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用戶68996591


1894年,朝鮮統治者昏庸無道,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統治者都一個德性,死也不捨得丟權,於是朝鮮向西洋爸爸求救。

但是西洋爸爸大清到了,東洋兵叔叔也到了,叛亂平息了。按說消防隊去滅火,火險消除了,消防隊該撤了,都該打道回府了,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兩夥消防隊都不走了,他們要幫房東清理火災隱患。

李鴻章一看這事情挺棘手,知道來者不善,於是請列強出面,因為慈禧的六十誕辰要到了,這個才是壓倒一切的大事,正忙著張羅呢 。

日本人當然不答應,你們辦壽誕又不是我們天皇辦,俺沒有那個耐心。此刻日本已經從一頭小狼崽成長為一頭半大狼,一頭就聞到血腥就急不可耐的狼了。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磨刀霍霍、富國強兵。日本從國家收入裡拿出六成來壯大軍隊。

天皇還以身作則,每年從自己的小金庫拿出30萬元貼補國防。還忽悠公務員拿出工資的十分之一去愛國、愛軍。

在舉國狂熱的愛國情緒感染下,很多愛國的日本女人下南洋發展綠色無汙染產業,賺錢後寄回祖國捐給軍部買軍艦。

日本可以說真的是萬眾一心,就等著找茬開幹。

而大清還在陶醉於洋務運動的光環下,沾沾自喜。大清的艦隊不敢說是世界第一,但在亞洲說大清是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

大清艦隊在1891年曾到訪日本耀武揚威,日本全國都被震撼,日本軍界大驚失色,日本海軍更是惶恐萬分。

但一個有心的日本將軍卻發現了一個細節:炮管上佈滿灰塵,只有那些晾曬著水兵衣服的炮管上蠻幹淨的,看來經常晾曬。

這個日本將軍嘴邊頓時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他回去後告訴天皇,大清所謂的無敵艦隊就是群紙老虎,不堪一擊,這個日本將領就是日本海軍將領伊東祐亨。

那時候,沒有武器禁運,沒有出口限制,也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李鴻章那兒只要有錢,完全可以從列強那裡買來自己想買的武器、艦船。

可是有一樣東西他是花錢買不到的,那就是人的精神,人的素養,還有一個國家的民族氣概,以及一個國家的文明和制度。大清不是輸在了武器裝備,而是輸在了制度上。

正因為制度,兩廣、兩湖的高官才要拼命拍慈禧的馬屁,打著海軍的名義向外大肆斂財,搜刮民脂民膏拿去修頤和園。

正因為制度,一個國家有錢花鉅款去修建頤和園,卻沒有錢去購置軍備。

也是因為制度,大清的統治階層花天酒地、窮奢極欲,整天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而左宗棠去新疆打仗還要到處借貸籌集軍費。

一個國家到了打仗去借貸的時候,一個政權都連打仗的錢都拿不出來的時候,這個政權就有病了,病的不輕,病入膏肓;這樣的政權不死,天理都不容。

說它是死於武器落後不假,說它是死於將領腐敗怕死也不錯,但歸根結底是死於制度。

慈禧自己就不在乎自己的軍隊了,不看重自己的江山了,壽誕當然更加重要,誰還會為這樣的主子賣命?

慈禧壽誕和光緒大婚的時候,內務府裡有的是錢,可是慈禧卻分文不用,全都是從國庫裡面拿。

那些讓無數清粉們樂此不疲、歌功頌德的滿清政權後期,就是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打一槍就要舉白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政權。是一群高喊"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口號、被民脂民膏養肥的飯桶。

當舉國為清政府割地而痛心疾首的時候,統治者卻為割地免災而舉杯慶祝,因為在他們眼裡,江山是自己的,是滿清的、是八旗的,我想給誰就給誰,哭喪著臉做什麼?你們這些奴才也配?

還是因為制度,大清國營的開灤煤礦生產的無煙煤都不賣給北洋艦隊,因為他們賣給東洋人的話可以賣高價,能夠多賺錢。所以北洋艦隊燒不起無煙煤,只能用價格相對低廉的黑煙煤,這樣一來,軍艦15節的航速實際上能打八折就不錯了。

正是制度導致落後,落後才要捱打。日本人從心底藐視這個病入膏肓、卻妄自尊大、到處裝腔作勢的天朝,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然進攻漢城王宮,打敗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上臺,推翻了親華政府。

一個自身難保的政府還要到處耀武揚威裝什麼大瓣蒜,日本人心裡不忿,決心徹底把它打出原形。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前去朝鮮為自己的傀儡打氣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

清軍有良好的國際法觀念,拉大旗作虎皮借英國人的運輸船來嚇唬日本,日軍根本就不鳥,二話不說,直接擊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戰爭歷時9個月,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李鴻章代表大清跟日本人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說到甲午戰爭,都會說官兵作戰如何英勇,武器如何落後,炮彈不開花。對制度落後避而不談或視而不見,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你光撿症狀誇誇其談,對真正的病因諱莫如深,這不是對病人好,而是拿人命當兒戲。只想問一句,這樣的軍隊跟日本的裝備掉個個兒,真就能打贏嗎?


歷來現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其中黃海海戰雖然是一邊倒,但已經是1840年以後清軍,打過最好的戰鬥之一。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

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近300人。

其實僅僅激戰5個小時這一點,就很了不起。陸戰中,清軍見到洋人基本就是聞風而逃。

當時陸軍在朝鮮平壤是實力很接近的情況下,僅僅堅持了不到2天,就放棄平壤潰逃,連逃500公里,跑到鴨綠江。

我軍被擊沉的5艘軍艦中,超勇、揚威、廣甲均是打醬油的小軍艦,損失與否影響不大。

但致遠、經遠則是主力艦,尤其經遠是僅次於2艘鐵甲艦的鐵甲巡洋艦。經遠被擊沉,對於北洋水師損失很大。

由此,我軍還剩下7艘軍艦,但也基本都有傷。比如定遠號、致遠號兩艘鐵甲艦,都中彈100發以上。

但日本損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軍艦和代用艦,無足輕重。比睿號則是老式鐵甲艦,也算不了什麼。

只有松島號是主力艦,又是旗艦,它的重傷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北洋水師打的還可以。我們看看日軍受損情況。

日本聯合艦隊損傷相當嚴重,共中彈134發,死亡90人、負傷208人。

其中松島號中彈13發,死傷113人,修理了1個月才恢復。

北洋水師慘敗,主要是裝備有差距。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而此次海戰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現不佳,重炮被證明只適合對付鐵甲艦,對於普通軍艦的破壞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徑速射火炮,卻能夠摧毀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也可以重創鐵甲艦。

日本中口徑速射炮71門,北洋艦隊僅有2門,其餘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戰後統計過,日軍炮彈發射量是北洋水師20倍。即便日本炮擊命中率低一些,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數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贏都難。

所以,北洋水師在裝備如此懸殊下,打出這種戰績算不錯了。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黃海海戰,應該是1949年之前中國打的最好的海戰。


薩沙


甲午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沒有給國人丟臉。甲午戰爭的潰敗,是李鴻章和陸軍掉鏈子了。這麼說吧,黃海海戰,算是1840年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裡最蕩氣迴腸的一戰。

黃海海戰,雖然我方比日方損失大,但,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邊倒。

看看黃海海戰戰前形勢:

  • 【日本聯合艦隊】軍艦16艘,總排水量40840,火炮268門,魚雷發射架568,平均航速14.5節。

  • 【北洋水師】軍艦13艘,另有小炮艦加魚雷艇6艘,總排水量32100,火炮195門,魚雷發射架556,平均航速10.2節。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普遍列裝速射炮,而北洋幾乎沒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當3倍差距。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都是戰爭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艦,平均航速高達19.4節。

軍艦上差距明顯,但北洋海軍不孬。

【1】海戰開始一小時

很多人說北洋海軍的雁形戰術不好,實際來看,北洋並沒有因為戰術吃虧。敵方側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卻把船腹露了出來。

開戰後,日本聯合艦隊魚貫縱陣,繞功北洋右翼弱艦。北洋海軍以定遠、鎮遠為居中犄角雁行隊列,攻擊日方後側弱艦。雙方都是先撿對方軟柿子捏。北洋超勇、揚威受到重創,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戰鬥力。海戰開始一小時,北洋不落下風。

【2】第二階段

前期北洋旗艦定遠受損,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戰鬥,導致各艦各自為戰,日方指揮其實也是一團糟。不過,日軍“第一遊擊隊”新型巡洋艦速度優勢,開始體現出來。“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後方,對形成北洋艦隊夾擊之勢。

北洋艦隊開始落入被動,但是整體上還是臨危不懼、奮勇還擊,超勇、致遠號都是戰鬥到船毀人亡,以死報國,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北洋艦隊沉沒4艘,逃遁兩艘。日本聯合艦隊3艘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戰場上還在戰鬥的主力艦,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轉為全面防禦。

【3】北洋沒有戰鬥力了嗎?

雖然,北洋艦隊拿日本艦隊的快速巡洋艦沒辦法;但是,日方對北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也沒辦法。北定遠、鎮遠與在5艘日艦圍攻下,仍然纏鬥一個小時,死戰不退。

等到稍作修復的靖遠、來遠兩艦和幾艘魚雷艇回援,靖遠艦代替旗艦,升旗集隊,還要繼續再戰。

北洋艦隊沒有丟臉,雖受重創,不死不退。是日艦先慫了,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場。

【4】戰後盤點

北洋艦隊沉沒5艘,死傷1000人左右;日本聯合艦隊重創5艦,死傷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艦隊損失更慘重。北洋艦隊就是吃虧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艦隊,打出的炮彈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軍不孬。將近5個小時的鏖戰,整個晚晴就沒有比這更頑強的戰鬥了——雖敗猶榮。

【李鴻章和淮軍葬送了北洋艦隊】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有一戰之力。

但是,李鴻章只是把北洋艦隊,當做他升官發財的工具。一招“棄戰保艦”,直接把軍艦放港裡在當做陸軍炮臺使用。

平壤之戰,主帥葉志超不戰而逃,甲午陸戰大轉折。

旅順戰役,黃仕林不戰而逃,旅順炮臺落入敵手。

號稱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堅持了2小時。看好了,葉志超、黃仕林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合肥老鄉。

甲午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力主避戰求和,準備拿起筆桿子籤賣國條約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為啥不敢一戰?

他欺上瞞下,在慈禧跟前吹噓北洋多厲害。他內心當然明白他的洋務,就是紙糊的形象工程。還有人給他辯護苦苦什麼支撐,實際上是辛苦撈油水。這樣的人要不是賣國賊?汪兆銘都不服了。


爾朱少帥


北洋水師如果真的不堪一擊,在黃海海戰時日本艦隊又何必先撤退呢。

在甲午戰爭期間,清軍的陸軍確實大部分都不堪一擊,聞風即潰。不過作為清朝武裝力量裡最像近代軍隊的北洋水師,雖然因為經費所限,戰艦長期沒有得到更新,現有軍艦也缺乏保養,而且北洋水師後勤也存在很大問題,所需的炮彈和燃煤供應都嚴重不足,也出了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但是在戰爭中的總體表現還是不錯的。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是為運送陸軍的船隊護航而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此戰北洋水師在總噸位和航速上都處於劣勢,而且日本大量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在火力上也佔據優勢。但是為了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北洋水師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奮力苦戰。

海戰中定遠、鎮遠在中彈上百發的情況下堅持在戰場上不後退,靖遠、來遠、平遠等艦受傷以後,退出戰場緊急搶修以後依然趕回來繼續戰鬥,而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雖然戰沉,表現也是非常英勇。

也正是因為北洋水師苦戰不退,日本聯合艦隊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擔心天黑以後遭到北洋水師的魚雷艇偷襲,所以不得不先撤出戰場。在大東溝內卸載清軍部隊的運輸船隊得以安然無恙。

當然,在海戰中北洋水師也有一些人表現不好,像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和廣甲艦管帶吳敬榮兩人最後當了逃兵,不過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在海戰中的表現遠遠優於一觸即潰的清軍陸軍,更不能說不堪一擊。


不沉的經遠


甲午海戰清軍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這場戰爭最後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在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同仇敵愾,給與日軍巨大的殺傷,但是自身也是損失慘重。戰爭即將爆發時北洋海軍無論是在火力還是在機動力方面都明顯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爭準備上也因為受到李鴻章要求洋人調停中日戰事受到影響,戰爭準備倉促,特別是炮彈準備嚴重不足,在黃海海戰中由於缺乏彈藥導致日本軍艦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損失五艘軍艦的慘重代價。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較量就是豐島海戰,這場海戰規模不大參戰的雙方軍艦隻有五艘,日軍三艘北洋海軍兩艘,但是就是這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進行了近7個小時。1894年7月25日吉野艦首先向濟遠艦開炮射擊,隨後濟遠艦還擊,中日戰爭正式爆發,海戰中濟遠艦打壞浪速艦的信號索具,機關炮則在空中向吉野艦瘋狂掃射。廣乙艦開炮又炸壞了浪速艦的錨機,但是自己也被日艦屢屢擊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戰場,最後只留下濟遠艦獨自和日艦鏖戰,濟遠艦瞄準吉野艦巨炮炮彈擊穿吉野艦左舷打壞發電機,炮彈穿過機艙防禦裝甲落入輪機艙,可惜並沒有爆炸,這顆炮彈倘若爆炸吉野艦也就完了。海戰最後濟遠艦用尾炮連開四炮擊穿吉野艦艦艏水線,吉野艦艦艏大量進水開始變得頭重腳輕,這才停止對濟遠艦的追擊。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雙方在距離5300米時定遠艦305毫米巨炮首先開炮,揭開黃海海戰的序幕,海戰中日軍旗艦松島被定遠艦榴彈擊中劇烈的爆炸引燃松島120毫米速射炮炮彈,又再次發生劇烈爆炸造成數百人死亡,松島失去作戰能力並放棄對整個艦隊的指揮。日艦橋立號主炮被炸燬,造成四名軍官死亡十數名士兵負傷,日艦比睿號被定遠艦擊中側舷17名軍官當場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傷口海水灌入退出戰場自救,日艦赤城號被擊成重傷,艦長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補生橋口廣次郎分隊長佐佐木陣亡,代理艦長受傷,,,,,,戰至最後海面上北洋海軍只有定遠艦和鎮遠艦在和五艘日艦激戰,伊東祐亨害怕天黑之後遭到魚雷艇襲擊率領艦隊首先退出戰場,隨後經過損管處理後的其餘四艘軍艦對日艦展開追擊,一邊追擊一邊開炮射擊。

1895年2月7號伊東祐亨向北洋海軍發動總攻,第一遊擊隊駛往劉公島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駛往劉公島東口,本隊向劉公島正面進攻,在距離劉公島5800米時劉公島守軍開炮擊中松島,炮彈貫穿煙囪炸傷軍官三名,橋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後被擊中起火,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威海衛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北洋海軍和陸地炮兵相互配合抵禦日艦的進攻,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終究是敵眾我寡最後慘遭失敗,17日北洋海軍向日本艦隊投降,日軍俘獲北洋海軍軍艦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鐵甲艦鎮遠,下午康濟艦載著丁汝昌,劉步蟾,林泰增,戴宗騫,沈壽昌的屍體和一千多名官兵駛往煙臺,北洋海軍自此煙消雲散。在戰爭中北洋官兵奮勇殺敵,毫無畏懼,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最後失敗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的海疆,抵禦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後人歌頌銘記。


微風書房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喝下鴉片,以身殉國。他死後,他的部下率北洋水師殘部向日軍投降,並與日軍簽訂了《威海降約》。至此,號稱“亞洲第一海軍”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近代清政府雖然已是強弩之末,腐朽不堪,但每年卻撥出400萬兩白銀,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堅船利炮。李鴻章從1888年開始,用7年時間,把北洋海軍建成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

這樣一支近代化海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泱泱大清國為何打不過彈丸之地的日本島國?讓我們從頭說起:

十年磨一劍,霜寒未曾拭

十九世紀中葉,英法等街上國家憑藉著自己堅船利炮敲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在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一系列的敗仗之後,清政府內部的改革派人士開始思索強國之路,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軍工行業的改革發展。

1875年,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等人開始積極的上書陳述強國策略,認為“強國之道最主要的在於海軍板塊”,也就是“海防”體系。同年5月,光緒皇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同意了李鴻章等人的“海防”重於“塞防”策略,開始撥款組建北洋水師。

當時李鴻章等人做出“海防”最重這種決策是有原因的:除了北方沙俄以外,其他譬如英、法、日本等帝國主義列強對於清政府的主要進攻路線都是海上,而中國自清初開始就一直施行的是“閉關鎖國”策略,對於海軍的發展幾乎為零。於是,當列強的軍艦開赴中國海岸的時候,除了沿海老炮臺之外,清政府根本沒有一戰之力。

此後十餘年,經過李鴻章等人的多方奔走,清政府最終從西方各國購買了一系列的現代化蒸汽動力軍艦,其中有原廠出品,也有自己進行了加工改良的軍艦。與此同時,李鴻章還積極創辦天津水師學堂,並派遣水軍士兵前往西方學習海軍知識。

“亞洲第一海軍”的第一炮——豐島海戰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其中以“定遠艦”、“鎮遠艦”為首的八大主力艦艇更是憑藉著自身先進強大的火力配置以及動力系統被譽為當時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一時之間名聲鵲起,也使得清政府的影響力在亞洲地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對於北洋水師來說,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榮譽罷了。直到1894年7月,屬於北洋水師真正的挑戰才正式到來。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經過“明治維新”的徹底改革之後,國力突飛猛進,日本本土的狹小格局早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

於是日本人將眼光瞄準了覬覦已久的東亞各國,首當其衝的便是地大物博的古老中國。1894年7月,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上交鋒——“豐島海戰”正式爆發。北洋水師開戰告負,“廣乙號”被日軍群毆擊沉。

從大東溝到威海衛

嚐到了甜頭的日本人開始步步逼近,兩月後在黃海海域同北洋水師舉行大規模海戰,史稱——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中,清政府北洋水師同日本的聯合艦隊幾乎都是傾巢而出,戰鬥共持續了一天左右。

最後由於日軍聯合艦隊的數艘戰艦遭受重創而日本方面撤出戰鬥,雖然明面上是北洋水師佔了上風,但實際上日本軍艦雖然遭受了重創卻並未被擊沉,而清政府方面有五艘戰艦被擊沉,主力艦“來遠號”遭受重創,幾乎癱瘓,傷亡人數更是達到了恐怖的4:1。

中日甲午海戰本來是北洋水師方面取得了優勢,然而懦弱無能的的清政府卻將血淚換來的戰果拱手送人。不久之後,北洋水師奉命撤出黃海海域並前往威海衛進行休整。隨之而來的便是黃海海域制海權的易主。

讓世界為之動容的“旅順大屠殺”

日軍在取得制海權之後立即發兵攻打旅順等地,由於失去了北洋艦隊的保護,旅順等地基本成為了待宰羔羊。1894年11月,日軍攻破旅順城池,並在此進行了為期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一時之間,旅順等地血流成河、屍骸遍地。

後來根據史料統計,日本侵略者在旅順大屠殺中共殺害中國居民多達兩萬餘人,種種獸行可謂是罄竹難書。第二年春,日軍開始將戰略目標轉向了撤退到威海衛的北洋水師,一番苦戰之後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並撤退到了劉公島上。

心懷鬼胎的各級官員

原先北洋水師在威海衛駐紮的時候,威海衛沿岸還是有數量龐大的海防炮臺,但是守軍卻只有幾千人,而日軍的海軍陸戰隊確實中方的十倍之多。面對威海衛被兵臨城下的緊張局面,直隸總督李鴻章親自向皇帝上書請求山東方面派兵相助。

不料這山東巡撫卻是前一陣子剛剛走馬上任的新官,並且是李鴻章的死對頭,屬於翁同龢一派。這個人一看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被困,高興還來不及呢,更別說派兵相助了。但是表面不能不表示一下,所以這小子派了一批修黃河河堤的民夫前往威海衛。

當時早已經被摘去頂戴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看到雙方實力如此懸殊,便對守軍將領戴宗騫說出了派士兵與炮臺共存亡的建議。結果戴宗騫這小子狂妄自大,最後兵敗被殺,威海衛沿岸的炮臺也落入了日軍手中。

山東巡撫派來的民夫一看威海衛被破,早已經嚇得魂飛魄散,哪裡還有前去助戰的勇氣,一溜煙跑回了煙臺地帶。沒有了威海衛炮臺的保護,北洋水師只好全部向劉公島一帶撤退。

提督死,北洋滅

此時此刻,丁汝昌還在期盼著山東巡撫的援兵到來,結果望穿雙眼也沒有看到一兵一卒。一方面是援軍的久盼不至;另一方面,劉公島上僅有的幾處水井早已經無法滿足數千守軍的需求,士兵們怨聲載道,早已沒了戰心。

丁汝昌看到這樣的情形,心中也已經有了為國獻身決心。他對當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說:“我的士兵可以投降,但前提是你不能傷害他們,而我本人則早已做好了為國獻身的準備,你不必再勸降我了。”

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喝下鴉片,最終以身殉國。他死後,他的部下率劉公島上的北洋水師殘部向日軍投降,並與日軍簽訂了《威海降約》。至此,名震一時的清政府北洋水師正式成為了過去,而腐朽無能的清政府也逐漸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民族危機正式爆發。

北洋水師覆滅的真正原因

北洋水師從“亞洲第一艦隊”到威海衛全軍覆沒,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這兩個方面:

  • 第一,清政府的內部原因,這一方面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根本原因。清政府在當時自身的政治制度還是封建帝制,相比於西方國家的民族政治無疑是要落後許多。

國家危難之際,不去改變上層建築的結構,單單對錶面上的軍事裝備進行加強,這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一種方法,哪怕是甲午中日戰爭獲勝,清政府也很難再向前發展。

另外,當時在清政府內部主要分為兩大派系:一邊是直隸總督李鴻章;而另一邊則是帝師翁同龢。這兩個人雖然都是主戰派,但卻有很深的私人恩怨,所以在北洋水師作戰期間,翁同龢是處處找茬,這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北洋水師的最終覆滅。

最後一點則是北洋水師的整體素質相比於日軍聯合艦隊有不少的差距,作戰期間二者的戰場表現截然相反。還有像朝廷上下對於北洋水師軍餉的層層剋扣,以及清政府對於同日本作戰的戰略計劃都直接或間接性的對北洋水師覆滅產生了影響。

  • 第二,外部原因。這一方面主要還是指中日雙方政治制度的差距和整體素質的差異有很大的區別。相對而言,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軍隊建設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腐朽的清政府要先進了很多。

早已註定的結局

一個是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另一個是古老腐朽的封建王朝,或許中日之間的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最終結局。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數不清的例子擺在我們眼前,雖然歲月早已經將過往的塵埃埋藏於地下,但“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恆古不變。唯願我輩自強不息,振興中華!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而且這段歷史還有著不少的史料流傳至今,我們通過前人的記述,探尋一下百年的那場大海戰。

北洋水師始建於1888年,是著名的洋務派領袖李鴻章親手操辦,由於中國海域遼闊,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氣創建了四支近代海軍艦隊,其中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裝備最精良,也曾被美國一度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艦隊。


清政府當年創建的目的很簡單,說好聽點是保家衛國,說直白點就是維繫統治,擺出一個大架勢,不要輕易被西方人打進家門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在創建之初得到了財政支持,但在無戰時期是並沒有繼續發展海軍的,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幾年來不僅新艦船未增一艘,連炮彈也都是當年陳舊的壓倉貨。

清政府的海軍雖然看起來規模龐大,但卻是外強中乾,外無戰事磨礪,內也沒錢維護,很快就出現了武備廢弛、船艦老化等惡劣現象的發生。



而此時的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迅速崛起。不僅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擴張野心也昭然若揭,並通過多年戰備積攢了可觀的物質基礎,便主動挑釁北洋水師,揭開了黃海海戰序幕。

在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已經表現不俗了,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以傷亡六艘戰艦的代價重創了日軍五艘軍艦,這還是在北洋水師落後日軍艦隊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況下,還是在北洋水師船速不及日本船艦的情況下。

有不少人都認為海軍敗亡的原因是因為“雁形陣”陣法,其實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師除了兩艘鐵甲艦外,其他艦船的移速都比較落後,一旦齊頭並進不僅發揮不出鐵甲艦的移速和攻擊優勢,還很有可能把周邊小艦置於日軍艦隊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無法形成艦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陣的掎角之勢可以彌補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師之敗並非是輸在作戰戰略上,也不是因為指揮人員水平不夠,而是落後在了武器裝備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魚雷方面,是近代海戰的勝負關鍵。

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完全是一個偽命題,逝去的北洋將士們已經用戰爭結果證明了一切。


納蘭談史


中日甲午海戰,亦稱黃海海戰,最終以清廷的慘敗收場。雖然當時個別水師將領體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總體來講,清廷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的確不堪一擊,當時清廷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實際上無論是軍艦的數量、噸位,還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師完全落後於日本艦隊,再加上在士兵訓練和制度方面的劣勢,最終導致了北洋水師的戰敗。

△黃海海戰示意圖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的完敗暴露出各種問題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海戰,清廷花費巨資建造的北洋水師完敗,戰敗的北洋艦隊被迫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完全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黃海海戰的失利,可以說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艦隊混雜,編隊無法保持:清廷雖為北洋艦隊投入極大,但實際上卻是買買停停,十艘主力艦艇新舊不一,而當時世界海軍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更新可謂日新月異,這就導致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質量參差不齊,而這在雙方接戰的第一時間便暴露了出來。海戰爆發之後,由於北洋水師艦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揚威”艦齡已達十三年的艦船,很快便脫離了艦隊。擔任先鋒艦隊的四艘日本戰艦很快發現了這一弱點,他們迅速橫越北洋艦隊,圍攻脫離艦隊的超勇、揚威,老朽陳舊、速度遲緩、炮火不濟、防禦力極弱的兩艘戰艦雖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艦的齊射之下中彈起火。

△黃海海戰交戰示意圖

2、失去指揮,艦船各自為戰:這個倒不是丁汝昌的責任,而是因為旗艦“定遠”號年久失修的原因。由於艦橋年久失修,在定遠號以305毫米巨炮射擊之時,艦橋竟然被震塌,導致指揮旗落地,而遠望臺擊毀也隨即被日軍艦隊第一批排炮擊毀,丁汝昌“右邊頭西以及頸項皆被燒傷”,導致北洋水師喪失統一指揮,各艦逐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暫裹傷之後,雖然在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激勵將士,同心效命”,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也在丁汝昌負傷後,“代為督戰,指揮進退”,尤為出力,但於全局來說收效甚微。北洋艦隊最終落入敵艦圍攻當中,於此不無關係。

△丁汝昌

3、將領畏戰,方伯謙率先逃跑:在交戰伊始,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便遲遲未能就位,在致遠號與敵人殊死搏鬥之際,我們並未能看到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有何作為,其反而在致遠號重傷將沉之際果斷率領濟遠號脫離戰場,逃之夭夭,與濟遠號同一小隊的廣甲號見狀,隨之同樣逃走。更為可笑的是,方伯謙在指揮濟遠號逃跑之際,簡直堪稱慌不擇路,竟然還撞沉了因重傷脫離戰場,正在緊張搶修的揚威號,而廣甲號更是在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的時候觸礁擱淺。致遠號重傷沉沒,濟遠號、廣甲號逃之夭夭,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左翼完全喪失戰鬥力,間接導致右翼的經遠號陷入日艦圍攻之中,最終被擊毀沉沒。

△方伯謙

此役北洋水師雖然慘敗,但雙方交戰後的第一階段,北洋水師其實打的很不錯,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艦艇同樣被打的喪失了戰鬥力,而且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將官以及部分士兵體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同樣值得肯定。

北洋水師的戰敗,內在原因其實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雖然是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遭遇慘敗的主要原因,但戰敗其實並不僅僅體現在戰場上,在北洋水師的整個建設過程中,清廷其實就已經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雖說清廷在北洋水師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實上這種支持不僅時斷時續,而且在1891年之後,在戶部尚書(光緒老師)翁同龢的主張下,北洋水師經費被大幅度削減,北洋水師至此舉步維艱。隨後燃煤、鍋爐、炮彈等各方面原因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正常維修訓練無法保證,甚至連保養都難以為繼。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夕卻採取“以國賭運”的方式,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北洋水師

2、朝中掣肘嚴重。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與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而鑑於翁同龢與光緒帝的關係,光緒皇帝對李鴻章也產生了消極看法。更為嚴重的是,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更是對淮系文武大員開始重點打擊,御史李念茲甚至說出了“淮將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這樣的話。這種環境下,北洋水師想獲得長足發展,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鴻章

3、裝備嚴重落後。在甲午戰爭前後,世界海軍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北洋水師的發展恰恰在此期間陷入停滯。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虧,日軍裝備的反後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5到6發,而北洋水師裝備的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其次在艦船的航速上同樣吃虧,北洋水師根本沒有與日本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隊形轉向不利便是受此影響。最後北洋水師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還有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

總之,北洋水師的失利以及不堪一擊,雖說有前線將士的責任,但清廷在建設北洋水師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才是最為致命的。


香茗史館


甲午海戰,清軍並非不堪一擊,而終戰敗,非參戰清軍戰之過,而是人禍。

首先從清軍軍人的戰鬥來說,海戰中的軍人的戰鬥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一,指揮員覺著應戰,指揮得當。戰鬥開始於1894年9月15日上午,參戰的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剛護送了4000名入朝授軍後返航到達大連灣這個地方遭遇了日軍,戰鬥隨即爆發。丁汝昌沉著應戰,命整個水師艦隊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定遠號擔當旗艦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併發布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第二,將士們勇猛抗敵,捨生忘死。

關於這一點,從我方來說,定遠艦炮塔起火,指揮官被燒傷卻拒絕躲入船艙在甲板上繼續指揮;超勇號被擊中沉沒,管帶黃建勳拒絕救援,從容赴死與艦上大部官兵一起壯烈犧牲;致遠艦將沉時衝向敵艦,除7名船員被救外,其餘將士全為國捐軀;整個海戰歷經5小時,除極少人臨陣脫逃外,600多名清軍將士血灑黃海。從這些可以看出,清軍將士們並非貪生怕死,不堪一擊之軍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為國家所拋灑的鮮血。

可是,戰鬥終是敗了,而且敗給了一個小小島國日本,終是讓我們心傷。那怎麼敗了的呢?

原因當然是複雜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各種原因都有。我這裡不想一一來分析。我只從這一次戰鬥來看,來說我的觀點:非戰之過,而是人禍。

近現代戰爭,雖然從整個戰爭的角度來講,正義的戰爭必勝。可是從一次戰鬥來說,武器也是決定勝負的一大重要因素。

北洋水師看起來是中國的海軍主力,可是腐敗的體系已經導致這隻軍隊外強中乾了。據資料介紹,當時的艦隊炮彈不足,質量不好。一隻艦隊,5個小時的戰鬥,彈藥就不夠了定遠和鎮遠的主炮炮彈全部用光。我們在一些電影裡也看到,明明有好的射擊機會,可是炮彈卻啞了,不知道當時參加的軍人心中是有多涼啊。這一點,外國人其實早就注意到了。在黃海戰前半個月,英國人赫德就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當前的難題是軍火,北洋艦隊有藥無彈,有彈無藥,漢納根(北洋艦隊的英國顧問)已受命催辦彈藥,他想能湊夠打幾個小時的炮彈,以備作一次海戰,在海上拼一下,迄今無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遠無到手的希望了。“

你看,我們只看這一點就能看到,這仗叫軍人們怎麼打?

當然,還有更多原因,我就不說了,我說這些只是想證明一點:

參戰清軍的軍人是勇猛的,並非不堪一擊,可是整個軍隊是腐敗的,不堪一擊的,所以——敗了。

不知道我的觀點,你能接受嗎,歡迎點評。


摯守靜篤


每每看到甲午海戰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無數人殫精竭慮,辦廠、開礦、籌備海軍、改革制度、培養人才,已經看到一絲希望,卻在短短四個半小時的海戰中,喪失殆盡,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被一個剛剛打開國門30年,國力遠遠不及的日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平心而論,雙方之間的差距沒有想象那麼大,比之今日中國男足與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場之上,差一線就是天壤之別,更何況,日本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我們依舊抱殘守缺,即便甲午海戰贏了,也無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來看看力量對比:1894年9月17日抵達大東溝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共計18艘,除去炮艇魚雷艇,主力戰艦約為10艘。

其中,定遠(丁汝昌就在定遠艦)鎮遠兩艘主力艦,排水量過7000噸,各有14英寸巨炮4門,12英寸巨炮四門,時速14.5海里。這兩艘軍艦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國海軍依然是鉅艦,在當時可謂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日本海軍的主要對手。

致遠、濟遠、靖遠、來遠、經遠等巡洋艦5艘,排水量2-3000噸不等,時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楊威、廣甲等三艘較大炮艇,排水量1300噸,時速15海里。

日軍主力艦12艘,其中3000噸左右巡洋艦7艘,包括吉野艦(看到這兩個字就刺眼,所以我從來不去吉野家吃飯),秋津洲、松島(日本艦隊旗艦)、千代田、嚴島、橋立、赤城等,這幾艘都是1888年以後下水的新式軍艦。

噸位和數量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師卻存在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1888年以後再無新艦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標準,軍艦剛剛具備戰鬥力,但當時卻是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新裝備層出不窮,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般,幾年時間,就是巨大的技術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雖然搶購了12門,但還沒有來得及安裝。

在艦炮對轟時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著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擊,射速快,意味著同樣時間,可以多打出幾發炮彈。

定遠艦主炮從裝彈到發射,約要五分鐘,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鐘可以打五彈。

李鴻章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他曾多次上書希望添置新艦,但都遭到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阻攔,作為帝師,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國理政,卻是個老幫菜,不僅不懂現代戰爭理論,還公報私仇。

當時民間有諺語: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前一句說李鴻章腐敗,後一句說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於北京,祖上是江蘇常熟人,作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他的人品學識毋庸置疑,但對李鴻章,卻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臉。

兩人的恩怨說來話長,除了帝黨、後黨之爭,私下有傳言,當年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曾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兩人的關係的確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來,李鴻章挾洋自肥,貪汙腐敗,那麼多軍費花出去了,連個日本小邦都搞不定,還天天嚷著要買新艦,就是中飽私囊。

有翁同龢這道攔路虎,新艦買不成,但添置快炮總可以,無奈趕上慈禧60大壽,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園子去了。

據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考證,慈禧的私房錢差不多有兩萬萬兩,修十個園子也夠了,但這個老妖婆是個財迷,到死都不願意花自己一分錢。

有這兩個惡鬼在前,北洋水師就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深知底細的李鴻章極力避戰,寄望於歐美調停,但年輕氣盛的光緒和滿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卻不想放過他,接二連三下旨開戰。

不僅僅是他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鴻章開戰。

這些人裡,有些是不懂軍事,有些是算政治賬,但大部分,都是隨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鴻章失敗。

在他們看來,北洋失敗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就能趁機把李鴻章扳倒。至於江山社稷,管個毛線。輸一場算什麼,我天朝上國,輸得起!

而無知的慈禧太后,也認為北洋水師勝算很大,既然能贏,為什麼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北洋幾乎全軍覆沒。

除了臨陣脫逃的方伯謙,其他將士可謂三軍用命,拼死一戰,無奈裝備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賽一般,場上九十分鐘個個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戰勝對手,那麼人家前期那麼多的青訓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師攜帶了大量穿甲彈,缺乏爆炸彈,而日軍戰艦講究快速,裝甲並不厚實,日艦西京丸被打了四個孔都沒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由於歷史原因,北洋將官多出自福建,廣東番禺的鄧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擠,有研究認為他執意與艦共存亡就是源於此事。

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在受到指摘,有個在北洋服役的英國混混泰勒爾曾在事後著書大言不慚誹謗劉步蟾,認為他剛愎自用,以雁形陣迎戰,指揮不利。

其實這個泰勒爾只是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混混,英文寫作水平還不如留英的劉步蟾,哪裡懂得海戰知識,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究其原因,還是北洋裝備及後勤保障太差,加之倉促迎戰準備不足,讓日本人一擊得手。

但這場海戰的失敗卻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大清國雖屢屢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諸國強盛日久,失敗不足為奇,而日本不過是新晉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國,邁入強國行列,極大刺激了中國人,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

可惜,變法依舊失敗了,還引來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