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旅遊第二日-遊走在巴亭廣場

到河內的第二天在導遊的安排下我們來到了巴亭廣場,在這裡我們將參觀胡志明陵、胡志明故居,然後看看河內市容,這是我們在河內要遊覽的景點。

巴亭廣場位於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還劍湖西北,西湖的南面,是河內人民集會和節日活動的場所,面積約有天安門廣場的三分之一。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陵墓位於廣場的主體位置,墓前的花崗岩石壁上鐫刻著胡志明的名言:沒有什麼能比獨立、自由更可貴了。墓西北是胡志明在河內的舊居,西南面有胡志明博物館,博物館前有著名的獨柱寺。從胡志明陵墓沿雄王路往北,右邊是越共中央機關辦公駐地,左側是主席府。廣場周圍有政府辦公機關和外國大使館,中國駐越大使館就在廣場東南面與越南軍事歷史博物館相鄰。巴亭原為越南清化省鵝山縣的一個鄉,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最早爆發抗法運動,為紀念越南人民的抗法鬥爭,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後遂以“巴亭”為廣場命名。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此宣讀越南《獨立宣言》,宣佈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河內旅遊第二日-遊走在巴亭廣場

巴亭廣場胡志明陵前

胡志明故居位於胡志明陵後面,也是主席府內,進入故居,這裡就是一個大花園,寧靜幽雅,古樹參天,花木茂盛,種植的菩薩樹有趣而罕見,它的根部會往上長,形成一尊尊天然雕像。導遊說生活極為簡樸的胡志明不願住由德國人建造的豪華法式別墅主席府,而把居所選擇在別墅旁的電工宿舍裡,這在越南當時那種艱難時期起了一種表率的榜樣。

不知什麼原因,導遊沒有安排我們瞻仰胡志明的遺容,只讓我們在陵前照了像。1969年9月,越南抗美戰爭打得正酣之時胡志明主席不幸去世,越南政府決定保存他的遺體供後人瞻仰。當時憑越南落後的經濟、科技條件是無力解決這一高科技問題的,最後是在蘇聯列寧陵墓研究院專家的幫助下掌握了這一技術。據說胡志明的遺體一直被保存在水晶棺內,是迄今仍保存遺體的已故領導人當中最為完好、最為理想的一個。

胡志明 (1890-1969) 原名阮必成,又名為阮愛國,出生于越南中部義安省南壇縣黃稠村外祖父家,在金蓮村父親家長大,自幼就有趕走法國殖民者之志。早年當過教師、海員和雜役,1920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1923年到蘇聯學習,1924年參加共產國際五大,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廣州、桂林等地進行革命活動,曾在廣西靖西縣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監禁了十三個月後從柳州監獄獲釋。據說1926年在蔡暢和鄧穎超的牽線下曾在廣州與一中國女子結過婚。1930年2月,他領導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1941年發起建立越南獨立同盟,領導反對法國殖民者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胡志明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宣佈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出任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3月當選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總理。1945年至1954年間他領導了抗法戰爭,60年代又進行了抗美救國戰爭,一生都在為越南人民的自由解放而奮鬥,是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從胡志明故居出來就到了中午,午飯後導遊帶著我們看河內市容,我見街上的樓房大都是三、四層高,具有濃厚的法蘭西風格,法國殖民者留下的影響至今仍在。河內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小攤和遊動售賣的小販,有削甘蔗的、搗蝦醬的、擦鞋的,還有託著裝滿了小吃食品的盤子滿街叫賣的,特別是頭戴斗笠捂著口罩的女子挑著裝有碧綠的青菜、繽紛的鮮花,或者是鮮嫩欲滴的各色水果擔子在街邊疾行更是一道國內少見的風景,這就是河內的真實生活。

河內旅遊第二日-遊走在巴亭廣場

河內街上走一走

導遊還帶著我們參觀了河內的老城,老城就在巴亭廣場附近,其實巴亭廣場一帶就是越南古代的皇城,而老城則是皇城外的京城所在地,自古以來就是繁華熱鬧的街區。這裡一條條小街小巷縱橫交錯,商鋪一間連著一間,人流如蟻,有名的三十六行街和同春市場就在這裡。顧名思義三十六行街就是每條街都做某一種相同的生意。今天的河內許多街道依然沿用舊時的名稱,如皮行、銅行、棉行、糖行、麻行、桃行、帆行等,雖然現在這種劃分已經改變,但一些街道依然保持昔日專業性的傳統,如皮行街專售皮貨,銅行街專售銅器,仍然可以看到鞋子一條街、服裝一條街甚至摩托配件一條街。街邊的小店一家挨著一家,小店裡擺滿了越南特色的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的絲綢製品、木雕、漆畫,美不勝收。

期間導遊還把他在集貿市場做生意的姐姐介紹給我們見面,好像還到他姐姐的家裡去看了看,目的是什麼,也許是讓我們買些他姐姐經營的商品,還談了些什麼現在記不得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