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明亡到底誰之鍋

崇禎帝作為漢家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一位一生短暫又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悲情君王。雖有一生勵精圖治,但難逃抱憾一死之宿命。是天災?

是人禍?是君不明?還是臣不賢?還是滿清狼子野心?應該是都有吧,否則諾大的一個王朝也不會轉瞬灰飛煙滅。而這其中君不明是最主觀最主要的因素。

崇禎帝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明亡到底誰之鍋

一.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是崇禎帝最後的吶喊。我能想象到他撕心裂肺的表情和肝腸寸斷之痛。一生勵精圖治,一心光復大明,勵志做一箇中興之主!奈何難逃亡國之君之名。不可否認的一點,他在他能力範圍內已經做到了最好,他也付出了他所有的努力,所以能有此言也是情理之中。但也不能掩蓋這句話是一個笑話的本質

因為這天下只有亡國之君,並無亡國之臣!對於臣來說無非就是換一個領導吧!在往深了說,往大義上說,臣乃終於萬民,而非一個君主,臣應忠於一個民心所向者,而不是單單忠於一人,不顧民心而忠於一人的不是臣而是奴才。

一個國家就像一架在飛奔馳騁的馬車,臣就是發力的駿馬,君王乃執韁揚鞭的車伕,萬民乃乘客,國土如車體。駿馬真正的服務對象乃是乘客而不是車伕。所以就沒有所謂亡國之臣之一說。當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車伕應收緊韁繩管理好馬匹,安撫好乘客,指引好未來的方向。

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指引方向的一點我們並不好評說,雖然明亡了但並不代表他的方向是錯的。但從安撫乘客和管理馬匹他就顯得太政治小白了。因為他只用一個方法——殺人,而且還是殘殺,一個分屍一個凌遲。這種方式看似一箭雙鵰,一解了萬民之恨,二震懾群臣。但結果只能解一時之恨,讓群臣感覺兔死狗烹。

更何況明臣之中還有一群不怕死的存在。與此同時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封建王朝的臣子更是關係複雜,姻親,師徒,同門。雖然有利益糾紛,政見不一。但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此殘殺確實會震懾到群臣,但更多的是激發了他們自保的慾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明王朝的最後時期只有崇禎帝自己在支撐其餘大臣不僅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簡單的說是怕死,想換一個主子了。同時如此的手段,看似雷厲風行,實際是崇禎帝內心的無力和自卑甚至恐懼。需要用殘忍來掩蓋一切。最起碼亂世不用重典的道理都不懂,說他是政治小白一點不為過。

崇禎帝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明亡到底誰之鍋

二. 初帝位,斬九千,除閹黨,壯哉少年時

崇禎帝1611年出生,1627年10月2日即帝位,1627年12月18日,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四日後魏忠賢自縊而亡,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此後,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從此一代權臣,一個龐大的閹黨集團覆滅。

此時的崇禎不過年方17,看古今如此手段又有幾人,真可謂壯哉少年時。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水分呢?一代權臣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被人殺了,一個政治集團兩個月時間就被顛覆?這魏忠賢真的有點有辱權臣二字。

我不禁想問魏忠賢之罪又有多少是東林黨抹黑的?這種事情文人最拿手了!我在此無意為魏忠賢洗白,我也承認魏忠賢所犯之罪該殺。但是從朝局政治平衡上他不能殺,準確的說時機不到。真正的時機是天下大定,天下權利收於手中,在殺魏忠賢以證聲譽,以解民憤。很多人都有一問一個太監怎麼能起到壓制文臣集團的作用?確實能而且原因很簡單。

太監有下線沒底線,文臣有底線沒下線。太監的下線是依附皇權而文臣的底線是家人家族,文臣和太監就像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沒有十足的把握,文臣大多退避三舍,否則一個不慎就禍及九族,而太監相反只有一具殘缺的身體大有不服就乾的精神,所以閹黨當年一度壓制住各大文臣家族!

而當閹黨覆滅,重啟東林黨又被東林黨的豪言壯語懵逼雙眼,導致大部分權利並未收回,反而被瓜分。久違享受過權力的東林黨,拿到權力的第一時間就開始橫徵暴斂,曾經的口號不過是難看的吃相的遮羞布。

所以當小冰河時代來臨,並未很好的賑濟災民。大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景象。所以說崇禎滅閹黨看似壯哉少年時,實則給自己留下無限的禍患。而之前的豪言壯語在我看來更像亡國之音。

崇禎帝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明亡到底誰之鍋

三. 是無力迴天還是志大才疏

對於崇禎帝真的不好用太多的諷刺言辭,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他不貪圖享樂,不昏庸反而有夢想,勤儉,甚至也愛民!但即使這樣國還是亡了!所以就難免有很多聲音說:大明王朝到他手裡已經千穿百孔他已經無力迴天了。

但是我感覺他不是無力迴天而是火上澆油!除閹黨扶東林就已經在朝局瞞下後患而之後自毀長城殺袁崇煥乃徹底斷送大明之希望。袁崇煥該不該殺兩說,其中 有很好的說明:“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

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崇煥既縛,大壽潰而去。武經略滿桂以趣戰急,與大清兵戰,竟死,去縛崇煥時甫半月初,崇煥妄殺文龍,至是帝誤殺崇煥。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而我認為只是在那個時間點上還不能殺。本身他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在軍中已有威望,更何況他剛剛救駕有功。不僅被殺還被凌遲,此一舉寒了多少天下將士的心?所以說不能殺袁崇煥不是袁崇煥多優秀,而是要注意影響。

更何況還是凌遲,最後抄家還沒抄出錢糧,和橫徵暴斂的文官形成鮮明對比,天下百姓怎麼想?橫徵暴斂的是好官?一貧如洗的是賣?就算是真的?但天下萬民會信麼?百姓只會想到黨爭只會想到殘害忠良!

因為這是芸芸眾生的認知方式!也只會導致對朝廷喪失信心!而小冰河時代就是壓死這個王朝最後的稻草。所以那些看似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不過是猜忌多疑而導致的志大才疏。

崇禎帝不是一個壞皇帝也絕不是好皇帝,他缺少一個優秀皇帝的最重要的本質——權謀。他不會用人導致他不會御下,只能被大臣牽著鼻子走!他殘殺袁崇煥卻放任袁死命推舉的祖大壽,他屠殺閹黨最後是一個太監陪他赴死,他逼得魏忠賢自縊而死,最後他自掛煤山。若果你信因果輪迴這不是一種諷刺?

用史學家的話總結應該是: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亡國之君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如果真讓我給崇禎帝下一個定義:

他就是一個努力但缺少運氣而又志大才疏的皇帝。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出版,1974

【2】(清)全祖望《明莊烈帝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