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人為什麼要吃飯?

這個問題似乎極其無厘頭,是個人都知道,所謂“食色,性也”,吃飯是維繫生存的一種本能。

但是,這種本能行為是通過什麼機制來驅動而工作的?

大概,並非人人清楚。

大腦的獎懲機制

人之所以說是“本能”地去做或討厭做另一些事,就是說並不受意志控制的。

那麼,這種動機驅動力在哪裡呢?

這就是腦的獎懲機制。

關於大腦的獎賞機制研究的已經比較透徹,主要是中腦邊緣系統為中心的獎賞中樞和杏仁核情緒中樞協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多巴胺是獎賞機制執行的主要信使。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已知,無論是食、色這兩種生存本能行為,還是“有益”的社會活動,以及某些精神性物質(毒品和某些藥物),都可以刺激獎賞中樞多巴胺神經元分泌多巴胺產生一種欣快感,通過自我獎賞來激勵再接再厲。

因此,有人將多巴胺稱為“快樂激素”,實際上,多巴胺更應該稱“動機激素”。

相反,一些可以產生傷害性的物質和行為,則可以刺激產生諸如疼痛等不良感受作為懲戒,同時通過杏仁核產生不良情緒反應來強化這種厭惡和懲戒。

遺憾的是,迄今,科學家還沒有明確像獎賞中樞那樣的腦內的“厭惡中樞”或“懲戒中樞”。

不管怎麼說,充分的證據顯示,吃飯這種本能行為主要是受腦獎賞機制的驅動。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吃,具體的動機

大量證據表明,維持能量平衡,即維持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並不是吃飯的唯一動機;有些攝食行為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

維持能量平衡的吃飯

我們的攝食行為主要是為了維持生存,即能量的平衡。

已知,下丘腦是食慾和能量穩態調節中樞,由幾個相互連接的神經核團共同維繫。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其中的(ARC)最為關鍵,可以接受外周代謝信號,包括瘦素、胰島素、生長素釋放激素和營養物質如血糖、PH值、滲透壓等的刺激,通過分泌不同神經肽來刺激或抑制攝食,保持能量平衡狀態。

弓狀核有兩種不同的神經元組,一組表達促進食慾的神經肽,包括神經肽Y(NPY)和刺鼠相關肽(AgRP);另一組表達削減食慾的神經肽,包括阿黑皮素原(POMC)和可卡因與安非他明的調節轉錄產物(CART)。

兩組神經元和其他一些調節機制共同作用,維持機體能量平衡。因此,大多數人不需要刻意控制飲食也可以保持體重穩定。當這個調節機制出現障礙,比如瘦素缺乏,就可能會過度進食發生肥胖症。

也就是說,我們通常說的“人是鐵飯是鋼”,“吃飯是因為餓得慌”,即以食慾和飢餓來調控的吃飯主要是維持能量平衡,或者說是維持基本生存。

享樂吃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吃飯並不是因為缺乏營養或者飢餓,而是因為“想吃好吃的”,本質上是滿足享樂的動機。

美味食物(主要是高糖高脂食物,和某些特殊風味食物),可以通過味覺、嗅覺、視覺刺激和記憶信息,觸發享樂性攝食。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雖然具體機制尚未完全弄清,但有大量研究證據證明,享樂性攝食過程中,腦內獎賞中樞同樣釋放大量多巴胺,產生欣快感。

美味食物獎賞機制的形成,在過去食物匱乏和基本能量需求得不到保障的年代,是一種生存優勢——在有的吃的時候吃下更多的食物,儲備更多的能量。

但在食物供給過剩的今天,美食激發的享樂性吃可能是當代社會肥胖症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安慰吃

也稱情緒吃,或壓力吃。

人為什麼要吃飯?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這主要表現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女性,每當遇到挫折和壓力時,會不由自主通過大吃二喝來發洩或者安慰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吃。

安慰吃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是,無論急性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素,還是慢性應激下的皮質醇,都有證據顯示可以刺激安慰吃。

比如,有研究發現,經歷壓力刺激的小鼠分泌皮質醇增加,而這種激素可以敏化味蕾內味覺受體,特別是甜味覺受體顯著增敏達77%,從而刺激壓力小鼠更偏好甜味。

我們知道,人們,特別是女遭遇壓力時,以巧克力為代表的甜食總是她們的最愛,似乎與小鼠的這項研究頗為契合。

當然,也有人認為安慰吃是享樂吃的一種表現形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