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何會被三家分晉?

葉宗琪


這要從頭說起 ,早在西周周幽王時期,周天子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自從周幽王幹了一件大事"烽火戲諸侯"後,致使自己被犬戎兵殺死,西周正式滅亡,這時諸侯們的機會來了。

西周滅亡後,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雒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而實際上週平王也只不過是諸侯們名義上的傀儡罷了,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在周平王時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諸侯虢石父擁立了周幽王的兄弟餘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在這一時期居然出現了兩位周王,不可謂可笑至極 ,讓諸侯們看盡了笑話,也讓周王室的威嚴跌落到了低谷。直到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支持周平王的晉文侯攻殺了周攜王,使的周平王重新成為了正統 ,結束了周王朝長達10年的兩王並立局面,重新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使的本就勢力衰微的周王室,已然徹底沒了威信。實際上還要看各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到了周威烈王時期,周朝經過多年時間的統治,對分封的諸侯國的統治力度大大減小,甚至已經無法控制那些強大的諸侯國,例如晉國這樣強大的諸侯國。可就是這樣強大的諸侯國也有被瓜分的時候。

晉國建立一直到晉出公時期,發生了很多事情,晉國衰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晉獻公時期,晉國公族被大量的屠殺 ,這是要從頭說起,晉獻公的曾祖父是晉穆侯的小兒子,按照古代的繼承製度,長子繼承王位。所以最後是晉獻公的曾祖父的哥哥繼承了晉國的王位,而晉獻公的曾祖父被封到曲沃一帶。人都是有目標和野心的,於是在經過晉獻公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將近七十年的努力之下,把晉國大宗的國君給殺了,小宗取而代之。在晉獻公八年的時候,下令把這些晉國的公族全部殺掉。這就是衰弱的開始。

到了晉出公十七年的時候,晉國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執政地位,淪為附庸。智氏的勢力最大,智伯甚至擁有決定誰來當晉國國君的權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瑤執政時期,智瑤剛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這三家便是韓、趙、魏。

由於韓、魏實力較弱,

只好屈服於智瑤,只有趙沒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瑤便聯合韓、魏攻打趙。智瑤是一個很聰明的君主,只不過因為性格的因素,最終導致了失敗。攻打趙氏,他提出用水攻的辦法,將晉水引入晉陽城,晉陽城危亡之時,趙氏暗中聯繫了韓、魏,希望一起滅掉智氏。韓、魏害怕智瑤以後攻打自己,便答應了和趙氏結盟,結果韓、趙、魏三家聯合攻打智氏,智氏滅亡,土地被這三家瓜分。於是,韓、趙、魏便成為了強大的氏族,封地面積直接暴漲,它們被人們稱作“三晉”。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代表,朝見周威烈王要求冊封為諸侯,周威烈王一看,三家分晉,木已成舟,已經成為現實無法改變。所以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打這開始,韓、趙、魏三家分晉成了獨立的諸侯國。


蔚藍友情


不是大周朝被三家分了,而是”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

“三家分晉”也被史學家認作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琴島牧風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冊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俗稱三家分晉。無獨有偶,齊國的大夫田氏,與此同時也廢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為諸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得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

從這一變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實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封給大夫,大夫分封給卿,卿分封給士,它的每一層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後來能夠被諸侯架空,諸侯就能夠被自己國內的大夫給架空。因為這是由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基本上,上一級只管都城周圍,底下全給分封出去,隨著地方勢力的逐漸龐大,就等於中央集權走向衰落。所以以晉國為例,晉國當時有六家大夫具有相當的權力,除了韓、趙、魏三家外,還有智氏、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很快就覆滅了,韓、趙、魏聯合起來又把智氏給滅了,並且最後這三家索性把晉國的國君給廢了,自己做了諸侯。周天子一看,好傢伙,太無法無天了,不過我也沒辦法,被迫承認冊封這三家為諸侯吧,晉國於是一分為三,韓國、趙國、魏國橫空出世。

小時候拿板兒磚砸缸的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周封三晉這個窩囊事兒讓天子之職徹底崩壞,禮制是國家賴以存續的綱紀,三晉居然威脅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還不得不承認,這綱紀大亂,就標示著周朝末日已經臨近。


高廣銀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之主”的威嚴和地位,掌握著天下所有人的生殺大權。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的威懾力減弱,雖然保留著從前的地位和名號,但是卻沒有了絕對的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手下人不再聽命周天子了,或者說表面順服、背地裡經營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麼樣一副德行,卻什麼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樣,只是權利的象徵,失去了權力的真正作用!

東周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春秋時代,各個諸侯國也開始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周王朝由盛轉衰,諸侯之間互相討伐,割據混戰不斷。當然這些,周天子管不了,說了也沒人聽。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對內尊重周天子的權威,對外抵抗餓狼一般的外來侵略者。從這一點上來看,齊桓公為華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還有,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

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在劃分晉國中,成了最後的贏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包含著無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這一冊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本來周天子的作用應該是保護諸侯國的勢力,晉國當時作為數一數二的諸侯強國,沒有得到周天子的保護,反正是三個“反賊”被名正言順地冊封了諸侯。這件事也給其他的諸侯國提了個醒,他們覺得,此時的周天子已經保護不了他們的利益的,如果他們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會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錢。於是各個諸侯國也就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

等周天子認可了“分封三晉”這種違背常倫的強盜行為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代,諸侯割據混戰更加隨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樣!這個時候的周天子號召力幾乎為零。

那麼周威烈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首先,他所處的時期已經是東周的末期,我們知道,是每個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時候,都要經歷的時期。當時的瓜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太多強大,憑藉周天子的微弱勢力已經無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個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個傑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敗是他無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估計年紀不小了,因為他分封完三晉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後,應該和他的遭遇有關。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後,長子去疾繼位為周哀王。周哀王三個月後,他的弟弟叔襲殺死了他自立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個月,他的弟弟又殺死他自立為王,也就是週考王。而週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親。也就是說,周威烈王是這種不顧禮儀用武力奪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許他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為侯後,心安理得地封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分封三晉”開始,周王室的命運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這是一個轉折點!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的《資治通鑑》也正是從這一事件起筆,他或許更多地想講述為君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