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孙庭新,男,1966年6月出生,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派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室,2018年4月任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参加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受到中央军委、海军通令嘉奖。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

——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10月的三道岭村漫野金黄,瓜果飘香。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投资190余万元,面积740平方米的气调库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最近将投入使用,预计将给村集体带来20万元以上的收入。村里成立的大连三岭碧水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此插上了翅膀,多了一个有力的抓手,水源保护地的蓝莓、苹果、有机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的产业供销链条,得到了有力的加强,调整了区域产业机构,助推了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益。“空壳村”的帽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基层党建坚强的基石作用之下,三道岭村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打下59口深水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真正实现了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最初的想法:“咱有老母鸡,再盖个鸡窝,不愁它不生蛋!”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雷厉风行的第一书记走的是群众路线

桂云花满族乡三道岭村是低收入村、水源保护地村、少数民族村,全村21个自然屯,1147户,3814人。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9800亩。

2018年4月,大连市委办公室选派干部孙庭新主动请缨,来到桂云花乡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立志以质朴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回馈桂云花的干部群众。作为军转干部的孙庭新,身上至今还保留着部队雷厉风行的风格。刚报到,他便马不停蹄进村入户调研,三道岭村的田间地头、困难群众的病床前、设施大棚里……都留下了他热切的身影。

村里来了个接地气儿的第一书记的消息在乡间悄然传开了。

当好这个第一书记,完成好市委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就是要把每项工作与解决群众最急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百姓的“心坎里”。那么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孙庭新没少动脑筋。他走进百姓中间,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孙庭新积极争取大连市委办公室支持,出资在三道岭村隔路相望的两个自然屯之间修建了一座党群文化广场,并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吸引当地群众走出家门,来到广场开展活动,使得原先傍晚宁静的小山村一下热闹起来。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创新寻源头“种子资金”引得活水来

孙庭新也借此与当地百姓唠家常、话民情,使得党群活动广场成为他打开百姓话匣的“金钥匙”。交谈中,孙庭新发现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虽然位于大连市重要水源地碧流河水库上游,但为了涵养水源,保护“水碗”,当地百姓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农业生产用水更是捉襟见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百姓致富路上的一道屏障。带着这个问题,他利用三天时间把三道岭村21个自然屯又走了一遍。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三道岭村作为水源地保护村,严禁发展工业项目,当地百姓只能以种养殖业为生,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农业和经济农作物种植增收。由于水资源全部贡献给大连碧流河水库,每当天气干旱时,农户灌溉、生活用水就很紧张,水源问题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道岭村刚堡屯有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是缺水最严重的一个屯子, 7月底持续干旱时,个别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吃不上了,只能开三轮车到其他屯子里拉水,农田和蓝莓大棚就更没有水灌溉。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三道岭村的实际让孙庭新连续多日睡不着觉:不解决水的问题,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他决心要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有获得感的实事,让群众看到选派干部的实干精神,真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孙庭新和村“两委”多次开碰头会议,最后共同商讨确定了“党建引领补短板,赢得民心齐攻坚”的工作思路,在三道岭村书记臧志杰的支持下,对村里的河流、土壤、岩层等进行了综合考察,了解打深井需要办理的手续,提出了打井这一切实可行的建议,经过测算,三道岭村21个自然屯至少需要50口至60口深井。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打井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可三道岭村没有集体经济,仅仅依靠村民也打不起这么多口深水井。

孙庭新“依靠娘家”筹措资金,大连市委办公厅领导非常重视,先后两次实地探访三道岭村,研究解决生产、生活水源问题的困境,按照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精神,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难点问题入手,全力用有限经费实施精准帮扶,以农田增产、农民增收为第一要务,拿出24万元作为三道岭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解决当地农民的灌溉、生活用水问题。

资金到位后,孙庭新将其作为“种子”资金,由村党总支牵头,采用帮扶资金补贴,带动农户主动出资打井,做到一井多用、多户共享,彻底解决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打完井后,机井、水泵、电线等后续维护工作都由村民自己负责,井归村民自家,责权明晰、长期效益显著,撬动村民打井积极性。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历经50余天的时间,59眼深水井流出清冽的水流。那天的三道岭村敲锣打鼓,象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有了水,村里便有了新希望。每口井能覆盖1公里左右,一口井可以多户共用,直接解决了500余亩农田、10000余株水果树的灌溉,预计每年可增收玉米10万斤以上,水果50万斤以上,年收入可增收100万元以上,农户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第一书记撬动农户打出59口深井打井这一新鲜事,在庄河市桂云花乡和周边乡镇,被群众口口相传。

脚底有泥,心里有底的“打井书记”——记桂云花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致富路上一户都不能少

与三道岭村隔山相望的头道岭村鞠沟屯分散住着7户人家,通往山沟的道路坑洼泥泞,村民出行不方便,山货运不出,外人进不来。路,成了7户人家脱贫致富路上绕不开的难题。

如何打破僵局,开通7户人家的希望路?孙庭新多次和乡党政负责同志到鞠沟实地查看,研究破解的办法,积极争取大连市交通局和庄河市交通局的帮扶,为鞠沟修一条致富路。最后,乡政府又筹资近30万元配套建设费,最终打通了影响鞠沟群众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0月份,韩屯通往鞠屯的2.028公里韩鞠线贯通了。在新修油路北侧,有两户农家,其中一户村民养了100多头羊,他高兴地说:“以前都是赶着羊到外面去卖,现在收购车能开进来了,我再也不用为运输问题犯愁了。”道路竣工的当天,村民们高兴的驾车通行时,情不自禁的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嘹亮的歌声在山间雀跃回荡。

桂云花乡的又一块短板补上了,孙庭新的心里敞亮多了,更让他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抓党建、补短板齐头并举,与老百姓已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他的话饱含真诚:“要牢记党的嘱托,带领乡亲们奔小康,在帮扶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是代表大连市委办公室来的,是来与群众并肩作战、攻坚克难的,还是那句话:脚底有泥,咱心里有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