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王寅春 牛蓋蓮子拋光壺



宜興紫砂壺除了材質自然古樸之外,吸引著眾多壺友的還有其諸多的裝飾手法,不同的裝飾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不同,而傳達的心情也不一樣。大部分的裝飾方法都是在泥坯製作後再完成的,也有燒成後完成的工藝,無論是哪一種裝飾手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有些是從其他陶種移植而來,有的是新挖掘而出的方法。

然而在歷史上有一種特殊的裝飾加工方法,即清末民國年間暹羅(今泰國)定製的紫砂茗壺,我們稱之謂“水磨壺”,據資料記載,“水磨壺”亦稱作“拋光壺”。

何為“拋光”

“拋光"也稱"車光",是紫砂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經拋光處理的紫砂器表面形成一層玻璃相的光澤。

民國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戰前,暹羅(泰國)客商訂製一批紫砂『獨鈕壺』,運到泰國後由工匠進行拋光,並將蓋鈕、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部包上金屬(主要是銅,也用金、銀的)產生一種特殊的觀感效果。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清 朱泥拋光提樑壺


拋光壺的缺點

國內使用紫砂器一般不拋光,因為拋光後的紫砂器失卻了質樸的肌理,玻璃相的光澤不如自然的寶光溫潤可愛。

與宜興紫砂相反,我國雲南建水陶及廣西欽州陶的大部份產品均要經過拋光處理,因為兩地的泥料性能與紫砂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藝容納量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

拋光的程序是先用研磨料製成的砂石均勻磨去製品表皮的粗糙面,使其達到一定的光潔度,然後用高速布輪或氈輪沾粘些拋光輔助劑進行拋光,即可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紫砂外銷拋光三足壺


傳入泰國

受我中華文化影響,泰國人同樣習慣茶飲,不過與我國不同,他們當地一般以茶湯為基底,加入糖、牛奶還有香料等。

他們飲茶的器具自然多是陶瓷,而在他們接觸了中國的紫砂之後,便被這樣奇特的茶具吸引了。

民國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戰前,當時許多紫砂壺出口至泰國,多在其表面進行水磨拋光處理,器物表面會呈現玻璃相的光澤,同時也有將蓋鈕、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包上金銀。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而在泰國人看來,這樣的紫砂壺幾乎等同於珠寶,泰國皇室及富商都爭相收藏,當時除了泰國宮廷和皇族自用之外,還被泰王贈予了一部分供皇家寺廟使用,可見其珍貴程度。

在如今的泰五世皇宮博物館內,還藏有頗多的水磨拋光紫砂壺。

而從另一層面來說,“拋光壺”的出現,不僅是紫砂裝飾技藝上的創新,也是中泰兩國匠人在藝術實踐上的碰撞與交流。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拋光壺的生產背景和歷史價值

清末民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國戰亂不斷,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宜興紫砂行業也不例外。適蓬暹羅定製一些紫砂茗壺,鑑於當時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紫砂界能有國外定單生意,整個紫砂行業都十分重視,商家網羅了很多的制壺名家參與制作,如蔣貞祥、俞國良、程壽珍、王寅春等。這些工藝精良的壺就現代名家來做的話也非易事。紫砂茗壺運至暹羅後,當地人們如獲至寶,由於各國的民俗習性和審美觀的不同,在他們心目中,紫砂器完全等同於珠寶,尊貴而稀有。當地的名工巧匠完全沿用東南亞一帶較為發達的珠寶加工工藝對紫砂茗壺進行了水磨拋光加工,使紫砂器表面形成一種光可鑑人的玻璃相光澤,並在口沿、蓋鈕和蓋沿等處用金、銀、銅進行包裝,使之產生一種特殊的類似於珠寶的觀感效果,以致泰國皇室及富商也都爭相收藏。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貢局拋光提樑壺 (一對)


誤會已久的紫砂壺“拋光”,該還它一個清白了

昌記 水磨小壺



實際上水磨拋光的技藝是中國幾千年來早就存在的工藝手法,運用於陶瓷裝飾方面則可見於漢、唐遺器,遠比只有五百餘年的紫砂陶藝歷史更早。但是將此種裝飾手法運用於紫砂陶藝作品之中的案例卻是出現得相當晚期,據悉最早的歷史水磨壺當在道光年之後,究其因緣應是外來訂貨之因。

紫砂”拋光“工藝不僅豐富了紫砂裝飾藝術,而且極大提高了宜興紫砂在海外的知名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