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你会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

浮云视界


指数基金根据其产品类型,既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估值办法低估时买入、高估时止盈,进行所谓的“低买高卖”波段操作。



  • 指数基金可以分为宽基指数、行业指数。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都是宽基指数。而银行业、证券行业、医药行业、必须消费行业、可选消费行业、地产行业等,就是行业指数。

  • 指数基金也可以分为市值加权指数、策略加权指数。

比如,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创业板指数都是市值加权指数。除此之外,还有策略加权指数,比如红利指数、价值指数、基本面指数、低波动指数等。

对于不同种类的指数基金,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定投和止盈操作呢?

第一原则,根据估值区间决定操作。

1,对于处于低估值区间的指数基金,应立足于长期定投、长期持有。

2,对于处于正常估值区间的指数基金,可以长期持有。

3,对于处于高估值区间的指数基金,可以分批止盈。

对于指数基金,可以采取的估值指标有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等。比如根据市盈率所处的历史分位数据,判断指数基金是处于低估值、正常估值还是高估值区间,从而决定是定投、持有还是止盈套现。

第二原则,基于投资目的决定操作。

如果为了长期投资受益,除非在股市指数明显走高时可以止盈,其他情况下均选择持有。如果为了满足定期支出的需要,可以选择长期持有红利指数基金定期接受分红,或者根据支出需要赎回部分份额。

第三原则,基于投资收益目标决定操作。

根据统计,过去20年中国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复合收益为16%左右。结合大盘指数所在位置、指数估值所在区间,如果个人评估定投指数基金的收益达到预期目标,可以及时止盈。

定投指数基金,实质也是投资股票,因此“低买高卖”的波段操作是获利的不二法门。但是,由于个人无法准确判断市场的未来走势,也无法准确判断市场是处于绝对的低点还是高点,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策略,总体上也可以获得接近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颜开局


从事证券行业工作15年,以我的经验,对于指数基金,我倾向于长期持有,而不是波段操作。

为什么?

1、理论上讲,指数基金如果波段操作,其收益肯定高于长期持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波段操作,需要不断的寻找买卖点,长期持有一买完事。而寻找买卖点,我自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聪明。进一步讲,寻找买卖点就是判断基金所对应的标的指数的底部和顶部,而据我观察,A股市场28年的历史里,还没有人能准确的预判到998、6124、1664、2637、5178这些点位,可能有人刚好买点最低点,但是谁知道是蒙的还是分析得到的呢?

2、长期持有指数基金,远远跑赢市场上95%的投资者,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而且收益也相当可观。看图

我们选取2000年1月1日到今天(2019年8月20),所有有数据可查的指数型基金,其中最高收益易方达上证50指数A收益最高,累计收益431.60%,年化约9%。这其中包含了量能牛熊市。那从2000就开始混迹股市的投资者,今天还有几人还在?还没有被市场淘汰,我想不会超过5%。

3、上图我统计的是最极端的情况,如果我自己买卖基金,我不能买在998,但是大概率是我能在1500买,不能卖在6124,大概率4800我会卖,这样算来,累计收益远远高于431%。

所以,指数基金我偏向于长期持有。但这个长期不是普通投资者理解的长期。


溯源归一


我目前就在定投大盘指数基金,像这样的基金,经理只负责跟踪指数,不会主动止盈止损的,如果自己也不操作,怎么可能持续盈利呢?

说说我的观点,从去年开始,我认为A股主要大盘指数具备投资价值,因此开始定投部分指数基金,但是去年指数仍然跌了一年多,大盘下跌超过25%,我定投损失也超过了10%。

进入2019年后,A股出现小阳春,定投的指数基金开始扭亏为盈,今年3月份以后,盈利超过了15%,这是我的止盈目标,当时比较犹豫,大盘还处于上涨的状态,到底要不要止盈呢?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分批止盈的方式,连续几次累计卖出60%的仓位。



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二季度大盘深度回调,我通过止盈保住了大部分盈利,卖出资金又重新进入定投循环,因此现在仍然处于盈利状态,否则以前的盈利又都还回去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定投指数基金必须要止盈。做止盈类似于做波段,但不等于做波段,做波段虽然很理想,但是你很难抓住波峰和波谷,止盈就是设定盈利目标,达到目标就开始收割利润,别指望卖在最高点。

对于指数基金,如果一直持有不卖出,一旦大盘回调,以前的盈利就会化为泡影,长期不卖出也是不可取的。



互金直通车


我是定投的操作,从2007年到现在每月定投1000元,虽然当时在最高点上证综指6000点上下,现在上证综指在3000点上下,但因为是定投,长期持有,目前收益超过100%。

同期,我也买自认为的好股票,收益没有这么高,多数股票还是亏损的呢。

可见,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多么重要的策略。其实对我来说,我认为判断不出大盘的顶点和低点的,比如4000点,现在的3000点,过去的2000点,不管你怎么判断,它既不算高,也不算最低。我这些年炒股的心得是,长期持有比做波段保险许多。

比如在2000多点的时候,看上去我们的亏损是很大的,比如说有40%,有些已成功逃出的,很庆幸很高兴,觉得躲过一大劫。但问题又来了,你知道什么时候进入上涨周期吗?你判断不出来。

等上涨周期已确定时,我们已经从亏损40%到了只亏损10%的地步了,这时候即便有人说重新杀进来吧,他已长期持有的人,几乎在同一亏损状态下了,何况买卖频繁的人,手续费还要损失不少呢。

我曾参考了不少成功炒股者的经验,唯一总结出的一点:普通散户最好别炒股,如果真要操作,就定投指数基金吧,长期持有。


财经作家邱恒明


指数型基金,书面的解释为以特定的指数为标的指数,并且以指数的成分股为投资对象,通过投资指数成分股的全部成分股构建投资组合,追踪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换而言之就是基金跟踪着相关指数成分股投资,投资者间接投资指数成分股。

了解了指数型基金的构造,再来看是否长期持有还是倾向于波段操作的问题。

1、适合长期持有,也适合波段操作!

既然指数型基金的构造是投资相关指数的成分股,投资者间接投资股市相关指数的成分股。换而言之,投资指数型基金也就是投资股市,只不过是间接投资股票。而指数型基金的成分股并不仅有一家、两家、三家上市公司,而是十几家、数十家,甚至高达几百家上市公司股票。

在这里,投资者可以当做指数型基金是一个组合,计算的是权重平均水平。权重平均水平出现了上涨,那么指数型基金也就会出现上涨;权重平均水平出现了下跌,指数型基金也就会出现下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指数型基金,对应的是相关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股票,将其纳入其中,是一个组合。而这个组合包含在内的成分股,并不是平均投资,而是根据权重投资,占比总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投资的比例也是最大。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占比成分股总市值5%的市值,那么基金的总资金就需要投资这家上市公司5%的比例。

在这个比例影响下,综合权重平均水平为上涨,那么投资者账户内显示的基金净值也就是处于上涨。相反,则为下跌。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其实基金的涨跌与股市的涨跌,异曲同工、十分相似。上市公司股票是一个个体,个体的影响因素出现波及股价的影响。而指数型基金价格的涨跌,则是因为权重水平的涨跌。

既然如此,指数型基金对于行情而言,既有长线持有的好处,也适合做波段投资,因为其的波动就是权重平均影响的波动。而这个波动,在某阶段适合长线持有,也适合波段操作。

2、金老师认为,投资指数型基金,长期定投的方式为佳。

指数型基金对应的是相关指数的成分股,而成分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择取股市中质量优质以及符合指数条件的上市公司。正因为如此,也就保持着相对优质化,而在优质化的情况下,预测基金的上涨与下跌,其实与预测股市的上涨与下跌,是一样难的。当然,也正因为优质化,其整体趋势性也会很明显的向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老师认为指数型基金以长期定投的方式为佳,一则降低风险;二则不错过机会;三则如果遇到下跌还能低位吸筹,降低成本;四则趋势性明显,有较好的盈利性。


厚金说


对于一只优秀的指数基金来说,个人认为是值得长期持有的,哪怕是经历了2008年的998点,还是经历了2013年的1849点,还是2018年的2440点,其长期收益率依然是非常优秀的,可以比肩一线城市近10多年来的涨幅。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只指数基金确实要优秀。

怎么算是优秀呢?具有代表性,能够分享中国经济近10几年来的飞速增长的成果;第二,费率足够便宜,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前者相当于开源,后者相当于节流。开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节流的长期影响,确实被很多人忽略的。

下面我将从指数基金长期收益的表现以及短期操作的难度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优秀的指数基金的长期优秀率比肩一线城市近十年的房价涨幅

1、为什么是指数基金而不是主动型基金

这里先表明一个前提,为什么指数基金是值得长期持有而不是主动型基金值得长期持有?不讨论巴菲特所说的市场有效理论,就从基金管理人这个角度和成本这两个角度来说,指数基金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指数基金不需要担心更换基金经理,也就没有更换的成本和风险。新的基金经理往往会有新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使其收益基础荡然无存,最典型的就是华夏大盘和华夏精选,在王亚伟离任后,这两个基金黯然失色,迅速掉队。

其次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固定成本和交易成本远高于指数基金,更别提那些换手率高企的主动管理基金,这里面花出去的都是投资者的收益啊。现在主动型基金的固定费率普遍都在1.5%-1.75%左右,如果算上交易成本1%,那一年的固定成本2.5%-2.75%,这远高于指数基金每年1.4-1.8%的固定成本。

别小看这1%的差距,假设10000的本金,投资10年,一个年收益率是10%,一个年收益率是9%,在复利效应的影响下,10年后的本金分别变为25937.42元和23673.64元,一个收益率是259.37%,一个收益率为236.73%,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

2、指数基金的长期表现超越一线城市近十年的房价涨幅

根据任泽平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2018年北京新房均价从1.4万元/平上涨至5.5万元/平,上涨3.9倍,远高于全国新房均价涨幅的1.9倍和M2涨幅的3.0倍。而上证指数在2009-2018年仅从1820点,涨到了2493点,仅上涨了673点,涨幅为36.97%,这也是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砖头如此热爱,对于股市如此唾弃的表象,但实际上中国股市的表现真的如此不堪吗?如果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指数标的呢?


由于主题类和行业类的指数基金开发得比较晚,而且收益率并不怎么样,因此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宽基指数,而比较主流的宽基指数就是上证50、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而这三个指数的长期收益率应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这里面依然有优劣之分。

上证50指数从2004年2月至今,累计收益率为177.3%,从1067.55点涨到了2960.41点。其中最高点是2007年的4772,现在的点位约为最高点的62%。

而以前最为市场所称道的中证500,在2007年1月至今,从1881点涨到了5041点,涨幅为167.9%,涨幅还不如上证50指数。指数最高点曾突破1万点,触及11616点,现在的点位还不到最高点的50%。

而最具有市场代表性的沪深300指数,从2005年1月至今,涨幅高达291.3%,从当初的994.76点,涨到了3892.18点。虽然最高点曾经也上到了超过了5000点,但是如今的涨幅已经到达了最高点的72.3%。

但是沪深300指数2.9倍的涨幅也只是跑赢了近十年全国平均房价的涨幅,未能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啊?莫急,如果我们算上企业的分红呢?就拿比较早成立的博时沪深300指数A为例。假设我们在2005年1月3日买入这只指数基金,到了上周五,这只基金累计收益率高达404.27%,年化收益率11.8%,这一涨幅甚至超越北京近十年的房价涨幅3.9倍。

也就是说选对了指数标的和指数基金,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超越一线城市房价涨幅的收益率,但问题就在于选择出优秀的指数基金并且长期持有。但是正如题目所提到的,如果我们不是长期持有而是波段操作呢?

波段操作=择时,而择时永远更多看得是运气

波动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择时。高大上的基金经理也好,出神入化的私募基金经理也罢,目前能够连续准确择时的本人还没见过,一般只存在这流传的故事当中。如果一个投资者可以择时,那他还需要买什么指数基金,可以融资融券去买股票,根本不需要等待。但是回顾中国股市的历史,有这样的牛人存在吗?

因此个人认为波段操作是个伪命题。如果一个投资者可以择时,那他根本不需要长期持有任何的资产,只需要高抛低吸就可以了。这种时候,讨论长期持有就没什么意义了。而如果一个投资者希望长期持有的前提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没有波段操作的能力,才会希望通过长期持有来分享整个市场的收益。特别是中国股市,典型的特征就是牛短熊长,错过了那么一年的牛市,你可能要再等个7-8年。

根据美国一份关于标普500指数的统计显示,在1996年至2015年这19年中,投资标普500的年回报为4.8%左右;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五天,年回报则会大幅下滑43.75%,跌至至2.7%;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十天,年回报则会大幅下滑72.92%,跌至至1.3%;如果投资者错过期间涨幅最大的四十天,年回报则会转正为负,进一步降至-4%,这被称为“闪电理论”。在美股牛市平均超过超过25个月尚且如此,放到中国这种牛市12个月左右的市场中,个人觉得就更加适用了。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投资止盈的指导意见,个人也觉得止盈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一套可以有效跟踪市场的止盈方法,因为这种止盈都涉及到波段操作,也就是择时的,因此最为主流的止盈方法就是目标止盈法。比如达到50%的收益率,减仓50%;达到70%的收益率,减仓70%等等,但是这种情况如果碰到2007年或者2015年这样的疯牛行情,目标止盈方法就会错失市场后面的高额收益,那等待这么久的牛市又有什么意义?

回归国内公募基金的情况,自1998年成立以来就成为了国民参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特别是在2007年牛市以后,公募基金的规模开始出现暴涨,因为其往往能跑赢指数。根据2010-2018年公募基金平均业绩与沪深300指数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跑赢市场的概率在67%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公募基金是包括股票和债券基金的,并没有包括货币基金。但是如果我们算上沪深300指数的企业分红,这个概率将会进一步下降。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牛市中股票基金是明显跑输沪深300的,比如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但是在震荡市和下跌市中,股票基金通常会实现弯道超车。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北上资金和外资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有效性可能会进一步的增强,这会使得战胜指数的难度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共同基金的研究数据表明,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里,美国共同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3.9%,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则高达11.9%,约有70%的主动基金跑输标普500指数。

因此,个人认为波段操作在任何的投资当中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操作,不具备讨论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持有指数基金也好,持有股票也好,个人认为长期持有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但是放在牛短熊长的大A股,我们依然可以在指数相对低估的阶段进入加仓,在达到自己盈利目标的时候进行减仓,这依然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具体的参考指标和操作方法还要看每个人对市场的理解和对投资目标的要求。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A亚特斯


先锋基金的创始人,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儿。人称“指数基金之父”。他是世界最大的不收费基金家族创始人。在旱涝保收的中国基金圈,没法想象。



在先锋基金公司品牌墙上,有句话,英文不记得了,改天再补上,意思就是:在先锋集团请忘记波段操作。他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不要做波段,回归价值,忘记波段,只有这样的经理才能帮客户挣到钱,才能帮公司挣到钱!



波段操作最重要的是择时,低点买,高点卖,但谁也不知道究竟哪里才是高点,哪里是低点,知道的都是神。

在指数基金里面我不建议波段操作,但是需要止盈。



指数基金适合的是设定合理的利润率,当达到目标时进行止盈。而指数基金更加适合的是以定投的方式摊底成本,在达到目标收益时及时止盈。


财来道


对于指数基金,我会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你要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比如消费行业指数基金。它就是很湿的雪,时间则是很长的坡,就看你是否能坚定信念,保持足够的耐心,一直持有。

从2013年到2019年这6年时间,A股可以说成长的很慢。用时间换来的空间很小。可是消费指数基金却完全不同,穿越了牛熊市,连创新高。牛市跟涨,熊市抗跌,给点阳光它就灿烂。

不仅仅是国内的消费行业指数基金如此,在国外消费行业也是如此。

美国有一个指数叫做消费品精选行业指数,该指数从2009年起,连续7年跑赢“股神”巴菲特,甚至在9年的美股大牛市中,有7年是跑赢标普500的。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就觉得指数基金更适合长期持有呢?

其实,你买任何指数基金,都要做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买入后涨了当然好,可是跌了,那更好啊,不就有捡便宜货的机会了。

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才能在市场中坚持下去。赚钱对于你来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青城子説


要看长期持有到底是指多长,如果三五年算长期的,那自然是长期持有为好。

若说是十几年,几十年,那还是需要加一些波段的。


我个人是倾向于跟着大市场周期做一些波端,应该更容易获得收益。

比如,在2015这样的高点,如是没有兑现利润,即便说指数投资风险不大,但最后复合年化收益可能也不会太好看。


我们可以看沪深300,中证500这样的头部指数基金,比如南方中证500ETF,从成立到现在,在最高点的时候, 有300%以上的收益,但到现在,又回到了50%左右。显然,若是中间没有做波段的,那利润就浪费了。

从长期来看市场大概率是向上的,但市场的价格波动,总会伴随着大的波动周期,如果能结合这种周期去做大的投资决策,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收益。

那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判断周期。

我觉得比较利用历史数据是比较好的办法,结合过去的PE、PB的百分位数据判断目前估值所处的位置,也看现在的估值水平,在过去能盈利的概率,就能做出一些大致的判断了。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过去,只是细节会有一些不同而已。


康愉子


指数基金,毫无疑问,是天生的长线王者,因此这篇文章开始,我的观点也非常明确地告诉你,指数基金对我而言,一定是长期且坚定持有。

从资产的本质来讲,无论持有哪类资产,我们理财是为了资产配置收益的最大化。而资产配置要考虑其最重要的三个特点: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而这三者的关系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具备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资产,收益性一定是低的,就好比货币基金、短期债券、银行理财等等;而收益性高的产品流行性就会很差,比如指数基金一般来讲持有时间要在3年以上才会有不错的收益,所以就会牺牲流动性去博取更高的收益。

那么,假如放弃资产的流动性,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有哪些优势呢?

优势一:用时间博取上涨空间

指数基金之父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其持有的指数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在10%-15%之间,但是在这个过程牺牲掉的不只是流动性,遇到熊市的时候,还要承担一定的下跌风险。

举个例子,美国的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都是作为美国最为主流的指数基金,在过去的十年里,筑起了一道完美的上涨趋势。从6440点上涨到2019年的27000点,10年的时间上涨了300%,每年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1%,可以说是非常的高了。

而相比来讲,纳斯达克指数在过去十年的表现则更为惊人,纳斯达克是在1971年成立的,从2009年的1265点上涨到2019年的8244点,10年时间上涨了550%,平均下来,每年的年化收益率是18%。毫不夸张地说,每年18%的年化收益率跑赢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基金。如果只买指数基金,你甚至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击败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巴菲特曾说过,购买指数基金就是将一个国家最好的企业都买入其股票,然后需要做得就耐心持有这些股票,享受这些企业的不断创造利润带来的分红或收益。

再举个大家更为熟悉的A股的例子,A股市场最为熟悉的指数莫过于上证指数。由于A股市场的时间较短,从1991年成立至今,也只有28年的时间,但是就是在这仅仅28年的时间里,A股的上证指数也同样走出较为漂亮的上涨曲线,都说A股不争气,指数摆在这里放着呢,你不买怪谁呢?

上证指数从100点上涨到如今3000点左右,将近3000%的涨幅,平均下来,每年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3%,在整个国内市场中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收益率,基本上可以笑傲整个股市。

经过对中国和美国两个股票市场最重要的几个指数的分析来看,指数基金从年化收益率上来看,非常值得长期持有,而且长期持有的收益率也是秒杀大部分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优势二:被动型指数避免人为干扰

指数基金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这类基金的持股股票是被动选择的,根据市场中表现最好、流动性最好的股票池中进行选取,这样一来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基金经理的人为选股导致基金表现不佳,更有甚者,在牛市阶段因为选择了表现较差的股票,导致基金基本没有上涨从而错过了整个牛市。

举个例子看看,2015年的偏股基金到现在的表现如何?经历了三年多的熊市低迷,2019年春节后A股突如其来的暴涨,据《中国经营报》数据显示,经过3年多股票市场的调整与洗礼,在2015年股市最高点(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达到全年最高点5178.19点)前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共有224基金,其规模如今近一半已缩水,224只权益类基金(在2015年1月1日~5月31日成立)平均收益为2.73%,其中,仍有94只基金自成立以来还处于亏损状态。

亏损严重的有:东方睿鑫热点挖掘C、富国国家安全主题混合、宝盈新兴产业混合、华夏领先股票、融通互联网传媒灵活配置混合、上投摩根整合驱动混合、融通新区域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银河转型混合、富国改革动力混合、中邮趋势精选灵活配置混合。上述10只基金自成立以来收益率为负,分别亏损43.92%、45.20%、45.50%、46.50%、46.80%、46.90%、48.60%、50.90%、51.40%、51.70%。

从A股2019年第一季度的行情来看,大部分的指数基金实现了非常漂亮的逆袭,一举从熊市的阴影中走出,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达到了3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的是,主动性的偏股基金收益率却只有20%左右。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场所有的指数基金,再加上主动性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一共有3774只。其中72%的基金跑输沪深300指数基金,共计87%的基金跑输中证500指数基金。这一系列的数据太有意思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有时候基金经理在指数基金面前,会略微有些尴尬。

优势三:指数基金的安全性使然

对于指数来讲,安全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你完全不用担心指数基金会倒闭,就像道琼斯指数一样,刚刚成立时的构成股,如今早已不在其构成股中,因为有更好的股票作为其构成股。2018年通用汽车作为当年的构成股之一,也退出了道琼斯指数基金的的股票池。

因此,指数基金的股票池是不断更新的,这也是为什么只要国家的经济在上涨,指数会不断地上涨。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指数基金是普通人接触股票投资最易懂也是能够保持高收益率的一种投资产品。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长期持有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投资策略,在指数基金被低估的时候选择买入,在指数基金到牛市被高估的时候进行止盈。有了这样一个指导策略之后,我相信长期持有指数基金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而会让你的投资变得简单清晰。

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及更多的基金小白。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说理财,价值投资的布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