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孫庭新,男,1966年6月出生,198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選派單位——中共大連市委辦公室,2018年4月任莊河市桂雲花滿族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先後榮立三等功2次,參加建國35週年國慶閱兵,受到中央軍委、海軍通令嘉獎。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

——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10月的三道嶺村漫野金黃,瓜果飄香。發展壯大村集體項目:投資190餘萬元,面積740平方米的氣調庫進入內部裝修階段,最近將投入使用,預計將給村集體帶來20萬元以上的收入。村裡成立的大連三嶺碧水農業專業合作社,從此插上了翅膀,多了一個有力的抓手,水源保護地的藍莓、蘋果、有機蔬菜等優質農產品的產業供銷鏈條,得到了有力的加強,調整了區域產業機構,助推了本地區產業的發展,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戶的收益。“空殼村”的帽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基層黨建堅強的基石作用之下,三道嶺村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打下59口深水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真正實現了莊河市桂雲花滿族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最初的想法:“咱有老母雞,再蓋個雞窩,不愁它不生蛋!”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雷厲風行的第一書記走的是群眾路線

桂雲花滿族鄉三道嶺村是低收入村、水源保護地村、少數民族村,全村21個自然屯,1147戶,3814人。區域面積40平方公里,耕地9800畝。

2018年4月,大連市委辦公室選派幹部孫庭新主動請纓,來到桂雲花鄉擔任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立志以質樸的熱情和踏實的工作回饋桂雲花的幹部群眾。作為軍轉幹部的孫庭新,身上至今還保留著部隊雷厲風行的風格。剛報到,他便馬不停蹄進村入戶調研,三道嶺村的田間地頭、困難群眾的病床前、設施大棚裡……都留下了他熱切的身影。

村裡來了個接地氣兒的第一書記的消息在鄉間悄然傳開了。

當好這個第一書記,完成好市委賦予的重大政治責任,就是要把每項工作與解決群眾最急迫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結合起來,做到百姓的“心坎裡”。那麼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孫庭新沒少動腦筋。他走進百姓中間,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孫庭新積極爭取大連市委辦公室支持,出資在三道嶺村隔路相望的兩個自然屯之間修建了一座黨群文化廣場,並通過組織各類文化活動,不斷吸引當地群眾走出家門,來到廣場開展活動,使得原先傍晚寧靜的小山村一下熱鬧起來。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創新尋源頭“種子資金”引得活水來

孫庭新也藉此與當地百姓嘮家常、話民情,使得黨群活動廣場成為他打開百姓話匣的“金鑰匙”。交談中,孫庭新發現莊河市桂雲花滿族鄉雖然位於大連市重要水源地碧流河水庫上游,但為了涵養水源,保護“水碗”,當地百姓一直處於缺水狀態,農業生產用水更是捉襟見肘,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百姓致富路上的一道屏障。帶著這個問題,他利用三天時間把三道嶺村21個自然屯又走了一遍。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三道嶺村作為水源地保護村,嚴禁發展工業項目,當地百姓只能以種養殖業為生,主要依靠傳統種植農業和經濟農作物種植增收。由於水資源全部貢獻給大連碧流河水庫,每當天氣乾旱時,農戶灌溉、生活用水就很緊張,水源問題已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主要瓶頸之一。

三道嶺村剛堡屯有100多戶人家300多口人,是缺水最嚴重的一個屯子, 7月底持續乾旱時,個別村民連生活用水都吃不上了,只能開三輪車到其他屯子里拉水,農田和藍莓大棚就更沒有水灌溉。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三道嶺村的實際讓孫庭新連續多日睡不著覺:不解決水的問題,談發展就是一句空話。他決心要做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有獲得感的實事,讓群眾看到選派幹部的實幹精神,真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

孫庭新和村“兩委”多次開碰頭會議,最後共同商討確定了“黨建引領補短板,贏得民心齊攻堅”的工作思路,在三道嶺村書記臧志傑的支持下,對村裡的河流、土壤、岩層等進行了綜合考察,瞭解打深井需要辦理的手續,提出了打井這一切實可行的建議,經過測算,三道嶺村21個自然屯至少需要50口至60口深井。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打井需要幾十萬元的費用,可三道嶺村沒有集體經濟,僅僅依靠村民也打不起這麼多口深水井。

孫庭新“依靠孃家”籌措資金,大連市委辦公廳領導非常重視,先後兩次實地探訪三道嶺村,研究解決生產、生活水源問題的困境,按照鄉村振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精神,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難點問題入手,全力用有限經費實施精準幫扶,以農田增產、農民增收為第一要務,拿出24萬元作為三道嶺村精準扶貧專項資金,解決當地農民的灌溉、生活用水問題。

資金到位後,孫庭新將其作為“種子”資金,由村黨總支牽頭,採用幫扶資金補貼,帶動農戶主動出資打井,做到一井多用、多戶共享,徹底解決當地百姓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打完井後,機井、水泵、電線等後續維護工作都由村民自己負責,井歸村民自家,責權明晰、長期效益顯著,撬動村民打井積極性。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歷經50余天的時間,59眼深水井流出清冽的水流。那天的三道嶺村敲鑼打鼓,象過年一樣熱鬧。村民們發自內心的高興:有了水,村裡便有了新希望。每口井能覆蓋1公里左右,一口井可以多戶共用,直接解決了500餘畝農田、10000餘株水果樹的灌溉,預計每年可增收玉米10萬斤以上,水果50萬斤以上,年收入可增收100萬元以上,農戶們嚐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第一書記撬動農戶打出59口深井打井這一新鮮事,在莊河市桂雲花鄉和周邊鄉鎮,被群眾口口相傳。

腳底有泥,心裡有底的“打井書記”——記桂雲花鄉黨委第一副書記兼任三道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庭新

致富路上一戶都不能少

與三道嶺村隔山相望的頭道嶺村鞠溝屯分散住著7戶人家,通往山溝的道路坑窪泥濘,村民出行不方便,山貨運不出,外人進不來。路,成了7戶人家脫貧致富路上繞不開的難題。

如何打破僵局,開通7戶人家的希望路?孫庭新多次和鄉黨政負責同志到鞠溝實地查看,研究破解的辦法,積極爭取大連市交通局和莊河市交通局的幫扶,為鞠溝修一條致富路。最後,鄉政府又籌資近30萬元配套建設費,最終打通了影響鞠溝群眾交通的“最後一公里”。

2018年10月份,韓屯通往鞠屯的2.028公里韓鞠線貫通了。在新修油路北側,有兩戶農家,其中一戶村民養了100多頭羊,他高興地說:“以前都是趕著羊到外面去賣,現在收購車能開進來了,我再也不用為運輸問題犯愁了。”道路竣工的當天,村民們高興的駕車通行時,情不自禁的唱起了“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嘹亮的歌聲在山間雀躍迴盪。

桂雲花鄉的又一塊短板補上了,孫庭新的心裡敞亮多了,更讓他欣慰的是,經過一年多的工作,抓黨建、補短板齊頭並舉,與老百姓已經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開展脫貧攻堅。他的話飽含真誠:“要牢記黨的囑託,帶領鄉親們奔小康,在幫扶工作中,我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我是代表大連市委辦公室來的,是來與群眾並肩作戰、攻堅克難的,還是那句話:腳底有泥,咱心裡有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