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明末天災只是亡國前因。真正導致明末潰爛局面的是人禍。而這個人禍實則是崇禎一手造成的。

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明末從萬曆到天啟,無論遼東局勢敗。都有一個基本前提沒有變化,關內局勢相對平穩,沒有規模的災民叛亂。當時明朝在崇禎之前無論朝野,沒有一個人覺得明帝國會因為遼東的敗局,會導致滅亡。明朝更大的危局“土木堡之變”都完全能挺過來。但明末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滅亡。一個關鍵人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崇禎。

崇禎這個人簡直就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它上臺以後,一手打翻了天啟皇帝生前,制定策略,對外“戰略完備”,對內“輕搖薄賦”與民休息。重點打擊東林亂黨,加大徵收商稅。
  這個大好棋局,是崇禎一手打破的。它的所有昏招都是和天啟反著來。到了崇禎初,這貨的稅收重新回到了貧民身上。這也要歸公於他早早的滅了閹黨,讓東林黨做大。

崇禎二年,金兵入遵化,攻打北京。崇禎禦敵無方,恨恨不已。三年末,增派遼餉。從本已窮困潦倒的百姓身上,繼續加徵賦稅。崇禎既未平定內亂,還年年增餉,壓榨百姓,結果導致明末的一個死循環。滅金——加餉————向貧民壓榨————導致民變————再平亂屠殺災民——須要更大的軍餉————引起更大的變亂。結果是遼東未平,中原內亂。

崇禎也是比較 蠢的,在攘外安內上猶豫不決,導致明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一直處於兩線作戰。這是在榨乾大明的每一滴血,加速了大明的滅亡。而且他作為一個政治首腦,總是在軍事上亂指揮,害死了一些能夠挽救大明江山的將帥之才。如袁崇煥千里救駕反被崇禎凌遲處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崇禎這一頓騷操作,導致了君主和軍人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到了後期,誰都不願意再進京勤王。吳三桂只是其中一員吧了。君臣關係如此惡化,在中國曆代都是不曾有過的。;派遣太監高起潛在盧象升的天雄軍中任監軍,崇禎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孫傳庭還未來得及整頓軍備,操練士兵便被崇禎崔戰,最終戰死於潼關。

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雖然經過這麼一折騰,北方基本上是廢了,但只要崇禎遷都南京還是有望東山再起的。因為當時整個南方基本沒有受到戰火的波及,經濟發展的還不錯。可惜崇禎的邏輯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樣。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欲南逃,但自己死要面子不好意思提出來;便暗示大臣上奏,主動求自己南遷。可諸臣畏懼南遷之後,皇帝又要秋後算賬。崇禎怒,暗示左中允李明睿上奏請求皇帝“親征”(南逃就南逃吧,什麼親征;目的地是南京,又徵甚麼)。李明睿壯著膽兒上了摺子,不料滿朝文武反對。反提議讓崇禎留守,太子南遷。崇禎大怒,其實他是畏懼太子南遷後,效法唐肅宗靈武故事,分庭抗禮。然後南遷之議遂廢,崇禎礙於面子,遷延不前,錯失逃命的最後機會。最終在破城當日,崇禎逃到煤山,寫下遺書,就吊死了。

明亡,崇禎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其遺書內容為:“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果然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惜,崇禎明白的太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