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何開鑫書法明顯退步了,至少是沒有進步。這種退步,原因不是功力問題,而是認識問題。

草書是什麼?草書不是線條的組合,不是安排擺佈,也不是取法有自,草書是書法家心跡的自然流露,是書法家情感的盡情傾洩,是無意於佳的書寫過程。書法固然需要法度,需要用心安排,但草書則在書法中最為特殊,草書需要嚴謹的法度,又需要擺脫法度後的灑脫奔放,這需要書法家的功力,更需要書法家的才情。

林鵬先生說:“什麼是草書?草書就是這一筆寫完了,下一筆還不知道在哪兒去找!”林老強調的是草書的出人預料,也強調草書的不可複製性、不可重複性。草書是獨一無二的,是書法家心跡的真實記錄,是擺脫一切羈絆的盡情揮灑!因此,草書最忌諱安排。顯然,何開鑫草書離這個境界距離還很遙遠。


從其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圖1)來看,何開鑫的技法還是比較嫻熟的,尤其是其章法,沒有明顯缺陷,幾乎無懈可擊。滿滿當當五行字,一氣呵成,雖然字的大小沒有明顯反差,但線條的粗細能給予彌補;雖然每個字的字形都比較端正,但其對字的位置進行了錯位安排,通過字行的擺動增加作品的動感,這是一種彌補。整幅字寫得很滿,卻能將行距變化開,也避免了擁塞,這又是一種很好的彌補。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圖1 何開鑫 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2000年)


簡言之,沒有大毛病。但久久審視則會發現,何開鑫此作從精神氣質而言更像是一幅行書作品而非草書作品,草書應有的出人意表,草書應有的激情飛揚,草書應有的跌宕生姿等,在何開鑫先生的筆下都蕩然無存。可以說,他將草書應有的洶湧澎湃消解為祥和安寧,將草書應有的感性直覺改造成理性設計,這種所謂的草書是可以重複的,也是可以批量生產的,但卻難以打動人


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僅有的一點點進步是筆力增強了,下筆更為剛狠,但這種剛狠卻也將先前的靈動飄逸掃蕩殆盡,章法也顯得擁擠不堪。這種線條應該受沈鵬先生影響,而比沈先生更為機械刻板,所謂屋下架屋,格局日下。效法沈鵬先生的草法,不足取,何開鑫應是典型一例

。與許多同齡書法家相比,何開鑫先生有自己的創作理論,但思路似乎缺乏深度,前人云“先器識而後文藝”,何先生豈不慎諸?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圖2 何開鑫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周德聰

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碩士生導師

何開鑫是巴蜀地區有影響力的書法名家,他始終靠作品說話,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國展、中青展上多有獲獎,憑書法創作的不俗業績躋身“三名工程”,且成為全國性書法展賽的評委,實屬不易。

他的書法,取法明清,上窺晉唐,多以草書示人,寫來瀟瀟灑灑,波詭雲譎,不惟技法嫻熟,且亦情深調合,深得明清行草鉅製精義。

何開鑫2000年入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並獲三等獎的作品(圖1),在高280cm、寬76cm的紙幅之上,用草書五行分佈,每一行書30字左右,用筆嫻熟,線條活脫,更兼字勢多變,或縱或橫、或奇或正、或緊或松、或大或小地因字立形,字與字間的頂戴連貫,使得行氣在一瀉直下中呈左右搖曳之勢。他沒有刻意地去作章法大疏大密的分佈,也沒有故作瀟灑地誇張某一筆勢,而是在一種近乎自然的書寫狀態下一氣呵成。字內空白與字外空間互為映襯,儘管文辭豐沛、字字綿密,但依然顯示出通透與疏朗的美感。

輕鬆,靈巧,快捷,固是其優長的所在,倘若能在相對迅疾的筆勢中稍有駐留,在相對飄逸的線質裡略呈雄厚,在每一行平均分佈的基礎上施以疏密,或許會更加提升此作的品質。

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特邀入展的作品是在相距17年後,對同一文辭內容的再創作,看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用筆漸趨老辣的軌跡,而結字亦更加瀟灑縱橫。較之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此作更為雄肆而具有博大的氣象。線條推進增益了遲澀,輕重交替的用筆合於時間推進的邏輯,大小參差的結字,輔以斷連組合的變化,疏密交織的章法,復顯搖曳多變的行氣,使其節奏韻律大增,讓人覺得其藝術語言漸趨成熟。

當代書法展覽日熾,信息便捷,交流頻繁,對提升整體書法水平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然也難免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形式語言的流行,某一書體、某一形式、某一風格在展覽中被肯定,立馬會在特定的時空流行起來,從而淹沒了個性特徵。一個時代對書法史的貢獻,應當是在承續中有所創造,對書家個人而言,則應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線條所呈現的風格特徵有明顯的辨識度,結字所傳遞的美感信息有獨特的形式意味。

回溯歷史,每一個時代的大師及其流傳後世的經典,其共同特徵是皆具有創造性與獨特性。我們期望當代已經成名的書家在未來的書法史上留下不負這個時代的印痕,作為“三名工程”書家的何開鑫先生應當有此思考與擔當。

亓漢友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

勢理論研究所所長

教授、碩士生導師

何開鑫先生兩幅作品的書寫時間相差17年。從這兩幅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書法風格發生了變化。

關於書法風格的發展規律,孫過庭在《書譜》中總結:“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筆者高度認可孫過庭的這個結論。下面我們利用書法勢理論來分析作者的這兩幅作品,用以判斷作者的創作風格處於哪個階段及其發展趨勢。

筆法勢方面: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起筆運用了裹鋒、中位露鋒、折筆等筆法勢因素,以中位露鋒為主;行筆運用了提按、一分筆、鋪毫等筆法勢因素,以鋪毫為主;收筆運用了折筆、中位露鋒、下位露鋒等筆法勢因素,以折筆為主。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起筆運用了頓筆、裹鋒、中位露鋒、折筆等筆法勢因素,以中位露鋒、折筆為主;行筆運用了提按、一分筆、鋪毫等筆法勢因素,以一分筆、鋪毫為主;收筆運用了折筆、中位露鋒、多次取勢收筆、下位露鋒等筆法勢因素,以折筆為主。

從筆法勢因素分析可知,作者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的筆法勢因素應用是基本到位的,但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起筆筆法勢因素的運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中位露鋒筆法勢因素,起筆方式過於簡單、單調,或者說在起筆之處沒有有意識地運用有關筆法勢因素,即此處沒有筆法,如圖中圓圈標註: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另外,在行筆筆法勢因素的運用上,也有不足之處,如在轉折之處的筆法勢運用、行筆過程中的提按筆法勢因素應用均不到位,使得筆道線條呈現出了病態,見下圖: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而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帖》等經典作品中的轉折是如下處理的: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

懷素《自敘帖》

張旭《古詩敘帖》中

“寶蓋頭”的轉折使筆法

筆者以為,大草作品筆法可以相對不十分豐富,但不能丟失筆法(即筆法勢因素應用不到位)。在《自敘帖》《廉頗藺相如列傳》《古詩四帖》等法帖中,也有筆法勢因素應用不到位的地方,但往往是偶爾為之,少之又少。

字法勢方面(分析前10個字):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有左松右緊、左緊右松、上松下緊、上緊下松、上下緊中間松等字法勢;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有鬆緊基本適度、左松右緊、左緊右松、上松下緊、上緊下松、上下緊中間松等字法勢。兩幅作品的鬆緊程度不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鬆緊程度大於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即在字法勢因素上表現出的關係是: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險絕程度大於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如下圖: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何開鑫全國第四屆青年展

作品字例的鬆緊關係



他的書法,明顯退步了?專家說了原因......


何開鑫全國第八屆中青年展

作品字例的鬆緊關係

章法勢方面:兩幅作品的章法勢因素有字體大小、縱橫、欹正、字組變化大小、墨跡長短、乾溼、書寫的快慢等,但兩者的同質勢因素的對比程度不同,形成的能量不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字體大小、欹正、乾溼、字組變化、書寫快慢的比例大於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由此形成的同質勢因素的能量大於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即從章法勢方面分析,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比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險絕。

從以上筆法勢的分析來看,作者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筆法勢因素的應用比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到位,即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不如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精到。筆者認為,筆法勢因素的應用有一個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一個從有意到無意的過程,即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這要經過嚴格的訓練、長期的鞏固才行。從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這個過程沒有走完。

從孫過庭總結的書家個人書法風格形成規律分析,作者書法風格的進一步成熟還需要一個從險絕復歸平正的過程。在這個復歸平正的過程中,筆者以為作者在起筆、行筆、收筆的筆法勢因素應用方面還應下一番硬功夫。(原標題為“何開鑫書法作品集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