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陀羅經被,又作陀羅尼經被,一種織有金梵字經文的隨葬物。清代皇帝,后妃(貴人以上)可用陀羅經被,被以白綾製成,上印藏文佛經,字作金色,稱為陀羅經被。王公大臣死後,奏上遺疏,亦可由皇帝御賞“陀羅經被”。現代社會,普通民眾入葬時也可用陀羅經被。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2013年9月28日,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這是織金陀羅尼經被一個世紀之後的首次面世,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被面上織有眾多佛經、佛像、佛塔、花紋等裝飾,既有佛教的神聖,又不失皇室的威嚴。

來歷用途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陀羅經被” 又名“往生被”,亦稱“陀羅尼衾”,上面有多種由梵文(或藏文)書寫的諸佛菩薩真言密咒及諸佛菩薩、金剛力士的功德名號,此經被在清朝是奉旨使用的,沒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使用。佛教認為,它具有不可思議之大威德加持力,無論男女,在壽終之際將此衾覆蓋其遺體上,能令亡者罪滅福生,免除過去世間一切冤家魔障之難,亡者身心安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陀羅尼往生被的使用不拘對象,不論信教與不信教的男女老少,臨終均可使用,甚至生前並不信教,毀謗三寶(佛、法、僧),撥無因果,薄福少德者,亦可通過使用此被消除罪業,與三寶結緣,俗傳亡人披了陀羅尼經被到了陰間,閻王見了都得站起來,恭敬三分。

流傳歷史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有觀點認為陀羅經被是皇家御用的,從元代就開始使用了,但是尚未看到文獻中有元代皇家用陀羅經被的記載。實物更沒有看到。可能是看到陀羅經被主體紋飾是喇嘛塔,因為喇嘛塔到元朝在中國開始盛行,所以才推斷為陀羅經被從元朝開始使用。

慈禧遺物陀羅尼經被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在明朝,文獻仍不見記載皇家使用陀羅經被。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出土隨葬品十分豐富,據《定陵》43頁,第五章出土器物所載:“在定陵出土的大量隨葬品中,品種繁多的紡織品和服飾,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共644件,主要是絲織品,個別衣物為棉毛織品。”還出了許多皇帝皇后的被褥。其中竟然一件陀羅經被也沒有。這主要是,明朝沒有皇家使用陀羅經被的制度。

清朝皇帝在康熙朝之前,喪葬均以滿族習俗進行火化,從康熙皇帝開始學習漢人習俗,喪葬改為土葬。皇家又篤信喇嘛教密宗,陀羅經被又是密宗聖品,所以中期喪葬開始用陀羅經被,晚期擴大了陀羅經被的使用範圍,存世的陀羅經被,大都為清末民國初年的織物。[1]

裝扮紋飾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陀羅經被上用喇嘛塔為主體紋飾,喇嘛塔:呈覆缽式塔身,正面有壹門式臨光門,上面刻梵文經咒;塔剎高大挺拔。剎座飾蓮花,亦稱剎脖子,剎杆上有項輪十三道,代表十三天;剎頂冠以華蓋,亦有流蘇,頂端為仰月、寶珠。

金剛杵: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堅固鋒利。能擊破各種物質,故名為金剛杵。佛教的金剛杵象徵著能摧滅煩惱的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與修法的道具,象徵著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所以在陀羅經被的周邊圍列了幾十個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的金剛杵。

雜寶:有珊瑚、犀角、方勝、寶珠、如意、古錢、金錠、銀錠。這些寶物寓意富貴、吉祥。

尺度規格

陀羅尼經被:2013年慈禧遺物陀羅尼經在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展出

陀羅經被的尺度,從現存實物中,慈禧的陀羅經被最大,寬274釐米,長280釐米。[2] 而相繼發現的陀羅經被尺寸有寬138釐米,長200釐米;寬140釐米,長200釐米;寬128釐米,長208釐米幾種尺寸。而當代印行的陀羅經被,寬度110釐米,長度170-190釐米,都是蓋不住棺木的。在陀羅經被上標有人體部位的漢字:“左肩”、“右肩”、“臍間”、“密處”、“左膝”、“右膝”、“左腳掌”、“右腳掌”。這只是一個大體的部位而並非按人體的高矮製作。

種類分別

皇帝后妃

皇帝崩後用的是黃緞織金,五色梵字,每一幅都由活佛念過經、持過咒,名貴非凡。“梓宮用織金梵字陀羅呢黃緞衾一,織金五色梵字陀羅呢緞五。皇后至妃嬪亦皆用陀羅呢衾、陀羅呢緞。貴人以下,則待恩賜方準用。”[4] 。

王公大臣

而親藩勳舊及大臣之被殊眷者,飾終令典始得被賜。“本朝王大臣有薨沒者,上特賜它(陀)羅經被,被以白綾為之,刊金字番經於其上,時得賜者以為寵幸,蓋即古人賜東園秘器類也。”。昭槤《嘯亭續錄》記載為是白綾印金色藏文喇嘛經,而陳恆慶《歸裡清譚》記載為黑綾印金色滿文喇嘛經。兩相比較, 昭槤的說法更可信一些,他是禮親王,在皇朝頂級人群中生活,經多見廣又留心掌故,所記應該不差。載濤《清末貴族之生活》講是黃綾印紅色梵文大悲咒,與昭槤所講又相異,可能是時代變遷引起的變化。兩人同為宗室王公,但生活時代相差百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