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死後,清政府是如何對待他的家人的?

歷史漏砂


裱糊匠李鴻章為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簽了不少不平等條約,揹負了“賣國賊”的罵名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被人稱為聖人,李鴻章被稱為裱糊匠,曾聖人的名號頗有爭議,而李鴻章裱糊匠的名號卻當之無愧,李鴻章為了不爭氣的清政府揹負了不少罵名,也得到了各國列強的好評,就像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


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不過他卻是從當曾國藩幕僚才有機會得到重用,最後成了和曾國藩齊名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發展了湘軍,而“無湘不成軍”、“湘軍將帥半天下”一家獨大的局面讓大清帝國很尷尬,也引起了清廷的猜忌。

1861年底,太平軍準備移師進攻上海的消息給了李鴻章機會,這一年他38歲,在上海的江南豪紳聽說太平軍要來,就寫信給曾國藩,說只要湘軍來保護上海,他們願意每個月提供60萬兩的白銀給湘軍作軍費,曾國藩自然樂意了,這麼一大筆錢對經常缺餉的湘軍無疑是個大餡餅,於是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曾國荃說我正圍著南京,沒空,曾國藩又找湘軍宿將陳士傑出山,陳士傑以母親年紀大要在家照顧為由推辭了。


這時候清廷害怕湘軍得到這筆鉅款勢力會愈發壯大,更加威脅到清政府中央統治,就發了個上諭,說何地無才,幹嘛一定要湖南之人充勇,讓別的省按照湖南募勇章程妥為辦理,募好兵勇去上海就好了。

曾國藩看清廷這樣說了,為了減輕清廷對他的猜忌,就選了自己的幕僚、安徽人李鴻章去另外組建新軍前往上海,就這樣李鴻章回安徽募集了4營安徽子弟兵,淮軍就這樣成立了。

有了軍隊也就有了一席之地,此後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平定捻軍過程中不斷髮展壯大,李鴻章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在洋務運動中成為了洋務重臣,也成了一個外交能手,被慈禧太后倚為左膀右臂,可惜李鴻章常常被指定去和外國列強簽定逼迫中國出讓利益的不平等條約,被稱為晚清的裱糊匠,也被世人大罵“賣國賊”,1901年,李鴻章簽訂完《辛丑條約》,回來後就開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做了清朝喪權辱國多年替罪羊的李鴻章,終於熬不住了,沒多久就病死在北京,享年79歲。


李鴻章死後,清政府是怎麼對待他的家人?

李鴻章的離世,讓慈禧太后為之流下眼淚,還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可分擔了。”並追封李鴻章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李鴻章共有三子二女,長子李經方是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子過繼給李鴻章的,當時李鴻章年過四十還是膝下無子,就把李經方過繼為嗣,過了三年李鴻章的繼室趙小蓮為李鴻章生了個兒子李經述,李鴻章仍然以李經方為嗣子,而自己的親生兒子李經述成了次子,李經方極得李鴻章喜愛,考中舉人後留在北洋大臣衙門,隨李鴻章襄辦外交事宜,在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李經方隨李鴻章到日本談判,李鴻章被日本浪人槍擊受傷後,李經方被清政府委任為對日談判全權大臣,在辦理完割讓臺灣交接後,李經方避居上海,不再回京覆命。


後來李鴻章出使俄國、德國,李經方也有隨行。1901年李鴻章過世後,清廷以李鴻章靈柩回籍有期,李經方以四品京堂候補,參與安徽及滬寧鐵路事宜,後來又出任出使英國大臣、郵傳部左侍郎,兼任中國第一任郵政總局局長。

辛亥革命後,李經方被罷官,居住在上海,張勳復辟期間,李經方跑出來支持,復辟失敗後,李經方跑到大連蟄居,1934年病逝,終年80歲。

次子李經述生於1864年,1885年考中舉人,曾任參贊官隨李鴻章出使歐美,李經述是個有才氣的詩人,不過為人內向,沒有把自己的詩作拿出來示人。李經述在中舉後,試場的運氣就不好了,考了幾次都沒中進士,1895年李鴻章奉命東渡日本議和,李經述要求一起去,李鴻章不同意,要他在家複習功課準備考試,這次考試李經述已經進入了被錄取的一檔,只是當時李鴻章因為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成了眾矢之的,連帶著李經述也被考官討厭,於是李經述再次榜上無名。


李經述還是個孝子,在李鴻章與十一國公使談判結束後,經常咳血,住在賢良寺裡,李經述得知後就帶著長子李國傑去探望,在看到李鴻章臥床不起後,連續五十多天在床前服侍,直到李鴻章嚥氣,在李鴻章過世後,本來身體就不好的李經述也垮了,在李鴻章過世一百天後,也跟著撒手人寰,享年38歲,在他死後,清廷有感於他的孝行,特為降恩其嘉行,讓他承襲李鴻章的侯爵爵位,由他的長子李國傑再次承襲。

三子李經邁生於1876年,跟他兩個哥哥比起來,在政治上、學業上都不能比,李經邁有很多頭銜,都是朝廷看在李鴻章面上特賞的,在李鴻章死後,1905年任出使奧地利大臣才是實務,是當時清廷最年輕的外交官,次年授光祿寺卿,後來又歷任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辛亥革命後退居上海,張勳復辟時他也出來支持,復辟失敗後回到上海當了寓公。


李經邁善於理財,英語又好,擅長和外國人打交道,在上海做房地產賺了很多錢,因為有錢還差點被人綁架,後來請了幾個白俄當保鏢,日夜隨身護衛,李經邁於1938年去世,享年62歲。

李鴻章的兩個女兒一個叫李經溥,一個叫李經璹,李經溥一生平淡無奇,李經璹則嫁給了張佩綸,她的孫女就是愛上漢奸胡蘭成的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

可以說在李鴻章死後,清廷對他的家人頗為照顧,也算是對他多年裱糊匠工作的肯定!至於李鴻章留在世間的名聲,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摯潷畫畫紅塵


清朝沒有對李鴻章的家人後代怎麼樣,因為畢竟李鴻章為清政府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最後的尊嚴。

李鴻章到了40歲都沒有兒子,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已經有了一定地位的李鴻章當然也希望有人能繼承自己的事業。

所以,李鴻章過繼了六弟的兒子李經方做了自己的兒子,李經方成為李鴻章的長子。

哪知道3年後,李鴻章的正室趙氏生下了李經述,不久,小妾莫氏又生了李經邁。

這下親生的嫡子和庶子都有了,有人就說了,看來著李經方的長子地位不保了。

哪知道李鴻章並沒有因為有了親生兒子就冷落了長子李經方,他不僅為李經方聘請了最好的私塾先生,準備,還請了外國老師,讓他學習外文,在外交場合時,總是帶著李經方見世面,長見識。

1882年,李經方考中舉人,李鴻章非常高興,馬上將他調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久便跟隨駐英欽差大臣出國了,很快還成了中國駐日大使。

有著李鴻章的提攜,李經方本可以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嶄露頭角的,但一場變故卻發生了。

《馬關條約》的簽訂,父親李鴻章背上了喪權辱國的罵名,其實就算李鴻章不籤,也會有其他人籤,他不過剛好是清政府推出來的替罪羊罷了。

李鴻章簽完字後,便一病不起,但清政府本著“一事不煩二主”的原則,想讓李鴻章繼續交涉割讓臺灣給日本的具體事宜。

李經方站了出來,替父親做了這件恥辱的事情,從此他也成了“漢奸”。

因此,李經方退出了政治,靠著李家雄厚的家底開始經商。

李鴻章的二兒子李經述,某種程度上是嫡長子,但這個人的成就卻不如李經方,他一生酷愛詩文,但卻不出門,靠著李家的家資維持度日。

三兒子李經邁,也沒有進入政治圈而進入了商界,而且酷愛收藏,也有條件去世界各地收集文物古董,成為了一名收藏家。

李家的後人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一樣只啃老底,事實上,李鴻章在教育子女方面學習了老師曾國藩的理念,李家後人在其各自領域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李鴻章死後,清廷對他的家人,並沒有象歷朝那樣,秋後算賬,而是提攜重用。可惜李鴻章死後不久,慈禧死了,三年,清朝又亡了。李家的恩榮,也到此為止了。

李的長子李經方,是養子,清朝時曾多次隨李鴻章出使歐美日,自己也出任過駐外大使,還參加過張勳復辟,1934年病死簞蓆。

次子李經述,因受北洋水師戰敗之累,科場止步於舉人。也出使過國外,依例繼承了李鴻章的爵位。但李經述去世較早,年僅38歲。爵位由其長子繼承。

三子李經邁,做過光祿寺卿,幾次任按察使,也出任過駐外使節。懷著對清廷的忠誠,也參與過張勳復辟。

可以說,清廷對李家的恩寵不小。

抗戰時,李鴻章收藏的大批文物,差點落在日冦的手裡,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品仙,令桂48軍派出兩個團死命搶回。李家為報李品仙之義,贈李幾件文物,被李品仙謝絕。1941年五戰區財政陷入困境,李鴻章的兩個孫子(時稱兩李),多次共捐獻了八十多萬塊現大洋,被李宗仁樹為“有錢出錢”的典範,足見其有愛國情懷。

給李鴻章抹黑的,就是甘當漢奸胡蘭成拼婦的外孫女張愛玲(《色戒》中的床戲,應該是張與胡的真實寫照)。不過,出這淫賤之人,應該是張家的問題,已與李家關係不大。


安平144796971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

李鴻章為清朝還是做了很多貢獻,從太平天國跟著他師傅曾國藩開始,到後來又平定捻軍叛亂,之後開展洋務運動,建立北洋軍,在外交上也多次與列強爭取。這些功勞,慈禧都記在心裡,所以在李鴻章去世之後,慈禧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

慈禧對李鴻章還是相當可以,她稱讚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而對於李鴻章的後人,慈禧也是褒獎了一番。

長子李經方為李鴻章的弟弟過繼個李鴻章的孩子,在李鴻章去世第二年,清廷以李鴻章靈柩回籍有期,伊子李經方以四品京堂候補,命李經方在上海參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關於通商條約的談判。之後歷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國大臣、郵傳部左侍郎等。

次子李經述由於是李鴻章親生兒子,所以在李鴻章去世之後承襲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後補,但是他自覺未能保住父親的生命,實為兒子的無能,他也因為悲傷身體狀態非常不好,於1902年2月11日寫下遺書,一週之後,他也隨其父仙去了。

三子李經邁在李鴻章去世之後在家居喪,孝期滿後,恩賞三品京堂,照例起服入北京,朝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後任出使奧地利大臣,是當時清廷最年輕的外交官,次年授光祿寺卿。

李鴻章的三個兒子都收到了慈禧的照護,而即使沒有慈禧的照顧,李鴻章的孩子也不會擔心將來,因為李鴻章去世前留下的家產最少有一千萬兩以上,足以讓李家的後人幾代不憂愁。


帝國烽火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他比較尷尬的是漢族背景,所以有中堂之稱的李鴻章甚至一輩子沒能擠進軍機處。這雖然不能否定李鴻章對於清末政局的重要性,但可以反應出滿清對於漢族官員的任用上顯得非常現實,所以儘管李鴻章畢其一生匡扶大清,在其歸天以後,其家人受到的待遇只可謂是中規中矩,並無特殊優厚。但在其家族政治聯姻的基礎下,後輩也算是人才輩出,社會影響力較大。

李鴻章旁系侄孫

李鴻章有兄弟六人,自己排行老二,所以有李二先生之稱。其大哥李翰章早年就拜曾國藩門下,因協同曾國藩進剿太平天國和捻軍而累功升遷,特別是同治時期,四年的時間就從稅務官爬到湖南巡撫的位置,成為封疆大吏,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去世前,已做到兩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並授太子少保。


(左李鴻章
、右李翰章)

李翰章共有兒子十一人,其中最有出息的當屬次子李經楚,其人才學廣博、融通中西、精通政務,是憑本事受到清廷重用,在對外事務的談判中展現出叔父一樣的外交能力。且由於家族的財力雄厚,出資組建了交通銀行,於1908年任交通銀行首任總理,並通過該銀行籌款贖回了京漢鐵路,這是其在職期間的最大貢獻。相比之下,李翰章的長子李經畲更為老實,自己以才學考取了進士,還名列殿試二甲、朝考一等,後來父親去世得了二品頂戴的安撫,做了個規規矩矩的閒差京官,一生清廉,後因拒絕日本人拉攏滿清遺老的邀請,留得美名於後世。因愛好國粹戲曲,撮合南北各派戲曲名流交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餘叔巖與梅蘭芳的兩大名角合作,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李經畲)

李經畲與李經楚同娶了當時的四川望族薛氏族女,此二女皆為工部侍郎、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煥之女,李薛二家的聯姻為此二人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動力。其中李經楚的妻子薛氏為他生下二子二女,長子李國式曾任中東鐵路局上海辦事處主任;次子李國武,曾於駐俄海參崴總領事館主事,後任職於上海造幣廠;長女李國筌,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次女李舜如,嫁給駐俄赤塔領事館主事畢文秉。李翰章的第三子李經滇生下李國瑊,後過繼給九弟李經準,這個李國瑊後來任臺灣清華大學的教務長,其二子李家同也從事了教育工作,曾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代理校長,至今仍在暨南大學職教,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授。


(李鶴章)

李鴻章的三弟為李鶴章,此人也是跟著曾國藩立功揚名,被曾國藩贊為將才,但文武全才的他成為家族避嫌的犧牲品,李鴻章曾以“避嫌不舉,殊負其上進之心”,所以李鶴章“以門第鼎盛為由,有功不居,堅辭獎敘,隱歸故里”,於光緒六年(1880)去世。雖然李鶴章一生沒有做到多大的官,但他的兒子們應該是整個家族混的最好的。
(李經羲)


李鶴章一共有4子3女,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子李經羲,在李鴻章去世的同年,他被朝廷升為廣西巡撫,後累遷至雲貴總督,是清朝最後一位雲貴總督。即使是辛亥革命以後,他仍然活躍在政壇,黎元洪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他還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另外,李鶴章的子女也在家族聯姻中收穫頗豐,其子李經馥娶了曾國藩次子曾紀澤的女兒;其孫李國芝娶了盛宣懷孫女盛毓菊;成為政界、商界強強聯合的聯姻典範。這種聯姻也讓李鶴章的後代擁有了不錯的發展基礎,其直系後人中出了如著名的藏書家李國松、安徽財政司司長李國筠、清末詩人李家煌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首任院長李道增、前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鋼琴演奏家李道基。


李鴻章的五弟為李鳳章,一生最輝煌之時是對皖南的賑災,救活災民數萬,又加之平太平天國之功,授二品頂戴。後來得到李鴻章舉薦督辦洋務,大哥李翰章任兩廣總督時,二哥李鴻章亦授直隸總督,因此與李鶴章一樣,以家門鼎盛低調引退。隱退期間不忘時時救濟百姓,1889年黃河決堤時,他自己捐萬金賑災,因此獲正一品封典,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慈善家。其子李經祜受朝廷後補京堂封賞,卻並未躋身政壇,其孫李家載成為京劇名家,但如果在那個年代,名門出戏子就算是“家門不幸”了。李鳳章的女兒則多指配於名門子弟。

“昭慶從軍最早,與兵事相始終,勳望與同時諸將相等,所部多以積功至大官,顧以鴻章親嫌,敘功轍辭不受,治軍十餘年,大小數百戰,未嘗列名薦牘”——《清史大臣傳》

李鴻章六弟為李昭慶,累擢至記名鹽運使,光祿大夫,贈一品封典,這個六弟為官一生兩袖清風,素有“窮老六”之稱,話說一個家族鼎盛至兩位封疆大吏,窮點似乎顯得更低調些,與兩位哥哥一樣,因大哥與二哥的鋒芒,選擇低調處事,並未做到官至高位。且這個窮老六又是個短命鬼,不到37歲便患病吐血而亡。


(李經方)

其膝下長子李經方早年過繼給李鴻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經榘受朝廷撫卹,特封候選知州,候補知府,賞戴花翎,賞給一品封典,1895年誥授光祿大夫,娶了首任英國公使郭嵩燾之女;四子李經敘安排在上海製造局會辦,金陵製造局總辦,1897年隨駐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參贊住駐秘魯,代辦出使大臣事物,娶了翰林院編修許其光之女;四個女兒皆配於四品以上名門子弟。李經敘之子李國源娶了段祺瑞長女段式萱,這段聯姻讓李昭慶一脈後人在清朝滅亡以後仍然混的風生水起,其後人中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在海外擁有龐大的家族產業,被稱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艦”。

李鴻章還有個四弟叫李蘊章,就史書記載,這個四弟是個理財高手,早期隨著李鴻章辦理軍餉、稅務,可惜後來患病殘廢,居家修養再未出山。其膝下七子並沒有顯赫事蹟,但皆受到朝廷候補官銜封賜,八個女兒也都許配各層級官吏,這也是清廷以及李氏家族自身對後人最普遍的安排辦法。

李鴻章直系一脈兒孫

李鴻章有三子兩女,其中長子李經方是六弟過繼而來,李鴻章生前就有意培養此子。早年拖洪汝奎為其尋名師授學,培養其中舉入仕,本應於外省候補,李鴻章上下打點,使其留在了北洋衙門,跟著李鴻章處理外交事務,併為其提供赴英、赴日的外交鍛鍊機會。特別是李鴻章馬關遇刺之後,李經方接過父親的重任,擔任了繼續對日談判的全權大臣。李經方自幼受到西方教育,精通多國語言,在李鴻章赴俄祝賀尼古拉二世即位期間,他一直單獨作為李鴻章的中方翻譯,並最終與父親一道帶回了聯俄抗日的《中俄密約》,隨後李經方再與父親一起訪德、訪美,這一系列鍍金成為李經方日後主事外交的堅實基礎。
(李經方晚年)


李鴻章是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去世,李經方自此開始了獨立處事的政治生涯,父親舊僚盛宣懷對其幫助很大,助其對英進行通商談判,參與滬寧鐵路籌建等。後於宣統二年(1911)擔任郵傳部左侍郎,他以長期的外交經驗,將洋人操控的郵政系統從稅務司剝離回郵傳部,成立了郵政總局,他也成為第一任郵政總局局長。李鴻章給李經方鋪好了官路,也從思想上禁錮了他,這是傳統式家長作風的弊端,馬關時的李經方雖代理全權大臣,卻每輪談判條款皆需李鴻章親閱;東南互保時李經方勸李鴻章傭兵自立,李鴻章卻從未聽其所言。所以李經方的政治生涯完全籠罩在父親的光環之下,至晚年時,他成為沉默寡言的政壇清流,無論是辛亥革命、張勳復辟,還是溥儀偽滿稱帝,他都無動於衷。
(李經述、二排正中)


李鴻章的親長子為李經述,這個親兒子在出生時就得到父親非一般的寵愛,他在文學造詣上頗有天賦,可在入仕考試中運氣不佳,在中舉之後廷試未過,當時的李鴻章紅極一時,若非成績太差,想必也不會為難,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拼爹也不能太過分。來年再考的時候偏偏遇到甲午戰爭戰敗,李鴻章的事業墜入谷底,李經述也跟著倒黴,再次落榜。入仕無望的李經述整日在家研究學問,順帶照顧病重的母親,後來李鴻章年邁,清廷仍需他奔波於內外,才特批李經述陪侍身邊,授以三品銜。李鴻章死後,朝廷準其承襲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後補,可他是位大孝子,對於父親的去世悲痛不已,一年後便撒手人寰。
(李經邁,中排左一)

李鴻章三子李經邁與大哥的路線差不多,也是李鴻章培養出來的外交人才,這一點挺符合當時的政治環境,洋務運動興起的時候,李鴻章正是通過協調中外事務才有了中堂之尊,他對兒子的培養完全是按照這個大環境進行。李鴻章去世後,朝廷恩賞李經邁三品京堂,清中葉以後,對官小任重而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稱京堂,上述所有的恩賞京堂或者候補頭銜都是對李氏後人的安置,擇才俊者才授以實職差事。李經邁也沒有辜負李鴻章的培養,後任出使奧地利大臣,回國後任地方數省按察使,到宣統時還為大清赴國外考察軍備,有點李鴻章為官的影子。辛亥革命後下海從商,成為上海灘鉅富,後參與張勳復辟失敗,退出政治舞臺。


李菊藕與一子一女)

李鴻章的小女兒本是其政治聯姻的工具,但卻造就了一段愛情佳話,也造就出中國近代一位才女——張愛玲。李鴻章將女兒李菊藕嫁給張佩綸時,是以愛才自居,而實際上是借其官場失意時拉攏為自己所用,但張佩綸並未買賬,無論李鴻章如何保舉,他都辭而不受,但對於李鴻章的女兒卻疼愛有加,李鴻章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李鴻章於病逝後一年多,張佩綸也於南京逝世,他遺下一子一女,男孩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女孩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所以張愛玲是李鴻章的親外孫女。


李經方一生娶了六個中國老婆,兩個外國老婆,中國老婆中的原配劉氏為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女,娶妻時朝廷是有誥命的,為李經方生一女嫁給了戶部官員;繼配夫人張氏為陝西巡撫集馨之女,亦有誥命,為他生下兩女皆嫁給地方候補子弟;夫人何氏生下兒子李國熙,英國老婆生下兒子李國燾,法國老婆生下兒子李國烋。李國燾早年在英國康橋讀書,學成回國後將李家上海的產業經營的不錯;而李國烋是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吃喝嫖賭無惡不作,最後北伐軍打到上海,他逼著李經方交出財產,李經方嚇得逃往大連,終其一生。


李經邁則沒有那麼多妻妾,娶了閩浙總督卞寶的女兒,一品誥命夫人,生一獨子李國超,李國超有二子二女,兒子李家翔、李家焜;女兒李家馨、李家淑。李經邁是於1938年去世,他兒子李國超將父親所藏珍貴書籍全部捐給震旦大學,建國後這些書籍分別交付復旦大學和華東師大,李國超攜一家人於新中國建國前夕去往香港,後又輾轉到美國,再未回國。

(李國傑)

李經述的兒子有四位,最出名的便是他的長子李國傑,也是正經八百的李鴻章長孫。由於李經述在李鴻章去世一年後就撒手人寰,所以李鴻章的爵位就承襲給長孫李國傑。朝廷對李鴻章家人最大的恩惠也體現在李國傑身上,在李經述去世後,李國傑歷任散軼大臣、農工商部左丞、駐比利時國公使,1906年任廣州副都統,次年調鑲黃旗蒙古副都統,李國傑是有才之士,但要說這些任命沒有李鴻章的餘蔭所至是不可能的。



1910年李國傑出使比利時,把房子賣給了盛宣懷,歸來時已是民國。受李鴻章恩戴的袁世凱一方面念及李中堂舊恩,一方面也對李國傑之才學另眼看待,當初讓他繼續留任比利時,到1914年回國後,派任為參政院參政。1924年後退職回上海,1930年擔任李鴻章曾親自創辦的輪船招商局董事長,但因負債累累,主持出賣招商局碼頭給美商公司,若非段祺瑞為其上下走動,恐已被國民政府當局法辦,最終因此事於1933年4月在上海地方法院以盜賣國家土地罪判處八年徒刑,准以監外執行,剝奪公權十年。後來抗戰爆發,李國傑並未認清形勢,日本人拉攏滿清遺老時,他選擇做了漢奸,成為日本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長,因此1939年2月19日,國民黨軍統在上海將其暗殺,如果說甲午年“李二先生是漢奸”是爺爺為社稷背鍋,那麼這一次的孫子李國傑則是坐實了漢奸罵名。


綜上,李鴻章的家人在其去世以後算是受到中規中矩的待遇,畢竟滿清是以滿族旗人為根基的王朝,這一點在宗室爵位上皆可看出,漢人如李鴻章這等重用者完全是憑其才能,或者說宗室衰落下不得不為的結果。所以論其後人的安置,有殊才者重用之,無殊才者授京堂、候補銜,以表安撫。而李鴻章生前的人設對於其族人的幫助更勝於清廷的安撫,如慶親王奕劻曾對李經邁直言,是看在與李中堂的交情上才時常提醒他的言行,再如盛宣懷一族對李氏家族不離不棄的幫助。所以說清末的為官之道不在於為朝廷做出多大貢獻,而在於培植了怎樣的官僚圈子,李家出了三位封疆大吏,李鴻章更是尊為中堂,一系列政治聯姻、門生故吏的人脈圈子足夠其後輩坐享數代。

參考資料:《澹園日記》、《李鴻章家族》、《合肥李氏宗譜》、《合肥縣志》、《安徽省志.人物誌》


棍哥觀史


李鴻章這一生,可謂波瀾壯闊,極少有人像他那樣“見世面”,但可惜幾乎都是與悲劇有關。比如,他是第一個用X光做檢查的中國人,但說緣由,卻甚不光彩:1895年3月24日,一個叫做小山豐太郎的日本憤青試圖刺殺李鴻章以阻止日本與滿清達成停戰協議,雖然沒有達到打死李的目標,但李左臉被擊傷。此時,距離《馬關條約》的簽訂還有20多天,《馬關條約》成為李鴻章心裡的大石頭,壓的他喘不過氣來,也由於此賣國條約,他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國土,他確實做到了!把時間線跳一跳,讀讀李鴻章6年後的絕命詩吧: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悲涼中透著悲壯,他並不想死,因為國事太多太難,需要他去處理,然而他卻沒有能力去處理。李鴻章有個自我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此即後人稱其“裱糊匠”的來歷。

平心而論,換做任何一個人,也不見得比李鴻章處理的更好,所以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為李鴻章痛惜: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這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人心險惡、政治風雨、國仇家恨,大概也是這個原因,他對後人的希望並不是從政,相反是不從政為宜。這讓我們想到魯迅對後人的期待“不做空頭文學家”。

1901年,李鴻章死了,清政府不可能不表示一番,尤其那時候慈禧太后還健在呢,於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太傅”通常被認為是古代三公中的首位,周公旦做的即是太傅,實際上相當於人人夢寐以求的“帝師”,是人臣可望不可即的尊貴,可見清廷最後也沒忘記李鴻章。至於他的後人,清廷也沒有為難他,大概記述如下:

李經方:李鴻章40歲了都沒兒子,於是其六弟李昭慶把自己的兒子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作為其長子。後李經方任駐日本公使、郵傳部左侍郎等職。

李經述:李鴻章繼室趙小蓮所生。李鴻章死後,李經述繼承李鴻章一等侯爵位,但因此人至孝,不久竟然感傷父親至於去世。

李經遠、李經邁、李經進:李鴻章側室莫氏所生三子。其中只有李經邁成年,後任清廷駐奧地利大臣、民政部右侍郎等職。

三個女兒:其中李菊藕嫁給張佩綸填房,著名作家張愛玲即是其孫女。另外兩個女兒也都分別嫁給了官職中等的人(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到副廳級之間的官員)。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李鴻章是歷史上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才能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的名臣,為清廷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為中國更是奉獻了一生。

1901年冬,七十八歲高齡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之後,終於再也支撐不住了,開始大口大口的吐血,之後便病逝於北京,結束了他譭譽參半的一生。

無疑李鴻章的晚年是最為痛苦的,不僅僅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還有永遠不會被人們理解的傷痛。

那麼李鴻章死後,他的子女後人的結局怎麼樣呢?

李鴻章有兩位正室兩個侍妾,而她們共為李鴻章生下兩兒兩女。不過,李鴻章還從自己的六弟李昭慶那裡過繼來一個兒子,叫做李經方,所以他名義上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本著女士優先的紳士風格,咱們先來看看李鴻章的兩個女兒。

李鴻章的兩個女兒分別叫做李菊藕和李經溥。長女李菊藕年輕時喜歡上了年長自己二十歲的張佩綸,就是張愛玲的爺爺,不顧其母親的反對,嫁給了張佩綸,到她38歲時就已經守寡了。而李經溥則一生平淡無奇,人生軌跡和許多高門女子一樣,嫁給了一個小自己6歲的人,一輩子都被嫌老。

再來看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是從自己的六弟李昭慶那裡領養的李經方,李經方曾被李鴻章送出國去讀書,回國後經常和李鴻章出使各國。擔任過英國大使,但是在李鴻章的嚴格管束下,產生牴觸心理,於是他辭掉官職,到海外經商,最終定居海外,李鴻章死後,又回國發展,定居上海,後支持張勳復辟,復辟失敗後李經方蟄居大連,1934年9月,李經方病死大連,享年80歲。

二兒子李經述是李鴻章親生的兒子,留學回來後就任參贊官常伴隨李鴻章出使歐美等國。1901年李鴻章病重時,李經述每天在父親跟前服侍,晝不甘食,夜不交睫,連續五十多天寸步不離。李鴻章死後,李經述悲痛欲絕,日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享年38歲。李經述愛好詩文,其文筆優雅,感情充沛,曾手書《瞻園日記》十一冊,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

 

三兒子李經邁,是李鴻章最小的兒子,是當時清政府最年輕的外交官。辛亥革命後,李經邁退居上海,之後又支持張勳復辟。復辟失敗後他回到上海,又當起寓公。李經邁早年受父蔭從政,愛好新事物,自願瞭解西洋文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中年自食其力、經商置產,其善理財,遂使資產鉅萬,成為富翁。1938年6月,李經邁在上海病逝,享年36歲。

事到如今,李鴻章的後人墮落的墮落,發家的發家,最成功的比如有李氏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現都已是億萬富翁。其他的後人也都分佈在世界各地,有的淹沒於茫茫人海,有的佔據一片天地,但是每年他們還會齊聚在一起,共同紀念自己的祖先,並銘記自己是李鴻章的後人。







歷史品鑑錄


李鴻章是中國晚清時期的一代名臣,四十餘年官場沉浮,他在早已腐朽墮落的晚清政府中兢兢業業地做著一個“裱糊匠”。因此在他去世之後,晚清政府也賜予他諸多恩典,並且保護安撫了他的家人。

李鴻章的才能與品格無疑是令人尊重的。

  •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曾說:“李鴻章是我所遇到的中國官員中最偉大的一個,從體形看他比絕大多數人都高,從智力看他在眾人之上,能越過他們的腦袋看很遠的地方。”

  • 美國駐華大使何天爵在《中國人本色》寫道:“李鴻章的儀態舉止和思維方式更像一名戰士, 而不是政治家, 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中國人高大,聲音粗啞而充滿飽滿的精神,給人感覺易於接近。”

而他一生中最惹爭議的便是他代表清廷簽過的那些不平等條約。

對此,作為一位革命領導者,毛主席在青年時曾帶著無可奈何地寫道:“李鴻章是船,清政府是水, 舟大而水淺,李鴻章這艘船在水裡無法航行,施展不開。”

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後,被投置閒散。甲午戰後,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半生經歷: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

自此,李鴻章便失去了無量前途的光環,日漸勢微。

李鴻章的結局是在一個悲涼時代綻放的宏偉禮頌。

在他生前最後一年,他還作為清政府全權大臣簽訂《辛丑條約》,雖然也是喪權辱國,但也確實止住了八國聯軍入侵的動亂,因此身後的卹典也非常隆重。

據《清實錄》的記載,朝廷安排李鴻章卹典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去年京師之變,特派該大學士為全權大臣,與各國使臣妥立和約,悉合機宜。方冀大局全定,榮膺懋賞。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李鴻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學士例賜卹,賞給陀羅經被。派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予諡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以示篤念藎臣至意。”

李鴻章死後,家人們的何去何從

李鴻章去世以後,李家的大樹倒了,清政府也是危若累卵,即便有心保護,在那樣一個亂世,李家人在國內的輿論場上也過於危險。

為了不再參與紛爭,他的大多數後人都去往海外,在外國生活。

李鴻章的後代,不靠祖輩的爵位俸祿,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出現了許多的人才。

李鴻章的後人中最有名的就是張愛玲,她是李鴻章女兒李菊耦的曾外孫女,寫出了許多動人心腸的文學作品,生平也很有傳奇色彩;李道增是李鴻章四弟李鶴章的第五代孫子,他是近現代以來非常有名氣的科學家,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首席院長,為我國建築事業做出很多貢獻。

李鴻章的直系後代甚至出了3位億萬富翁,分別是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百年之後,李氏後人已不愧於李鴻章的英名,都成為了人傑棟樑。

“出水芙蓉,光華奪目。曾幾何時無復當初顏色?蒼松翠柏,視似平常,而百年不謝也。”李鴻章,李中堂,當的起一句豪傑之名。

農夫三拳工作室-清晨供稿

春朝青牛


你把中國🇨🇳和清朝並列?啥意思啊?

李鴻章是滿清的孝子賢孫。和中國人沒一毛錢關係。歷屆中國政府並沒有把賣國賊的子孫當賣國賊看!你啥意思啊?株連九族是滿清法律,現在沒有呀😄


弓目


晚清名臣中,李鴻章的名氣最大,但也是一個最受爭議的人物。從清政府的角度看,李鴻章是一個能臣、賢臣,同時也是一隻替罪羊,辦洋務、興辦學堂、組建海軍,是國之砥柱;而從民族的角度看,李鴻章的評價並不高,不僅維護滿清統治,還向列強求和以及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等等。

總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李鴻章,得出的結論都是不同的,這也是李鴻章飽受爭議的最主要原因。而如題主所言,李鴻章死後,他的後人結局如何呢?今天金兔就來聊聊。

李鴻章有兩任正室夫人。

1845年,李鴻章在家人的安排下,和周氏成婚。1861年,周氏病逝,李鴻章娶了安徽太湖一個著名書香世家的千金——趙小蓮。

李鴻章有三子兩女,三子,即李經方、李經述和李經邁;兩女,即李經溥和李菊耦。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長子李經方


李經方並非李鴻章親生的,而是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之子,當時李鴻章年過四十,可卻膝下無子,李昭慶就將其過繼給李鴻章。

雖說李經方不是李鴻章親生的,但李鴻章卻非常疼愛李經方,時常把他帶在身邊,協助自己處理外交事務,比如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赴馬關議和,隨行就有長子李經方。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李經方以四品京堂侯補,在上海參加了盛宣懷和英國人有關通商條約的談判,不久又參與到安徽、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務中,再後來,李經方還出任出使英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李經方被罷官,退居於上海,為宗社堂盡力。

1934年,李經方去世,享年80歲。

次子李經述


李經述是李鴻章親生的大兒子,但因為過繼而來的李經方,李經述就成了二兒子。

李鴻章死後,李經述承襲父親李鴻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後補。李經述是一個富有才氣的詩人,也是一個孝子,但性格頗為內向。李鴻章死後不足一百天,李經述因為李鴻章的去世悲痛而卒,年僅38歲。

三子李經邁


和李鴻章的其他兒子一樣,李鴻章死後,李經邁也得到了許多的頭銜,1905年,李經邁出使奧地利大臣,是當時清政府最年輕的外交官,次年又被清廷授予光祿寺卿。

辛亥革命後,李經邁同樣退居上海。李經邁善於理財,退居上海後,以經商為業。

1938年,李經邁因病去世,時年63歲。

長女李菊耦


在李鴻章的子女中,除李經方外,名氣最高的應該就是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耦了。

李菊耦的丈夫叫張佩綸,在娶李菊耦前,張佩綸已結過兩次婚,當時已年過四旬,而李鴻章很欣賞張佩綸的才學,就把自己最心愛的女兒李菊耦嫁給了這個中年男子。李菊耦因欣賞張佩綸的才華,也就沒有反對。

婚後,兩人生了張志沂(又名張廷重)。

1915年,張廷重和黃素瓊結婚,兩人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叫張子靜,女兒叫張愛玲。

次女李經溥

李經溥嫁給了直隸布政使任道鎔的兒子,也就是任德和,但因為李經溥比丈夫仁德和大六歲而受到嫌棄,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