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但凡讀過《史記》或《漢書》裡韓信列傳的,都不會說韓信是“橫空出世”。韓信早年間是“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就算沒讀過《史記》和《漢書》的,也聽過“胯下之辱”和“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兩個典故吧?這可是韓信最落魄的時候,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一腔抱負不得伸張。

韓信是經歷了無數灰心喪氣,經歷了好幾年才華埋沒之後,才遇到蕭何這個伯樂的,怎麼能叫“橫空出世呢?

他還沒給劉邦當大將軍的時候,那是處處碰壁,處處不遇明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韓信心裡那個煩悶,那個灰心,那個無奈,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

蹭飯吃的韓信與漂母飯信,胯下之辱

韓信年輕的時候,先別說縱橫天下、施展抱負了,他連肚子都吃不飽,因此跟別人去蹭飯吃,說他是吃白食的叫花子都不為過。

韓信老家有個南昌亭長,看起來是個好心人,允許韓信到自己家裡蹭飯吃,韓信一開始厚著臉皮,天天能混個肚子不餓。可是,人家亭長夫人就不樂意了。

為了把韓信趕走,亭長夫人有一天吃飯特別早,早到什麼程度?委在被窩裡吃早飯,《史記》裡說那叫“晨炊蓐食”,就是早晨未起身,在床蓆上進餐。韓信來了,亭長夫人也不給韓信準備碗筷和飯了,韓信一看,就明白什麼意思了,知道這飯蹭不下去了。

韓信又開始捱餓了,怎麼辦,總不能餓死吧,於是韓信就去釣魚,沒有五穀吃,釣了魚也能裹腹。這時候,在韓信釣魚的河邊,有一幫子老媽子在洗衣服,其中有個漂母,看韓信天天釣魚,填不飽肚子,可憐韓信,給了韓信飯吃,而且一連給了韓信幾十天的飯。

韓信感動的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對漂母發誓說,將來一定要報答漂母的救命之恩。可是啊,人家漂母不領情: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你看,漂母罵的多狠啊,你這個韓信啊,你堂堂一個七尺的男子漢,竟然養活不了自己,你是個廢物啊,幸虧你爹你媽死的早,要不然你是個啃老的窩囊廢啊。

韓信吃不飽飯,還被人侮辱,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被人指著鼻子這麼罵,心裡什麼感受?

前幾年啃老族還天天被罵,這幾年罵的少了,為什麼啊,啃老族多了,大家都是啃老族,就不好意思罵對方了。現在的年輕人,不管你是窮人的孩子,還是富二代,哪個不啃老?你買房子,你娶媳婦,哪個不讓父母掏錢的?

扯遠了,韓信被漂母罵,他沒啥好說的,畢竟漂母養活他幾十天。後來啊,韓信又被市井之徒給侮辱了。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具體我就不說了,大家對胯下之辱都很清楚。

你說,韓信年輕時,遭了那麼多罪,受了那麼多侮辱,跟“橫空出世”扯得上關係嗎?

當小兵的韓信,鬱郁不得志的韓信。

後來,秦始皇死了,天下大亂,韓信為了混口飯吃,就投靠了項梁,總算有口嚼裹了。然而,在項梁手下,韓信地位低下,沒人知道韓信,也沒人欣賞韓信的才華。

項梁死後,韓信成了項羽身邊的人,總算有機會施展抱負了吧?沒你想的那麼容易,項羽出了名的剛愎自用,能聽得進別人的話?所以,信數以策幹項羽,羽弗用。

韓信雖然衣食無憂了,可是他還有抱負要施展,然而,跟著項羽是沒指望的,項羽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於是韓信就離開了韓信,投奔了漢王劉邦,畢竟劉邦採納諫言的名聲比項羽好。這時候,項羽已經是西楚霸王,天下第一人,劉邦也被趕到了四川。

韓信投靠劉邦以後,卻也並沒有被重用,只是做了一個“連敖”的小官,連敖有人解釋說,也叫典客,或者叫司馬,其實就是軍隊裡招待客人的小官。都說是金子總會發光,韓信這塊金子,還遲遲沒有發光。

韓信不但沒被重用,還差點被別人連累死於非命,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這又是怎麼回事?原來跟韓信一樣做招待官連敖的還有十三個人,其中有人犯法了,按照漢軍軍中連坐的慣例,韓信和這十三個人,都得殺頭。

前面十三個人都殺了,韓信是最後一個,韓信心裡冤枉啊,又不服氣,於是韓信眼望著天空,那一刻,他或許在思考著什麼,想著自己遭受的侮辱,想著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想著自己“一生襟抱未曾開”,總之,他冤枉,他不服氣。

正好劉邦的老鄉加愛將夏侯嬰經過這裡,於是韓信抓住機會,大聲吼叫說: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韓信對夏侯嬰說,漢王不是要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嗎?為什麼要殺我這樣幫他奪取天下的壯士?

夏侯嬰一聽,覺得韓信這話說的很奇特,再看韓信,覺得他相貌不俗,便把韓信赦免了。夏侯嬰跟韓信一聊天,才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於是把韓信推薦給了漢王劉邦。然而,劉邦並沒有重視韓信,只是封韓信做了個治粟都尉的小官,就是管後勤糧草的。

你說韓信橫空出世,哪知道他經歷這麼多,金子還沒發光呢!為什麼,只因為他缺少一個伯樂而已,要不然,他那一身才華,恐怕就此要埋沒了。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誠不我欺。

幸好,天下還是有識貨人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在漢王劉邦軍中,至少還能接觸一下劉邦手下的大人物,比如蕭何,他們聊過幾次天,蕭何發現韓信是個大將之才,於是蕭何三番五次把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卻沒當回事。

這時候,劉邦正被項羽打得到處逃竄,劉邦的手下很多人也開始當逃兵,韓信思量著,蕭何肯定多次推薦自己,漢王卻仍舊不重用自己,再呆在劉邦手下,也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也跟著逃竄了。

蕭何一聽,就急了,都沒來得及跟劉邦報告,就去追韓信了,此之謂蕭何月下追韓信。

漢王劉邦一聽蕭何也跑了,氣的大怒,那蕭何可是劉邦的左膀右臂,如果蕭何都跑了,劉邦能不生氣嗎?

過了一兩天,蕭何竟然回來了,劉邦一邊大怒一邊大喜,他問蕭何,你去幹嘛了啊,蕭何說,去追逃走的將士了,劉邦問,追的誰啊,蕭何說,韓信。劉邦聽了又罵人了,你個老小子騙人,跑了十幾個將軍,你怎麼偏偏去追那無名之輩韓信,蕭何就說了,韓信是“國士無雙”,大王想逐鹿中原,奪取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就這樣,韓信才有了施展抱負,顯示才華的機會。

這又哪來的橫空出世?不知道韓信在成為大將軍之前,經歷了多少苦難流離和輾轉反側!

以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暗渡陳倉,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都是韓信的大手筆。


西堤君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不思考的人,見到別人飛黃騰達,就說人家命真好,又要自怨自艾,說時運不濟。殊不知,別人付出的努力,吃的苦,說出來都是一部心酸史,只不過人家沒說而已。

韓信也一樣,有的人只看到他“國士無雙”的一面,可他發奮讀書的時候,誰又知道呢!哪怕是媒體發達的今天,也沒有誰直播讀書吧。

(↑圖片來自於網上↑)

閒話少說,轉入正題。

韓信被譽為“國士無雙”,他的那些功績就不勞我多說了吧?在漢高祖劉邦手下馳騁疆場數年,一出世即被拜為大將,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一生,直至被劉邦以謀反誅殺。

那麼韓信是如何被劉邦“慧眼”發掘的?要說劉邦有一雙色眯眯的眼睛還差不多。不過,劉邦雖然沒有慧眼,但是他卻有一個蕭何。蕭何是韓信的貴人,他是真正知道韓信才華的人,所以不惜月下追韓信。

人生得一貴人就夠了,貴人是踏上前程的敲門磚,而不是鋪路石。即使韓信以前縱使有千萬條人脈,也抵不過一個貴人——蕭何。所以,人脈不是韓信成功的必要條件。

韓信曾多次與蕭何交談,而且相談甚歡。如果韓信沒有真才實學能得到蕭何的賞識嗎?再往前追溯,韓信初到劉邦的帳下,沒多久就因罪要被處死。騰公與韓信交談,騰公大悅,當即就免了他死罪,還把他推舉給劉邦。

能讓蕭何和騰公夏侯嬰兩個人舉薦的人該有多麼牛。韓信肚子裡肯定是有“墨水”的,這個毋庸置疑。那麼韓信的學識從哪裡來?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在從軍以前,就一直貧窮的活著,而且很窩囊,別人都看不起他。

《史記》中記載: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韓信常常到下鄉南昌亭長家裡蹭吃蹭喝,有時依靠漂母的接濟才活了下來。甚至有人當眾羞辱他,讓他鑽褲襠。

總而言之,韓信受盡了白眼。

什麼樣的人才能活到這個樣子?韓信為布衣的時候,一點謀生的出路都沒有。

這讓我想起了清代詩人黃仲則所寫的一句詩: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是呵,也只有讀書人才能活出韓信的樣子了。

韓信讀的什麼書?恐怕是《孫子兵法》。淮陰曾屬吳國,直到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才設立了淮陰。而吳國曾湧現過許多優秀的軍事家,最為著名的就是孫武。

孫武那麼有名,他所著的書豈不在吳國上下人手一冊?相信韓信家裡應當也藏有那麼一本。韓信翻看又翻看,熟爛於胸。

我作出這個結論並非無的放矢,《史記》中有關於韓信用兵的記載: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這條“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句子原文出自《孫子兵法》。

像韓信那樣對兵法瞭解的如此深刻的人,和韓信同鄉的人又怎麼能夠理解韓信的能力呢?這就好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圖片來自於網上↑)

韓信率先投到項梁帳下,後又歸屬於項羽。韓信提出過一些計策,但是不被重用。項羽是什麼人!手下最強的謀士范增都被他弄跑了,何況一個韓信呢?

天才總是容易被埋沒的,因為他們找不到為他們拂塵的知音。

韓信多年來積攢的知識已經像宇宙那樣建立起了它自己的規則,唯獨缺的,是像宇宙中有序運行的天體那樣的士兵和軍隊。

幸好,蕭何出現了,解決了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由此看來,不是時勢造英雄,而且英雄造時代。題主所說的“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其實是時機到了而已。


有的說沒的說


一般的將領都是通過在戰場積累軍功,等到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再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國中重將。

當然,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那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能撈到!

韓信雖然沒錢沒人脈,但是他的才能被蕭何所看重。通過了蕭何的推薦,韓信跳過了積累軍功的這一步,被劉邦拜為大將。

雖然沒有掌過一軍一旅,也沒有積累過相關經驗的韓信,帶兵卻有如神助,一生縱橫於沙場之上無所敗績。

為什麼?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韓信是一個是為戰爭而生的軍事天才。

(韓信劇照)

這種軍事天才在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國時代的關羽,近代的韓先楚大將。

關羽是一個水軍天才,在他與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但是一帶水軍卻無師自通,有如神助。

而韓先楚大將,一個老農民出身,有人戲稱,“韓先楚脫下軍裝就是個老農民”,但是他打起仗來,卻招招要了敵人的老命。

韓信所學的兵書,來自於家傳,還是另有人傳授,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韓信對於“兵書戰策”的運用已經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從他未掌兵到為將之後戰無不勝的事實來看,說明了韓信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操能力。

其一:韓信創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

(糧倉示意圖)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讓他管理倉庫的糧食,他為此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理念,把糧倉開設前後兩道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

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的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而浪費的現象。

這不簡單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後,國家建立了大量工廠,這才引進了倉庫管理的管理理念。

韓信的“推陳出新”其實就是現在的“先進先出”了,沒有運營過倉庫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進先出”這個術語哩!

眾所周知,統率一軍可不僅僅是單一的用兵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了“治軍”和“用兵”兩個概念。

治軍就顯得煩瑣了,但也是一軍統率的必修課程,因為“治軍”牽扯到了部隊的“訓練”、“行政”、“後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馬懿曾經贊過諸葛亮“治軍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將這句話翻譯成了諸葛亮用兵很厲害,這是不對的!

但是韓信對“治軍”與“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美譽。

其二:後人難於複製的韓信用兵之道。

(後世蜀中勢力難於複製韓信的成功)

有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實就是說,因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與中原或者中國傳統精華區其實就是兩個世界。

而在古中國時代裡,蜀中勢力能奪取天下的僅有劉邦一例。

劉邦之後,蜀中割據勢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劉邦以漢中之地而據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絕妙好計,為其打開了去關中的道路。

從此之後,這個妙計就像是一個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樣,後世之人再難於複製。

眾所周知,劉備丟了荊州之後,那真是急得火燒眉毛,因為他非常明白,丟了荊州,蜀漢就被鎖進了保險箱,光光地佔領一個益州,已經不具備有奪取天下的資格。

諸葛亮換了個思路,六出祁山,無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韓信。

(韓信背水列陣)

世上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講的是靈活運用,因時因地而制宜,這如同兵法中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比如《孫子兵法》更高深一點的理念,就是〈孫子兵法〉並不是教人如何打勝仗,而教人在打仗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犯錯誤。

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麼只要少犯錯,就有可能避免打敗仗。

然而這一個理論對於韓信來說是不對的,因為韓信故意去犯錯,卻打了勝仗。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

見於《淮陰候列偉》: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擒趙王歇。

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錢和人脈確實能夠更容易讓人走向成功,但它們更多是起推動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所以韓信在沒有錢和人脈的基礎上能夠取得成功也不是不現實的。

1、他在早期雖然沒有錢,沒有人脈,但是他有著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學習能力,這幾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我們可以稱其為天賦,而正是這個所謂的天賦造就了他後來強大的個人能力,幫助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他的天賦表現在哪呢?我們來直觀看個例子。都知道韓信小時候家庭非常的貧窮,他不可能有機會了解到那麼多的東西,但他到劉邦軍營中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分明是一個老道的軍事家,他沒人教,幾乎是靠著自己的經驗,無師自通。韓信的存在並不是否定了努力沒有意義,而是證明了世界上的確是有天才的。


2、當然了,胯下之辱也不是誰都能夠忍受的,但韓信卻能,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冷靜,在任情況下都能不驕不躁,保持冷靜的思考問題,極其謹慎的處理為題。冷靜謹慎體現在哪呢?韓信的直覺是非常準的,但是他在做判斷的時候依賴的從來都不是直覺,而是情報。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每次在制定完計劃之後,都會派人收集情報,之後根據收集來的情報對計劃進行調整。


一個有著天賦的牛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作戰經驗的逐漸增加,能夠成為一個優秀將軍不為過,而又加上如此的性格秉性讓他能夠時刻保持冷靜,臨危不亂,謹慎的作出最優安排,最終成為一個決定勝負手的三軍元帥,縱橫天下。


所以從我們的籠統的討論來看,韓信的橫空出世靠的是天賦,靠的是性格,這是他能夠成功的宏觀原因。


簡單的討論完,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太虛無飄渺了,接下來我們迴歸史料,從史料為基點來微觀的分析這一問題,從史料中我們也能夠對韓信的成功有新的認知。


一、首先依舊從韓信個人出發來找


1、剛開始在劉邦陣營的時候,韓信也不受重用,甚至還差點因小罪連坐被殺。在行刑的時候,恰好看到夏侯嬰,韓信於是靈機一動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靈機一動,口出驚人,表示自己有能力左右天下的局勢,不能輕易被殺,這才使得其自身逃過一劫。


我們從這可以看出什麼呢?可以很容易看出韓信的隨機應變能力。

2、夏侯嬰幫助韓信逃過一劫後,之後與其交談,《史記》用了三個字說道夏侯嬰與韓信當時交談完的心情,即“大說之”。


其實不單單是夏侯嬰,後來的蕭何在與韓信交談後也是相當推崇韓信的,在後來看到韓信走了,更是不惜代價親自追回韓信。


從夏侯嬰和蕭何的態度中我們可以知道韓信是有真學識的。

看完他人的看法,我們再看史料之中對其學識的表現。


在《漢書》當中曾記載:“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與蕭何共同編纂整理兵書,這也證明了被稱為國士無雙的韓信,絕對是有真學識的。


而在《史記》當中,雖然沒有直接點明韓信喜歡閱讀兵法,但從韓信的言行來看,他絕對是手不釋卷。史料中提到,韓信的手下敬佩韓信的神機妙算,而韓信則表示:“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韓信能說出這句話,證明他的經驗肯定不都是來自於實踐,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書本,看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不是白說的。

3、韓信的天賦擺在這裡,但是他卻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虛心選擇不斷提升自我。韓信嚴格貫徹了不恥下問這幾個字,他要是覺得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厲害,會忽視身份之間的差距,謙虛地請求他人指點,哪怕對方是俘虜,韓信都能做到虛心請教。


比如在《史記》記載,在韓信破趙後,韓信對待敵方名將廣武君十分友善,即“乃解其縛,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


4、韓信雖然非常謙虛好學,但是他始終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在他還沒有崛起的時候,他就敢肯定只要有自己輔佐,那麼主公就肯定能奪得天下。我們從中能看出什麼?這是一種自信,而且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一種自我的肯定。


其實這份自信是很難得的。在韓信地位低微的時候,正是這份從容還有自信讓他脫穎而出,獲得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處於逆境的時候,韓信選擇相信自我,所以他每次都能成功破局。


所以史料微觀分析韓信成功的大點就出來了,應變能力;真才實學;不會驕傲自滿;充滿自信。


二、從其他角度來看


其他角度我們主要談談劉邦,劉邦也同樣重要,因為沒有劉邦可能就沒有韓信的成功,因為要不是劉邦敢於重用他,在他還沒表現出能力的時候就敢於排除萬難,官拜其為大將軍,韓信也不會有後來的。


為何我敢這麼說呢?因為他早前在項羽那就一直沒受到過重用。

《史記》有過一段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事的履歷:“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從中可以看出,他先是跟隨了項梁,但是沒多久項梁就失敗了,之後他又跟隨項羽,可項羽根本就沒有給他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機會。


所以有才的人也需要伯樂,韓信這匹千里馬如果不是劉邦給他機會,並且有這種魄力大膽起用他,他或許會繼續默默無聞下去。


劉邦給韓信提供了發揮才能的機遇,靠著這個不可多得的機遇,韓信才最終發光發熱的。


綜上所述,在不瞭解韓信的人來看,韓信的成功是一種偶然。可如果大家瞭解韓信的經歷還有他的性格,會知道他能成功是一種必然。


夏目歷史君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曾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蕭何曾評價韓信“國士無雙”,甚至對劉邦說;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由此可以看出,蕭何對韓信的能力異常推崇,認為劉邦如果不重用韓信,這一輩子只能在漢中之地臥著。反之,如果想要衝出漢中,與項羽一決雌雄,那只有重用韓信才能做到。

事實也證明,自從劉邦登臺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轉戰千里,滅魏國、破代國、定趙國、平齊國,最後還在垓下之戰中,一舉攻擊敗了霸王項羽。可以說,韓信的確堪稱當時絕頂軍事奇才。

那麼,年輕時的韓信沒人脈,沒資金,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官職,他又是從哪兒學會的軍事本領呢?這就要從韓信的身世和經歷了說起了。



第一、韓信並不是徹頭徹尾的貧農,而是落魄的貴族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韓信是一個貧苦出身的子弟。這一點,《漢書》中也表示了贊同,並且說;

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漢書》

因為沒當官,又不會經商,所以韓信為了生活經常在別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來,韓信的生活非常慘,但仔細想一想又覺得哪裡不對。因為司馬遷和班固(漢書作者)隨即表示,人家韓信是在一個亭長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韓信還是一個不事生產,每天只會帶著佩劍在街上閒溜達的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並不一個普通的平頭老百姓。原因在於,秦漢時期,佩劍是貴族的專屬,《左傳》中曾記載了一個事件,楚莊王因為宋國殺了自己的使者,憤怒之下,飛奔出宮殿,準備親自出徵。這時由於忘了攜帶佩劍,他的奴僕連忙捧著佩劍趕了出來。

從此事可以看出,佩劍相當於現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佩劍也成為了階級的代表產品。

到了秦始皇統一華夏,六國的貴族紛紛失去了經濟來源,變得落魄。不過,由於他們也曾是貴族,放不下身段,一直還是戰國時期的打扮。韓信也是如此,雖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劍,這就相當於每天無所事事的窮人挎一個LV的包,戴一塊百達翡麗的手錶,也難怪當時的人譏諷他。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韓信的貴族身份。韓信白吃白喝不給錢被亭長夫人趕出家門後,遇到漂母,漂母給了韓信一口飯,韓信感恩戴德的說將來一定報答(這裡吐槽一下,人家亭長養了你韓信好幾個月,你也不說報答,真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漂母說了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

我只是可憐你是王孫後人,才給了你一口飯吃,不用你報答。

既然韓信身份搞清了,那麼最初的學識來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傳。

古代王公貴族,或者豪門世家都有自己的藏書,而且經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對公眾開放,由此壟斷知識。韓信既是王孫後人,那麼,他的家中也一定會有一部分藏書,由此學會一些兵法。這在後來平定趙國時背水一戰也可以看出來,韓信確實熟讀兵書戰策。



第二、韓信事業上最大的貴人不是漂母、不是蕭何,而是項羽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無數人。還有一句話是;實踐出真知。

只讀書,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不可能成為享譽後世的帥才。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三國時期,蜀漢的馬謖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韓信也一定會有實踐檢驗知識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韓信在項羽帳下的時候。

韓信最初投奔的是項梁,可惜項梁在定陶戰死。項梁死後,韓信成為了項羽的部下,任執戟郎中。後來,韓信成為齊王后認為這個官職太小了,所以後人也認為項羽不識英才,但實際上的情況是項羽也非常重視韓信。



韓信剛剛投到項羽的部隊,既不是項羽的同族,也沒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將軍一樣帶來了數千士兵。所以,在這種情況和背景下,項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韓信為將軍。

不過,此時的項羽還是任命了韓信為執戟郎中。所謂執戟郎中就是宮廷宿衛軍的首領,戰爭時期,相當於中軍大帳的守衛人員,將軍的心腹。在這裡,韓信可以親眼目睹當時軍事才能超絕的霸王項羽每一次軍事部署,以及戰爭成果。

韓信也曾說過,自己向項羽提出計策時被拒絕了好多次。這說明,項羽也有意培養韓信,否則為了耳根子清淨,早已經把他調走了。

也正是在這裡,韓信完成了知識和實踐的結合,但卻因為看不出項羽對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選擇了逃跑,投奔了劉邦。



第三,才能的試水

韓信投奔漢中的劉邦後,剛開始混的比在項羽手下還慘。但此時的韓信已經具備的卓越的軍事才能,所以逐漸的引起了蕭何的重視。

後來,韓信因為不受劉邦重用,準備再次逃跑,結果蕭何月下追韓信,終於引起了劉邦的重視,最終被拜為大將軍。

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採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但實際的操作還是有劉邦親自指揮。劉邦彭城之敗後,韓信再獻戰略規劃,由劉邦在滎陽一線抵抗項羽,自己率軍北上,平定代國、趙國、齊國等地區,然後合擊項羽。

此時,劉邦同意了韓信的戰略,韓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軍隊,開始了自己縱橫天下,剪除群雄,消滅楚霸王項羽的輝煌人生。



綜合來說,韓信雖是貧民,但因為家族傳承的原因,人家起點本來就很高,而且還得到了項羽的重視,得以見到項羽鉅鹿之戰,以及其他大戰的完整規劃,最終在實踐之後才成為了一代將才。


我是越關


韓信歷來為後世兵家推崇,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蕭何說他是“國士無雙”,是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而漢初三傑中,韓信又有勳冠三傑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傑中韓信的功勞最大,而且韓信是“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以韓信的人生經歷,確實是可以稱得上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韓信是淮陰人,出生時間大約公元前231年,其實看韓信的家境確實很差,身為平民,性格放縱又不拘禮節,沒有被推薦為官吏,又不懂的經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難,為了餬口經常跑別人家蹭食,靠別人接濟度日,因為老是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鄉人大都看不起他。

韓信靠別人接濟最出名的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下鄉南昌亭長,還有一個是漂洗滌絲棉的老大娘,下鄉南昌亭長看韓信氣宇不凡就讓他到家裡吃飯,韓信也是老實不客氣,連著幾個月都跑到他家吃飯,亭長沒說什麼,亭長的老婆不樂意了,這小子天天來蹭飯吃,就知道吃閒飯,也不幫忙幹活,於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飯吃掉,等到韓信去的時候早吃完了,韓信一看也知道了他們用意,一氣之下再也不去了。


韓信餓著肚子跑到河邊,遇到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韓信吃完後對老大娘說以後定當重報,大娘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哪裡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

等到韓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時,對給他一飯之恩的漂母賞賜了千金,而讓他白吃白喝幾個月的亭長只得到了一百錢,說亭長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其實看韓信的所作所為,和劉邦倒是有些相似之處,劉邦的家境應該是比韓信好一點,是農戶出身,家裡還算有幾畝薄田,只是劉邦有個遊俠夢,整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氣得劉太公罵他“無賴”,劉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氣,依然如故,不過劉邦在當地也算是混出了點名聲,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


而韓信也是整天拿著一把佩劍瞎逛蕩,可見韓信也是有著一個遊俠夢,只不過韓信在當地混的不怎麼樣,所以才有人看他長得人高馬大還佩著劍,就想要侮辱他,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而韓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後,就從那人胯下爬過去了,留下了膽小鬼的名聲。

韓信很有可能是個破落戶出身,在他的心裡一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傳》裡豫讓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誰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來報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韓信時的回答,《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而且韓信在滅趙國的時候用了背水一戰,當時諸將和趙軍都不解其意,覺得違背兵法常識,等打完戰之後,諸將在誇韓信的時候也問到這個問題,韓信回答道:“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現在就是所說的“驅市人而戰之”,這種形勢之下將士們都置於死地,人人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戰,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可用他們取勝了?”能夠看書的人,家族應該在以前是不錯的!

可見韓信是學過兵法的,韓信能夠橫空出世是靠他學過兵法還有他的天賦,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天賦,項羽也學過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學了個大概,依然能夠縱橫天下,劉邦不喜歡讀書,估計兵法也沒多看,除了面對項羽,劉邦還沒吃過軍事上的虧,可見天賦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讓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縱橫天下的原因!


摯潷畫畫紅塵


要寫這個答案,得先擼清楚這兩個問題。

1.蕭何為什麼月下追韓信?

2.韓信給劉邦集團打下了哪些江山?

一個個問題分開拆解,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耳熟能詳,史料並沒有給出什麼詳細的解答。so,答案都在蕭何,蕭何慧眼獨具,詳細的細節是,韓信先在項羽集團謀事業,不得重用。逃到劉邦集團,碰運氣,再謀事業,也不得重用。

一次的偶然的機會,韓信認識了蕭何,蕭何通過和韓信的接觸,大致瞭解到韓信兩個方面的信息。

其一,韓信是高幹家的子弟,不幸家道中落,史料的回答是,韓信是韓襄王的孫子,庶孫。韓襄王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國君。韓國公元前230年滅亡,韓信真是非常不幸,公元前231年,韓信出生,也就是一歲的時候,國家滅亡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韓信雖落魄,但骨子裡高傲,上過學,有才華。

其二,蕭何在和韓信做朋友的那段時間,和韓信有過親密的接觸,瞭解到韓信在軍事上的天才能力,但劉邦看不到,才有了前文中,韓信逃跑,蕭何追韓信的千古故事。

蕭何把韓信追回來後,就和劉邦商量,韓信是個人才,劉邦想,既然蕭何都去追了兩天的人才,那就封將軍吧,蕭何覺得不妥,劉邦最終封了韓信為大將,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韓信25歲,一個驕橫有才華的天才軍事家,就此橫空出世。

同年公元前206年,劉邦還沒稱帝,這一年,剛好鴻門宴結束,劉邦僥倖逃脫,劉邦和項羽兩個集團,開戰在即。

稍微瞭解秦滅歷史的同學,應該知曉,在此前一年,公元前207年,項羽分封十八王,自稱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除此外,還有17個王,劉邦要和項羽開戰,首先要把這些被項羽分封出去的王,挨個消滅,而消滅這些王最多的功臣,便是韓信,歷史上有說法叫,劉邦半壁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


下面來具體看看,韓信打下過那些王,先來看下地圖。

漢為劉邦,圍繞在劉邦周邊的三個王,分別叫,雍,塞,翟,對應分封的王,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人,可謂是項羽的鐵桿粉絲。這三個國,是項羽故意安排,針對劉邦,歷史上,叫三秦,而還定三秦歷史典故,正是出自此處,這也是韓信被任命為大將以來,送給劉邦的頭份大禮。

項羽敢於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後悔不已,但孤傲的項羽也有辦法,針對劉邦,這個辦法就是用三秦牽制劉邦,劉邦苦惱不已,如坐針氈。韓信封大將後,獻計襲擊雍王章邯,最終還定三秦。

《史記 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25歲的青年韓信,當真橫空出世,一舉成名,成為劉邦倚重的西漢第一名將,三秦還定後,韓信開始為劉邦征戰天下。

說明一點,從上面的兩則史料上,有些摸稜兩可,司馬遷大人,用了韓信之計四個字,助陣漢王劉邦還定三秦,於是拜韓信為韓太尉,因此,我們也可以解讀成,三秦的計謀是韓信的,但真正攻城略地則是,以劉邦為首的、周勃、曹參、樊噲、灌嬰等人的英勇作戰。

正因為韓信之計謀,三秦之後的北邊,西魏,代,常山,燕,齊,以及關鍵之戰,亥下項羽兵敗身死,韓信居功至偉。

具體進程是:

公元前205年,韓信活捉魏王魏豹。

公元前204年,韓信擊敗了代王,活捉了趙歇。

前204年同年,韓信率軍攻打趙國(常山王),背水之戰,這個成語,正是出自攻打趙國的井陘口之戰。

趙國(常山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韓信取勝的經典案例,聽聞常山國敗,燕國投降。

公元前203年,韓信滅齊,重要的是,韓信還一舉滅了,項羽手下的頭號大將龍且。

公元前202年,終於輪到圍困項羽了,亥下之戰,韓信戰敗了一代天驕項羽,楚漢相爭正式結束。

回頭再去梳理下地圖,項羽分封的諸王,在4年之內,僅剩韓王一支,其餘全部瓦解,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正式稱帝。




再回去,看看韓信的功勞,西魏,代,常山,燕,齊,西楚,以及還定三秦的,雍,塞,翟。18路王,韓信佔9路之功。說韓信縱橫天下,一點毛病沒有,這麼能打的韓信,歷史上稱之為兵仙,和李白詩仙齊名。

我把其中一個地圖重複放了一次,放大地圖查看,一目瞭然。


曾有錢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那麼又有人說了,韓信和劉邦一樣是一個草根英雄,年輕時可落魄了,一邊無所事事,一邊又天天想著要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讓人看不起的。



韓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韓信是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卻並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斷的花朵。韓信年輕時雖落魄到天天蹭飯,但是他並不是出身底層,也不是毫無學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披著草根外衣的落魄貴族

沒錯,韓信實則是落魄的貴族人士,這可不是信口胡謅的啊,有史實為證。不說的,最明顯的一點貴族特徵就是韓信背上那把劍。這佩劍可不是韓信為了耍酷才天天揹著,這是他作為貴族最後的尊嚴。戰國時期,佩劍是貴族人士的標配,用來彰顯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劍的。秦統一天下之後,六國的很多貴族都落魄了,韓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頭,日日溜達閒逛,餓了就蹭飯,飽了就做夢,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貴族,那麼他的學識來源便有了說法。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個幾本藏書的?韓信從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過幾本好書的。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的天資聰慧加上知識和家庭的薰陶,自然就形成了獨有的思維。韓信天天無所事事,見人就說他以後一定會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夢,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與旁人不一樣的志向,雖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遠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貴人

韓信一生的貴人有不少,贈他一口飯的漂母算一個,收留他的項羽也算一個,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蕭何。

韓信最初在項羽賬下的時候,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所謂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項羽身邊的侍衛頭領,韓信滿心都是當上大將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心裡一直很憋屈。但是話說這項羽也不傻,韓信初來乍到,咱又不是發小,也不是親戚,你也沒做出太大貢獻,怎麼可能會力挺你去做將軍呢?大家也不會同意的。韓信後來也知道了這一點,而且越想越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待不下去了韓信便想著跳槽。

(韓信和項羽劇照)

其實這項羽在韓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動力。正是因為做了項羽的侍衛,所以韓信才能熟知項羽的用兵手段,對項羽的策略不能說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門磚。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終於下定了決心跳槽去投靠劉邦,遠離那個不識貨的項羽,沒想到啊,又遇到個瞎了眼的劉邦。劉邦絲毫看不上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可能是因為自己出身草根階級,看到韓信容易回憶起落魄過往還是怎麼著,不管韓信怎樣發揮自己,就是不待見他。韓信一看這劉邦也是個不識貨的主,就一邊罵一邊準備跑路。

(蕭何月下追韓信)

雖然這劉邦瞎了眼,但是他身邊的蕭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韓信的絕世才華,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在蕭何的一番勸慰下,韓信為了光宗耀祖,又屁顛屁顛回來了。由此可見韓信的功利心實在是太強了,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重新回去的韓信,還是孜孜不倦的發揮光芒吸引劉邦得注意,在蕭何的輔助下,劉邦終於睜開雙眼看到了韓信。從此以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的縱橫天下,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講史


世上總有那麼多凡人,總會有一個奇蹟出現吧!

韓信非池中物!他雖然出身草根,年少時常常食不果腹,但是他所建立起來的豐功偉績以及經典戰役乃稱世界之奇觀,令後人歎為觀止。瀚海想說,此人貴不可言!可惜的是,他鋒芒畢露,不懂得韜光養晦,後來死於非命!實屬無奈且可惜!

且不說他這悲慘的人生結局,我們且看他那大起大落、動盪變化的軍事生涯。這也是古代東征西戰的大將必備的特徵。韓信他是西漢著名的開國功臣,具有非凡卓越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大漢王朝。劉邦曾經豪言道:“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因為韓信指揮軍事的能力在當時幾乎是無人能敵。他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臨危受命,以少勝多,轉敗為勝。他就算是不用練兵,也能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運籌帷幄,披荊斬棘,勇退強敵,毫髮無損地打下江山,贏得天下,無一次戰敗經歷,古今中外,只韓信一人。英雄力敵萬人,乃韓信!



很多人都知道他胯下受辱的事情,卻不知道他功成名就之後重回那地提拔了當年侮辱他的屠夫為官。當年他雖然貧困潦倒,但是也有仗劍走天涯的中二夢想,豈料他在淮陰街頭時卻被一個屠夫用言語侮辱。屠夫毫不留情面地諷刺他:“你雖然天天舞槍弄棒,其實是天下第一膽小鬼。”韓信不語,不理會他。

屠夫接著繼續挖苦他:“你敢殺我嗎?你敢殺我,你就來殺;不敢殺我,你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恐怕覺得這是奇恥大辱,只是他是一個有道德良知的人,他又怎麼會殺跟他無冤無仇的人呢?他只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書上描述的“儻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乃是此情此景。



很多人會從榮譽感、尊嚴或者生命誠可貴之類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而瀚海看到的就是,韓愈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悲哀,不從則死,他只能低頭忍辱負重,像越國國王勾踐一樣臥薪嚐膽。只是韓信不是那種記恨別人的人,他是個直腸子,心性純粹,說一就是一,所以後來他重回此地也是以怨報德,看那人本事可以,就升了那個屠夫為官。

之後韓信跟了項羽,在他眼前晃動了兩年多,一起出生入死,也沒能夠被項羽重用。那麼韓信大概是什麼時候從一個普通人躍升為一代名將的呢?這一切得要從他遇到夏侯嬰說起。

夏侯嬰某次看到他臨死前疾呼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就是那麼一個瞬間,夏侯嬰覺得這人非同尋常,雖然看起來是個魯莽之夫,然文武雙全!於是夏侯嬰叫屠刀者刀下留人!兩人一見如故,密談甚歡,夏侯嬰就立刻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讓劉邦查看重用他。

此後,蕭何也重力推薦韓信,認為此人可大用特用!蕭何跟劉邦如是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接著,韓信就走上了自己的風光之路,大展拳腳!



屢建奇功的他,因為蕭何得到大用,也因為蕭何而失去了性命,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這一切也怪不了蕭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由韓信的性格決定的結局。曾經叱吒風雲,最後身死族滅,一生就如是結束了!只是瀚海看來,韓信這個出類拔萃的草根英雄也算是沒白來一趟,最起碼他在有限的時間裡建過功立過業,名垂千古。他的人生價值是珍貴無比的,所以瀚海認為此人貴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