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子女要跟父姓而不跟母姓?

中華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黃帝及其後裔。事實上,黃帝不只是最早定姓氏的人,父子同姓也是從他開始的。他的25個兒子中,有兩人和他同姓。到了如今,兒子跟父親同姓、親生兄弟同姓已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中華姓氏 90%以上出自黃帝一脈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與炎帝共同被後人尊為人文始祖,還與伏羲、炎帝等被尊為姓氏始祖。

他是少典的兒子,原本姓公孫,後來因為長居姬水邊而改姓姬。其生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所以被稱為軒轅氏。因為建國在有熊(今河南新鄭),所以也被人稱為有熊氏。傳說中,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等發明都跟他有關。

史書記載,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父子同姓,是從黃帝開始的

《國語·晉語四》中說,黃帝有25個兒子,其得姓的有14個人,一共12姓。這其中,只有青陽與倉林氏這兩個兒子跟黃帝同姓,都姓姬。

為什麼子女要跟父姓而不跟母姓?

如今在咱們看來,這麼多兄弟都不同姓,實在是不可思議。但當我們瞭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原來,早期的姓氏都是從出生地、母親的氏族而得的。也就是說,一個氏族的名稱和族員的姓氏大都是由居住地來的,也有人以圖騰為姓。當一個氏族因人員增多而分裂時,新的氏族和成員要搬去別處,就會衍生出新姓氏。

那為什麼黃帝的那麼多孩子中,只有兩個人跟他同姓姬呢?因為當時實行的是族外對偶婚。也就是說,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雙方,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由一男一女組成配偶,保持較穩定的同居生活。這種婚姻中,一個女子往往有許多丈夫,她並不能確定孩子是哪個丈夫的。

而在黃帝時代後期,出現了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姻家庭,有了可確認的子女,而且母系氏族社會轉為父系氏族社會,也就有了父子同姓的基礎。

所以,在中華大地上,父子同姓從黃帝開始,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發展委員會

北京姓氏圖騰文化交流中心(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