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乳山:乳山口的傳說

往來乳山口南北兩岸,舊時全靠小船和筏子擺渡。清朝乾隆年間,海陽所西山村有位趙老伯,就是靠擺渡的收入來維持家庭生活的。一年春天,有一天正晌午的時候,因無人過河,老伯躺在幹沙灘上休息。中午陽光好,天暖和,老伯一會兒就睡著了。夢中,北岸有個白鬍子老頭向他招手要過河。老伯醒來就搖著木筏子向北岸駛去。

威海乳山:乳山口的傳說

搖到半路,一條碗口粗的大蛇爬上了木筏子。老伯大驚,未等反應過來,又見海面泛起了浪花,一隻大蝦用頭上的蝦槍猛烈地向大蛇的頭部刺來。大蛇受傷後跌入海中,大蝦窮追不捨,蝦蛇在海流中激烈地搏鬥起來。它們戰鬥掀起的浪花,把筏子劇烈地晃動起來。老伯急忙搖著筏子回返,打算迅速離開這是非之地。他一邊搖著櫓,一邊回頭看,只見海水一片血紅,大蛇肚子朝上浮在了水面。民間傳說大乳山既是增壽之域、又是討封之地,尚未修煉成功的精靈,如果渡過大乳山後面的乳山口,就等於受到了皇封或神佑,即可提前列入仙班。成仙得道要靠修煉到位,不允許走捷徑,所以,玉皇大帝命龍王派蝦精把守乳山口。

傳說蝦精的窩就在乳山口的出口處東岸的一個巖洞內,當地人稱這個巖洞為蝦洞。蝦洞高約十米、寬約兩米,洞底連通大海,退潮時洞內水淺、漲潮時洞內水深。1964年,解放軍某部在蝦洞的上方打坑道,蝦洞被打坑道打出來的亂石淤塞了。我雖然自幼就聽著蝦精把守乳山口的傳說,但寫作時還是謹而慎之。海陽所鎮民政辦趙玉文主任是西山村人,經採訪他,最終確定了這個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版本。

乳山口是海邊群山相峙、夾海成口而形成的。海口細長狹窄,灣內卻相對寬廣開闊,形成了天風不犯、波浪不起的地理特徵。乳山口的美麗風光,不是筆墨可描述的。山貌倒映水中,碧水反襯山坡,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天然美妙畫卷。讓人看得如痴如醉、流連忘返。乳山口是天然的避風港灣。冬暖夏涼,是難得的人居佳地。在乳山口灣內瀏覽風光,從東西南北各個方位俱佳。

威海乳山:乳山口的傳說

從北向南看,對岸是大乳山、小乳山。母親山拔海而起,山勢尤顯突兀挺秀。夏秋季節,山腰間小徑幽曲,樹藤纏繞,芳草遍地,繁花點點。山腳下,小村瓦紅,綠樹掩映,碼頭舟動。從南向北看,對岸近處是漁貨兩用碼頭,船來船往,貫通海陸。北面是乳山市區,綠樹鱗次,高樓櫛比。西北方是岠嵎山,時而薄霧繚繞,時而盡顯崢嶸。望去諸峰參差,競秀鬥奇,怪石似動,嶙峋大氣。從東向西看,對岸是睡美人。睡美人由垛山、雷達山、西乳山等山頭組成。從西向東看,萬畝養蝦基地風景如畫,像一個用碧水作底、用池埂作線畫成的大棋盤。池內小船來往,像棋子在移動。蝦池正東是嶞崮山,山形像一尊大佛一樣,在為普度世間眾生而打坐祈禱。東南方則是海陽所的帽山,顧名思義,遠遠望去,山形如同一頂禮帽,給人無限遐想。

“北有旅順口,南有乳山口。”對這兩個港灣,商家從貨運的角度認識,軍事家從用兵的角度詮釋,旅行家從風光的角度欣賞。同治《寧海州志》和光緒《登州府志》均載:“乳山口(碼頭)舊在安家西港,名泊船湖,其水淺,非大潮不得出入,後移於旗杆石。後又移於乳山西口英石山下泊船,名曰西口。然其水激盪,不如乳山口之水平波息耳。”乳山口碼頭的位置,在歷史上是有變動的。在古代,乳山口是亞洲重要的國際港口。

威海乳山:乳山口的傳說

垛山的傳說

垛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3.5公里,橫跨牟平、乳山兩地。其主峰在崖子鎮境內,海拔612.6米,為乳山市最高峰。舊時叫嶞山,俗作垛山,又稱發雲山。民國《牟平縣誌》載:“登絕頂,雲氣靄靄,籠罩古廟間,故此山又稱發雲山。”垛字原是嶞字的俗寫。建國初期,在此建立天然林保護和培育林木良種的綜合性基地,定名為國營乳山縣垛山林場。從此垛字由俗化雅,正式成為此山的名字。

垛山主峰西側有一處樹深水碧的山谷,谷內有山洞名叫仙人洞。洞口比較窄,只能低著頭爬進去,進入洞裡卻豁然開朗,洞底寬敞平坦,三四十人也坐得下。據說這是仙人相聚的幽靜之處,從前凡人很難進得來。傳說山下有位青年人砍柴迷了路,在山上轉悠到天黑,看燈光他便敲門。這戶人家只有老兩口,留其食宿。第二天臨別時,老人贈給他一包豆芽,並指點回家的路。他在迴路上摔了一跤,豆芽摔撒了。心想,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沒有撿拾,就匆匆忙忙回家了。回家後,看到包裹上還掛著一顆豆在閃閃發光,仔細一看原來是顆金豆子。他急忙趕回到摔倒的地方,卻什麼也沒有找到。再往前走,走到仙人洞口,才頓悟到自己昨夜宿住仙人洞。仙人洞往東不遠處,有一較小的石洞,洞上方巖縫石常年滴水,較旺的滴水有三處,滴水呈線狀,不管洞外是澇是旱,它們就那樣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地滴著,故此處得名三滴水。從三滴水洞往東200米的地方,石崖下又有一石洞,名為媳婦洞,洞內呈圓形,深約5米,面積約30平方米,可容10多人同時坐下。洞裡有一隻碩大的石腳印,人稱仙人腳,傳說是仙人在洞內修道,道成後留下的遺蹟。媳婦洞偏東的方向,有幾棵高大的銀杏樹,樹前有兩塊大石,一名上馬石,一曰官財石。傳說在二石上站一站,官運財運都能亨通,所以舊時來站石的人很多。

2005年仲夏的一個星期天,受垛山林場孫世東場長之邀,我與市報社張曉主任、市電視臺的於家廣主任到垛山遊覽。林場的辦公區建在主峰南懷,院在花草裡,樓在樹蔭中,遠離喧囂,恬靜宜人。20世紀70年代,當地人以辦公區的海拔高度為基點,給垛山系上一條“金腰帶”——環山公路。公路是分界線:以上是天然森林區,以赤松、柞樹、刺槐、板栗、銀杏等樹種為多;以下是人工栽植區,以蘋果、杏、梨、櫻桃等果樹為多。

山高才顯雄,林深自然幽。在這雄偉與幽深中,我們竟一時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大家後悔乘車直接來到場部辦公樓下,要是在南面兩公里外下車步行就好了,那樣遊覽視野會更寬的。孫世東場長要陪市林業局姜書記進村慰問老黨員,出發前交代了一些上山的安全注意事項,又找來老職工王紹京給我們當嚮導。

初入山林時,坡不算陡。樹冠如蓋,連成綠色幕帳,為我們遮擋強烈的陽光。樹下是厚厚的腐葉,踩在上面,像步行在綿軟的沙灘上。腐葉上面有很多我們知名或者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它們大多長得纖細修長。有些野藤攀繞到樹梢,在風中擺動;但樹下的石竹子花卻像靜止在那兒,紋絲不動。

一個半小時過去了,我們大概登到海拔500米的高度,突然起霧了。當然,因為身處其中叫霧,在山下的人應該叫雲才對。在雲層裡又攀登了半個多小時,我們終於鑽到雲彩上面了。大家爬上一塊高大裸岩向山下望去,行雲如流水,圍著山腰打轉轉。我們看不到山腳是個什麼樣子,但遠處的田野村莊,在陽光下卻分外妖嬈。此時,騰雲駕霧的我們,頗有種當上了神仙的感覺。

登上主峰東面的一個側峰,峰頂聳立著監控塔,在省、市林業部門的監控室裡,就可以看到垛山林區的全貌。在監控塔與主峰之間,有一峰人稱陰涼石。到陰涼石,要經過夾煞驢衚衕,這其實是一塊巨大山岩的裂縫。顧名思義,如果牽著驢來,就只能拴在“衚衕”外了。當然,人可以勉強側身擠著通過。過了“衚衕”就要爬“牆頭”了,好在每層牆巖都不算太高,可以攀爬上去。到了牆頂,就可以見到陰涼石。它是幾塊巨型板巖的總稱,疊加在一起像一摞大書(所以,又叫摞兒石)。就是這摞“書”,擋住了陽光,加上山風習習,使人倍感涼爽,故名。陰涼石以南的山坡較舒緩,林木茂密;其北刀削斧劈,是典型的萬丈懸崖地貌。

下了陰涼石,再向主峰攀登。估計距極頂還有五六十米的時候,我對文友們說:“我們何德何能,竟將要站到乳山大地的最高點上,我看還是不上山頂為好。”大家同意,我們一行最終放棄了登頂。

垛山博大,名勝挺多,我們足之所至、目之所及的,僅是一小部分。如古廟宇等人文遺址,三滴水、三十二級臺階、石洞、鴿子堂、神仙腳印等自然景觀,我們都未曾走到。

垛山是乳山現有野生動物最多的地方,狐、獾、狼、野兔、蛇、梅花鹿時現林中。遺憾的是,我們此行卻與它們無一面之緣。據王老哥講,建國初期這裡並沒有發現梅花鹿,可能是昆嵛山一帶有養鹿場,跑掉的鹿來垛山安了家。垛山梅花鹿數量現已有二三十隻,這是林場人的寶貝,大家精心地看護著它們。

垛山生態保護之好,林場人功不可沒。正因為他們的守成之智,才留下了這片原始之美。下午交談時,孫場長說:“當森林防火、生態保護已成為人們自覺行動的時候,這裡也應該實行對外開放,發展生態旅遊業。特別是環山公路以下的人工栽植區,更是有識之士投資生產名優果品的進金寶地。”我贊同孫場長的觀點,更期待垛山能夠及早地向世人展現她那無窮的魅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