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看過無數古蹟,只有這裡的古蹟讓人由衷的產生敬畏之心。古蹟5000年的時間而言,可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沒有比它更久的古蹟了。這處古蹟就是良渚古城遺址。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良渚古城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良渚古城的範圍,其南北城牆長約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城牆寬度約40—60米,高約4米。地跨餘杭區的良渚、瓶窯二鎮(街道),位於約34平方公里的良渚遺址群之中,以莫角山臺形遺址、反山墓地等為古城中心。

它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古國猜測

良渚古城的發現,是否意味著5000年前良渚文化時期有可能出現了一個良渚古國?按照現在的定義,能被稱為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區域劃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權力,而良渚王城的發現恰好證明了這一點,有了王城,就有了區域的劃分也就有了權力中心,意味著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良渚王城由宮殿區(39公頃)、內城(含宮殿區約280公頃)、外城(約351公頃)呈向心式三重佈局組成,內城由牆體圍合,設8座水城門、1座陸城門,內城和外城的佈局跟中國中原地區城市建造一脈相承,由此推測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從良渚文化墓地看當時貧富分化已非常明顯,等級差別已經出現,大墓中的琮、璧、鉞等成組玉器的出現,則是禮儀制度出現的重要標誌,表明當時統治者內部已有了嚴格的禮儀等級制度。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良渚古城是即將進入文明或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應該有初步的國家組織、政權組織,因為古代國家組織應該都有都城,古城中間有個莫角山,很像是宮殿性質的建築。

反山是“王陵”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我們看到的出土“琮王”的反山,實際上只是一座高出地面5—6米的小土丘。這樣的小土丘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堆建的祭壇,而有不少高等級墓地建在祭壇之中,隨葬有大量的玉器。這些葬者都是良渚古城中的權貴,他們掌握著宗教和行政權力。之所以要葬在人工土山上,原因是古人認為山離天比較近,是溝通天地的場所。反山應該就是良渚古城的“王陵”,而良渚古城則是良渚文化“國都”所在地。

在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遐想:古城是“國都”?反山是“王陵”?

​今年7月6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通過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五千年文明得到進一步證實,而且長江流域也是文明發源地之一,這對於每一個華夏兒女來說,毫無疑問都是莫大的榮譽和驕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