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現代人對於姓氏不是很講究,雖然有的家庭依然有家譜,但是大部分都已經被遺忘。在古時候,姓氏卻是十分重要的,古人的姓氏很講究,因為在帝制社會中,天下的子民都歸帝王所統轄,皇帝的姓氏自然是尊貴無比,所以帝王在賞賜的時候,也會賜國姓,能夠被賜國姓是一種莫大的榮耀。但是有一點奇怪的是,明朝時期賜國姓的時候應該是姓“朱”,可是鄭和與鄭成功為什麼不姓“朱”而姓“鄭”?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白的一點是,在古時候,皇帝賜姓氏的時候是有多種形式的,而賜國姓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種,賜國姓是一種厚賞,有的時候皇帝不會賜國姓,會賜其他姓氏,這對於臣子來說也是非常光榮的,另外有的帝王為了懲罰臣子,還會賜惡姓,讓他們的子孫都抬不起頭,所以說賜姓的方式多種多樣。而鄭和其實並不是被皇帝賜國姓,只是賜給他一個姓氏“鄭”而已,而鄭成功確實是被賜國姓,之所以現在人們都叫他鄭成功,只是因為習慣了這個名字,其實在賜姓之後,鄭成功應該被叫做朱成功。

鄭和原名叫做馬三保,從小家境貧寒,後來鄭和進宮當了太監,他被分配到朱棣的宮中伺候他,這為鄭和日後的發跡打下了基礎。朱棣後來在去封地的時候鄭和也一直追隨,朱棣在起兵期間鄭和立下了很多戰功,鄭和雖然只是一個閹人,但是打仗十分勇猛,他深得朱棣的賞識,後來在封賞鄭和的時候賜姓“鄭”。鄭成功的父親就是鄭芝龍,由於鄭成功的名氣很大,所以後世依然叫他鄭成功,而不是叫他朱成功,鄭芝龍在年輕的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四處闖蕩,在十八歲時就已經開始學習經商,後來去了澳門、東南亞等地,在鄭芝龍去了日本九州後,開始追隨李旦做生意,他因此得到李旦的重用,後來鄭芝龍也有了自己的勢力。

1624年鄭成功出生,後來鄭芝龍帶著一家人回到了中原生活,而此時的鄭芝龍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海上王國,他手下的船隻就有七百餘艘,但是後來鄭成功和鄭芝龍之前因為政治問題而產生了分歧,父子關係也因此而決裂,鄭成功和鄭芝龍一切以自身利益為重的價值觀不同,鄭成功有極強的愛國熱情,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歷史課課代表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君山話史


解密:三寶太監從小就被閹G做了太監,為什麼最後被賜性鄭而不是賜姓朱,老龍不得不講出一個殘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側的造F活動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勞的馬三保被朱棣賜姓鄭,朱元璋收了二十來個義子都隨了自己姓朱?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答密:為什麼賜姓鄭而不姓朱?


1:朱元璋雖然讓自己二十個義子都姓朱,可是後來還是讓他們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賜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時候,朱棣賜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國姓不得輕易賜於臣子,而且朱元璋後來又讓義子們改回了本姓,說明賜姓朱一般沒有天大的功勞不能得到此殊榮,而這個時候的三寶太監還沒有這麼大的功勞!




2:而且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原因老龍不得不說,那就是三寶太監畢竟是太監,皇帝和太監一個姓是不可能得,皇D賜國X有一層含義就是你從此和我是一個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個社會這是不可能得,讓皇帝怎麼可能和太監一個姓,如果賜姓朱那不是說朱家有個人是太監,朱棣是一個太監的父兄,當然這不是不可能,說到底還是皇帝沒有覺得三寶太監有這個影響力!



殊榮:大明朝的皇D喜歡賜姓這是在歷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龍就被唐王賜姓朱(那是因為此時明朝已經被滅,朱芝龍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須要拉攏的人),明朝的賜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幾個,鄭和因為這個特殊的賜姓反而被後世熟知,所謂世事難料啊。



最後介紹一個三寶太監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瞭解這個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鄭和一生的轉折點就是的被朱棣賜姓三寶太監,他本名叫馬三保,小時候家庭困難被父親送入宮中閹割之後做了太監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宮中伺候,朱棣歸封地他也跟著去了,後來朱棣決定清君側,他又跟隨他四處征戰,在“靖難之役”三寶太監雖是個太監打起戰來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後,封賞群臣。

由於當年三寶太監在鄭村壩戰鬥中的表現突出,就想要好好獎勵一下這個從小就跟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監,於是他學起了自己老爸親筆題寫了一個的“鄭”字賜給三寶太監為姓,同時封三寶太監為內官監太監,這可把鄭和(和字為名是三寶太監自己選的)高興壞了,要知道皇帝親自賜姓是作為臣子的莫大榮譽。於是他死忠於朱棣,甚至為了報答朱棣七次冒險遠洋海外!





思考: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著什麼人有關,三寶太監一個太監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續:鄭和有後人嗎?他由於是太監是沒有自己直系親屬的,不過他過繼了哥哥馬文銘的大兒子馬恩來到自己膝下,經過繁衍發展為鄭氏家族。




贈語:一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應該付出努力去改變生活,君不見三寶太監都名垂青史也是一個小人物在比諸君更艱難的條件下的逆襲!


老龍史社


姓是一個人的來源,中國講究隨父姓,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姓氏都不要了,那一定會被人罵忘本,連祖宗都丟失了,死後一定不讓進祠堂。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不使用自己先祖的姓氏,反而會被認為是榮耀,那就是皇帝賜姓。

皇帝至尊至貴,皇家的姓氏也是無上榮光,能獲得皇帝親自賜姓,那將是光耀祖宗的大事,這之後整個家族後代都以能姓國姓為光榮,甚至在家的正堂上掛一塊匾寫上“御賜國姓”。

古代大臣都以獲得賜國姓為榮耀。例如唐朝的徐茂公被李世民賜姓李,而後又被武則天收回李姓,改回原姓。從這一姓氏的改變也見證了他的政治生涯從極寵到極衰的過程。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也有賜姓的先例,不過明朝的賜姓與其他朝代的賜國姓不同。明朝的抗清將領鄭成功又名國姓爺,他就因為效忠南明朝廷而被賜姓朱,鄭成功原名鄭森,按理說被皇帝賜姓朱,他應該舉家改姓朱,來顯示他的榮耀啊,但是他留給後人最出名的還是鄭姓,而他的後代也沒有改姓朱。

賜姓是光榮,但是要看是誰賜姓,如果是朱元璋、朱棣這種開國皇帝賜姓,肯定舉家換姓,但是南明這種滅亡後 局部政權賜姓,對於鄭家來講可能還看不上呢。畢竟鄭成功抗清並不是為了明朝,而是因為他母親,若是清朝侮辱他的母親,他降清並不是沒有可能。而南明隆武皇帝對鄭成功的賜姓,無非也是想借助他的兵力,助他恢復明朝統治,所以相互之間實際是利益關係,互為借力,算不得榮耀。

另一種賜姓,如鄭和,雖然是賜姓,但是並不是賜國姓。鄭和原來馬三保,所以又名三保太監,他開創了中國航海事業先河,也是中國最早的海洋外交了。

鄭和原來是朱棣家的一名太監,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被朱棣賜姓鄭,很多朋友可能就要問了,這鄭姓與皇傢什麼關係,為什麼不賜姓朱,反而要姓鄭呢?

第一:鄭和是一名太監,從身份上來講,算不得一個完整男人,如果對他賜於朱姓,那不是意味著朱家要斷宗絕代了嗎?而且將一個太監拔高到皇家的份上,與皇家子孫平等,朱棣多少覺得有點侮辱自己的意思,所以賜朱姓,肯定是不行的了。

第二:為什麼偏偏姓鄭,而不是姓其他的呢?這這要與鄭和當初立功的地方 有關了。這個地方叫鄭村壩,為了表彰他立下大功,所以將地名冠以姓氏,也算是朱棣對他功勞的認可。

關於鄭和賜姓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朱棣為鄭和改名。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消失了,並沒有找到他的屍首。馬三保提議可以出海尋找,以海事外交的名義出海,還可以顯示大明的威嚴,朱棣一聽,此話有理,就道:“朕和你去。

大臣們一聽,急了,這自古皇帝要坐鎮國中,哪有外出他國的道理,但是君無戲言,說出口的話,又如何能收回呢?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讓馬三保改名叫”鄭和“,取“鄭和你去”的諧音。這樣海事外交能順利進行,皇帝又保全了自己的威嚴,一舉兩得。

當然,這兩種說法並沒有正史依據,都是野史猜測而已,並無史據可以考證。


雨霽視角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問出這樣無知的問題呢?我真的想不出來。

明朝是朱家天下,國姓當然是“朱”。怎麼可能是“鄭”呢?

鄭和與鄭成功,之所以姓鄭,是因為人家本來就姓鄭。



鄭和,本來就姓鄭。

《明史‧鄭和傳》僅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

還有一種說法,鄭和原本姓,小名三保。10歲的時候,被明軍俘虜,成了太監。後來成了朱棣的親隨。

因為他在朱棣爭奪帝位的靖難之役表現勇敢,在一個叫鄭村壩的地方立有戰功。朱棣就賜他姓鄭。

這只是一種小編亂造的野史,沒有任何歷史根據。翻遍二十四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這樣給臣下賜姓的。要麼就是賜國姓,要麼就是把某塊地方作為封地賜給功臣。哪有把村子名賜給功臣做姓氏的,這簡直就是侮辱人嘛!

所以說,鄭和,本來就姓鄭。明史記載的清清楚楚。

再說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他爹叫鄭芝龍。鄭成功子承父姓,當然也姓鄭。

鄭芝龍年輕的時候富有冒險精神,在海上闖蕩。1621年,鄭芝龍18歲時,到澳門跟隨舅父學習經商,並且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覺他並不虔誠,可能只是為了利用天主教的勢力。



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九州,並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大海盜商人李旦,初時擔任翻譯,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鄭芝龍,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

1624年7月14日鄭芝龍妻子於平戶島千里濱產下兒子鄭成功。不久,鄭芝龍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中國。

到了1627年,鄭芝龍已有船700艘。橫行中國沿海。儼然海上王國。

他兒子鄭成功更加了不起。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是要他成為國家棟梁的意思。

鄭成功雖然是中日混血,六歲以前居住在日本平戶。但是六歲以後回到中國,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還考了秀才,並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思想,他當然是純正的中國人了。

清兵入關以後,南明小朝廷內訌不斷。後來隆武政權建立。鄭森覲見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他,說到,可惜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他。所以把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姓賜給他,並賜名“成功”!

從此,鄭森就被成為“朱成功”,或者國姓爺。當然也有叫鄭成功的。


上將噯福斯


糾正題目中的兩個錯誤,一是皇帝賜姓未必是國姓,跟皇帝一個姓氏才叫國姓;二是鄭成功本來就姓鄭,皇帝賜的姓是朱,而朱是明朝皇帝的姓氏,所以才叫國姓爺。

鄭和,原名馬三保,被朱棣賜姓鄭

鄭和是回族,雲南人,本姓馬,名字不詳。明初傅友德、藍玉率軍平定平雲南,鄭和被明軍所擄,並被明軍帶回南京,受閹割後成為一名宦官,入宮服役,這也是當時很多年輕戰俘的共同命運。

後來,傅友德、藍玉奉命鎮守北平,鄭和隨軍前往,而北平恰好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以鄭和又在機緣巧合下進入燕王府邸侍奉朱棣,靠著自己的聰明機智、忠誠可靠逐漸贏得朱棣信任,成為朱棣的親信隨從。

鄭和雖是宦官,但膽略過人,知兵習戰。靖難之役爆發後,在著名的鄭村壩之戰中,鄭和為朱棣出謀劃策,英勇作戰,立下功勳,朱棣很高興,親自為其賜姓“鄭”,此後鄭和就成為正式姓名,載入史冊。

鄭和的姓氏雖是朱棣親賜,但不是朱姓,並非國姓,因此無論當時還是後來,人們從未以國姓之說稱呼鄭和。


朱成功,原名鄭森,被賜姓朱

跟鄭和相比,名副其實的“國姓爺”鄭成功被賜姓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朱成功,本姓鄭,名森,福建人。鄭森祖籍河南,祖上數代一直姓鄭,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海盜集團首腦,後被明朝廷招安,清軍入關後又歸降清朝。

跟父親鄭芝龍相比,鄭森的政治立場堅定的多,他始終是明朝忠臣,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在當時是一支極為強大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南明隆武帝賜鄭森姓“朱”名“成功”,此舉既是對鄭森忠誠和功勞的表彰,也包含著“反清復明”事業成功的美好期待。


朱是名副其實的明朝國姓,因此朱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國姓爺”,並且在被賜姓名後,鄭森不再叫鄭森,而是叫朱成功。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都叫他“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或者“鄭森”呢?

朱成功一生反清復明,威望極高,清朝統治者對其恨之入骨,他們出於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不承認南明的正統合法性,自然也就不承認南明小皇帝所賜“國姓”,因此一直將“朱成功稱為“不倫不類”的“鄭成功”。


我們如今稱呼“鄭成功”是一個習慣性的不規範說法,稱其為“鄭森”或“朱成功”都可以,就像我們可以稱呼魯迅先生為“周樹人”或“魯迅”,卻不該稱其為“周迅”或“魯樹人”。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明朝的國姓就是朱。鄭和不是賜國姓,只是賜姓鄭;鄭成功確實是賜國姓,所以他應該叫朱成功,只是後世更熟悉鄭成功這個名字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帝制的時代,天下為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的姓氏不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國家,那麼,賞賜姓氏的最高表現就是賜予國姓了。

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項伯)不與留侯(張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例如漢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 賜姓劉氏。項伯大家都知道,這個二五仔為了自己的私交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所以能被賜國姓,還封為射陽侯。

但賜姓並不總是賜國姓的,也可以把其他比較好的姓氏作為賜姓。

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雲

例如漢朝被俘虜的匈奴休屠王子,因為休屠部喜歡用金人祭天,故被賜姓金,改名金日磾;唐朝的桓彥範,賜姓韋。因為韋在唐朝時,是極為尊貴的大姓。

鄭和為什麼賜姓鄭,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有一種說法是靖難之役時,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圍攻北京,大軍駐紮在鄭村壩,時為燕王府宦官的馬三保為朱棣擊潰李景隆立下大功,因此以鄭村壩的”鄭“賜名。



眾所周知,鄭和是回族人,姓馬,鄭則是漢族姓氏中比較古老尊貴的,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七。鄭和雖然立下很多功勞,到底是個宦官,賜予國姓不大合適,因此朱棣改為賜姓鄭。

鄭成功的情況又有不同,他的老爹鄭芝龍是南明隆武帝能夠當皇帝的頭號軍事支柱,但鄭芝龍對隆武帝並無忠心,反倒是其長子鄭森忠心耿耿。隆武帝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順便分化鄭家,隆武帝賜給國姓,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

鄭成功像

但隆武帝還是被鄭芝龍出賣,死在清軍手裡。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在永曆帝即位三年後,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為什麼不叫朱延平,說明其實永曆帝對隆武帝這個賜姓就不承認。

注意這副反映收復臺灣的現代畫作裡,大旗上寫的是“鄭”,畫家顯然不知道鄭成功當時應該姓朱



而鄭成功死後,他兒子鄭經頗有野心,只想割據一方,也沒有繼承這個國姓。加上滿清怕老百姓反清復明,除了對明朝皇族大殺特殺之外,還把“朱”都改稱“硃”,那就更不會承認鄭成功姓朱了。所以後世都稱其為鄭成功,而非朱成功。


海軍史研究會員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賜姓。

賜姓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皇帝根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者功績而賜予姓氏。第二種就是將皇帝的姓氏(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但也有極少數是賜“惡姓”的。


比如武則天曾將王皇后一族賜姓為“虺”、“莽”;隋朝楊玄感起兵反隋被梟首, 隋煬帝賜為梟氏;這種賜姓如同"賜死",是極為嚴厲的懲罰手段。

自秦以後,第一種賜姓就比較少見了,更多的是將皇帝的姓賜給功臣。

比如《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上記載的婁敬被賜姓劉:“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賜姓劉氏。”婁敬從此變成了劉敬;《新唐書·李績傳》:"帝喜曰:'純臣也。'詔授黎州總管,封萊國公。賜姓。"徐世績變成了李勣。

鄭和原來姓馬,叫馬三保。他被賜姓“鄭”的原因正史上沒有記載。

劇照鄭和:




據說是靖難之役時,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圍攻北京,大軍駐紮在鄭村壩,北京被圍的非常緊急。

宦官馬三保給朱棣建言三策,使得朱棣擊潰李景隆,佔領鄭村壩,解除了北京的包圍。

馬三保因為立下大功,朱棣本想賜他國姓,但因為馬是個閹人,未免不雅,有損國體。因此以鄭村壩的“鄭”賜之,並讓其改名“鄭和”。

另有野史記載:朱棣當上皇帝后,鄭和提出出海,讓大明的威風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朱棣一聽樂得合不攏嘴,當場表示:“朕和你去!”

這事傳到了各位大臣耳中,就有大臣上書勸皇上。永樂一聽,感覺頗有道理,但君無戲言,故賜馬三寶改名“鄭和”,這樣“朕和你去”,就變成了“鄭和你去!”(朕和你去),巧妙的填了這個坑。

朱棣和鄭和:


鄭成功的賜姓就有史料支持了。

鄭成功原名鄭森,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清初的海盜兼軍閥,也是南明政權倚仗的重要力量。

公元1645年,鄭森隨其父鄭芝龍朝見隆武帝,帝見其少年英俊,便與其談論天下大事,鄭成功應對自如,提出“勵精圖治,要集結各路義師,派重兵把守仙露關等險要門戶,收復失地”的主張。

鄭成功劇照:


隆武帝聽了滿心歡喜,說:

“素聞鄭家有匹千里駒,果然名不虛傳”,又撫其背曰:“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即欽賜鄭森為國姓朱,改名為成功,並封“忠孝伯”,領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儀同附馬。

此後民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在賜姓後他一直都是被稱為“朱成功”的,他自己的自稱也是“國姓成功”。 現在我們習慣喊他“鄭成功”,這是滿清修史給改的,改的,改的!(重要的事說三遍)!


清史把他稱為“逆賊鄭成功”,“海賊鄭成功”,目的不就是想出一口鄭成功劇烈反抗它的惡氣嗎?順便去明朝化。滿清搞了那麼多次文字獄,這種小事值得一提麼? (所以明末史大部分不能信)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 :馮生


剛日讀史


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夠準確的。古代皇帝賞賜臣下姓氏,是古代統治者用來籠絡和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自從秦漢以來就有,歷史上最早的賜國姓,始於漢高祖劉邦,“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西漢會要》卷十七),此後歷朝都有賜國姓的現象。唐五代時期最為普遍,如因參與平叛有功,唐朝皇帝賜給沙陀族首領朱邪赤心國姓“李”姓,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後來沙陀族建立後唐政權仍以李為姓。首先要糾正一下,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國姓自然是朱姓,不存在賜國姓為“鄭”的說法,更何況鄭成功本來就是姓鄭名森,談不上賜國姓的問題,鄭和原名馬三保,鄭和確實是明成祖朱棣所賜予的姓名。

鄭成功:有點不倫不類的稱呼,來自清廷御用文人的筆下

有明一代,明朝皇帝曾多次賜國姓給臣下,如在明朝建立過程中,朱元璋的養子沐英被賜予朱姓,後來沐英在西南地區屢立戰功,被安排永鎮雲南,被朱元璋命令恢復沐姓。到了明末時期,自崇禎皇帝自殺殉國以後,明朝諸藩王相繼在南方稱帝以圖恢復社稷。素有賢名的唐王朱聿鍵被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稱帝,史稱隆武帝。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於是,隆武帝賜國姓給鄭森,改名朱成功,民間也稱之為“國姓爺”。這一賜姓對年輕愛國的鄭森是極大的榮譽,終極一生,鄭森都稱自己為朱成功,在當時如果誰沒有以朱成功稱呼他,那絕對是要有大麻煩的。鄭成功還規定他的子孫也必須要姓朱,否則就不是他的子孫。因此,即使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稱東寧國主,也是使用朱姓。直到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為止。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稱其為鄭成功?原因在於,到了滿清取代明朝定鼎天下之後,清廷對於前朝的國姓極為忌諱,因此在組織人員編撰的《明史》中都將鄭成功家族的朱姓改成本姓鄭字,鄭成功這個有點不倫不類的稱謂就由此流傳下來,但是,清廷並沒有辦法消除鄭成功在民間享有的“國姓爺”稱號。

鄭和是獲朱棣賜姓,而非賜國姓

鄭和原名馬三保,出生於西南地區,自幼信奉伊斯蘭教。在明朝初期明軍進攻西南地區的過程中,10多歲的馬三保淪為俘虜,按照當時的慣例,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大都被閹割送入宮中為奴。機緣巧合之下,鄭和來到燕王府中服役。聰明的馬三保得到了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建文帝即位後,對帝位惦記已久的朱棣發動了奪取帝位的“靖難之役”,在戰爭初期,朝廷大軍佔據優勢,緊逼北京城下。1399年,朱棣大軍與朝廷李景隆率領的軍隊在京郊的鄭家壩發生戰鬥,朱棣軍隊最終取勝,解除了朝廷大軍對大本營的威脅。在這場戰鬥中,馬三保立有戰功,朱棣打算賞賜他,決定賜姓給他。雖然明朝賜國姓給臣下的不在少數,但由於馬三保是一個身有殘疾的閹人太監,賜予國姓難免引起外界非議,落人口實,因此,朱棣決定賜姓給他,至於為什麼要賜鄭姓給馬三保,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後世的歷史學家只能通過相關史料推測,由於馬三保在鄭家壩之戰立功,朱棣為紀念此事,賜鄭姓給馬三保,並同時賜名為和,寓有“和朕同姓”之意。



後來,鄭和憑藉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溝通了大明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等地的貿易和人員往來,鄭和之名得以名垂青史。


滄海拾遺錄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