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指數基金而言,你會長期持有還是傾向於波段操作?

浮雲視界


指數基金根據其產品類型,既可以長期持有,也可以根據一定的估值辦法低估時買入、高估時止盈,進行所謂的“低買高賣”波段操作。



  • 指數基金可以分為寬基指數、行業指數。

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等,都是寬基指數。而銀行業、證券行業、醫藥行業、必須消費行業、可選消費行業、地產行業等,就是行業指數。

  • 指數基金也可以分為市值加權指數、策略加權指數。

比如,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都是市值加權指數。除此之外,還有策略加權指數,比如紅利指數、價值指數、基本面指數、低波動指數等。

對於不同種類的指數基金,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定投和止盈操作呢?

第一原則,根據估值區間決定操作。

1,對於處於低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應立足於長期定投、長期持有。

2,對於處於正常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可以長期持有。

3,對於處於高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可以分批止盈。

對於指數基金,可以採取的估值指標有市盈率、市淨率、股息率等。比如根據市盈率所處的歷史分位數據,判斷指數基金是處於低估值、正常估值還是高估值區間,從而決定是定投、持有還是止盈套現。

第二原則,基於投資目的決定操作。

如果為了長期投資受益,除非在股市指數明顯走高時可以止盈,其他情況下均選擇持有。如果為了滿足定期支出的需要,可以選擇長期持有紅利指數基金定期接受分紅,或者根據支出需要贖回部分份額。

第三原則,基於投資收益目標決定操作。

根據統計,過去20年中國偏股型基金平均年複合收益為16%左右。結合大盤指數所在位置、指數估值所在區間,如果個人評估定投指數基金的收益達到預期目標,可以及時止盈。

定投指數基金,實質也是投資股票,因此“低買高賣”的波段操作是獲利的不二法門。但是,由於個人無法準確判斷市場的未來走勢,也無法準確判斷市場是處於絕對的低點還是高點,因此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策略,總體上也可以獲得接近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


顏開局


從事證券行業工作15年,以我的經驗,對於指數基金,我傾向於長期持有,而不是波段操作。

為什麼?

1、理論上講,指數基金如果波段操作,其收益肯定高於長期持有。這兩者的區別在於,波段操作,需要不斷的尋找買賣點,長期持有一買完事。而尋找買賣點,我自認為自己沒有那麼聰明。進一步講,尋找買賣點就是判斷基金所對應的標的指數的底部和頂部,而據我觀察,A股市場28年的歷史裡,還沒有人能準確的預判到998、6124、1664、2637、5178這些點位,可能有人剛好買點最低點,但是誰知道是蒙的還是分析得到的呢?

2、長期持有指數基金,遠遠跑贏市場上95%的投資者,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而且收益也相當可觀。看圖

我們選取2000年1月1日到今天(2019年8月20),所有有數據可查的指數型基金,其中最高收益易方達上證50指數A收益最高,累計收益431.60%,年化約9%。這其中包含了量能牛熊市。那從2000就開始混跡股市的投資者,今天還有幾人還在?還沒有被市場淘汰,我想不會超過5%。

3、上圖我統計的是最極端的情況,如果我自己買賣基金,我不能買在998,但是大概率是我能在1500買,不能賣在6124,大概率4800我會賣,這樣算來,累計收益遠遠高於431%。

所以,指數基金我偏向於長期持有。但這個長期不是普通投資者理解的長期。


溯源歸一


我目前就在定投大盤指數基金,像這樣的基金,經理只負責跟蹤指數,不會主動止盈止損的,如果自己也不操作,怎麼可能持續盈利呢?

說說我的觀點,從去年開始,我認為A股主要大盤指數具備投資價值,因此開始定投部分指數基金,但是去年指數仍然跌了一年多,大盤下跌超過25%,我定投損失也超過了10%。

進入2019年後,A股出現小陽春,定投的指數基金開始扭虧為盈,今年3月份以後,盈利超過了15%,這是我的止盈目標,當時比較猶豫,大盤還處於上漲的狀態,到底要不要止盈呢?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分批止盈的方式,連續幾次累計賣出60%的倉位。



結果大家都很清楚,二季度大盤深度回調,我通過止盈保住了大部分盈利,賣出資金又重新進入定投循環,因此現在仍然處於盈利狀態,否則以前的盈利又都還回去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定投指數基金必須要止盈。做止盈類似於做波段,但不等於做波段,做波段雖然很理想,但是你很難抓住波峰和波谷,止盈就是設定盈利目標,達到目標就開始收割利潤,別指望賣在最高點。

對於指數基金,如果一直持有不賣出,一旦大盤迴調,以前的盈利就會化為泡影,長期不賣出也是不可取的。



互金直通車


我是定投的操作,從2007年到現在每月定投1000元,雖然當時在最高點上證綜指6000點上下,現在上證綜指在3000點上下,但因為是定投,長期持有,目前收益超過100%。

同期,我也買自認為的好股票,收益沒有這麼高,多數股票還是虧損的呢。

可見,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是多麼重要的策略。其實對我來說,我認為判斷不出大盤的頂點和低點的,比如4000點,現在的3000點,過去的2000點,不管你怎麼判斷,它既不算高,也不算最低。我這些年炒股的心得是,長期持有比做波段保險許多。

比如在2000多點的時候,看上去我們的虧損是很大的,比如說有40%,有些已成功逃出的,很慶幸很高興,覺得躲過一大劫。但問題又來了,你知道什麼時候進入上漲週期嗎?你判斷不出來。

等上漲週期已確定時,我們已經從虧損40%到了只虧損10%的地步了,這時候即便有人說重新殺進來吧,他已長期持有的人,幾乎在同一虧損狀態下了,何況買賣頻繁的人,手續費還要損失不少呢。

我曾參考了不少成功炒股者的經驗,唯一總結出的一點:普通散戶最好別炒股,如果真要操作,就定投指數基金吧,長期持有。


財經作家邱恆明


指數型基金,書面的解釋為以特定的指數為標的指數,並且以指數的成分股為投資對象,通過投資指數成分股的全部成分股構建投資組合,追蹤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換而言之就是基金跟蹤著相關指數成分股投資,投資者間接投資指數成分股。

瞭解了指數型基金的構造,再來看是否長期持有還是傾向於波段操作的問題。

1、適合長期持有,也適合波段操作!

既然指數型基金的構造是投資相關指數的成分股,投資者間接投資股市相關指數的成分股。換而言之,投資指數型基金也就是投資股市,只不過是間接投資股票。而指數型基金的成分股並不僅有一家、兩家、三家上市公司,而是十幾家、數十家,甚至高達幾百家上市公司股票。

在這裡,投資者可以當做指數型基金是一個組合,計算的是權重平均水平。權重平均水平出現了上漲,那麼指數型基金也就會出現上漲;權重平均水平出現了下跌,指數型基金也就會出現下跌。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指數型基金,對應的是相關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股票,將其納入其中,是一個組合。而這個組合包含在內的成分股,並不是平均投資,而是根據權重投資,佔比總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投資的比例也是最大。比如,一家上市公司佔比成分股總市值5%的市值,那麼基金的總資金就需要投資這家上市公司5%的比例。

在這個比例影響下,綜合權重平均水平為上漲,那麼投資者賬戶內顯示的基金淨值也就是處於上漲。相反,則為下跌。

順著這個思路思考,其實基金的漲跌與股市的漲跌,異曲同工、十分相似。上市公司股票是一個個體,個體的影響因素出現波及股價的影響。而指數型基金價格的漲跌,則是因為權重水平的漲跌。

既然如此,指數型基金對於行情而言,既有長線持有的好處,也適合做波段投資,因為其的波動就是權重平均影響的波動。而這個波動,在某階段適合長線持有,也適合波段操作。

2、金老師認為,投資指數型基金,長期定投的方式為佳。

指數型基金對應的是相關指數的成分股,而成分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跟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總的來說,就是擇取股市中質量優質以及符合指數條件的上市公司。正因為如此,也就保持著相對優質化,而在優質化的情況下,預測基金的上漲與下跌,其實與預測股市的上漲與下跌,是一樣難的。當然,也正因為優質化,其整體趨勢性也會很明顯的向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金老師認為指數型基金以長期定投的方式為佳,一則降低風險;二則不錯過機會;三則如果遇到下跌還能低位吸籌,降低成本;四則趨勢性明顯,有較好的盈利性。


厚金說


對於一隻優秀的指數基金來說,個人認為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哪怕是經歷了2008年的998點,還是經歷了2013年的1849點,還是2018年的2440點,其長期收益率依然是非常優秀的,可以比肩一線城市近10多年來的漲幅。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這隻指數基金確實要優秀。

怎麼算是優秀呢?具有代表性,能夠分享中國經濟近10幾年來的飛速增長的成果;第二,費率足夠便宜,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前者相當於開源,後者相當於節流。開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節流的長期影響,確實被很多人忽略的。

下面我將從指數基金長期收益的表現以及短期操作的難度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優秀的指數基金的長期優秀率比肩一線城市近十年的房價漲幅

1、為什麼是指數基金而不是主動型基金

這裡先表明一個前提,為什麼指數基金是值得長期持有而不是主動型基金值得長期持有?不討論巴菲特所說的市場有效理論,就從基金管理人這個角度和成本這兩個角度來說,指數基金也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首先指數基金不需要擔心更換基金經理,也就沒有更換的成本和風險。新的基金經理往往會有新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使其收益基礎蕩然無存,最典型的就是華夏大盤和華夏精選,在王亞偉離任後,這兩個基金黯然失色,迅速掉隊。

其次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固定成本和交易成本遠高於指數基金,更別提那些換手率高企的主動管理基金,這裡面花出去的都是投資者的收益啊。現在主動型基金的固定費率普遍都在1.5%-1.75%左右,如果算上交易成本1%,那一年的固定成本2.5%-2.75%,這遠高於指數基金每年1.4-1.8%的固定成本。

別小看這1%的差距,假設10000的本金,投資10年,一個年收益率是10%,一個年收益率是9%,在複利效應的影響下,10年後的本金分別變為25937.42元和23673.64元,一個收益率是259.37%,一個收益率為236.73%,差距超過20個百分點。

2、指數基金的長期表現超越一線城市近十年的房價漲幅

根據任澤平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2018年北京新房均價從1.4萬元/平上漲至5.5萬元/平,上漲3.9倍,遠高於全國新房均價漲幅的1.9倍和M2漲幅的3.0倍。而上證指數在2009-2018年僅從1820點,漲到了2493點,僅上漲了673點,漲幅為36.97%,這也是為什麼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磚頭如此熱愛,對於股市如此唾棄的表象,但實際上中國股市的表現真的如此不堪嗎?如果我們選擇了合適的指數標的呢?


由於主題類和行業類的指數基金開發得比較晚,而且收益率並不怎麼樣,因此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寬基指數,而比較主流的寬基指數就是上證50、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而這三個指數的長期收益率應該說都是比較優秀的,但是這裡面依然有優劣之分。

上證50指數從2004年2月至今,累計收益率為177.3%,從1067.55點漲到了2960.41點。其中最高點是2007年的4772,現在的點位約為最高點的62%。

而以前最為市場所稱道的中證500,在2007年1月至今,從1881點漲到了5041點,漲幅為167.9%,漲幅還不如上證50指數。指數最高點曾突破1萬點,觸及11616點,現在的點位還不到最高點的50%。

而最具有市場代表性的滬深300指數,從2005年1月至今,漲幅高達291.3%,從當初的994.76點,漲到了3892.18點。雖然最高點曾經也上到了超過了5000點,但是如今的漲幅已經到達了最高點的72.3%。

但是滬深300指數2.9倍的漲幅也只是跑贏了近十年全國平均房價的漲幅,未能跑贏一線城市房價的漲幅啊?莫急,如果我們算上企業的分紅呢?就拿比較早成立的博時滬深300指數A為例。假設我們在2005年1月3日買入這隻指數基金,到了上週五,這隻基金累計收益率高達404.27%,年化收益率11.8%,這一漲幅甚至超越北京近十年的房價漲幅3.9倍。

也就是說選對了指數標的和指數基金,我們完全可以實現超越一線城市房價漲幅的收益率,但問題就在於選擇出優秀的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持有。但是正如題目所提到的,如果我們不是長期持有而是波段操作呢?

波段操作=擇時,而擇時永遠更多看得是運氣

波動操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擇時。高大上的基金經理也好,出神入化的私募基金經理也罷,目前能夠連續準確擇時的本人還沒見過,一般只存在這流傳的故事當中。如果一個投資者可以擇時,那他還需要買什麼指數基金,可以融資融券去買股票,根本不需要等待。但是回顧中國股市的歷史,有這樣的牛人存在嗎?

因此個人認為波段操作是個偽命題。如果一個投資者可以擇時,那他根本不需要長期持有任何的資產,只需要高拋低吸就可以了。這種時候,討論長期持有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如果一個投資者希望長期持有的前提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沒有波段操作的能力,才會希望通過長期持有來分享整個市場的收益。特別是中國股市,典型的特徵就是牛短熊長,錯過了那麼一年的牛市,你可能要再等個7-8年。

根據美國一份關於標普500指數的統計顯示,在1996年至2015年這19年中,投資標普500的年回報為4.8%左右;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五天,年回報則會大幅下滑43.75%,跌至至2.7%;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十天,年回報則會大幅下滑72.92%,跌至至1.3%;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四十天,年回報則會轉正為負,進一步降至-4%,這被稱為“閃電理論”。在美股牛市平均超過超過25個月尚且如此,放到中國這種牛市12個月左右的市場中,個人覺得就更加適用了。

網上也有很多關於投資止盈的指導意見,個人也覺得止盈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是截至目前並沒有一套可以有效跟蹤市場的止盈方法,因為這種止盈都涉及到波段操作,也就是擇時的,因此最為主流的止盈方法就是目標止盈法。比如達到50%的收益率,減倉50%;達到70%的收益率,減倉70%等等,但是這種情況如果碰到2007年或者2015年這樣的瘋牛行情,目標止盈方法就會錯失市場後面的高額收益,那等待這麼久的牛市又有什麼意義?

迴歸國內公募基金的情況,自1998年成立以來就成為了國民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工具。特別是在2007年牛市以後,公募基金的規模開始出現暴漲,因為其往往能跑贏指數。根據2010-2018年公募基金平均業績與滬深300指數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公募基金跑贏市場的概率在67%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公募基金是包括股票和債券基金的,並沒有包括貨幣基金。但是如果我們算上滬深300指數的企業分紅,這個概率將會進一步下降。

從上表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在牛市中股票基金是明顯跑輸滬深300的,比如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但是在震盪市和下跌市中,股票基金通常會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北上資金和外資開始不斷流入中國市場,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有效性可能會進一步的增強,這會使得戰勝指數的難度越來越高。根據美國共同基金的研究數據表明,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裡,美國共同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為3.9%,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則高達11.9%,約有70%的主動基金跑輸標普500指數。

因此,個人認為波段操作在任何的投資當中都是一種理想化的操作,不具備討論的意義。所以無論是持有指數基金也好,持有股票也好,個人認為長期持有是比較好的投資方式,但是放在牛短熊長的大A股,我們依然可以在指數相對低估的階段進入加倉,在達到自己盈利目標的時候進行減倉,這依然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方式,具體的參考指標和操作方法還要看每個人對市場的理解和對投資目標的要求。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亞特斯


先鋒基金的創始人,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兒。人稱“指數基金之父”。他是世界最大的不收費基金家族創始人。在旱澇保收的中國基金圈,沒法想象。



在先鋒基金公司品牌牆上,有句話,英文不記得了,改天再補上,意思就是:在先鋒集團請忘記波段操作。他要求所有的基金經理不要做波段,迴歸價值,忘記波段,只有這樣的經理才能幫客戶掙到錢,才能幫公司掙到錢!



波段操作最重要的是擇時,低點買,高點賣,但誰也不知道究竟哪裡才是高點,哪裡是低點,知道的都是神。

在指數基金裡面我不建議波段操作,但是需要止盈。



指數基金適合的是設定合理的利潤率,當達到目標時進行止盈。而指數基金更加適合的是以定投的方式攤底成本,在達到目標收益時及時止盈。


財來道


對於指數基金,我會更傾向於長期持有。巴菲特說過: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你要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比如消費行業指數基金。它就是很溼的雪,時間則是很長的坡,就看你是否能堅定信念,保持足夠的耐心,一直持有。

從2013年到2019年這6年時間,A股可以說成長的很慢。用時間換來的空間很小。可是消費指數基金卻完全不同,穿越了牛熊市,連創新高。牛市跟漲,熊市抗跌,給點陽光它就燦爛。

不僅僅是國內的消費行業指數基金如此,在國外消費行業也是如此。

美國有一個指數叫做消費品精選行業指數,該指數從2009年起,連續7年跑贏“股神”巴菲特,甚至在9年的美股大牛市中,有7年是跑贏標普500的。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就覺得指數基金更適合長期持有呢?

其實,你買任何指數基金,都要做到不以漲喜,不以跌悲。買入後漲了當然好,可是跌了,那更好啊,不就有撿便宜貨的機會了。

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才能在市場中堅持下去。賺錢對於你來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青城子説


要看長期持有到底是指多長,如果三五年算長期的,那自然是長期持有為好。

若說是十幾年,幾十年,那還是需要加一些波段的。


我個人是傾向於跟著大市場週期做一些波端,應該更容易獲得收益。

比如,在2015這樣的高點,如是沒有兌現利潤,即便說指數投資風險不大,但最後複合年化收益可能也不會太好看。


我們可以看滬深300,中證500這樣的頭部指數基金,比如南方中證500ETF,從成立到現在,在最高點的時候, 有300%以上的收益,但到現在,又回到了50%左右。顯然,若是中間沒有做波段的,那利潤就浪費了。

從長期來看市場大概率是向上的,但市場的價格波動,總會伴隨著大的波動週期,如果能結合這種週期去做大的投資決策,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收益。

那關鍵的問題是,怎樣判斷週期。

我覺得比較利用歷史數據是比較好的辦法,結合過去的PE、PB的百分位數據判斷目前估值所處的位置,也看現在的估值水平,在過去能盈利的概率,就能做出一些大致的判斷了。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過去,只是細節會有一些不同而已。


康愉子


指數基金,毫無疑問,是天生的長線王者,因此這篇文章開始,我的觀點也非常明確地告訴你,指數基金對我而言,一定是長期且堅定持有。

從資產的本質來講,無論持有哪類資產,我們理財是為了資產配置收益的最大化。而資產配置要考慮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而這三者的關係像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具備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資產,收益性一定是低的,就好比貨幣基金、短期債券、銀行理財等等;而收益性高的產品流行性就會很差,比如指數基金一般來講持有時間要在3年以上才會有不錯的收益,所以就會犧牲流動性去博取更高的收益。

那麼,假如放棄資產的流動性,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用時間博取上漲空間

指數基金之父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其持有的指數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在10%-15%之間,但是在這個過程犧牲掉的不只是流動性,遇到熊市的時候,還要承擔一定的下跌風險。

舉個例子,美國的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都是作為美國最為主流的指數基金,在過去的十年裡,築起了一道完美的上漲趨勢。從6440點上漲到2019年的27000點,10年的時間上漲了300%,每年的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1%,可以說是非常的高了。

而相比來講,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十年的表現則更為驚人,納斯達克是在1971年成立的,從2009年的1265點上漲到2019年的8244點,10年時間上漲了550%,平均下來,每年的年化收益率是18%。毫不誇張地說,每年18%的年化收益率跑贏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基金。如果只買指數基金,你甚至在過去的十年時間擊敗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巴菲特曾說過,購買指數基金就是將一個國家最好的企業都買入其股票,然後需要做得就耐心持有這些股票,享受這些企業的不斷創造利潤帶來的分紅或收益。

再舉個大家更為熟悉的A股的例子,A股市場最為熟悉的指數莫過於上證指數。由於A股市場的時間較短,從1991年成立至今,也只有28年的時間,但是就是在這僅僅28年的時間裡,A股的上證指數也同樣走出較為漂亮的上漲曲線,都說A股不爭氣,指數擺在這裡放著呢,你不買怪誰呢?

上證指數從100點上漲到如今3000點左右,將近3000%的漲幅,平均下來,每年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3%,在整個國內市場中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收益率,基本上可以笑傲整個股市。

經過對中國和美國兩個股票市場最重要的幾個指數的分析來看,指數基金從年化收益率上來看,非常值得長期持有,而且長期持有的收益率也是秒殺大部分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優勢二:被動型指數避免人為干擾

指數基金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這類基金的持股股票是被動選擇的,根據市場中表現最好、流動性最好的股票池中進行選取,這樣一來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基金經理的人為選股導致基金表現不佳,更有甚者,在牛市階段因為選擇了表現較差的股票,導致基金基本沒有上漲從而錯過了整個牛市。

舉個例子看看,2015年的偏股基金到現在的表現如何?經歷了三年多的熊市低迷,2019年春節後A股突如其來的暴漲,據《中國經營報》數據顯示,經過3年多股票市場的調整與洗禮,在2015年股市最高點(2015年6月12日,上證綜指達到全年最高點5178.19點)前成立的權益類基金共有224基金,其規模如今近一半已縮水,224只權益類基金(在2015年1月1日~5月31日成立)平均收益為2.73%,其中,仍有94只基金自成立以來還處於虧損狀態。

虧損嚴重的有:東方睿鑫熱點挖掘C、富國國家安全主題混合、寶盈新興產業混合、華夏領先股票、融通互聯網傳媒靈活配置混合、上投摩根整合驅動混合、融通新區域新經濟靈活配置混合、銀河轉型混合、富國改革動力混合、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上述10只基金自成立以來收益率為負,分別虧損43.92%、45.20%、45.50%、46.50%、46.80%、46.90%、48.60%、50.90%、51.40%、51.70%。

從A股2019年第一季度的行情來看,大部分的指數基金實現了非常漂亮的逆襲,一舉從熊市的陰影中走出,滬深300指數基金、中證500指數基金的平均收益達到了30%以上,與之形成鮮明對的是,主動性的偏股基金收益率卻只有20%左右。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全市場所有的指數基金,再加上主動性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一共有3774只。其中72%的基金跑輸滬深300指數基金,共計87%的基金跑輸中證500指數基金。這一系列的數據太有意思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有時候基金經理在指數基金面前,會略微有些尷尬。

優勢三:指數基金的安全性使然

對於指數來講,安全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點,你完全不用擔心指數基金會倒閉,就像道瓊斯指數一樣,剛剛成立時的構成股,如今早已不在其構成股中,因為有更好的股票作為其構成股。2018年通用汽車作為當年的構成股之一,也退出了道瓊斯指數基金的的股票池。

因此,指數基金的股票池是不斷更新的,這也是為什麼只要國家的經濟在上漲,指數會不斷地上漲。

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指數基金是普通人接觸股票投資最易懂也是能夠保持高收益率的一種投資產品。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長期持有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好投資策略,在指數基金被低估的時候選擇買入,在指數基金到牛市被高估的時候進行止盈。有了這樣一個指導策略之後,我相信長期持有指數基金並不是什麼難事,反而會讓你的投資變得簡單清晰。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基金小白。點贊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說理財,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