介:

劉禪(207年-271年),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後人慣稱其為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與皇思夫人甘氏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17歲正式繼位,幼時學習過《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治國理政的古籍,後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是劉備眾子中最為聰慧的一人。在位時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是那個戰火紛飛,爾虞我詐的年代少有的長期穩坐江山的帝王。

蜀漢滅亡後,劉禪以降君的身份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開始了長達8年的"樂不思蜀"的日子,公元271年於洛陽逝世,享年64歲。為了讓各位真正瞭解劉禪的為人,筆者將重點放在了諸葛亮去世後的這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

【生平事蹟一】——特赦令中的學問

通讀《三國志》,筆者發現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同其他帝王相比,劉禪對"特赦"似乎情有獨鍾:

三年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大赦,改元。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大赦,攻元。

六年冬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秋,大赦。

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四年春三月,追諡故將軍趙雲。冬十月,大赦。

……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後主傳》中關於劉禪特赦的記載就不下14回,那麼從劉禪這種特殊的"癖好"或是另有所圖政治目的中,是否能夠對他的性格窺見一斑,有助於我們剖析他的為人呢?且聽筆者道來。

雖然在古代大赦天下時,特赦權都是以帝王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這種"良心發現"的行為歸根結底並不是為那些罪人著想的,其本質目的依舊是向百姓施以恩澤,求得政局穩定。按理而言,如此深得民心之事,任何一個掌權者都會或多或少的所有顧及。然而縱觀諸葛亮拜相其間,諸如此類的恩典活動幾乎沒有史料任何記載,以至於陳壽評價:"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所以單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劉禪的時局官在某些方面並不亞於諸葛亮。

特赦的目的除了是傳達喜悅的心情外,在筆者看來,似乎也更像是一場被加以粉飾的招募令。

在蜀國失去前期眾多精英良將後,後主為了重現往日兵多將廣的輝煌(雖然最終還是朝衰亡走去),在招募之事上就要格外用心。深諳特赦之道的劉禪,選擇在恰當時機大赦,除了鼓勵這些犯人們改過自新,更好的銘記恩澤外,同樣也達到了疏減監獄囚犯,節約司法資源的目的。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用特赦發揮感召效應,去激發蜀地群眾的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因此哪怕是在其他兩國後期軍事人才輩出的時代,僅存姜維、廖化等人的蜀國仍有一戰之力,和魏國摩拳擦掌了近40年。雖然這確實是與蜀營中將領的傑出的軍事能力分不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依舊是那些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底層士兵。可見劉禪大赦的感化確實在國民身上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生平事蹟二】——勵精圖治,彰顯本色

接下來筆者再來談談劉禪的執政能力。在此之前,我們還是聽聽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

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李密: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由於立場和接觸的時間不同,上述三者對於劉禪的評價各有千秋,褒貶不一,但在治國理政這一方面,司馬昭和李密卻站在了同一戰線,前者認為他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後者認為他用人不善,自食其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道理,但不完全是。筆者再來為各位一一剖析,在《五丈原諸葛禳星》中有這樣一個橋段,記載了諸葛亮對於蜀國將亡的無奈。

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

諸葛亮不滿三句的遺言卻也如是地道出了蜀漢未來的命運,如他所料,在歷經蔣琬、董允、費禕輔政之後,蜀國也確實是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忠君愛國的鐵腕名臣,後期更是奸臣當道,專秉朝政。但即使是這樣,在"蜀漢四相"最後一位費禕離開人世的時候,劉禪也仍舊是將這個風雨縹緲的國家維繫了近10年之久。

其間他注重發展經濟,與民休息,親攝國政,甚至於公元258年,改國號為景耀。(景耀即光芒;陽光。《漢書·敘傳上》:"賓又不聞龢氏之璧韞於荊石,隨侯之珠藏於蜯蛤虖?歷世莫眡,不知其將含景耀,吐英精,曠世千載而流夜光也。)藉此象徵著國力的強盛。

以上種種個人作為恐怕是諸葛亮生前不曾料想的吧?這裡劉禪所體現的執政能力不知道又會將多少將其視為傻帽之人的臉打響。

【投降無關對與錯,心繫百姓真君王】

雖然古人崇尚"不到戰鬥的最後一刻就絕不認輸"的觀念,然而在那個動輒禍國殃民的亂世,選擇知難而退似乎才更加符合黎民百姓渴望避戰的心願。就當時的國力而言,吳蜀兩國其實總體上已成下坡趨勢,根本沒有能耐去抗魏。

其次,在加上諸葛亮之前一一實現的遺言,就冥冥之中註定著蜀國將亡的命運。雖然有一線的將士全力抵禦,然而對於胸無大志的劉禪而言,或是他早年的志向早已被身為相父的諸葛亮所架空,自然而然地就沒有父輩那般匡扶漢室的理想宏圖。以至於到了最後,他也不忍心看著繼承相父意志的姜維再去做無謂的抵抗,所以就盡其所能利用宦官黃皓對其加以牽制。

甚至到了最後,主動投降迎合,圖個自我安樂的同時,還蜀地百姓一片祥和,又有何不可呢?難道歷史上所有帝王就一定要與國共存亡嗎?在筆者看來,那些人完全就是兵家"霸道"理念的狂熱分子,劉禪身上所體現的大智若愚或許才是蜀地百姓所期望看到的那樣。哪怕是放在現代,後人每每討論起亡國奴,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南唐李煜、北宋徽宗、明朝思宗等人,又有誰會去怪罪一個宅心仁厚做出正確選擇的阿斗呢?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真實的劉禪並非像演義中描述的那樣無能,只不過是迫於特殊的政治環境,所以他必須懂得隱忍,在諸葛亮離世之前表現出事不關己的傻傻形象,而後勵精圖治,親攝國政,到最後主動示降,保全家國,這或許才是劉禪不同於他人的帝王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