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用户68996591


1894年,朝鲜统治者昏庸无道,爆发了东学党起义,统治者都一个德性,死也不舍得丢权,于是朝鲜向西洋爸爸求救。

但是西洋爸爸大清到了,东洋兵叔叔也到了,叛乱平息了。按说消防队去灭火,火险消除了,消防队该撤了,都该打道回府了,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两伙消防队都不走了,他们要帮房东清理火灾隐患。

李鸿章一看这事情挺棘手,知道来者不善,于是请列强出面,因为慈禧的六十诞辰要到了,这个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正忙着张罗呢 。

日本人当然不答应,你们办寿诞又不是我们天皇办,俺没有那个耐心。此刻日本已经从一头小狼崽成长为一头半大狼,一头就闻到血腥就急不可耐的狼了。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磨刀霍霍、富国强兵。日本从国家收入里拿出六成来壮大军队。

天皇还以身作则,每年从自己的小金库拿出30万元贴补国防。还忽悠公务员拿出工资的十分之一去爱国、爱军。

在举国狂热的爱国情绪感染下,很多爱国的日本女人下南洋发展绿色无污染产业,赚钱后寄回祖国捐给军部买军舰。

日本可以说真的是万众一心,就等着找茬开干。

而大清还在陶醉于洋务运动的光环下,沾沾自喜。大清的舰队不敢说是世界第一,但在亚洲说大清是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大清舰队在1891年曾到访日本耀武扬威,日本全国都被震撼,日本军界大惊失色,日本海军更是惶恐万分。

但一个有心的日本将军却发现了一个细节:炮管上布满灰尘,只有那些晾晒着水兵衣服的炮管上蛮干净的,看来经常晾晒。

这个日本将军嘴边顿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回去后告诉天皇,大清所谓的无敌舰队就是群纸老虎,不堪一击,这个日本将领就是日本海军将领伊东祐亨。

那时候,没有武器禁运,没有出口限制,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李鸿章那儿只要有钱,完全可以从列强那里买来自己想买的武器、舰船。

可是有一样东西他是花钱买不到的,那就是人的精神,人的素养,还有一个国家的民族气概,以及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制度。大清不是输在了武器装备,而是输在了制度上。

正因为制度,两广、两湖的高官才要拼命拍慈禧的马屁,打着海军的名义向外大肆敛财,搜刮民脂民膏拿去修颐和园。

正因为制度,一个国家有钱花巨款去修建颐和园,却没有钱去购置军备。

也是因为制度,大清的统治阶层花天酒地、穷奢极欲,整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左宗棠去新疆打仗还要到处借贷筹集军费。

一个国家到了打仗去借贷的时候,一个政权都连打仗的钱都拿不出来的时候,这个政权就有病了,病的不轻,病入膏肓;这样的政权不死,天理都不容。

说它是死于武器落后不假,说它是死于将领腐败怕死也不错,但归根结底是死于制度。

慈禧自己就不在乎自己的军队了,不看重自己的江山了,寿诞当然更加重要,谁还会为这样的主子卖命?

慈禧寿诞和光绪大婚的时候,内务府里有的是钱,可是慈禧却分文不用,全都是从国库里面拿。

那些让无数清粉们乐此不疲、歌功颂德的满清政权后期,就是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打一枪就要举白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政权。是一群高喊"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口号、被民脂民膏养肥的饭桶。

当举国为清政府割地而痛心疾首的时候,统治者却为割地免灾而举杯庆祝,因为在他们眼里,江山是自己的,是满清的、是八旗的,我想给谁就给谁,哭丧着脸做什么?你们这些奴才也配?

还是因为制度,大清国营的开滦煤矿生产的无烟煤都不卖给北洋舰队,因为他们卖给东洋人的话可以卖高价,能够多赚钱。所以北洋舰队烧不起无烟煤,只能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黑烟煤,这样一来,军舰15节的航速实际上能打八折就不错了。

正是制度导致落后,落后才要挨打。日本人从心底藐视这个病入膏肓、却妄自尊大、到处装腔作势的天朝,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1894年7月23日,日军突然进攻汉城王宫,打败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上台,推翻了亲华政府。

一个自身难保的政府还要到处耀武扬威装什么大瓣蒜,日本人心里不忿,决心彻底把它打出原形。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前去朝鲜为自己的傀儡打气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

清军有良好的国际法观念,拉大旗作虎皮借英国人的运输船来吓唬日本,日军根本就不鸟,二话不说,直接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战争历时9个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李鸿章代表大清跟日本人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说到甲午战争,都会说官兵作战如何英勇,武器如何落后,炮弹不开花。对制度落后避而不谈或视而不见,就像一个医生给人看病,你光捡症状夸夸其谈,对真正的病因讳莫如深,这不是对病人好,而是拿人命当儿戏。只想问一句,这样的军队跟日本的装备掉个个儿,真就能打赢吗?


历来现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其中黄海海战虽然是一边倒,但已经是1840年以后清军,打过最好的战斗之一。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近300人。

其实仅仅激战5个小时这一点,就很了不起。陆战中,清军见到洋人基本就是闻风而逃。

当时陆军在朝鲜平壤是实力很接近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

我军被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打酱油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影响不大。

但致远、经远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损失很大。

由此,我军还剩下7艘军舰,但也基本都有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都中弹100发以上。

但日本损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军舰和代用舰,无足轻重。比睿号则是老式铁甲舰,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松岛号是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影响很大。


客观来说,北洋水师打的还可以。我们看看日军受损情况。

日本联合舰队损伤相当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

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修理了1个月才恢复。

北洋水师惨败,主要是装备有差距。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而此次海战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现不佳,重炮被证明只适合对付铁甲舰,对于普通军舰的破坏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径速射火炮,却能够摧毁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也可以重创铁甲舰。

日本中口径速射炮71门,北洋舰队仅有2门,其余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战后统计过,日军炮弹发射量是北洋水师20倍。即便日本炮击命中率低一些,击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赢都难。

所以,北洋水师在装备如此悬殊下,打出这种战绩算不错了。

可以说,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打的最好的海战。


萨沙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尔朱少帅


北洋水师如果真的不堪一击,在黄海海战时日本舰队又何必先撤退呢。

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陆军确实大部分都不堪一击,闻风即溃。不过作为清朝武装力量里最像近代军队的北洋水师,虽然因为经费所限,战舰长期没有得到更新,现有军舰也缺乏保养,而且北洋水师后勤也存在很大问题,所需的炮弹和燃煤供应都严重不足,也出了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但是在战争中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是为运送陆军的船队护航而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此战北洋水师在总吨位和航速上都处于劣势,而且日本大量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在火力上也占据优势。但是为了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北洋水师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奋力苦战。

海战中定远、镇远在中弹上百发的情况下坚持在战场上不后退,靖远、来远、平远等舰受伤以后,退出战场紧急抢修以后依然赶回来继续战斗,而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虽然战沉,表现也是非常英勇。

也正是因为北洋水师苦战不退,日本联合舰队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担心天黑以后遭到北洋水师的鱼雷艇偷袭,所以不得不先撤出战场。在大东沟内卸载清军部队的运输船队得以安然无恙。

当然,在海战中北洋水师也有一些人表现不好,像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和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两人最后当了逃兵,不过相比之下,北洋水师在海战中的表现远远优于一触即溃的清军陆军,更不能说不堪一击。


不沉的经远


甲午海战清军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这场战争最后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在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同仇敌忾,给与日军巨大的杀伤,但是自身也是损失惨重。战争即将爆发时北洋海军无论是在火力还是在机动力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准备上也因为受到李鸿章要求洋人调停中日战事受到影响,战争准备仓促,特别是炮弹准备严重不足,在黄海海战中由于缺乏弹药导致日本军舰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损失五艘军舰的惨重代价。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较量就是丰岛海战,这场海战规模不大参战的双方军舰只有五艘,日军三艘北洋海军两艘,但是就是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却进行了近7个小时。1894年7月25日吉野舰首先向济远舰开炮射击,随后济远舰还击,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海战中济远舰打坏浪速舰的信号索具,机关炮则在空中向吉野舰疯狂扫射。广乙舰开炮又炸坏了浪速舰的锚机,但是自己也被日舰屡屡击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战场,最后只留下济远舰独自和日舰鏖战,济远舰瞄准吉野舰巨炮炮弹击穿吉野舰左舷打坏发电机,炮弹穿过机舱防御装甲落入轮机舱,可惜并没有爆炸,这颗炮弹倘若爆炸吉野舰也就完了。海战最后济远舰用尾炮连开四炮击穿吉野舰舰艏水线,吉野舰舰艏大量进水开始变得头重脚轻,这才停止对济远舰的追击。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双方在距离5300米时定远舰305毫米巨炮首先开炮,揭开黄海海战的序幕,海战中日军旗舰松岛被定远舰榴弹击中剧烈的爆炸引燃松岛120毫米速射炮炮弹,又再次发生剧烈爆炸造成数百人死亡,松岛失去作战能力并放弃对整个舰队的指挥。日舰桥立号主炮被炸毁,造成四名军官死亡十数名士兵负伤,日舰比睿号被定远舰击中侧舷17名军官当场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伤口海水灌入退出战场自救,日舰赤城号被击成重伤,舰长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补生桥口广次郎分队长佐佐木阵亡,代理舰长受伤,,,,,,战至最后海面上北洋海军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和五艘日舰激战,伊东祐亨害怕天黑之后遭到鱼雷艇袭击率领舰队首先退出战场,随后经过损管处理后的其余四艘军舰对日舰展开追击,一边追击一边开炮射击。

1895年2月7号伊东祐亨向北洋海军发动总攻,第一游击队驶往刘公岛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驶往刘公岛东口,本队向刘公岛正面进攻,在距离刘公岛5800米时刘公岛守军开炮击中松岛,炮弹贯穿烟囱炸伤军官三名,桥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后被击中起火,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威海卫保卫战的最后关头北洋海军和陆地炮兵相互配合抵御日舰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终究是敌众我寡最后惨遭失败,17日北洋海军向日本舰队投降,日军俘获北洋海军军舰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铁甲舰镇远,下午康济舰载着丁汝昌,刘步蟾,林泰增,戴宗骞,沈寿昌的尸体和一千多名官兵驶往烟台,北洋海军自此烟消云散。在战争中北洋官兵奋勇杀敌,毫无畏惧,并不是不堪一击,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海疆,抵御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后人歌颂铭记。


微风书房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喝下鸦片,以身殉国。他死后,他的部下率北洋水师残部向日军投降,并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至此,号称“亚洲第一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近代清政府虽然已是强弩之末,腐朽不堪,但每年却拨出400万两白银,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坚船利炮。李鸿章从1888年开始,用7年时间,把北洋海军建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这样一支近代化海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泱泱大清国为何打不过弹丸之地的日本岛国?让我们从头说起:

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拭

十九世纪中叶,英法等街上国家凭借着自己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在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败仗之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人士开始思索强国之路,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军工行业的改革发展。

1875年,清政府洋务派大臣李鸿章等人开始积极的上书陈述强国策略,认为“强国之道最主要的在于海军板块”,也就是“海防”体系。同年5月,光绪皇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李鸿章等人的“海防”重于“塞防”策略,开始拨款组建北洋水师。

当时李鸿章等人做出“海防”最重这种决策是有原因的:除了北方沙俄以外,其他譬如英、法、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对于清政府的主要进攻路线都是海上,而中国自清初开始就一直施行的是“闭关锁国”策略,对于海军的发展几乎为零。于是,当列强的军舰开赴中国海岸的时候,除了沿海老炮台之外,清政府根本没有一战之力。

此后十余年,经过李鸿章等人的多方奔走,清政府最终从西方各国购买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蒸汽动力军舰,其中有原厂出品,也有自己进行了加工改良的军舰。与此同时,李鸿章还积极创办天津水师学堂,并派遣水军士兵前往西方学习海军知识。

“亚洲第一海军”的第一炮——丰岛海战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其中以“定远舰”、“镇远舰”为首的八大主力舰艇更是凭借着自身先进强大的火力配置以及动力系统被誉为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一时之间名声鹊起,也使得清政府的影响力在亚洲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对于北洋水师来说,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荣誉罢了。直到1894年7月,属于北洋水师真正的挑战才正式到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经过“明治维新”的彻底改革之后,国力突飞猛进,日本本土的狭小格局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

于是日本人将眼光瞄准了觊觎已久的东亚各国,首当其冲的便是地大物博的古老中国。1894年7月,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海上交锋——“丰岛海战”正式爆发。北洋水师开战告负,“广乙号”被日军群殴击沉。

从大东沟到威海卫

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人开始步步逼近,两月后在黄海海域同北洋水师举行大规模海战,史称——大东沟海战。这场战役中,清政府北洋水师同日本的联合舰队几乎都是倾巢而出,战斗共持续了一天左右。

最后由于日军联合舰队的数艘战舰遭受重创而日本方面撤出战斗,虽然明面上是北洋水师占了上风,但实际上日本军舰虽然遭受了重创却并未被击沉,而清政府方面有五艘战舰被击沉,主力舰“来远号”遭受重创,几乎瘫痪,伤亡人数更是达到了恐怖的4:1。

中日甲午海战本来是北洋水师方面取得了优势,然而懦弱无能的的清政府却将血泪换来的战果拱手送人。不久之后,北洋水师奉命撤出黄海海域并前往威海卫进行休整。随之而来的便是黄海海域制海权的易主。

让世界为之动容的“旅顺大屠杀”

日军在取得制海权之后立即发兵攻打旅顺等地,由于失去了北洋舰队的保护,旅顺等地基本成为了待宰羔羊。1894年11月,日军攻破旅顺城池,并在此进行了为期四天三夜的大屠杀。一时之间,旅顺等地血流成河、尸骸遍地。

后来根据史料统计,日本侵略者在旅顺大屠杀中共杀害中国居民多达两万余人,种种兽行可谓是罄竹难书。第二年春,日军开始将战略目标转向了撤退到威海卫的北洋水师,一番苦战之后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并撤退到了刘公岛上。

心怀鬼胎的各级官员

原先北洋水师在威海卫驻扎的时候,威海卫沿岸还是有数量庞大的海防炮台,但是守军却只有几千人,而日军的海军陆战队确实中方的十倍之多。面对威海卫被兵临城下的紧张局面,直隶总督李鸿章亲自向皇帝上书请求山东方面派兵相助。

不料这山东巡抚却是前一阵子刚刚走马上任的新官,并且是李鸿章的死对头,属于翁同龢一派。这个人一看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被困,高兴还来不及呢,更别说派兵相助了。但是表面不能不表示一下,所以这小子派了一批修黄河河堤的民夫前往威海卫。

当时早已经被摘去顶戴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看到双方实力如此悬殊,便对守军将领戴宗骞说出了派士兵与炮台共存亡的建议。结果戴宗骞这小子狂妄自大,最后兵败被杀,威海卫沿岸的炮台也落入了日军手中。

山东巡抚派来的民夫一看威海卫被破,早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有前去助战的勇气,一溜烟跑回了烟台地带。没有了威海卫炮台的保护,北洋水师只好全部向刘公岛一带撤退。

提督死,北洋灭

此时此刻,丁汝昌还在期盼着山东巡抚的援兵到来,结果望穿双眼也没有看到一兵一卒。一方面是援军的久盼不至;另一方面,刘公岛上仅有的几处水井早已经无法满足数千守军的需求,士兵们怨声载道,早已没了战心。

丁汝昌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也已经有了为国献身决心。他对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说:“我的士兵可以投降,但前提是你不能伤害他们,而我本人则早已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你不必再劝降我了。”

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喝下鸦片,最终以身殉国。他死后,他的部下率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残部向日军投降,并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至此,名震一时的清政府北洋水师正式成为了过去,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也逐渐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正式爆发。

北洋水师覆灭的真正原因

北洋水师从“亚洲第一舰队”到威海卫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这两个方面:

  • 第一,清政府的内部原因,这一方面是北洋水师覆灭的根本原因。清政府在当时自身的政治制度还是封建帝制,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民族政治无疑是要落后许多。

国家危难之际,不去改变上层建筑的结构,单单对表面上的军事装备进行加强,这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方法,哪怕是甲午中日战争获胜,清政府也很难再向前发展。

另外,当时在清政府内部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边是直隶总督李鸿章;而另一边则是帝师翁同龢。这两个人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有很深的私人恩怨,所以在北洋水师作战期间,翁同龢是处处找茬,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最终覆灭。

最后一点则是北洋水师的整体素质相比于日军联合舰队有不少的差距,作战期间二者的战场表现截然相反。还有像朝廷上下对于北洋水师军饷的层层克扣,以及清政府对于同日本作战的战略计划都直接或间接性的对北洋水师覆灭产生了影响。

  • 第二,外部原因。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指中日双方政治制度的差距和整体素质的差异有很大的区别。相对而言,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军队建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腐朽的清政府要先进了很多。

早已注定的结局

一个是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个是古老腐朽的封建王朝,或许中日之间的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结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数不清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虽然岁月早已经将过往的尘埃埋藏于地下,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恒古不变。唯愿我辈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而且这段历史还有着不少的史料流传至今,我们通过前人的记述,探寻一下百年的那场大海战。

北洋水师始建于1888年,是著名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亲手操办,由于中国海域辽阔,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气创建了四支近代海军舰队,其中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装备最精良,也曾被美国一度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舰队。


清政府当年创建的目的很简单,说好听点是保家卫国,说直白点就是维系统治,摆出一个大架势,不要轻易被西方人打进家门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师虽然在创建之初得到了财政支持,但在无战时期是并没有继续发展海军的,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几年来不仅新舰船未增一艘,连炮弹也都是当年陈旧的压仓货。

清政府的海军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却是外强中干,外无战事磨砺,内也没钱维护,很快就出现了武备废弛、船舰老化等恶劣现象的发生。



而此时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迅速崛起。不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扩张野心也昭然若揭,并通过多年战备积攒了可观的物质基础,便主动挑衅北洋水师,揭开了黄海海战序幕。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已经表现不俗了,战争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以伤亡六艘战舰的代价重创了日军五艘军舰,这还是在北洋水师落后日军舰队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况下,还是在北洋水师船速不及日本船舰的情况下。

有不少人都认为海军败亡的原因是因为“雁形阵”阵法,其实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师除了两艘铁甲舰外,其他舰船的移速都比较落后,一旦齐头并进不仅发挥不出铁甲舰的移速和攻击优势,还很有可能把周边小舰置于日军舰队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无法形成舰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阵的掎角之势可以弥补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师之败并非是输在作战战略上,也不是因为指挥人员水平不够,而是落后在了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鱼雷方面,是近代海战的胜负关键。

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完全是一个伪命题,逝去的北洋将士们已经用战争结果证明了一切。


纳兰谈史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完败暴露出各种问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清廷花费巨资建造的北洋水师完败,战败的北洋舰队被迫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黄海海战的失利,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清廷虽为北洋舰队投入极大,但实际上却是买买停停,十艘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而当时世界海军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质量参差不齐,而这在双方接战的第一时间便暴露了出来。海战爆发之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扬威”舰龄已达十三年的舰船,很快便脱离了舰队。担任先锋舰队的四艘日本战舰很快发现了这一弱点,他们迅速横越北洋舰队,围攻脱离舰队的超勇、扬威,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的两艘战舰虽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舰的齐射之下中弹起火。

△黄海海战交战示意图

2、失去指挥,舰船各自为战:这个倒不是丁汝昌的责任,而是因为旗舰“定远”号年久失修的原因。由于舰桥年久失修,在定远号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之时,舰桥竟然被震塌,导致指挥旗落地,而远望台击毁也随即被日军舰队第一批排炮击毁,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导致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各舰逐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暂裹伤之后,虽然在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也在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但于全局来说收效甚微。北洋舰队最终落入敌舰围攻当中,于此不无关系。

△丁汝昌

3、将领畏战,方伯谦率先逃跑:在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便迟迟未能就位,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我们并未能看到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有何作为,其反而在致远号重伤将沉之际果断率领济远号脱离战场,逃之夭夭,与济远号同一小队的广甲号见状,随之同样逃走。更为可笑的是,方伯谦在指挥济远号逃跑之际,简直堪称慌不择路,竟然还撞沉了因重伤脱离战场,正在紧张抢修的扬威号,而广甲号更是在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时候触礁搁浅。致远号重伤沉没,济远号、广甲号逃之夭夭,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

△方伯谦

此役北洋水师虽然惨败,但双方交战后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其实打的很不错,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舰艇同样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而且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以及部分士兵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北洋水师的战败,内在原因其实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虽然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战败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北洋水师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清廷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虽说清廷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实上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在1891年之后,在户部尚书(光绪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至此举步维艰。随后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原因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北洋水师

2、朝中掣肘严重。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而鉴于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也产生了消极看法。更为严重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更是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这种环境下,北洋水师想获得长足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鸿章

3、装备严重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发展恰恰在此期间陷入停滞。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总之,北洋水师的失利以及不堪一击,虽说有前线将士的责任,但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香茗史馆


甲午海战,清军并非不堪一击,而终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人祸。

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一,指挥员觉着应战,指挥得当。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第二,将士们勇猛抗敌,舍生忘死。

关于这一点,从我方来说,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

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终是让我们心伤。那怎么败了的呢?

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各种原因都有。我这里不想一一来分析。我只从这一次战斗来看,来说我的观点:非战之过,而是人祸。

近现代战争,虽然从整个战争的角度来讲,正义的战争必胜。可是从一次战斗来说,武器也是决定胜负的一大重要因素。

北洋水师看起来是中国的海军主力,可是腐败的体系已经导致这只军队外强中干了。据资料介绍,当时的舰队炮弹不足,质量不好。一只舰队,5个小时的战斗,弹药就不够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我们在一些电影里也看到,明明有好的射击机会,可是炮弹却哑了,不知道当时参加的军人心中是有多凉啊。这一点,外国人其实早就注意到了。在黄海战前半个月,英国人赫德就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

你看,我们只看这一点就能看到,这仗叫军人们怎么打?

当然,还有更多原因,我就不说了,我说这些只是想证明一点:

参战清军的军人是勇猛的,并非不堪一击,可是整个军队是腐败的,不堪一击的,所以——败了。

不知道我的观点,你能接受吗,欢迎点评。


挚守静笃


每每看到甲午海战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无数人殚精竭虑,办厂、开矿、筹备海军、改革制度、培养人才,已经看到一丝希望,却在短短四个半小时的海战中,丧失殆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一个刚刚打开国门30年,国力远远不及的日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平心而论,双方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比之今日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之上,差一线就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日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依旧抱残守缺,即便甲午海战赢了,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来看看力量对比:1894年9月17日抵达大东沟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共计18艘,除去炮艇鱼雷艇,主力战舰约为10艘。

其中,定远(丁汝昌就在定远舰)镇远两艘主力舰,排水量过7000吨,各有14英寸巨炮4门,12英寸巨炮四门,时速14.5海里。这两艘军舰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国海军依然是巨舰,在当时可谓巨无霸一样的存在,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

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等巡洋舰5艘,排水量2-3000吨不等,时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杨威、广甲等三艘较大炮艇,排水量1300吨,时速15海里。

日军主力舰12艘,其中3000吨左右巡洋舰7艘,包括吉野舰(看到这两个字就刺眼,所以我从来不去吉野家吃饭),秋津洲、松岛(日本舰队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等,这几艘都是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式军舰。

吨位和数量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师却存在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1888年以后再无新舰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标准,军舰刚刚具备战斗力,但当时却是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新装备层出不穷,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几年时间,就是巨大的技术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虽然抢购了12门,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

在舰炮对轰时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着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击,射速快,意味着同样时间,可以多打出几发炮弹。

定远舰主炮从装弹到发射,约要五分钟,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钟可以打五弹。

李鸿章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曾多次上书希望添置新舰,但都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阻拦,作为帝师,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国理政,却是个老帮菜,不仅不懂现代战争理论,还公报私仇。

当时民间有谚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李鸿章腐败,后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北京,祖上是江苏常熟人,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的人品学识毋庸置疑,但对李鸿章,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

两人的恩怨说来话长,除了帝党、后党之争,私下有传言,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曾代笔曾国藩弹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两人的关系的确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来,李鸿章挟洋自肥,贪污腐败,那么多军费花出去了,连个日本小邦都搞不定,还天天嚷着要买新舰,就是中饱私囊。

有翁同龢这道拦路虎,新舰买不成,但添置快炮总可以,无奈赶上慈禧60大寿,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园子去了。

据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考证,慈禧的私房钱差不多有两万万两,修十个园子也够了,但这个老妖婆是个财迷,到死都不愿意花自己一分钱。

有这两个恶鬼在前,北洋水师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深知底细的李鸿章极力避战,寄望于欧美调停,但年轻气盛的光绪和满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却不想放过他,接二连三下旨开战。

不仅仅是他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鸿章开战。

这些人里,有些是不懂军事,有些是算政治账,但大部分,都是随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鸿章失败。

在他们看来,北洋失败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就能趁机把李鸿章扳倒。至于江山社稷,管个毛线。输一场算什么,我天朝上国,输得起!

而无知的慈禧太后,也认为北洋水师胜算很大,既然能赢,为什么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北洋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其他将士可谓三军用命,拼死一战,无奈装备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赛一般,场上九十分钟个个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战胜对手,那么人家前期那么多的青训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师携带了大量穿甲弹,缺乏爆炸弹,而日军战舰讲究快速,装甲并不厚实,日舰西京丸被打了四个孔都没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历史原因,北洋将官多出自福建,广东番禺的邓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挤,有研究认为他执意与舰共存亡就是源于此事。

北洋水师的指挥也在受到指摘,有个在北洋服役的英国混混泰勒尔曾在事后著书大言不惭诽谤刘步蟾,认为他刚愎自用,以雁形阵迎战,指挥不利。

其实这个泰勒尔只是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混混,英文写作水平还不如留英的刘步蟾,哪里懂得海战知识,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北洋装备及后勤保障太差,加之仓促迎战准备不足,让日本人一击得手。

但这场海战的失败却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大清国虽屡屡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诸国强盛日久,失败不足为奇,而日本不过是新晋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国,迈入强国行列,极大刺激了中国人,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可惜,变法依旧失败了,还引来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